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3182038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学法指导

1.文字识读法

汉字是维系我们中华民族的根。

学生对汉字还是很感兴趣的。

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但我们又很难识别它,所以可以采用小组活动法(需要课前准备)。

2.图示法

使学生对汉字的发展历程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1)

(2)教材39页“马”字的演变。

3.表格归纳法

通过表格,归纳出天文、历法和医学的成就。

朝代

成就

地位

天文

商代

甲骨文中有关于日月食的记载

经现代科学家验证都很准确

周朝

《诗经》中有关于日食的记录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

战国

鲁国天文学家观测并记下了一颗彗星扫过北斗

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最早的确切记载

历法

夏朝

有了历法“夏历”

今天的农历来源于夏历

商朝

一年分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

历法逐渐完备

人们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

是历法上的重大成就

医学

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总结出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

四诊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对我国文字的演变,可以设计如下表格:

文 

甲骨文

金文(铭文)

大篆

出现时间

商周时期

西周晚期

发展趋势

由成熟走向规范,字数由少到多;

书写材料由龟甲、兽骨到青铜器再到竹简和丝帛;

书写材料由刀变成毛笔

4.讲故事法

组织学生搜集有关甲骨文、扁鹊、屈原等的故事,在课堂进行讲故事比赛,增强其对历史人物、历史事物的了解和兴趣。

为加深学生对扁鹊在中医学方面的贡献,可向学生讲述以下故事:

相传,有一次扁鹊路经虢国,听说太子已病死半日。

扁鹊询问了太子的病情,断定太子气息尚存,可以救活。

虢君急忙请他医治。

扁鹊一面切脉,一面观察太子的气色,还不时向虢君询问太子的病情,最后确定太子是休克,命弟子进行针刺治疗。

太子很快就苏醒了。

根据上述故事情节,让学生分析:

扁鹊生活在什么时期?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扁鹊运用了中医学上的哪些诊病方法?

也可以结合《扁鹊见蔡桓公》这篇课文,来加深学生理解本课所学的内容,通过让学生自己阅读,掌握扁鹊诊病的基本方法。

还可以设计一个学生感冒后去找医生看病的情景,通过现实情景来加深对“四诊法”的认识,使学生明白,直到今天,医生诊断病情时仍在使用“四诊法”。

5.诗歌、名句交流感悟法

(1)背诵24节气歌(学生比较熟悉,小学背过的);

或让学生说出某个节气的含义。

例如:

惊蛰,地里昆虫开始苏醒,蛇出洞。

(2)让学生说出屈原的名言名句或诗歌里的句子,生生交流,理解体会屈原的伟大爱国情怀。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渔父》

一、从甲骨文到竹帛书

1、商朝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要去打仗,能胜与否?

今年小麦,丰收与否?

老天下雨吗?

有人进攻吗?

王后什么时候生孩子?

是男呢还是女呢,等等,全都要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

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个,已识2000余字,公认千余字。

甲骨文字被人们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通过文字的阅读和图片的展示,使学生从中捕捉到有效信息,了解到甲骨文的发现、名称来源和它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

所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从占卜的内容总结出,甲骨文记载了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

堪称是现存最早、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2、商朝和周朝的金文

  继甲骨文之后出现的汉字书体就是金文。

由于这种文字多铸各种青铜器上而得名,也称为钟鼎文或青铜器铭文。

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为一种样式,这种字体称为“大篆”。

3、战国时期的竹书和帛书

  教师直接点题,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

然后提问学生:

和我们刚刚学习的甲骨文和金文比较,竹书和帛书的最大进步在哪里?

加深学生对书写材料的变化的认识。

二、硕果累累的科学技术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填写本表格。

科目

时间

成果

记录了我国最早的一次日食。

春秋(公元前613年)

鲁国天文学家观测到一颗彗星扫过北斗,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农历又称“夏历”源于夏朝。

历法逐渐完备,历法称为“殷历”

制定出24个节气,这是历法上最大的成就。

甲骨文中记载的疾病有数十种。

医学分为内科、外科、营养保健科和兽医四科。

春秋战国

名医扁鹊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四诊法一直为中医沿用。

三、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

1、《诗经》

  教师总结指出《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由孔子编订,全集305篇,绝大部分是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诗经》中的大部分作品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在我国诗歌创作史上初步形成了现实主义传统,这种现实主义的写法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在我国历史上占有光辉的地位。

2、屈原和《离骚》

  教师提问:

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人们都要吃粽子、划龙舟,相传是为了纪念谁?

这种民俗反映了人们什么思想感情呢?

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继续提问:

他为什么受到人们这样的爱戴呢?

