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物理暑假预科讲义沪教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17789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4.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物理暑假预科讲义沪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暑假预科讲义沪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暑假预科讲义沪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暑假预科讲义沪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暑假预科讲义沪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物理暑假预科讲义沪教版.docx

《八年级上册物理暑假预科讲义沪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物理暑假预科讲义沪教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上册物理暑假预科讲义沪教版.docx

八年级上册物理暑假预科讲义沪教版

八年级上物理讲义

沪科版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一、动与静

1、机械运动:

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参照物:

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3、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在改变,则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改变,则称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4、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5、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6、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练习

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船和山。

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答:

分三种情况:

①乙汽车没动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答:

第一句:

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

第二句:

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1km=103m1m=10dm1dm=10cm1cm=10mm1mm=103μm1m=106μm1m=109nm1μm=103nm

单位换算的过程:

口诀:

“系数不变,等量代换”。

4、长度估测:

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1cm、铅笔芯的直径1mm、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手掌宽度1dm、墨水瓶高度6cm

5、特殊的测量方法:

(1)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

练习:

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

答:

数出物理课本若干张纸,记下总张数n,用毫米刻度尺测出n张纸的厚度L,则一张纸的厚度为L/n。

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

答:

把细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n圈成螺线管,用刻度尺测出螺线管的长度L,则细铜丝直径为L/n。

两卷细铜丝,其中一卷上有直径为0.3mm,而另一卷上标签已脱落,如果只给你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你能较为准确地弄清它的直径吗?

写出操作过程及细铜丝直径的数学表达式。

答:

将已知直径和未知直径两卷细铜丝分别紧密排绕在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上,且使线圈长度相等,记下排绕圈数N1和N2,则可计算出未知铜丝的直径D2=0.3N1/N2mm。

(2)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园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

给你一段软铜线和一把刻度尺,你能利用地图册估测出北京到广州的铁路长吗?

答:

用细铜线去重合地图册上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再将细铜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长度L查出比例尺,计算出铁路线的长度。

(3)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

(4)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

你能想出几种方法测硬币的直径?

(简述)

①直尺三角板辅助法。

②贴折硬币边缘用笔画一圈剪下后对折量出折痕长。

③硬币在纸上滚动一周测周长求直径。

④将硬币平放直尺上,读取和硬币左右相切的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

6、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选”: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

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看”:

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

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也可表达为:

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练习:

有两位同学测同一只钢笔的长度,甲测得结果12.82cm,乙测得结果为12.8cm。

如果这两位同学测量时都没有错误,那么结果不同的原因是:

两次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

如果这两位同学所用的刻度尺分度值都是mm,则乙同学的结果错误。

原因是:

没有估读值。

7、误差:

(1)定义:

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

测量工具、测量方法、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

校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选用精度高的测量工具、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8、时间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之中时间的基本单位为秒(s),常用单位有“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等。

9、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μs

10、测量工具:

古代:

日晷、沙漏、滴漏、脉搏等

现代:

机械钟、石英钟、电子表等

三、快与慢

1、速度:

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

(它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越大,物体运动的就越快;速度越小,物体运动的就越慢。

2、速度、路程与时间的关系:

(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速度公式还可变形为,。

3、速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组合而成的,写作“米/秒”,可用符号“”或“”。

常用单位有千米/时,符号“”或“”,其中1=3.6。

人步行速度约1.1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1m。

4、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

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

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

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练习:

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分别是14.2s,13.7s,13.9s,则获得第一名的是乙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赛跑快慢最简便的方法是路程相同时间短运动的快。

5、直线运动的分类:

(根据运动路线可将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

我们把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

特点:

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即速度大小)都保持不变。

(2)变速直线运动:

定义:

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

平均速度的测量:

原理,方法:

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3)现象探究:

“频闪摄影”研究物体的运动。

“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

摄影在暗室中进行。

把照相机固定在地面上,快门是敞开的,但是由于没有光照亮物体,底片并不感光。

光源是一只闪光灯,它每隔一定的时间(例如0.02s)闪亮一次,闪亮的时间很短,只有大约1/100s。

光源发光是,物体被照亮,底片就记录下这时物体的位置。

光源不断闪亮底片就记录下物体间隔相等时间的不同位置,根据底片可以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

如下图所示,是两个物体运动的频闪照片,他们的运动有什么不同?

归纳探究:

甲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相同的路程,即物体的运动速度没有发生变化;乙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同,可见物体的运动速度在改变。

练习:

下图是甲乙两个物体作直线运动的v-t图像。

有图像可知:

甲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乙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第3秒时,甲和乙的图线相交,这说明了什么?

甲乙两物体在第3秒(相交点)时速度相等。

甲乙作直线运动的v-t图像

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

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1、v2、v则。

常识:

人步行速度1.1m/s,自行车速度5m/s,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客运火车速度140km/h,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光速和无线电波3×108m/s。

四、科学探究:

速度的变化

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2、探究100米跑的过程中的速度变化

(1)提出问题:

同学们在一百米跑的过程中速度是否变化?

如何变化?

请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实验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

(2)猜想与假设:

猜想1:

开始快、中间最快、终点最慢

猜想2:

开始慢、中间快、终点最快

猜想3:

开始最快、中间最慢、终点快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实验目的:

探究100米跑的过程中的速度变化

实验器材:

皮尺、停表、标志物(小旗等)

实验原理:

v=s/t

实验步骤:

用皮尺测量出开始后、中间、终点前各20m距离,并用停表测量赛跑时通过这三段所用的时间。

(应选定一名学生跑)

(4)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

按照设计进行实验,并把数据填入表格中。

实验序号

开始后20m时间/s

中间20m时间/s

终点前20m时间/s

1

2.6

2.2

1.6

2

2.4

2.1

1.7

3

2.5

2.3

1.8

平均值

2.5

2.2

1.7

(5)分析与论证:

前20m的平均速度V前=20m/2.5s=8m/s;中间20m的平均速度V中=20m/2.2s≈9.1m/s;后20m的平均速度V后=20m/1.7s≈11.8m/s,即V前<V中<V后。

在整个过程中,速度是越来越大的,因此猜想2是正确的。

(6)评估

(7)交流与合作

 

第三章声的世界

一、科学探究: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练习:

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

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练习:

①P14图1.1-4所示的实验可得结论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

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