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17634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医基础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医基础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医基础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医基础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名词解释.docx

《中医基础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名词解释.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基础名词解释.docx

中医基础名词解释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中医基础名词解释

绪论(27个)

1)中医学: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2)医学模式:

为一种医学观念,是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健康与疾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是哲学思想在医学中的反映,是人类对生命、健康、疾病、死亡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

3)金元四大家:

指金元时代最具有学术代表性的四大医学家,即刘完素(寒凉派),李东恒(补土派),张从正(攻邪派),朱震亨(滋阴派)。

4)寒凉派:

以医家刘完素为代表。

倡导“火热论”,认为外感“六气皆从火化”,因此治病多用寒凉方药。

5)攻邪派:

以张从正为代表。

主张治病当首先以祛邪为要务,善用汗、吐、下三法。

6)补土派:

以李东恒为代表。

他创立了“内伤脾胃学说”,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在治疗上善用温补脾胃之法。

7)滋阴派:

以朱震亨为代表。

他创立了“相火论”,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治病时善用养阴方剂。

8)温病学派;以叶天士、吴瑭等为代表,创立了温病学说,认为外感热病多由湿热之邪所致,创立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方法。

9)汇通学派:

以唐容川、朱佩文、张锡纯、恽(yùn)铁樵等为代表,倡导中西医汇通。

10)形与神俱:

形即形体、神即精神。

中医学认为有形体才有生命,有生命才有产生精神活动,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1)以表知里:

又叫司外揣内,是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表现,来分析判断事物内在状况和变化的一种思维方法。

12)取象比类:

又称援物比类、类比。

是将两个特殊的事物(或两类事物)进行比较,根据两者有一系列的共同点,推论和证明它们在另一些特殊和规律上也是相同的推理方法。

13)推演络绎:

又称演绎,是由一般性的原理推出特殊结论的推理形式。

14)试探:

是对研究对象先做一番考察,尝试性提出初步设想,依据这种设想采取相应的措施,然后根据实践结果再作适当的调整、完善和修改原设想,以决定下一步措施的一种认知方法。

15)反证:

是以结果来追溯和推测原因,并加以证实的一种逆向思维方法。

16)整体观念:

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整体观念就是指人体本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的统一性,是中医学的主导思想和基本特点之一。

17)天人相应:

天指自然界,天人相应指人对天地自然的依循和适应关系。

18)恒动观念:

是指在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时,应持有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

19)病:

即疾病。

病是指特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病理过程。

20)症:

包括病症与体征。

症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即病人的主观的异常感觉或某些病态变化。

21)证:

即证候。

是指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它包括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

22)辨证论治:

辩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则是根据辩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的结果,明确相应的治疗方法。

23)同病异治:

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用,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

24)异病同治:

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发生了相同的病理变化,出现了具有相同性质的证,因而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25)辨病:

辨病是对疾病的辨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

辨病的重点是认识疾病的全过程的本质。

26)脱营:

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叫做脱营。

词出《素问·疏五过论》

27)失精:

尝福后贫,五气留连,病从内生,叫做失精。

词出《素问·疏五过论》

第一章哲学基础(43个)

28)精气:

精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质,也是推动宇宙万物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动力源泉。

29)形质:

气有无形和有形两种基本状态,以凝聚状态存在而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成为“形质”。

30)三宝:

即精、气、神。

精和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故精气神被称之为人身之三宝。

31)阴阳: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32)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用以认识自然和届时自然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33)阴阳可分:

任何一种事物的内部分可分为对立的两个方面,即阴中有阴阳之分,阳中也有阴阳可分,如此分下去,以至无穷。

)阴阳制约:

阴阳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对抗,在相互制约中达到动态平衡。

34.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5)阴阳互藏:

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涵阳,阳中涵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36)阴阳消长:

是指阴阳在不断地消长运动中维持着相对平衡的状态。

37)阴阳互根:

指阴阳之间不仅是相互对立,而且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阴依存于阳,阳依存于阴,阴阳双方均以对方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38)阴阳转化:

是指阴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因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39)阴阳交感:

交,即接触交合;感,即感应想错。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其运动的表现形式为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

40)阴平阳秘:

是指阴气和平,阳气固密,两者互相协调而维持着相对平衡,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41)阳胜则阴病:

阳指阳邪,阴指阴液。

由于阳能制约阴,故在阳胜时必然会消耗和制约机体的阴,使津液减少,而出现滋润不足、干燥的表现。

故说“阳胜则阴病”。

42)阴胜则阳病:

阴指阴邪,阳指阳气。

由于阴能制约阳,故在阴胜时必然会耗损和制约机体的阳气,导致其虚衰。

故说“阴胜则阳病”。

43)阳盛则热:

阳指阳邪。

是指阳邪侵犯人体,“邪并于阳”而使阳亢盛所致的一类疾病。

由于阳的特点是热,故谓“阳胜则热”。

44)阴盛则寒:

