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江苏省盐城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届江苏省盐城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江苏省盐城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江苏省盐城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盐城市2018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身怀济世宏愿的汤显祖,因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波,由身居庙堂的仕宦沦落为游走江湖的剧优,曾经的之梦破灭,他只能为戏曲世界中的儿女申诉。
的际遇使他阅尽世事沦桑,于是他以诗以剧的艺术形式描绘出一个、人鬼通情的艺术世界。
A.经天纬地急转直下惊心动魄
B.经国济世江河日下惊心动魄
C.经天纬地江河日下勾魂摄魄
D.经国济世急转直下勾魂摄魄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考核近义成语辨析的题目,首先明确近义成语的区别,然后分析句意找到所给的句子中的重点词语,看哪个成语和它吻合,题中经天纬地:
形容人的才能极大,能做非常伟大的事业。
经国济世:
指拯救人世,治理国家。
根据文中的“身居庙堂的仕宦”可知用“经国济世”。
急转直下:
形容形势或文笔等突然转变,并且很快地顺势发展下去。
江河日下:
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
格局后文“际遇”可知用“急转直下”。
惊心动魄:
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
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勾魂摄魄:
形容事物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或威吓的力量。
根据后文的“艺术世界”可知应用“勾魂摄魄”。
2.对下面一段文字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有一天啊,宝宝》有谈到关于媒体的一段:
“宝宝,我为什么一直对媒体很有戒心,是因为媒体老是让你以为,你听过那首歌了,但其实你没听过;老是让你以为你看过那个人了,但其实你没看过;老是让你以为你知道灾难与死亡了,但其实你不知道。
媒体好像渔网,把有生命的鱼都拦截在网子的那一边,到这一边流出来的,都只是水而已。
”
A.媒体隔绝生活中的生命现象,留给我们无味的东西。
B.媒体对世界进行虚假的解读,所以我们要警惕媒体。
C.媒体宣传了这个世界的虚假,所以我们要警惕媒体。
D.媒体欺骗孩子的精神世界,影响他们精神的独立性。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压缩语段的题目,要求分析对文段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媒体老是让你认为……,但其实你没……”可知“媒体隔绝生活中的生命现象”“媒体对世界进行虚假的解读”“所以我们要警惕媒体”“影响他们精神的独立性”正确,根据“到这一边流出来的,都只是水而已”可知“留给我们无味的东西”“媒体欺骗孩子的精神世界”正确,材料中“媒体宣传了这个世界的虚假”没有依据,因此选C项。
3.下列对联与可使用场所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①三代鼎彝昭日月一堂图画灿云霞
②龙蛇蜿蜒归梨枣鸟兽飞腾入简笺
③有迹可寻模传墨本无体不备意在笔先
④白首壮心写大海青春浩气画高山
A.①古董行②刻印社③碑帖馆④书画社
B.①古董行②书画社③刻印社④碑帖馆
C.①碑帖馆②刻印社③古董行④书画社
D.①碑帖馆②书画社③刻印社④古董行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考核语言得体的题目,要求回答对联使用的场合,注意对联中的关键字句,根据这些字句进行判断,此题根据①中的“鼎彝”可知应用于“古董行”;根据②中的“梨枣”“简笺”可知应用于“刻印社”;根据③中“墨本”可知应用于“碑帖馆”;根据④中的“写大海”“画高山”可知应用于“书画社”。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汉代陶塑在艺术风格上没有直接继承秦代的具象写实,汉兵马俑较之秦兵马俑,在形式处理上“取大势去繁缛”,不造作不雕饰,。
这种风格的形成,不是因为汉代生产技术的落后,而是因为受到“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自然审美观的影响。
A.虽然有一种自然朴拙的亲切,但没有了精雕细刻的精致
B.虽然没有了精雕细刻的精致,但反而有了一种自然朴拙的亲切
C.只有没有了自然朴拙的亲切,才会有一种精雕细刻的精致
D.即使没有精雕细刻的精致,也会有一种自然朴拙的亲切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属于选填衔接句的类型,注意从句式和内容上和上下文的联系,题中空格前文是“不造作不雕饰”,是事实,后面用“虽然”,不用“即使”,“没有了精雕细刻的精致”和前文的“不造作不雕饰”语意承接,由此选B。
点睛:
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
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
5.下列诗句中,与右图漫画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
A.画里常写空山,一人观竹听风。
人问空山何在,空山即是心中。
B.风中孤雁南去,无端生出闲愁。
秋山秋水伴我,何人在你心头?
