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介绍_精品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173335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科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介绍_精品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苏科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介绍_精品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苏科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介绍_精品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苏科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介绍_精品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苏科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介绍_精品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科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介绍_精品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

《苏科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介绍_精品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科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介绍_精品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科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介绍_精品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

形态:

计算机学科教学走向信息技术教育

课程标准(大纲):

一纲多本,因地制宜,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基本特点:

模块化、活动化、任务驱动、合作探究等。

教学支持条件:

基础设施、教育资源、教师培训。

一、2013版教材出台的背景

教材为何要改,了解改版的背景对我们解读新教材是非常有意义的。

信息技术作为综合实践课现在已经在绝大多数的小学普及开了,信息技术课程虽然归属于综合实践课,但与其他综合实践类课程又不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的获取、素养的提升、技术的应用,对于学好其他课程意义非常,原来信息技术一般只在三、四年级开设,现在,也有一些学校从一年级就开设了。

原来的信息技术教材基本都是采用了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上下册,该书由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修订出版,主要内容有: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windowsxp、画图、文字处理以及学多媒体制作等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课改的深入,教育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这套教材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和学生的需要了。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是教材编写的出发点的问题。

目前有一些教材基本上属于传统的计算机教育教材的翻版,一翻开书就是计算机知识与操作界面,让不少教师产生了“信息技术课=计算机课”的印象。

大多数教材实际上只是对某个软件知识点的罗列,信息技术课基本上是对某个软件的功能介绍。

这样的教材不能体现信息技术课与计算机课的区别,这样的教材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令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更不用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

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这些教材的编写没有吃透信息素养的内涵,所以也就很难把信息素养作为教材编写的理论指导。

我认为信息素养就是我们编写信息技术教材的根本出发点,关于信息素养的详细概述有很多,但我认为南京师范大学的李艺教授所率领的研究队伍对信息素养的剖析具有很好的实际指导意义,对我们应该会有很大指导作用的。

2、原有信息技术教材内容陈旧,很难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我们知道,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我们虽不能与信息技术保持同样的更新速度,但是我们必须要能在教材上及时体现出时代的痕迹,不能只停留在过时的内容上。

这也是不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因之一。

但这一点我们很明显做得还不够,比如,原有教材对动漫、机器人、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关注很少。

3、原有信息技术教材体现人文方面的内容太少。

我们知道,信息技术在体现技术性、科学性的同时,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体现着一定的人文特征。

而大部分信息技术教材只是知识的讲解,没有体现技术所蕴含的艺术、文化与道德责任。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是我们信息技术课程开展的根本目的,而电脑的操作能力只是信息素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更要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例如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能力和审美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学会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困难的能力,培养学生遵守网络道德的良好习惯等等。

二、2013版教材建设基本情况

遵循《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2013年修订)》:

根据《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2013年修订)》进行修订。

(一)体现基础性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具有文化教育意义;

二是在面向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其未来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二)技术性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较为突出的操作性和工具性,旨在使学生掌握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在体验的基础上提高对不同操作系统及应用系统的适应性,适当关注前沿技术,如机器人技术及物联网技术,提升技术应用的能力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综合性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定的学习领域之一,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与实践性,超越封闭的单一学科知识体系和固定的课堂教学时空局限,将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等其他部分结合起来,与其他学科课程结合起来,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帮助学生建构对世界的完整认识。

(四)发展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以技术工具的学习为主,但不是对工具的机械操作和简单模仿。

信息技术活动面向学生发展,以学生的体验、理解、决策、评价等认知活动为基础,在信息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并进行创新思维的能力。

小学阶段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整体安排,3-6年级每学年一册教材。

三、2013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基本特点

(一)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编排教材

(1)义务教育阶段整体布局,尽可能地考虑小学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

(2)小学、初中年段教材的编排遵循学生的知识与能力,采用螺旋式上升式安排内容。

(二)符合学生学习实际,关注学科课程整合

(1)关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教材中很多内容的安排都与学生学习与生活有关,有的是持续发展的需要,有的则是学生生活的需要,安排与学生学习与生活相关的内容则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需性,无论是学习的效果、学习的价值都得到提升。

(2)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储备及接受能力。

每个年龄段的学生他们的潜能与当前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都不相同,但是又都具有共同性,引用南京师范大学张义兵教授的一句话:

现在孩子们最缺实践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难发现,现在的学生存着一批高分低能的现象。

