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最终复习笔记强.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1797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 页数:64 大小:614.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最终复习笔记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最终复习笔记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最终复习笔记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最终复习笔记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最终复习笔记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最终复习笔记强.doc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最终复习笔记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最终复习笔记强.doc(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最终复习笔记强.doc

中国现当代文学

复习笔记

2015级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分析

一、教材内容及知识逻辑架构

1、从课程教材的编排目录上来看,《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知识逻辑架构,已经十分清晰:

以每个文学10年为时间断限,分别讲述从1917-1949年各个历史阶段内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

2、课材的目录结构,显然与中国古代文学史有所不同。

其特点是:

文学创作的发展线索已不重在按体裁、而是主要按照时间断限内的不同创作群体和创作流派进行。

这一方面是由于受中国现代国情和革命的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阶段性和时代特征非常显著;另方面也是因为晚清文学明显强化和提高了小说和戏剧的地位,明确小说、戏剧、诗歌、散文为平等并列的四大文体,是对传统文化的革新,这种观念转变奠定了“五四”新文学整体格局的基础。

因此,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的重心,较之中国古代文学史,又一次发生了明显的转移:

从原先旨在对文学自身发展规律渊源流变的把握和代表作家作品艺术风格的分类阐述,转而注重对作家创作思想、艺术手法和作品内涵意义、人物形象的分析研究。

是故,教材共12章,但中国现代文学30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只用了第1章进行概述,其它11章全是文学创作的版块。

3、11章文学创作在编排和内容上的逻辑架构是:

鲁迅、郭沫若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冠于各章之首,并且他们的创作成就分别涵盖了小说、散文(鲁迅)和诗歌、戏剧(郭沫若)这四大文学体裁,视若中国“五四”新文学创作的基奠。

其次,茅盾、老舍、巴金、沈从文的小说和曹禺的戏剧创作,成就斐然,引人注目,是中国现代文学第二个10年中最杰出的代表。

7位文学巨匠,教材都单列章节予以阐述。

余下四章分别讲述每个文学10年的创作,其中,1937-1949年的文学创作按国统区(包括沦陷区)和解放区分为2章,分列阐述。

4章之中,收录了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40几位代表作家,以及解放区大众文学的3部代表作品。

4、根据上述分析,将教材各章标题代入,教材目录所示课程知识逻辑架构,如表2-3-1。

二、课程学习线索及知识要点

1、虽然就篇幅而言,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在课材上只占1章,但从知识逻辑架构和学习线索上来讲,这1章是整个课程的重要制高点。

学习时,应该在参照中国现代革命史的基础上,自觉强化对每个历史阶段主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不同特点的辨识,力争在正确把握和概括理解整个现代文学创作30年的基础上,能够就重要作家、作品的有关问题,作出自己的判断和分析。

2、以下,以现代文学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整体格局为基础,依照文学创作的不同风格流派,将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主要发展线索及其相关知识要点,罗列如表2-3-2所示。

【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

汉语言文学自考参考文丛下编 2 第二册文史类

表2-3-1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知识逻辑结构目录表

1917-1927

1927-1937

1937-1949

国统区(含沦陷区)

解放区

文学运动

文学革命的兴起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战时期的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

解放区文学的兴起及影响

文学思潮

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多元的文学新思潮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自由主义文学两大文学思潮及其论争

文学创作

鲁迅

茅盾

1937~1949年的文学创作

(一)

1937~1949年的文学创作

(二)

郭沫若

老舍

1917~1927年的文学创作

巴金

沈从文

曹禺

1927~1937年的文学创作

表2-3-2 《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学创作学习线索及知识要点概览表

小说创作

诗歌创作

戏剧创作

散文创作

现实主义(左翼作家)

现实主义(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

浪漫主义、现代主义

自由诗体

格律诗体

现代派诗体

1917

|

1927

鲁迅

文学研究会:

叶绍钧、冰心、庐隐、许地山等

创造社:

郁达夫

胡适、郭沫若

新月社:

闻一多、徐志摩;

沉钟社:

冯至(半格律诗体)

湖畔诗社

象征诗派:

李金发、冯乃超、穆木天等

郭沫若

周作人、朱自清

1927

|

1937

1、社会剖析派:

茅盾、沙汀、艾芜、吴组缃、张天翼等;

2、革命作家:

蒋光慈、柔石、叶紫等;

3、东北作家群:

萧军、萧红等

1、文学研究会:

王统照、老舍、巴金等;

2、京派:

沈从文、冯文炳(废名)等;

3、通俗小说:

张恨水

1、心理分析派·施蛰存

2、新感觉派·穆时英

臧克家

现代诗派:

戴望舒、卞之琳、徐迟、路易士等

南国社:

田汉、洪深等;

曹禺

语丝派:

林语堂;

何其芳

1937

|

1949

1、国统区:

路翎、钱钟书、张爱玲等;

2、解放区:

丁玲、赵树理、孙犁、周立波

徐訏、无名氏

1、国统区:

七月诗派:

艾青、田间、鲁藜、阿陇等;

2、解放区:

《王贵与李香香》、《漳河水》

1、国统区:

九叶诗派·陈敬容、辛笛等;

2、穆旦

1、国统区:

夏衍、陈白尘、李健吾等;

2、解放区:

