高中地理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资料整理完整鲁教版必修一知识点Word文件下载.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196862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01.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资料整理完整鲁教版必修一知识点Word文件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地理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资料整理完整鲁教版必修一知识点Word文件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地理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资料整理完整鲁教版必修一知识点Word文件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地理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资料整理完整鲁教版必修一知识点Word文件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地理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资料整理完整鲁教版必修一知识点Word文件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资料整理完整鲁教版必修一知识点Word文件下载.doc

《高中地理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资料整理完整鲁教版必修一知识点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资料整理完整鲁教版必修一知识点Word文件下载.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资料整理完整鲁教版必修一知识点Word文件下载.doc

9.太阳大气从里向外依次为:

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

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

2特点:

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

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光球层:

太阳黑子

太阳大气的分层及活动色球层:

耀斑

太阳活动日冕层:

太阳风

干扰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信

对地球的影响产生磁暴和极光

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八大行星共有:

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特征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地球特殊性:

有生命的存在原因:

安全的宇宙环境(三个共同性)

稳定的日照条件(太阳的稳定性)

宇宙环境条件

自身条件

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液态水的形成

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地表温度日变化和年变化不大

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臭氧削弱紫外线线

减少小天体撞击

地表昼夜温差不大

体积与质量适中→大气圈→

1.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20.地球的自转:

周期(1个恒星日,为23时56分4秒),方向为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规律:

角速度除了两个极点为0以外,其余各地相等,为15°

/h;

线速度是赤道最大,自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0(纬度60°

为赤道的一半)。

同纬度地区,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21.昼夜的形成原因:

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任何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2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产生昼夜交替、产生时差和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

(1)昼夜更替

(2)地方时:

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

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

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南左北右)

23.地方时的计算:

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

两地经度差×

4分钟(东加西减)。

24.区时:

一般采取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该时区的区时,如:

北京时间不是北京的地方时,而是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

的地方时。

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25.晨昏线:

晨昏线是指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总是平分地球并垂直于太阳光。

判断方法:

按地球自转的方向,由夜半球到昼半球的为晨线,由昼半球到夜半球的为昏线。

26.晨昏线上的信息:

①根据晨线和昏线的判断方法,可知晨线、昏线与地球自转方向、昼半球和夜半球、南北极。

②晨线与昏线(晨昏线)只有在春分或秋分日与经线(经线圈)重合(即经过极点),但晨昏圈总是平分赤道。

③晨线上各地正在日出,昏线上各地正在日落,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及其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是6:

00,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及其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是18:

00。

④晨昏线上各点的太阳高度都是0°

⑤晨昏线如果与极圈相切,说明极昼或极夜的范围达到最大,也即是夏至或冬至。

⑥根据晨昏线判断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90°

-与晨昏线相切的纬度。

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30.地球的公转:

周期为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方向自西向东;

地球1月初在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

7月初在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31.黄赤交角是地球公转轨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目前为23°

26′。

(1)黄赤交角: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

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32.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五带和四季的形成)

昼夜长短:

(1)某时刻全球的情况:

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某地全年的情况:

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春分日和秋分日:

全球昼夜平分;

(4)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周期是365日5时48分46秒,叫做1回归年。

移动规律如图所示:

太阳高度:

同一地点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

(日出)→最大(正午)→0°

(日落)。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同一时刻,自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同一地点①夏至日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南半球的各地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②冬至日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北半球的各地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时,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其他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介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季节的形成和划分:

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五带的形成和划分:

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

33.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北逆南顺);

顺地球自转的方向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

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

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

(4)判断昼夜长短:

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昼长=(12-日出时间)×

2=(日落时间-12)×

2

(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某纬度正午太阳高度=900-该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差(纬距)。

34.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公转

自转

轨道

近似正圆的椭圆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一真正周期

角速度

平均1º

/日

近日点(1月初)一最快

远日点(7月初)一最慢

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

(两极为0)

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纬度相同,线速度大小相同;

赤道1670Km\h,两极为0

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42.地球的圈层结构:

自外向里依次为:

外部圈层(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43.岩石圈:

包括地壳的全部和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顶部(不含软流层)。

44.岩石圈中的岩石有三类:

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岩浆岩:

典型的侵入岩:

花岗岩;

喷出岩:

玄武岩

沉积岩:

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

变质岩:

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片麻岩、板岩

48.内力作用: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

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49、外力作用:

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外力作用削高填低,使得地表趋于平坦。

49.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50.地质构造:

地壳运动引起岩层的变形和变位。

主要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

51.背斜成山:

在外力作用下,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裂隙发育,易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成谷:

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紧实,易堆积成山岭。

52.断层:

岩层下降会形成谷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岩层上升则会形成断块山,通常伴有陡崖(如我国的华山、庐山和泰山)。

53.研究地质构造对找矿、找水和大型工程建设的指导意义:

石油和天然气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地下水往往储藏在向斜盆地中,隧道、水库、铁路等工程建设应尽量避开断层,隧道还要避免建在向斜内部,应选在背斜构造中部。

54.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侵蚀

沉积

流水作用

冲刷地表,使谷地加深加宽,形成沟谷纵横的流水侵蚀地貌

泥沙堆积形成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风力作用

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雅丹地貌等

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等

冰川地貌常有冰川谷(U型谷)、刃脊、冰斗和角峰(欧洲的地貌大多受到冰川的作用),

海蚀地貌常有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柱、海蚀平台和海蚀拱桥。

(注意:

黄土高原的形成是风力堆积,黄土高原的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是流水侵蚀作用)。

2.2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55.大气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

大气的垂直分层

高度

温度

大气运动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

50-55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水平运动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

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低纬厚:

17-18千米,中纬:

10-12千米,高纬薄:

8-9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56.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

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

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

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

散射作用:

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

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

56.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②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57.温室效应原理:

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可以绝大部分透过玻璃或塑料薄膜到达温室地面,使温室地面增温,而温室地面产生的长波辐射很少能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