过分地依赖及缺少实践让学生们正朝着一条畸形的道路上走去,而且会越走越远。

新教材在这一点上特别注重针对每个年龄段孩子的不同的个体差异,来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达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动手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3)尽可能地运用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背景和内容。

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我个人认为,若干年后,时机成熟,他最终还是会走和课程整合的道路,比如,今年,我们学校就没有专门开设信息技术课,原因有二,一是学校课程改革的需要,二是课程整合更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高。

因此,我们把计算机基础知识、打字等内容与一年级语文学科整合,把画图与二年级美术融合,把WORD与网络知识与三年级作文、科学学科整合,把PPT与四年级美术整合。

既然,我们要走整合之路,我们就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多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背景,把我们信息技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让学生学以致用,更好地解决问题。

(三)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1)提供更多的学生自主学习、建构知识和培养技能的机会。

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就是看我们有没有能够革新我们的课程文化,有没有改变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从2013版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出编委组试图通过教材,让孩子能够形成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出独特的、有个性的学生、自信的学生。

(2)提出学生间更多同伴合作的要求。

小组合作学习提了好多年了,但一直没有能在课堂上得到真正的落实,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不是真实的,不是来自于学生的内心需求,所以,合作就没有了实效,所以,在新教材中,出现了很多真实的、来自学生需求的任务,这些任务,学生组成学习共同体,通过分工与合作,不但能完成学习目标,更能培养学生的团队与合作精神。

(3)指导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

(四)突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1)识别与获取、存储与管理、加工与表达、发布与交流。

这是基础模块的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来达成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信息素养是当今社会每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

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为每一个学生获得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权利提供机会和条件,对公民信息素养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信息技术课程要以信息素养的培养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从基础教育的特点出发,为学生适应信息化生活、走向学习化和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做什么?

怎么做?

为什么这样做?

还能有其他的方法吗?

通过研究,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学习可以采取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主题活动等形式,选取体验学习、模仿学习、游戏学习、探究学习、实验学习、设计学习、问题解决学习等方式进行个人的、小组的、集体的以及多种形式相互融合的学习活动。

学习过程应该成为学生充满快乐体验、充满探究挑战的人生经历。

(五)精心研究并设置教材栏目

(1)为便于教师与学生使用教材,设置了不同的栏目,主要有:

导学牌、实践园、探究屋、讨论坊、提示牌、成果篮。

(2)教材采用了正文与辅文相结合的编排方式,辅文对一些知识进行说明。

(六)构建立体化的课程教材资源

(1)纸质教材及配套光盘(共4册,3-6年级各一册)

(2)教师教学用书及配套光盘

(3)学生实践指导手册(与教材配套)

(4)教材支持网站、信息技术学习网站

四、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总体结构

在课程内容上,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分为基础模块、拓展模块和补充模块。

我省小学、初中学生均须完成指定的基础模块的学习,小学和初中各68学时。

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均须至少选择学习一个拓展模块。

拓展模块分别为拓展I“程序设计”、拓展II“机器人技术”、拓展III“物联网技术”。

拓展I、拓展II和拓展III各为34学时,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开设。

补充模块供配备龙芯计算机的学校开设。

各个模块的结构关系如下表:

模块(学时)学段

基础模块

拓展模块

补充模块

小学

基础(68)

拓展I(34)

拓展II(34)

拓展III(34)

Linux平台应用

初中

(二)各模块概述

基础模块划分为信息的识别与获取、信息的存储与管理、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发布与交流四项内容。

它们中的每一项在纵向上互相衔接,高年段内容是低年段对应内容的自然延伸;

每项内容都在不同水平上整合了信息技术工具(软件、硬件)、信息技术原理、信息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安全、规范等。

各项内容在横向上相互贯通交融,没有绝对的先后顺序,可以根据学习需要重新整合。

拓展I为“程序设计”,分为算法与问题解决、程序结构与设计两项内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发展需求,适时地引入程序设计的思想,介绍一些基于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编程方法,让学生加深理解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的个性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拓展II为“机器人技术”,分为构件与功能、算法与程序、设计与搭建三项内容。

本模块旨在借助适合学生学习的机器人实验平台,让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初步认识电机、传感器与传动机构等方面的机器人技术。

拓展III为“物联网技术”,分为信息感知、信息传输、信息分析、智能应用三项内容。

本模块借助适合于学生学习的物联网简易系统,让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初步认识感知系统和传输系统等物联网核心技术。

补充模块为“Linux平台应用”,供配备龙芯计算机的学校和班级补充使用。

1.基础模块

基础模块分为三个阶段,小学为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初中为第三阶段。

信息识别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