教师可以让学生看课本上插图《屈原》和教材中有关内容,并配以画外解说:

这位目视远方,面有愁容的人物就是屈原。

他吸收南方民歌之精华,采楚国方言,创造了一种新体诗歌"

楚辞"

,写下许多优秀诗篇,《离骚》是其中名篇。

3、钟鼓之乐

  教师出示编钟的图片,边看边讲:

编钟由青铜铸成,分三层排列在刻满彩绘花纹的钟架上,气势宏伟而壮观。

最上层的叫钮钟,是用来定调的,只要准确地敲击标音位置,就能发出合乎一定音阶的声音。

中层叫甬钟,有三个半八度音阶,能演奏各种乐曲,声音清脆嘹亮,悦耳动听。

下层也叫甬钟,因为形大体重,所以声音深沉宏亮,在演奏时能起到烘托气氛与和声作用。

用这套悬挂的编钟,至今仍可以演奏出古今中外的各种乐曲。

文字的演变

传说中创造汉字的“仓颉”可能是远古时期一个伟大的汉字整理者。

课本首先提到了甲骨文。

甲骨文先后出土约14万片,总数约4500个,可认者约1700字。

汉字经历了一个演化过程。

甲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

汉字具有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

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

现在世界上比较通行的文字有两种:

一是拼音文字;

二是表意的汉字。

这两类文字体系,各有长短,不能说哪种文字绝对好,哪种文字绝对不好。

那种认为汉字是落后文字的观点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偏见;

说到汉字时很少说汉字的优点,也是片面的。

汉字是依形、音、义三者的关联而形成的一套兼表音和表形的文字系统。

汉字与拼音文字相比,具有不同的结构特点,体现了汉字的科学性和优越性。

现在发现最早的甲骨文是商朝盘庚时期的甲骨文,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

甲骨文大部分也是象形字或会意字,形声字只占20%左右。

甲骨文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

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汉字从甲骨文以来发生了许多变化。

根据史实,这些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

改革和自然流变。

汉字改革是指人们有意识地、主动地治理汉字的过程,而汉字的自然流变是指汉字自然的变化过程。

汉字的改革一般是非连续的、剧烈的、短期内完成的;

而汉字的自然流变是连续的、缓慢的、长期的。

汉字的自然流变有时间上的因素,也有地理上的因素,它使得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多样化,造成异体字越来越多,字音读法不同,字义发生变化,导致了汉字不统一、不规范。

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演变后,人们必须对汉字进行改革,使得汉字规范化、统一化。

此外,汉字不可能一产生就很完美,就能满足各个时期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此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也会主动地改革汉字,使得汉字满足生产力继续发展的需要。

而当改革的措施推广之后,汉字又开始新一轮的自然流变。

汉字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就是金文,金文被人整理以后成为大篆。

大篆,也称籀(zhò

u)文。

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

周朝史官史籀可能也是一位杰出的汉字整理者。

他撰写的童蒙识字课本《史籀篇》客观上起到了规范汉字的作用。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实行了一连串的改革;

其中,统一文字就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政策.统一后的字称为小篆.此种书体上承东周时秦国器铭与刻石文字,会融各地书风而成,为中国第一次统一之字体。

隶书,是小篆的简便写法,最早流行于秦代下层人物中间。

在小篆通行不久,民间又创造一种比小篆更为简便、更为定型的新书体。

这就是“隶书”。

隶书开始时是写得比较草率的和不够规范的小篆。

到秦始皇统一文字时,隶书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规范的字体。

隶书改篆书一味圆转的线条为方折的笔画,顺应了社会对书写方便和规范的需要。

相传,有一位名叫程邈的犯人,在狱中把民间流行的隶书整理出三千个字,传给秦始皇。

秦始皇大为赏识,并破格提拔程邈为御史,并准许其字用于皂隶小民之间。

此后,隶书不仅仅在秦朝民间广泛流行,政府文件一般也都用隶书书写,但重要的诏书仍用小篆书写,所以隶书在秦代又称“佐书”。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隶书以前的汉字是用绘画式的线条书写的,而隶书以后的汉字是用横竖撇点折等笔画构成的。

自隶书出现后,汉字的结构基本上固定了下来,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

隶书在汉代(公元前206-220年)得到了很大发展,变无规则的线条为有规则的笔画,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

中国东汉(25--220)末年,一种新的汉字字体:

楷书出现了。

楷书笔画平直,字形方正,书写简便.直至今天,楷书仍是汉字的标准字体。

古代的中国人还创造出了两种可以快速书写的字体:

草书和行书。

草书主要有章草,今草和狂草3种。

中国浙江的“兰亭碑亭”是个有名的地方。

当年,王羲之在这里写下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汉字在起源之时,实际上是一幅幅逼真的图画,各个部落甚至各个人在写这些字,或者说画这些画时,都可能不一样,所以每个字的写法有很多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