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克教复习材料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170707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82.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锡克教复习材料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锡克教复习材料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锡克教复习材料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锡克教复习材料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锡克教复习材料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锡克教复习材料Word下载.docx

《锡克教复习材料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锡克教复习材料Word下载.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锡克教复习材料Word下载.docx

旁遮普的东部边界划分标志不太明显,但从一个叫卡纳尔(Karnal)的地方与查谟可以划出一条通往五河汇集处的锯齿状的界线,把旁遮普东部与印度的其他地区划分开来。

旁遮普这个名称是由两个波斯语单词Panj和Ab组成的。

Panj意为“五”,

Ab意为“河”,因此“五”和“河”合为一个词便为旁遮普,旁遮普是Panjab的音译,意为“五河之邦”。

当雅利安人来到印度时,旁遮普地区有七条河流,因此他们叫这个地区为萨普塔·

信德瓦(Sapta Sindhva),意为“七河之邦”。

后来,七河中的萨拉斯瓦蒂河(Sarasvati)干涸了,人们便把这条干涸的河与印度河(印度河只是旁遮普的西部界限)排除在这个地区之外,重新把这个地区命名为旁遮普。

1947年,印巴分立,旁遮普也一分为二,分为印度境内的东旁遮普和巴基斯坦境内的西旁遮普。

旁遮普一带大体上属于印度洋季风型气候区,但多是干旱地区,雨季短而酷暑季节长,夏季尤为炎热,最热的时候气温高达50多摄氏度。

因此夏季常常有热死人的现象发生。

然而旁遮普的冬季又是极其寒冷,每年冬季都有苦力或三轮车夫被冻死。

气候的两极化和短暂的雨季使旁遮普人民在不同的季节中变更着生活。

对严酷气候的忍耐和适应,使旁遮普人民形成了勇敢和不屈不挠的性格。

旁遮普人民以农业为主要谋生手段,一年四季几乎没有空闲,当外族入侵时,还要同入侵者作战保护他们的劳动成果。

由此旁遮普人尤为精壮和强健,并且尚武好斗,勇于抵御敌人的侵略。

(二)历史背景

“印度河城市文明”衰落之后,大约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进入了印度。

他们首先占领了五河流域,即旁遮普地区,并在那里定居下来。

印度开始进入

了一个新的时期,即“吠陀文明”时期。

正是在这个时期,雅利安人开始征服土著居民,雅利安人各部落之间也开始战争,国家出现。

在国家逐渐形成的过程中,种姓制度出现,婆罗门教逐渐形成。

公元前6世纪,北印度进入了16国并存时期,在互相争战中,摩揭陀国

(Magadhan)兴起统一了恒河流域。

公元前516年,波斯王大流士(Darius)入侵西北印度,占领了旁遮普和印度河以西地区。

公元前327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Alexander)吞并波斯侵占西北印度,兵抵比阿斯河畔。

希腊文明开始对印度发生影响,许多希腊人都留在了西北印度。

这一时期,佛教、耆那教兴起。

亚历山大撤出北印度后,公元前322年,旃陀罗笈多·

毛里亚

37

(Chandragupta Maurya)夺取了摩揭陀国难陀王朝(Nandas)的王位,他把旁遮普从希腊人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建立了孔雀王朝。

孔雀王朝把整个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都统一在王朝的统治之下。

阿育王在位时(公元前273年—公元前232年),孔雀王朝达到鼎盛时期。

在这个时期,旁遮普的社会和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伊朗人(Iranians)、西徐亚人(Scythians)、希腊人(Greeks)和西亚人(WestAsians)都在旁遮普定居下来,旁遮普成了一种混合人种杂居的地区。

这些种族开始互相通婚,生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混血儿。

印度与西亚、欧洲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不但促进了经济发展,而且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开放。