C.秋水时深时浅,春色有淡有浓。
年年来此树下,心情总是不同。
D.关河万里萧索,心中三分寂寥。
闲看几枝新花,乱了一本芭蕉。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考核漫画的意境的题目,要求选出和漫画内涵最吻合的一项是,注意诗中的意象,A项,“空山即是心中”应该是虚,不应出现在画面中,“年年来此树下”“闲看几枝新花,乱了一本芭蕉”都是实景,画面中应该出现,可是画面中没有,由此选B。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箫洞虚小传
傳占衡
今箫非箫也,盖古“尺八”。
近予临川车衮擅其巧,今世称“洞虚子”者是也。
衮,戴湖村人,字龙文。
幼涉学,凡艺近文史者皆工,而尤妙于竹,凡竹之属皆善,而最善者窍尺八也。
自言年七岁,弄俗箫成声,辄恶其声。
十岁时得吴市箫吹之,亦不厌已意。
然好弥甚,至妨语食。
剡刳刻镂,大变旧法。
昼则操造水滨怪石旁,或入幽岫林樾苍蒨中。
当月野霜庭、鸟睡虫醒之际,启塞抑按,未尝去手。
一日悟其法,起舞拍床,骂前人聋钝,不闻此妙矣。
顷之,其乡人持一管万里外,遇解音客,购之万钱双绢。
自是洞虚子箫闻天下。
顾产僻左,足不到吴越歌舞场,客居十指不给。
其后俗箫稍稍窃其粗似,丹碧之,名“洞虚”,乱吴市中,暴得直。
而真洞虚子家故贫自若也。
时澹荡以酒人客高门雅士间,语次骂座,众欲殴之。
已而闻箫声,满坐皆欢,又相与洗盏更酌。
盖其为人如此。
四方之知洞虚子者,至今莫知其何许人也。
其箫表里濯治,得议制之妙;无瑕声,无累气,饰以行草秀句,山水渔钓,宫观烟树,人物花鸟虫豸杂工,写描勒入神。
而其独得之妙在选竹,竹至千尺取十一,盖有柯亭、爨下遗识乎?
啸咏之顷,辄以斤锯自随。
园公林监或訾病之,好事者赏其僻,不问也。
予尝得二焉,其一潇湘合流,八景分峙,隙间题咏,毫发可数;其一十八尊者图,李龙眠笔、苏子瞻赞、秦太虚记皆具。
尝置酒倚琴而吹之,因谓:
“子是艺如北方佳人,绝世独立,余粉黛皆土耳。
昔人品庾信月明孤吹,然非洞虚箫,宁称子山文乎?
”衮大喜,遂别作一枝遗予,彤以一丘一壑,一觞一咏,而题其上云:
“青筠欲托王褒赋,明月吹成庾信文。
”且曰:
“箫之寿计年计十,人之寿计十计百,先生作传,洞虚之寿不可计。
敢请!
”予笑诺之,因访其利病最要处。
衮乃曰:
“箫孔下出贯纶者两,宜差后而斜睨,勿作中而径往。
”予爱其聪巧绝伦,戏为《箫洞虚传》传之。
嗟夫!