《白毛女》

《汉语言文学专业(C050105)自学考试参考文丛》自考365.COM

《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学运动

运动

发生背景

运动过程&主要内容

代表人物&论争观点

运动特点&成就影响

1840

|

1916

晚清文学改良运动

1、诗界革命:

黄遵宪(反对拟古复古、提倡“我手写我口”)

2、小说界革命:

梁启超(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

3、文界革命:

梁启超(“报章体”)

4、白话文运动:

裘廷梁(提出“崇白话而废文言”)

1、晚清文学明显强化和提高了小说和戏剧地位,明确小说、戏剧、诗歌、散文为平等并列的四大文体,是对传统文化的革新,这种观念转变奠定了“五四”新文学整体格局的基础。

2、对翻译文学的高度重视。

1896年-1916年,翻译外国小说800多种,林纾翻译的小说被称作“林译小说”,形成当时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繁荣了晚清当时的文学作品,对“五四”新文学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很大的影响。

3、晚清小说创作以梁启超为代表提出小说界革命,在艺术上不成功,但因特别追求小说的社会意义,明确反对把小说看作游戏和娱乐,这种追求实际上就是茅盾、叶圣陶等人文学研究会强调为人生服务的现实主义创作的先声(四大谴责小说)。

晚清小说初步吸取和运用了一些西方小说的新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加强了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直接取材于现实中的人和事,甚至出现了对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刻画,为新文学作家实现小说的根本转变提供了必要的经验。

4、晚清出现了话剧萌芽。

中国最早的话剧团是1906年成立的春柳社,1907年演出《茶花女》,是第一部登台演出的话剧。

1917

|

1927

五四文学革命运动

1、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2、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运动过程】

1、1915年《新青年》在上海创刊,标志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1917年,胡适和陈独秀分别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标志着“五四”文学革命的正式开始。

2、1918年1月首刊胡适等人创作的白话新诗。

5月,刊登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

3、1920年,白话文终于取得了正宗地位,北洋政府被迫承认白话文为国语。

【主要内容】

1、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是文学革命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中国文学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

2、反对封建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3、介绍、翻译外国文学。

【胡适】

1、《文学改良刍议》:

①提出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②侧重文学语言形式的改革,提出“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说;③推崇白话小说,同时也表现了对内容的重视;

2、《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3、《易卜生主义》:

介绍了易卜生现实主义和个性主义

4、《谈新诗》:

主张“诗体的大解放”

【陈独秀】

1、《文学革命论》:

①“三大主义”: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②从内容(反对“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和形式(以白话为文学正宗之说)两个方面提出文学改革主张;③还从政治革命、伦理道德革命角度论述了文学革命的必要性、必然性。

2、《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周作人】

1、《人的文学》:

提出新文学以人道主义为本,从理论上反对违反人性的那种表现礼法制度和兽性遗留的旧文学;

2、《平民文学》:

提出“普遍”和“真挚”的原则,“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主张;

【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

“光是用白话写的文学,算不得新文学”;“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新文学应建筑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和“优美的文艺”的“土壤根基”上。

【钱玄同】提出小说、戏剧为文学正宗,斥桐城派为桐城谬种;

【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

增多诗体、重造新韵、分段、使用标点符号等;

【成就】

1、批判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等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2、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并具有社会主义思想因素,出现了新的主题、新的题材、新的人物;

3、文学革命提出了小说,戏剧的地位,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革新,特别是以白话代替文言,使白话文学立于正宗地位。

4、文学革命在理论上破旧立新,在创作上显示了实绩。

【历史意义】

1、它是中国文学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彻底反对旧文学的革命,是文学观念、文学思想内容、文学语言形式的大解放大革命;

2、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从禁锢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从闭关锁国状态面向世界,开创了中国文学一个崭新的时代;

3、文学革命批判旧传统的革命精神,面向世界文学勇于吸收的开放意识,冲破旧框框的自由创造精神,对新文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偏颇不足】

对中国古代文学否定过多,而对外国文学则多加肯定,缺乏分析批判。

1928

|

1937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左翼)运动

1、国民党破坏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开始了长达十年之久的由中国共产党单独领导革命的格局。

2、1928年前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蓬勃发展,成立了国际革命作家联盟。

3、从混合型的革命文学进而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1、1928年1月,创造社、太阳社以《创造月刊》《太阳月刊》《文化批判》三个刊物为主要阵地,开始鼓吹革命文学;

2、鲁迅、茅盾分别撰文批评论争;

3、革命文学的论争扩大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影响,纠正了创造社、太阳社的一些理论错误,使他们对鲁迅、茅盾的态度有所改变;并形成翻译介绍和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热潮,使革命文学运动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提高了论争双方的思想,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4、1930(-1936)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主要刊物:

《北斗》、《萌芽》等;1930年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简称剧联)成立,中国现代的戏剧运动,这时期也从“爱美的”戏剧向左翼戏剧运动发展;1932年,中国诗歌会成立,会刊:

《新诗歌》,主要成员穆木天、蒲风等,诗会是一个自觉地与无产阶级革命取同一步调,以大众化为创作目标的现实主义诗歌团体;

5、1935年,党中央根据日寇扩大对华侵略战争和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1936年春,左联自动解散,左翼文学内部发生两个口号【“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