外族入侵和战争不但使西北印度人民提高了军事作战技能,而且使他们增强了抵御外侵和进行战斗的尚武精神。

传统的婆罗门开始认为旁遮普是一个不纯洁、肮脏的地区,因为这里的人们不断地与贱民和外来人进行交流和接触。

同时又由于佛教的影响,婆罗门在旁遮普的影响开始消失。

孔雀王朝灭亡以后,印度形成了南北诸王朝割据的局面。

西北印度仍不断有外族入侵。

先是中亚的大夏希腊人(BactrianGreeks)在公元前2世纪初侵入印度西北部。

接着又有安息人(Parthians)、塞种人(Shakas)、贵霜人

(Kushanas)的入侵。

其中最重要的是贵霜帝国在印度的统治。

在这几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旁遮普表现出各种文化交汇、融合的文化特征和精神风貌。

旁遮普人、希腊人、安息人、塞种人、贵霜人混居在一起,他们互相学习对方的传统和习俗。

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之间的通婚、混杂交配,削弱了种姓观念。

外来的入侵者融入了印度社会之中,接受了印度人的信仰,成为印度人口的一部分。

进步、激进的思想促进了不同种族之间的融合,佛教成为了旁遮普地区的主要宗教。

公元4世纪初,笈多帝国(Gupta)建立,印度大部分地区又复归统一。

笈多王朝在旁遮普的统治时期是从公元320年到公元550年。

这个时期发生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婆罗门教通过自身改变演化成印度教,许多印度教寺庙在旁遮普建立了起来。

笈多帝国后期,匈奴人开始入侵北印度,笈多王朝瓦解。

公元

606年到公元647年,戒日帝国(Siladitya)统治了北印度,但戒日帝国只是昙花一现,戒日王曷利沙(Harsha)死后,印度又陷入四分五裂状态。

从公元7世纪到公元12世纪,拉其普特人的王朝轮流更替地统治着北印度。

在此其间,佛教衰落,印度教兴盛。

随着伊斯兰教的兴起,阿拉伯人开始入侵北印度,并在信德、木尔坦统治达3个世纪之久。

公元1000年,中亚突厥人的加兹尼(Ghazni)国王苏丹·

马茂德(SultanMahmud)大举入侵印度,从1021年到1030年,统治旁遮普地区。

马茂德死后,其后继者又统治旁遮普一个半世纪。

其后,旁遮普又被古尔王朝

(Ghur,1175—1206)征服。

古尔王朝对旁遮普的征服,奠定了穆斯林在印度的统治基础。

其后便是德里苏丹国的统治时期(1206—1526)和莫卧儿王朝时期(1526—1858)。

旁遮普,作为进入印度的主要大门,注定会成为永久的战场和所有征服者的第一停留地。

大多数入侵者在他们征服的土地上定居下来后,便娶当地的妇女为妻,所以许多征服种族开始混血,许多外来的语言,如阿拉伯语、波斯语、普什图语等开始在这块土地上流行开来。

而且土著居民还受到吠陀教、耆那教和佛教的影响,遭受到希腊人、阿拉伯人、蒙古人、波斯人和阿富汗人的伊斯兰教影响。

各种各样的人种、语言、文化、宗教不断地冲撞和融合孕育了一个新的群体的诞生,预示着一个新的宗教信仰──锡克教和一个新的宗教群体──锡克群体的诞生。

(三)锡克教的创立

1、锡克教创始人古鲁那纳克

锡克教的创始人古鲁那纳克(1469—1539)生活的年代正处于德里苏丹统治后期和莫卧儿王朝前期,属于两个王朝的过渡阶段。

当时旁遮普地区为洛蒂

(Lodhis)王朝所统治,不仅是在旁遮普,而且整个印度正经历着一个政治、社会发生动荡的时代,文化和宗教领域发生着对撞和冲突。

印度教内的各个派别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并且在北印度出现了许多圣人团体。

这些变化无益于印度教社会的统一和团结,反而加速了印度教社会的分裂。

穆斯林统治在印度社会各个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既没有将伊斯兰教倡导的平等理念注入印度社会,也没有兴趣改变以种姓为核心的印度教社会的组织基础,他们的出现反而从侧面加剧了印度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在印度这种日益恶化、堕落的社会条件下,需要一位圣人来挽救这个受压制、被蹂躏的社会。

