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考试申论综合分析专题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事业单位考试申论综合分析专题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事业单位考试申论综合分析专题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大学对学术科研活动及其成果的评价主体,不是学术界内部,而是行政管理部门,科学性当然不高。
而在评价标准上,行政管理部门通过发表、出版论文著作的数量和课题的数量,依据杂志、出版机构的级别和立项鉴定单位的级别来认定学术科研活动及其成果的高低,难以真正科学地评价出学术科研活动及其成果的含金量。
这就造成目前国内许多大学的科研评价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品质,真正有价值的学术成果难以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导致了目前高校学风普遍浮躁,学术上投机腐败,同时也束缚了教师的发展。
于是,我们看到中国大学一流学术人才的拥有数量普遍短缺,更缺少国家范围内知名的专家学者。
2.2009年5月21日中午12时31分,有网友在“天涯社区”论坛的“天涯杂谈”版发表了一篇题为《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直接用替换键搞定,我无语了》的帖子。
发帖人写道:
“昨晚在期刊网上查资料的时候,无意中下载了这两篇硕士论文,看着题目就觉得有点诡异,打开来细看,我K,原来真是抄袭的啊,而且抄的还特别夸张,直接用替换键搞定。
学术造假的新闻、论文抄袭的故事咱也听多了看多了,但看到这样抄袭的还是第一次,这可是硕士论文啊……”
发帖人小萧所指的“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是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的一篇硕士学位论文。
这篇被指“抄袭”的论文题为《山东省FEEEP协调度研究》:
“作者:
袁×
;
指导教师:
杨×
×
教授;
答辩日期:
2007年11月;
网络出版投稿时间:
2008年3月19日”。
而被抄袭的对象是南京财经大学2006年的一篇硕士学位论文:
“《江苏省FEEEP协调度研究》,作者:
曾×
胡×
2006年12月27日;
2007年7月16日。
”
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上输入“论文抄袭”4个字,用户可以得到几千万条搜索结果。
近年来,因论文抄袭引发的新闻事件也比比皆是。
2008年10月21日的《人民日报》曾报道了华中师范大学学生贾某因抄袭被检举而受到取消硕士研究生资格的处罚;
今年也发生了云南中医学院院长被指抄袭论文、广东商学院一名副教授被指抄袭重庆长江师范学院一名学生的本科毕业论文的事件。
还有一些论文抄袭事件虽未被媒体报道,却被举报人发到网上“曝光”。
在小萧发出“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的帖子前,有网友将另一学位论文抄袭的例子发在博客中,题目取名为“奇闻:
居然有如此大胆抄袭的学位论文”。
3.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的“张鸣事件”成了高校行政化大讨论的导火索。
有人说,张鸣的板子“打偏了”,因为“最根本的是制度问题,让个人去承担有失公允”。
这一点,张鸣是同意的。
他强调,“反对将普遍性问题转变为局部性问题,也即将中国教育体制中的普遍问题(如学术行政化问题)转变为国关学院和人民大学的局部问题,甚至仅仅某个个人。
这的确不是个人问题。
画家陈丹青在清华大学5年,始终不能适应“高校学术行政化”的教育体制而不得不选择离开;
北大社会学系教授郑也夫亦曾撰文抨击《二流学者何以当选学部委员——质问中国社科院》。
“太正常了”,一位深谙高校人事管理之道的教授如此评价张鸣所抨击的“学术行政化”倾向,“院长多为学校组织部门产生,更多体现学校领导意志;
系主任由院长办公室产生,更多体现院领导的意志,这是高校人事任免的潜规则”。
院长办公室由院长、副院长和书记、副书记组成,负责对与学院发展相关重大适宜的决策。
相应地,学术委员会也多由院主要领导构成,致使很多学术委员会形同虚设。
在这样的组织框架下,学术行政化倾向便在所难免了。
该教授以自己为例说,每年博士毕业生双向匿名评审工作中,都有本院或外校领导来“打招呼”,要求对自己学生的论文“手下留情”。
这样,“学术评定书”的撰写便是学问,遇到差论文又碍于情面不得不通过的,只能多强调研究意义少谈论文本身,言辞闪烁,避重就轻。
“既不能得罪领导,又不能坏了自己的名声。
曾试图推动一场彻底的人事制度改革的北大教授张维迎认为,以往改革没有触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教师人事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希望“找到一个既兼顾眼前现状,又具有长远生存和竞争能力的教师人事管理体制”。
但这项改革在广泛的争论后不了了之。
4.“本刊对符合发表要求的来稿,每千字收取审改费150元。
你的大作XX经审阅拟近期刊用。
该文经修改后为4600字,您应缴690.07元。
在本通知发出半个月后,我刊若没有收到您的回复,则视为自动放弃。
”在向南京某大学主办的《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后不久,江西九江市中学老师余某收到了杂志社这样的回函。
南昌大学一位副教授苦恼地说,自己因为拒绝了新疆的一个中文核心期刊索要的800元版面费,结果一篇准备刊发的论文很快被回复不予发表。
在社科教育领域中,花钱发表论文在教科界已成潜规则,科研院所研究人员、高校师生以及其它行政事业单位技术岗位的人员,要想发表论文基本上都得先向杂志社交纳一笔版面费,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甚至过万元,除非你是业界绝对的权威大家。
本该严肃的学术论文刊发工作,却普遍存在以“版面费”是否交纳作为论文能否发表依据的怪现象。
教科界许多人士称,现行的简单以论文发表层次高低、数量多少,作为职称晋升和考评重要条件的职称评审制度及科研考评体系等是造成此现象的一大根源。
很多人坦言,表面上看,交版面费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实际上却是无奈之举,他们往往迫于职称评定、科研考评的压力和需求,不得不“随波逐流”!