阴指阴邪。

是指阴邪侵犯人体,“邪并于阴”而使阴亢盛所致的一类疾病。

由于阴的特性是寒,故说“阴胜则寒”。

45)阳虚则寒:

阳指阳气。

阳虚泛指人体阳气虚衰。

阳虚不能制阴,则阴相对偏亢而出现寒象,此时产生虚寒证。

故谓“阳虚则寒”。

46)阴虚则热:

阴指阴气、阴液。

人体之阴气有制约阳热的功能。

阴虚不能制阳,则阳相对偏亢而出现热象,此时产生虚热证。

故谓“阴虚则热”。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7)阴阳离决:

即阴阳的关系分离决裂。

指由于阴阳失调,此消彼长发展到一方消灭另一方,或另一方耗损过度而致另一方失去依存,无法再保持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此即谓“阴阳离决”。

阴阳离决表示死亡的机理。

48)五行:

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49)五行学说:

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索宇宙规律的一种方法论。

50)木曰曲直:

“曲直”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具有树干曲直,向上向外舒展的特性。

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和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51)火曰炎上:

“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

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性质和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52)土爰(yuán)稼穑(sè):

“稼穑”是指土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

因而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性质和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53)金曰从革:

“从革”,指金是通过变革而产生的,金之质地沉重,且常用于杀戮,因而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性质和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54)水曰润下:

“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具有寒凉、向下、滋润性质和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55)五行相生:

五行之间相互滋生、促进的关系,称之为五行相生。

56)五行相克:

五行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称之为五行相克。

57)五行制化:

指五行之间相互化生,相互制约,生中有制,制中有生,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

58)五行胜复:

是指五行中一行亢盛(即胜气),则引起其所不胜(即复气)的报复性制约,从而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与平衡。

)五行相乘:

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超过正常制约的程度,使事物之间失去了正常59.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的协调关系。

60)五行相侮:

指无形中的某一行本身太过,使原来克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制约它,反而被他克制,又称反侮。

61)母病及子:

指病邪从母脏传来,侵入子脏,即先有母脏的病变,后有子脏的病变。

62)子病及母:

指病邪从子脏传来,侵入母脏,即先有子脏的病变,后有母脏的病变。

63)虚则补其母:

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用于母子关系的徐铮。

母能生子,通过补母而实其子。

64)实则泻其子:

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用于母子关系的实证,是通过泻其子而虚其母。

65)培土生金法:

即健脾补肺法。

通过培补脾气以助益肺气的方法,适用于肺脾虚弱证。

66)益火补土法:

即温肾健脾法。

指用温补肾阳以助脾阳的方法,适用于脾肾阳虚证。

67)金水相生法:

即滋养肺肾法。

通过肺肾同治以滋养肺肾之阴,适用于肺肾阴虚证。

68)抑木扶土法:

即疏肝健脾法。

是以疏肝、平肝、佐以健脾治疗肝旺脾虚证的方法。

69)泻南补北法:

即泻心火(南)滋肾水(北),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亢,水火不济的心肾不交证。

70)培土制水法:

是指通过温运脾阳以治疗水湿停聚的方法,适用于脾虚水湿不运之证。

第二章精气血津液(20个)

71)气机:

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72)气化:

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73)元气:

元气又称原气、真气/真元之气。

是人体中最原始、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74)宗气:

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和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结合而成且聚于胸中之气。

称为“宗气”,又称“大气”。

75)营气:

指行于脉中且富有营养作用之气,又称“荣气”。

76)卫气:

指行于脉外且具有保卫作用之气。

77)血:

指循行于脉中,富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态样物质。

78)津液:

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79)气:

气是人体内一种活力很强,不断运动的,肉眼看不见的极细微物质,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80)精:

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人体内最精专的细微物质。

81)血府:

即指血脉,是血脉循行的管道,具有阻遏血液逸出的功能,故有“血府”之称。

82)气主煦(xù)之:

指气的温煦作用,主要是指阳气具有温煦人体的作用。

即是说阳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

83)血主濡之:

指血液有滋润和营养全身的作用,故称“血主濡之”。

84)津血同源:

津液和血液同为液态样物质,都来源于水谷精微,而且相互转化,相互补充,故称“津血同源”。

85)气机调畅: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协调平衡,通常称之为“气机调畅”。

86)气机失调:

气的升降出入之间失去协调平衡,通常称之为“气机失调”。

87)气滞:

气的运行不畅,或在局部发生阻滞不通,称为“气滞”。

88)气为血之帅:

是气对血的关系的概括,包括气能生血、行血、摄血三个方面。

)血为气之母:

是血对气的关起的概括,包括血能载气和血能养气两个方面。

89.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90)虚里:

又名胃之大络,位于左乳下心尖搏动处,此处的搏动情况可测知宗气的盛衰。

第三章藏象(70个)

91)藏象:

指藏于人体内的内脏器官所表现于外的生理和病理现象。

92)藏象学说:

是通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