古鲁那纳克的出现满足了社会的这一要求。

古鲁那纳克于1469年4月15日出生在距拉合尔40英里处的塔尔万提

(Talwandi)村,如今位于巴基斯坦境内,现被称为南卡纳·

萨哈卜(Nankana

Sahib)。

他的家庭属于刹帝利种姓中的贝蒂(Bedi)亚种姓。

其父迈哈达·

卡鲁(Mehta Kalu)是村中负责农田赋税的小官吏。

其母特里帕塔(Tripta)主持家务。

他的姐姐那纳克伊(Nanaki)嫁给了在地方长官道拉特·

汗·

洛蒂

(DaulatKhanLodhi)官府任职的贾伊·

拉姆(JaiRam)。

那纳克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智慧,5岁时他就开始问有关人生目的的问题。

7岁时他被送到婆罗门学者那里学习字母和数字,两年后和穆斯林毛拉学习波斯语和阿拉伯语。

此后便放弃了学习,他开始沉浸在冥思和祈祷之中,花费大量的时间与圣人们一起探讨问题。

12岁时古鲁那纳克与刹帝利种姓的苏尔卡妮(Sulakhni)结婚。

那纳克曾一度把精力放在妻子身上,他们生了一个儿子。

但不久之后,那纳克又专注于神学的探究之中。

他的父亲曾安排那纳克去放牧和经商,但都没有成功。

那纳克的姐姐把他带到了苏拉坦普尔(Sultanpur),还曾设法为他谋取了一份会计工作。

但后来他主动辞职,继续沉迷于神学。

在苏拉坦普尔,一位穆斯林吟游诗人与那纳克走到了一起,他们两人一起吟诵圣曲。

《圣人的传记》(Janam-sakhis)中记载:

“每天他们都在一起诵唱神曲,他们供给来听神曲的人们食物。

每天清晨太阳升起前那纳克要到河里沐浴。

”有一天凌晨,那纳克在河中沐浴时,那纳克与神进行了沟通和会话。

神给了他一杯甘露(Amrit),并且给予了他神圣的使命:

“那纳克,我和你同在,你使我的名字发扬光大。

任何追随你的人,我都将挽救他。

去进行祈祷,并教导人们正确的祈祷方式。

不要被世俗所沾染,你的生活就是充满慈爱地赞美神名、沐浴、服务和祈祷。

那纳克,我赐予你我的誓言,这些就是你的使命。

”那纳克在河里消失了三天三夜,第四天他从河里走了出来。

“世无印度教徒,也无穆斯林”,这是古鲁那纳克从河里出来后讲的第一句话。

据传说,这个事件发生在1499年,这标志着古鲁那纳克已经找到了真理,标志一个新的宗教信仰──锡克教的诞生。

古鲁那纳克找到这个真理后,开始四处游历向人们传播这个新的宗教信仰。

他在1500年开始他的游历传教活动,共出游5次,花费24年的时间。

他不但在印度的木尔坦(Multan)、贝拿勒斯(Benaras)、达卡(Dacca)、锡兰

(Ceylon)、乌贾因(Ujjain)、马杜赖(Mathura)等各个地方游历传教,而且还到过印度之外的阿富汗、土耳其、巴格达、麦加和麦地那等许多地方。

无论他走到哪个地方,他都向人们宣扬新的宗教信仰,向印度教的种姓制度、仪式主义和偶象崇拜挑战,动摇了印度教的社会根基。

同时古鲁那纳克批评了伊斯兰教的形式主义。

他使人们意识到社会的弊端,并使人们相信消除这些弊端,

社会就能稳定,国家就能强大。

古鲁那纳克1524年完成了他的游历传教活动之后,便在拉维河岸边的卡尔塔尔普尔(Kartarpur)定居下来,古鲁那纳克继续传播锡克教信仰,当地的许多农民都成为了他的信徒,从此锡克这个词便形成了。

对当时的农民追随者,他用了三个词概括他的教义:

工作、敬神和分享所得成果。

古鲁那纳克把古鲁的位置传给了一位最忠实的信徒,从此锡克教不断地发扬光大。

2、锡克教思想的来源

要追溯锡克教思想的来源,首先应从公元4世纪笈多帝国时期的婆罗门教谈起。

这个时期宗教方面发生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婆罗门教通过自身改变演化成印度教。

《吠陀》经典在宗教上的重要地位被《薄伽梵歌》和两大史诗取代,

《薄伽梵歌》强调个人要获得最终解脱(Muktee)有三条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