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宊围学习心得Word下载.docx
《中原宊围学习心得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原宊围学习心得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王震率领率领第359旅和干部旅(对外称第14旅)。
7月27日,鉴于敌情严重,干部旅分散,一部随部队行动,一部化装转移,一部就地坚持。
8月29日,王震率旅部、第718团和719团到达陕甘宁边区。
9月1日徐国贤(359旅副旅长)率第717团到达陕甘宁边区,9月8日与旅主力会合。
(第359旅北上陕甘宁边区的突围战斗中,伤亡100人,非战斗减员1650人)经过休整补充,于10月编入晋绥军区第二纵队。
北路军此阶段伤亡1570人,非战斗减员1900人(第359旅北上陕甘宁边区的伤亡未计在内)。
二、南路军:
由王树声(中原军区副司令兼第一纵队司令)、刘昌毅(第一纵队副司令)率领第一纵队第2、第3旅、第二纵队第15旅(欠第45团)共约9000人。
7月24日,到达鄂西北地区,鉴于敌情严重,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决定部队分散,以武当山为中心开辟鄂西北根据地。
主要分支部队下落:
1、在强渡襄河时担负阻击掩护的第一纵队第3旅8团、第2旅6团(欠第1营)及纵队警卫团和机关人员一部约2500人,由第3旅旅长闵学胜率领,辗转北上,于8月初进入伏牛山区,与河南军区部队会合,参加开辟豫鄂陕根据地。
2、未能渡过襄河的第15旅旅部一部及43团一部约1000人在43团副团长吴茂金率领下几经转战,大部被打散,小部后与桐柏山区游击队会合。
3、第二纵队第15旅(欠第45团)原计划掩护南路军过平汉路后即归建北路军,但因敌情严重无法实现,只得随南路军行动。
到达鄂西北后改编为第三军区。
9月上旬,又根据命令由王海山(旅长)和陈先瑞(政委)率领主力约1300人北上陕南,于9月24日到达陕南,加入开辟豫鄂陕根据地。
4、由第2旅6团副团长孙宗林和营长罗金科率领的2营,作为闵学胜所部的后卫与主力失散,转战至大洪山地区,与坚持就地斗争的江汉支队(原江汉军区部队)会合,编为江汉支队第二大队。
南路军此阶段伤亡1040人,非战斗减员950人。
(南北两路为中原军区突围之主力,计划向西突围,先到达内乡、淅川、荆紫关地区,再从伏牛山地区越过陇海路,北渡黄河进入太岳解放区。
如果计划不成,便在伏牛山区、秦岭地区打游击,或者先进四川再北上至甘肃创建甘南根据地,或者北上至陕甘宁边区,或者渡襄河至武当山地区创建根据地。
)
三、江汉军区部队:
(一)突围部队:
由罗厚福(江汉军区司令)、文敏生(江汉军区政委)率领约6000人。
8月27日在鄂西北地区与王树声率领的南路军会合,共同参与开辟鄂西北根据地。
(二)就地坚持部队:
江汉军区第1团第1营以及京山、应城等县地方武装,组成江汉支队,由黄伟民(江汉中心县委书记)、杨洪先(支队长)指挥。
江汉军区突围部队此阶段伤亡60人。
(江汉军区留下部分部队坚持就地斗争主力向襄河以西转移,进入武当山区,相机入川。
四、河南军区部队:
由黄林(河南军区司令)率领约2000人。
7月30日到达陕南,8月与北路军会合,共同参与开辟豫鄂陕根据地。
地方部队约900人,组建豫鄂边游击支队,由宁淮(支队长)、张波(政委)指挥。
河南军区部队此阶段伤亡190人,非战斗减员130人。
(河南军区在北路军越过平汉路时进行接应与掩护,然后在桐柏地区坚持斗争。
五、掩护部队:
皮定钧(第一纵队第1旅旅长)、徐子荣(第一纵队第1旅政委)率领第一纵队第1旅约7000人。
7月20日,到达苏皖解放区。
8月下旬改编为华中野战军第13旅,1947年1月又改编为华东军区独立师。
