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案例朗科与万燕Word格式.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137141 上传时间:2022-10-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利案例朗科与万燕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专利案例朗科与万燕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专利案例朗科与万燕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专利案例朗科与万燕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专利案例朗科与万燕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利案例朗科与万燕Word格式.doc

《专利案例朗科与万燕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利案例朗科与万燕Word格式.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利案例朗科与万燕Word格式.doc

1992年7月,拿着一张计算数学硕士文凭,进入了联想,成为公司的一名软件工程师。

翌年春,新加坡第二大多媒体公司AZTECH到北京招聘3名研究人员,他成为其中之一。

2.创业灵感。

邓国顺在新加坡总共留学与工作了六年,服务过三家公司。

新加坡气候潮湿,软盘容易损坏,几次出差带的软盘都坏了,这给他接下来创造“优盘”带来了灵感,他要摒弃传统的软盘软驱,以更加小巧、稳定、容量大的移动存储器取而代之。

3.公司成长历程。

1999年,邓国顺和合作伙伴成晓华以15万元的资产注册成立了如今的深圳朗科科技有限公司,在世界上率先成功研制出了新一代移动存储器——闪存盘(取名“优盘”,“优盘”现为朗科公司商标)。

2002年,朗科走上正轨,创下了2.5亿元的销售奇迹(请注意,他们只用了三年,这个和优盘结构简单有关)。

与此同时,市场上出现了许多同类产品,仅国内市场的同类竞争品牌就多达200余个,加之国外巨头SanDisk、金士顿、PNY、索尼等几乎所有做过计算机存储业务的企业都加入了闪存市场的争夺战中。

朗科前景一度不容乐观。

从2002年9月,在尚未取得专利授权的情况下(2000年之前朗科已经向中国和美国等国家开始申请专利,这个是一个法律问题,专利申请即使尚未获得授权时也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保护),朗科发动针对华旗发动侵犯专利权的诉讼,并在此后对美国多家公司发动侵犯专利权诉讼,在朗科一系列的诉讼进攻下华旗败诉(在诉讼过程中朗科获得了专利授权),SanDisk、金士顿、PNY、索尼等国际巨头都展开了和朗科的合作。

而台湾宏基则退出了移动储存领域。

朗科分别于2002年7月在中国获得闪存盘发明专利,2004年12月在美国获得权利范围相同的发明专利。

此项基础专利为朗科的生存及此后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6年朗科再次在美国获得一项移动存储方面的基础专利。

朗科公司所有专利侵权诉讼都成功获胜,成为中国第一个靠收取专利费获利的公司,并且通过诉讼的形式实现。

2008年10月22日,朗科公司宣布在美国又获得1项发明专利授权,该专利中文名称为“一种利用半导体存储装置实现自动执行及启动主机的方法”。

此项专利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解决了闪存盘如何被系统主机自动识别和启动主机等关键技术问题,该专利技术是闪存盘替代软盘软驱的“最后一击”,它的正式授权进一步巩固了朗科公司在全球闪存应用领域“开山鼻祖”的地位。

2009年12月,朗科IPO闯关成功,有着“U盘之父”称号的朗科科技创始人邓国顺将摘取丰硕资本果实。

按募资额粗略计算,朗科科技每股发行价将在12.7元左右,邓国顺手中所持1545万股股份价值2亿元。

此外,与邓国顺并肩创业的成晓华也将凭借所持1102.52万股,身价骤增1.4亿元。

80后股东成朗科“第二梯队”,根据招股说明书,在朗科科技46位发起人股东中(有45个自然人),80后发起人股东人数多达17位,占总股东数的1/3。

大多是公司员工。

二、万燕的故事

1.掌门人。

 

 

姜万勐。

留美学者,研究院出身,其他背景及其不详(其背景闪烁模糊)。

1992年,在美国举办的国际广播电视技术展览会上,美国C-CUBE公司展出的一项不起眼的MPEG(图像解压缩)技术引起了姜万勐的兴趣,他凭直觉立刻想到,用这一技术可以把图像和声音同时存储在一张小光盘上。

此后,姜万勐先后出资57万美元,于1993年9月,将MPEG技术成功地应用到音像视听产品上,研制出一种物美价廉的视听产品——VCD。

1)万燕研制出世界第一台VCD。

1993年9月,将MPEG技术成功地应用到音像视听产品上,研制出一种物美价廉的视听产品——VCD。

悲剧的伏笔埋下,“万燕”的第一批1000台VCD许多都被国外各家电公司买去作了样机,并成为解剖的对象,而万燕并没有申请任何专利。

万燕VCD的第一代产品于1993年9月面世并通过了国家鉴定,94年初万燕产品进入市场推广阶段,这时一款VCD的定价为5300元。

2)VCD群雄初起“万燕”失色

  “万燕”倾其所有财力,开创了一个市场,打造了VCD这一品牌,并形成了一套成型技术。

  此时,深谙市场秘诀的广东人却恰到好处地把握了这个良机。

由于VCD整机组装对技术要求不高,没有生产许可证的限制,再加上市场已经被打开,广东又是散件水货的聚集地,几个因素凑到一起,VCD组装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了珠江三角洲。