恐亦如流马木牛,尺寸具诸葛书中,人不能用也。
(选自张潮《虞初新志》,有删节)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启塞抑按,未尝去手抑:
或者
B.乱吴市中,暴得直直:
价值
C.园公林监或訾病之訾:
指责
D.彤以一丘一壑彤:
用红色涂饰器物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洞虚子自己介绍说,他在年少的时候就能吹奏市面上的箫,但他并不喜欢那些箫发出的声音。
然而他对制箫的痴迷却越来越深,不断地探索着技术的革新
B.洞虚子箫里外都处理得法,吹奏起来音色完美无瑕,气息流畅而不呆滞,用来装饰的书法及绘画都很精美,而最重要的在于所选用的竹子质地优良。
C.作者曾经拥有两支洞虚子箫,一支箫上刻绘潇湘合流、八景分峙的美景及题咏的文字,另一支箫上刻绘李龙眠的十八罗汉图,以及苏东坡题写的赞和秦观作的记。
D.洞虛子清楚一支箫的使用年限不长,人的寿命也有限,而传主的声名却会随着文字而永远流传,所以请求作者为他作传,并主动向作者介绍了箫制作的关键。
8.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顷之,其乡人持一管万里外,遇解音客,购之万钱双绢。
(2)恐亦如流马木牛,尺寸具诸葛书中,人不能用也。
9.根据文本,简要概括洞虚子在为人处世方面的特点。
【答案】6.A7.D
8.
(1)不久,他的同乡帯着他所制作的一支洞箫到了万里之外的地方,碰到到一个懂得音律的行家,那人用万钱双绢买下那支箫。
(2)(洞虚子的制作方法)恐怕也会像流马木牛那样,制作的尺寸都在诸葛亮书里,但人们就是无法运用。
9.淡泊闲适,直率坦荡。
【解析】
6.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题中A项,抑:
吹箫的动作,压。
8.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此题注意,其:
代词,他;持:
帯着;解:
懂得;购之万钱双绢:
主语后置句,用万钱双绢买下那支箫;具:
详细;用:
运用。
点睛:
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9.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信息筛选题,以简答的方式出现,简答题的信息筛选基本也是人物的某种品质,事情的原因、物象的特征的分析等,注意找到文中的相应的句子,然后翻译,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用原文的词语还是自己的话。
此题要求概括洞虚子在为人处世方面的特点,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起舞拍床,骂前人聋钝,不闻此妙矣”“顾产僻左,足不到吴越歌舞场,客居十指不给”概括其“淡泊闲适,直率坦荡”的性格特征。
参考译文:
找不到完整的译文。
三、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秋夜作
韦庄
翠簟初清署半销,撇帘松韵送轻飙。
莎庭露永琴书润,山郭月明砧杵遂。
傍砌绿苔鸣蟋蟀,绕檐红树织蟏蛸注。
不须更作悲秋赋,王粲辞家鬓已凋。
【注】蟏蛸:
蜘蛛的一种,脚很长,通称蟢子。
10.请说说诗歌的前三联是如何扣住“早秋”二字展开描写的。
11.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答案】10.首联通过“翠初清”“送轻”写出早秋天气给人“暑半销”的触觉感受;颌联从视听两方面,写了早秋的露水和砧杵声;颈联进一步从视听角度写了鳞蛸织网和蟋蟀鸣叫的早秋之景景。
11.用典。
作者借王粲辞家的典故,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感,以及思乡念亲之情。
【解析】
10.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概括诗歌的写景特征的题目,要求概括诗歌的前三联是如何扣住“早秋”二字展开描写的,注意从描写的着眼点分析,首联“署半销”“送轻飙”从触觉的角度着眼,颔联“莎庭露”“砧杵遂”,颈联“鸣蟋蟀”“红树”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着眼,描写“早秋”。
点睛:
分析诗歌的写景方式注意从顺序、着眼点和艺术手法的角度进行分析。
顺序注意高低、俯仰、远近等,着眼点注意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写景;艺术手法注意是动静、虚实、对比、衬托等等表现手法和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式。
答题时结合诗句具体的分析。
11.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分析诗句的作用的题目,要求分析尾联的表达效果,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