第1旅此阶段伤亡300人,非战斗减员1700人。
(主力突围后原地抗击三天,然后向东佯动,掩护主力向西突围,然后自行选择突围方向突围。
六、掩护部队:
吴诚忠(鄂东独立第2旅旅长)、张体学(鄂东独立第2旅政委)率领中原军区鄂东独立第2旅约6000人。
7月18日,到达安徽岳西太湖地区。
随即接到中央军委指示,停止原定东进突围,坚持大别山斗争。
独立第2旅此阶段伤亡190人,非战斗减员450人。
转入大别山地区后,在国军围剿
下至10月,主力基本丧失,吴诚忠、张体学化装转移,余部全部便衣化,分散游击。
(主力突围后坚守宣化店地区,伪装中原军区、中原局机关仍在宣化店的假象。
在6月29日送走军调处第23执行小组后向东突围。
)整个突围是主力分两路向西,河南军区与江汉军区先是策应主力突围然后紧随主力向西,断后掩护的第1旅和独立第2旅则完成掩护任务后向东(独立第2旅后改为坚持原地斗争)。
第二阶段中原突围后各路部队创建根据地情况:
一、豫鄂陕根据地到达陕南的中原局、北路军部队7月23日决定部队分散,以团、营规模活动,创建根据地。
8月和陕南游击队会合后于8月3日在丹凤县留仙坪召开会议,决定创建豫鄂陕根据地。
初步划分为三个军分区:
安康、柞水、蓝田、临潼以西为第一军分区(359旅,后改由13旅38团),西荆公路以北、陇海路以南为第二军分区(河南军区部队、13旅37团两个营和陕南游击队两个大队),汉水以北、丹江以南为第三军分区(13旅37团一个营、13旅39团、第15旅45团和陕南游击队一部)。
8月6日,闵学胜率领的南路军一部到达豫陕边境,与河南军区部队会合,组成第四军分区。
9月22日,中原军区根据中央军委电令,任命文建武为豫鄂陕军区司令,汪锋为政委,陈先瑞为副司令兼参谋长,张树才为政治部主任。
9月24日,南路军的第二纵队15旅主力北上归建,随即以该旅主力在柞水、镇安以西地区组建第五军分区。
至1947年1月,中原突围部队在开辟豫鄂陕根据地战斗中伤亡960人,非战斗减员1570人。
在豫鄂陕军区和边区党委正式成立并开始工作后,李先念、任质斌、戴季英先后离开豫鄂陕军区来到延安,和8月化装离队先期到达延安的郑位三和陈少敏在延安重新设立中原局,领导中原军区外线各部队及豫鄂陕根据地和鄂西北根据地的斗争。
9月由第13旅旅政委杨焕民所率到达陕甘宁边区的39团3营改编成中原局警卫连。
1947年1月上旬,调集第二、三、四军分区主力组建野战纵队(即第一野战纵队),黄林任司令,方正平任政委,下辖六个支队,由原来45团、37团、39团、军区警卫团和陕南游击队等部队组成,约5000人。
3月上旬,又组建第二野战纵队,陈先瑞任司令,韩东山任政委,下辖三个支队和一个干部大队,由原来15旅43团、44团、3旅8团等部队组成,约3000人。
3月,豫鄂陕军区主力两个野战纵队先后北渡黄河抵达山西晋城。
4月,由500多陕南籍官兵组建豫鄂陕军区教导团,后与起义的国军38军教导大队合编为38军教导团。
7月下旬,经过补充整训后的豫鄂陕军区主力部队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二纵队,赵基梅任司令,文建武任政委,下辖34旅(原二纵13旅、15旅45团)、35旅(原15旅43团、44团和3旅8团)。
8月5日,第十二纵队在李先年指挥下挥师东进。
后于12月与中原独立旅会师,组建新的江汉军区。
直至1949年5月与鄂豫军区、桐柏军区一部合编为湖北军区。
此阶段豫鄂陕军区部队伤亡1530人,非战斗减员1570人。
二、鄂西北根据地8月27日,南路军和江汉军区部队在湖北房县会合,两支部队的领导召开了联合会议,决定两支部队合并,成立鄂西北军区,创建鄂西北根据地。
王树声任司令兼政委,刘昌毅、罗厚福为副司令,刘子久、文敏生为副政委,张才千为参谋长。
下辖四个军分区:
竹山、竹溪、镇坪地区为第一军分区(江汉军区警卫团和第3团);
兴山、房县地区为第二军分区(第一纵队第1旅);