“床板工厂”开始遍布大街小巷,一个人一天可以组装10台、20台,一家老少一天就能装出几十台,市场颇为火爆。

  3)VCD正式进入群雄四起时期,万燕没有任何独门利器自保。

  

1995年4月,在“万燕”耗巨资推出第一代VCD产品后一年,胡志标筹集80万元的资金,在中山市东升镇成立“爱多”公司,并任总经理,时年26岁。

  6个月后,胡志标利用进口散件,迅速生产出整机,省却大量研究开发和前期市场推广费用。

胡志标强调:

“爱多”不会去做前期的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工作,而是要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再开发,同时我们更需要品牌效应。

这是“万燕”留给我们的教训。

  1995年11月,“爱多”投下重金在央视打出广告。

随后,又以420万元的价格请影视巨星成龙做品牌宣传,1997年又以2.1亿元巨资夺取中央电视台广告标王,一时间声名鹊起。

  而这时的VCD市场已经呈现“爆炸式”的增长,销售量从1995年的60万台猛增至1997年的1000多万台。

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残酷的淘汰,更是培养出了步步高、金正等VCD企业。

  一个来自1998年的数据也可以依稀展现当年的盛况,“目前全国约有385家VCD生产企业,其中年产50万台的企业有近10家,年产150万台以上的企业有3家,预计今年VCD年产量可望达到1500万台。

  商业部的一份内部报告中也指出:

“从1994年批量生产开始至今的近十年时间,形成一个年销售收入达人民币一百多亿元的影碟机产业,这种发展速度在中国绝无仅有,在世界工业史上也属罕见。

  而在1996年,全国VCD销量突破600万台时,“万燕”VCD市场份额已不足3%,同一年,“万燕”被同省的美菱集团重组,成为美菱万燕公司,在VCD市场已经黯然失色。

三、故事对比与启示

1.创业灵感相同。

朗科和万燕的创始人可以说都是突然的灵感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市场。

2.创始人背景类似。

都是技术出身,都有海外留学背景(姜万勐的背景比较模糊,存在很大疑问),都是高级知识分子。

3.开拓的都是空白领域。

无论是优盘还是VCD,至少在中国都是空白的领域,他们直接开拓了一个新的市场,令人“瞠目结舌的市场”。

其所开创的产品都对人类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无论是优盘还是vcd(包括之后的DVD等)都进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里。

4.两者的产品都出生在不尊重知识产权的时代。

无论是优盘还是VCD,出来后,“山寨”、模仿、跟随者蜂拥而至,大家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走的更远,巨人倒下,山寨继续前行。

相比之下,优盘出生在99年,vcd出生在92年,优盘出生的环境要稍好些。

5、山寨、模仿和跟随者都曾威胁两者的命运,威胁到两者的生存。

两者都是高调登场,引起轰动,模仿者蜂拥而至,然后就是朗科和万燕公司前景黯淡。

最后朗科绝地反击迎来IPO成功,万燕安然退场,销声匿迹。

6.对比与启示:

离奇的专利。

两者不同的命运虽然还有其他原因,但无论如何专利战略的不同绝对是一个原因之一。

很多资料也明确指出万燕的命运在于其专利政策的失误,万燕创始人姜万勐也曾明确表示没有申请专利是因为当时认为专利申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先让产品占领市场。

万燕专利战略的失误让其在群雄并起的年代无力自保,眼睁睁看着自己开拓的领域被群雄分割蚕食,技术的保守固封等来DVD的最后一击,万燕黯然退场,销声匿迹。

离奇的是,我检索中国专利数据发现,数据显示96年中国出现的第一个vcd专利竟然是在万燕92年发明vcd四年之后才被别的公司申请的,而万燕在四年之中和之前竟然没有申请任何专利,在96年之后的中国专利库中的17项发明专利,36项实用新型专利,上百项外观专利中竟然见不到万燕的身影(万燕只是在97年申请一项意义不大的实用新型专利)。

我想,如果万燕先申请哪怕几个实用新型专利之后再公布产品,万燕也一定不会这么残,就像万燕自己说的一样:

每年上千万台vcd被销售,每台收取1元的专利费也够了。

太离奇了,我无法想象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是万燕从来不知道什么是专利?

还是万燕根本没有钱申请专利?

还是背后有什么阴谋?

真相无从得知,但无论如何都不能说万燕没有什么专利可以申请,也没有申请专利的必要。

结束语

关于万燕的故事可能还有很多谜团和疑问,这份资料也可能不够全面,很多背后的故事和真相我也无法查明,也许把万燕的悲剧主要归结为专利战略的失误并不正确,但无论如何这个故事给我一个警示:

至少从朗科的故事可以知道,专利对于一个高科技企业而言是命运的咽喉,抓住了专利,便是抓住了命运之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