要知道,少发表一篇论文,实际水平再高也别想评上职称!
江西省新闻出版局报刊处副处长严全胜说,作为行业主管部门,他们发现了期刊目前普遍存在的收取版面费的情况。
他认为,这与社会需求直接相关,其源头是职称晋升、科研考评制度。
期刊总量就这么大,但有论文发表硬性指标要求的人太多,期刊即使不断扩版也满足不了这个需求,“供大于求,杂志社自然待价而沽”。
也有一些人认为应适当弥补期刊出版经费的不足,以刹住版面费歪风。
5.香港《大公报》发表文章说,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造成学术道德日益败坏,学术造假事件屡见不鲜的咄咄怪事是可忍孰不可忍。
如果我们的政府和有关部门没有切除该毒瘤的勇气和决心,那么奢谈中国科学技术长足发展,学术创新都只能引来外国学人不屑的嘲笑。
文章中指出要想切除“版面费”这个对学术的肌体危害越来越严重的毒瘤,应该采取以下三个办法:
学术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独立、自由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只有打破政府对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垄断,重树大学的独立、自由精神,排除对大学教学的行政干扰,大学才能摆脱行政权利的附庸,才能避免不懂学术规律的官员为了面子工程,利用权力向大学强求论文数量,而且只看数量不看质量的荒唐要求。
斩断公共财政对学术期刊的经济和行政支持,放开对办学术期刊的准入垄断,让市场淘汰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几乎没有读者的核心期刊,让读者来选择真正有学术精神的权威期刊。
这样,学术期刊就要维护学术信誉,其选文只能以论文学术质量为第一标准。
收取“版面费”,不讲学术声誉的学术期刊,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后,“版面费”自然就没有了市场。
在社会范围内破除以论文数量评定人才的不正常观念,大学、科研机构、单位的学位授予、职称论文质量评定委托第三方的独立学术委员会进行,让那些单位自设的学位、职称的授予和发表论文挂钩的规定失去生存的土壤。
6.以下是新京报对两位学者的采访摘录:
新京报:
作为学者,你如何看待大学管理体制行政化问题?
许章润:
行政首长、学术领袖不是经过大学共同体自发产生的,而是经过自上而下的权力运作出现的。
从教授是大学主体角度讲,成为完全被动的被管理者,实际就是大学的客体了。
这与现代大学精神,所谓的教授治校、教授通过选择学校的管理者来治校是背道而驰的。
科研经费的申请、划拨方式完全是行政主导。
科研跟着问题走,行政性科研支配申请划拨方式则使得行政官员定科研题目,教授不得不投其所好;
而行政主导的科研题目往往不是真问题,而是假问题。
教学内容的安排,学科体制的确定,教学体例的设定,甚至于研究生招生考试科目的确定,大学教授是没有发言权的,甚至大学本身也是没有发言权的。
这一切都是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说了算。
比如说,从去年开始,北京市教委统一规定,凡是获得法学一级学科招生的大学,其法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必须要考八门功课,使得研究生入学考试完全违背教学和思想规律。
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还有职称评定、教学科研单位设定的行政化。
职称评定是上面下发多少名额,而不是根据教学需求;
科研单位的设定,比如中心是正处级,而且与待遇挂钩。
中国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行政人员占高校人数比例过大,行政人员远远多于教学科研人员,他们所占有的资源远远高于教师。
清华法学院教师还有个办公室,那其他学校呢?
大学管理体制行政化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大学管理体制行政化首先抹杀了大学教授的主体性和大学本身的主体性。
在现行体制下,成了一级行政机构,有的是副部级,有的是正局级,等等。
大学本来是知识共同体、思想共同体、学术共同体,是学术公民安居乐业的居所。
由于管理体制的行政化损害了大学的主体性,造成了中国大学及其教授们基于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学术创发能力的萎缩。
教授们说话空间的大小与学校的行政级别成正比,课题确定又要投其所好,所以创发能力和热情苍白化。
现代社会的支柱有三:
精神信仰(在西方表现为教堂)、公民社会(强调公民自律的精神)、大学。
在非宗教国家,大学实际是精神堡垒,它彰显着与世俗权力相对应的精神威力。
一旦把它纳入行政体制,精神的力量无从谈起。
改革大学管理体制行政化,大学自身是否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温儒敏:
有两点是可以较快实施改革的:
一是取消校内的行政套级。
学校和院系不要再去套什么级,从外边派来学校的官员,一般也不要再套外边的行政级别。
在学校起码要逐步淡化“官本位”。
现在有些老师教授可以不当,非得去竞争一个“处长”,这实在有点可笑。
其二,职能部门改变机关化,确实往服务教学方面转。
不应当处处想着“管理”,不断给下面“找事”。
当然,学校许多不好的风气都是外边刮进来的。
如果教育主管部门能带个头,想办法淡化学校的“官本位”,而不是给它火上加油;
如果上级不是给学校那么多的行政干预,不再把学校当作一般的“下级单位”来围绕自己转,那学校的改革就比较好办,管理行政化过分的现象也就会逐步改变。
中国经济发展,很重要的是发挥私营、外资企业的积极性,充分实现所有者的多元化,引爆其创发能力。
中国大学的发展也应该借鉴,小型、地方性、工科技术型院校也应该允许私人资本进入,造成学校在董事会引导之下的资本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