南漳、谷城地区为第三军分区(第二纵队第15旅和第一纵队第3旅第9团);
荆门、当阳地区为第四军分区(江汉支队和江汉军区第1团的两个营);
另以第一纵队第3旅第7团和江汉军区第2团组成野战旅,第一纵队警卫连、江汉军区警卫连和江汉军区第1团第2营组成鄂西北军区警卫团。
9月中旬,第二纵队第15旅主力北上陕南。
9月下旬,以谷城、南漳、保康地区组成第五军分区,从野战旅中抽出江汉第2团为军区武装。
9月22日,李人林率江汉军区第1团的四个连、一个警卫排和一个手枪队,东渡襄河,恢复发展大洪山和桐柏山根据地。
为隐蔽意图缩小目标,李人林所部后改称江汉游击支队。
11月,李人林所部与湖北随县、新城地区先后与张波、牛德胜率领的豫鄂边独立游击支队会合。
随即这支部队进行了整编,并改称豫鄂边游击支队。
12月,野战旅主力第7团在反清剿战斗中失利,主力大部散失,仅何德庆(第7团政委)还率领余部约三个连。
1947年1月,刘昌毅、胥治中率军区警卫团两个连和一个侦察队北进,收拢7团余部。
不久即与何德庆所率领的余部会合。
后又与张力雄、张秀龙、汪乃贵所率的第三、第五军分区和江汉军区余部会合,总兵力约1000人。
1月下旬,豫鄂边游击支队到达湖南,改称江南游击支队,开始在湘鄂边地区活动。
2月4日,鉴于敌情严重,鄂西北军区举行老馆观窝会议决定除留少数部队坚持原地斗争,主力分路转移到外线,王树声、刘子久、文敏生、刘子厚等领导则化装转移。
此时根据地日益缩小,鄂西北军区及第一、二、三、五军分区部队和机关先后撤至荆门、当阳地区与第四军分区会合。
刘子久、文敏生、刘子厚随即由地下党交通员护送,化装转移到华北解放区。
鄂西北军区将撤至荆门、当阳的部队编入第4团
和第5团,并南渡长江与李人林所部会合,在湘鄂边开展游击战争。
罗厚福、吕振球等率领鄂西北军区部队(约500人)及各地游击队共约800人坚持鄂西北地区斗争。
鄂西北军区至此基本结束。
2月上旬,刘昌毅所部在保康以南遭到国军合围,经过激战才得以脱险,但部队减员数百人,而且因仅有的电台也被击毁,与上级和友邻失去联系。
2月12日,王树声由地下党交通员护送化装转移到苏北解放区。
王离开前,派出地下交通送信给刘昌毅,告之其当前局势,要求刘昌毅自行决定今后行动。
根据这一指示,刘昌毅决定率部重返大别山。
2月13日,张才千率第4团、军区警卫团一部约1200人南渡长江。
2月中旬,杨秀坤、刘健挺率领第5团约800人东渡襄河,但因国军在长江沿线防守严密无法过江,只得改变原定计划,准备改往北上,经大洪山、桐柏山、伏牛山,北渡黄河。
2月24日,张才千所部与李人林所部会合,合编为江南游击纵队,下辖两个支队,共1600余人。
3月上旬,江南游击纵队兵分两路在湘鄂川黔边地区开展游击战争。
3月25日,两支部队再次会合。
4月中下旬,杨秀坤、刘健挺率领第5团在连续战斗中被打散,杨秀坤和刘健挺分别只率领着二三十人,分散作战。
最后杨秀坤和刘健挺分别化装转移到山东、苏北解放区,余部或化装转移或就地隐蔽。
至此,鄂西北军区部队外线部队就只剩下分别由刘昌毅和张才千、李人林率领的两支主要部队。
5月初,刘昌毅所部抵达皖西,与鄂东独立第2旅副政委熊作芳率领下于1946年8月到达皖西的该旅余部300人为基础组建的皖西游击支队(熊作芳已于3月离队前往华东解放区,此时由桂林栖率领)会合。
两支部队合编为皖西人民自卫军,刘昌毅任司令,桂林栖任政委,下辖三个大队,共约2000人。
而张力雄、张秀龙、汪乃贵等领导,由地下党护送化装转移到苏北解放区。
5月下旬,张才千、李人林率领的江南游击纵队重返鄂西北先后与罗厚福等率领的坚持鄂西北斗争的多支游击队会合,合编为中原游击纵队,张才千任司令兼政委,罗厚福任副司令,李人林任副政委,下辖三个支队,共约3000人。
6月12日,中原游击纵队到达豫东,与豫皖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