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袁志平解读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174817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109.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袁志平解读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袁志平解读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袁志平解读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袁志平解读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袁志平解读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袁志平解读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袁志平解读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袁志平解读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袁志平解读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本次修订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成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文献,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一、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㈠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改革,着力提升课程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指导性,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㈡基本原则

⑴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基本立场,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生态文明和海洋权益等方面的教育,培养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⑵坚持反映时代要求

反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关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改革,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话语体系,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新成就。

⑶坚持科学论证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充分反映学生的成长需要,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加强调查研究和测试论证,广泛听取相关领域人员的意见建议,重大问题向权威部门、专业机构、知名专家学者咨询,求真务实,严谨认真,确保课程内容科学,表述规范。

⑷坚持继承发展

对10余年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践进行系统梳理,总结提炼并继承已有经验和成功做法,确保课程改革的连续性。

同时,发现并切实面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修订完善,在继承中前行,在改革中完善,使课程体系充满活力。

二、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变化

㈠关于课程方案

⑴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

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

⑵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

一是保留原有学习科目,调整外语规划语种,在英语、日语、俄语基础上,增加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

二是将课程类别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有选择的课程。

三是进一步明确各类课程的功能定位,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

①必修课程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设置,全修全考。

②选择性必修课程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升学考试需要设置,选修选考。

③选修课程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开设,学生自主选择修习,学而不考或学而备考,为学生就业和高校招生录取提供参考。

四是合理确定各类课程学分比例,在毕业总学分不变的情况下,对原必修课程学分进行重构,由必修课程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学分组成,适当增加选修课程学分,既保证基础性,又兼顾选择性。

⑶强化了课程有效实施的制度建设

进一步明确课程实施环节的责任主体和要求,从课程标准、教材、课程规划、教学管理,以及评价、资源建设等方面,对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学校分别提出了要求。

增设“条件保障”部分,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设施和经费保障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增设“管理与监督”部分,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的责任。

㈡关于学科课程标准

⑴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细化。

为建立核心素养与课程教学的内在联系,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教学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得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各学科基于学科本质凝练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各学科课程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了整合。

课程标准还围绕核心素质的落实,精选、重组课程内容,明确内容要求,指导教学设计,提出考试评价和教材编写建议。

⑵更新了教学内容

进一步精选了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特征,课程内容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内容,努力呈现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生态等发展的新成就、新成果,充实丰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相关内容。

⑶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各学科明确学生完成本学科学习任务后,学科核心素养应该达到的水平,各学科水平的关键表现构成评价学业质量的标准。

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更加强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教师和学生把握教与学的深度和广度,为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考试和升学考试命题提供重要依据,促进教、学、考有机衔接,形成育人合力。

⑷增强了指导性

本着为编写教材服务、为教学服务、为考试评价服务的原则,突出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切实加强对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的指导。

课程标准通俗易懂,逻辑更清晰,原则上每个模块或主题由“内容要求”“教学提示”“学业要求”组成,大部分学科增加了教学与评价案例,同时依据学业质量标准细化评价目标,增强了对教学和评价的指导性。

本次修订是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育人质量的提升。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接受检验,不断完善。

可以预期,广大教育工作者将在过去10余年改革的基础上,在丰富而生动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推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共创普通高中教育的新辉煌,为实现国家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做出新贡献。

目录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㈠课程性质

㈡基本理念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㈠学科核心素养

㈡课程目标

三、课程结构

㈠设计依据

㈡结构

㈢学分与选课

四、课程内容

㈠必修课程

模块1:

数据与计算

模块2:

信息系统与社会

㈡选择性必修课程

数据与数据结构

模块2:

网络基础

模块3:

数据管理与分析

模块4:

人工智能初步

模块5:

三维设计与创意

模块6:

开源硬件项目设计

㈢选修课程

算法初步

移动应用设计

五、学业质量

㈠学业质量内涵

㈡学业质量水平

㈢学业质量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六、实施建议

㈠教学与评价质量

㈡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

㈢教材编写建议

㈣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附录

附录1: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

附录2:

项目教学案例

㈠课程性质

信息技术作为当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网络强国的战略支撑。

信息技术涵盖了获取、表示、传输、存储和加工信息在内的各种技术。

自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信息技术沿着以计算机为核心、到以互联网为核心、再到以数据为核心的发展脉络,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推动了社会信息化、智能化的建设与发展,催生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并存的信息社会,并逐步构建出智慧社会。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重塑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不断改变人们的思维与交往模式,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已经超越单纯的技术工具价值,为当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文化内涵。

提升中国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对个人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变革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

课程围绕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精炼学科大概念,吸纳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

课程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通过丰富多样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与实践。

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课程提供学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培养信息意识,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信息社会参与的责任感与行为能力,从而成为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㈡基本理念

⒈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公民

课程标准面对网络和数字化工具不断普及的现实,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敏感度和适应性,帮助学生学会有效利用信息社会中的海量信息、丰富媒体和多样化技术工具,优化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

课程标准引导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个人与社会关系,思考信息技术为人类社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履行个人在信息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帮助学生成长为有效的技术使用者、创新的技术设计者和理性的技术反思者。

⒉设置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课程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课程结构遵循高中学生的认知特征和个性化学习需要,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层次性、多样性和选择性。

课程的必修部分致力于构建我国高中阶段全体学生信息素养的共同基础,关注系统性、实践性和迁移性。

课程的选择性必修部分致力于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程内容的广度、深度和问题情境的复杂度,为学科兴趣浓厚、学科专长明显的学生提供挑战性的学习机会。

⒊选择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的课程内容,支撑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课程内容紧扣数据、算法、信息系统和信息社会等学科大概念,结合信息技术变革的前沿知识与国际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引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