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本教育理论考试真题及参考答案_精品文档_003Word格式.doc
《升本教育理论考试真题及参考答案_精品文档_003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升本教育理论考试真题及参考答案_精品文档_003Word格式.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应试指导】夸美纽斯把教师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3.我国古代教育家提出的“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教育原则,对于当今教育仍然适用,它并未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而改变。
这说明教育具有( )。
A.历史性
B.社会性
C.个体差异性
D.相对独立性
【答案】D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应试指导】教育要受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但是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这种相对独立性可体现在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任何一种教育,尽管受当时的社会所制约,但同时又是从以往教育发展而来的,都与以往教育有着渊源关系。
4.当前我国教育方针中明确规定的教育目的是( )。
A.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B.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C.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D.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我国的教育目的。
【应试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5.我国1922年颁布、以美国学制为蓝本,一直沿用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学制是(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壬子癸丑学制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应试指导】1922年,在当时北洋军阀统治下,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此后,国民党政府于1928年就学制做了些修改,但基本上继承了“壬戌学制”,并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初期。
6.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千差万别、活生生的个体,对他们的教育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
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
( )。
A.长期性与间接性
B.复杂性与创造性
C.主体性与示范性
D.连续性与广延性
【答案】B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教师劳动的特点。
【应试指导】教师劳动的复杂性袁现在:
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
因材施教;
教学上的不断更新;
教师的“教育机智”。
7.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 )。
A.课程目标
B.课程计划
C.课程标准
D.课程类型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教科书的编写依据。
【应试指导】学科课程标准是指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编定的有关课程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课程的知识范围、深度、体系、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要求,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
8.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三维”课程目标是( )。
A.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B.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理想信念与价值观
C.知识与技能、创新与实践、情感态度与科学观
D.知识与技能、理解与运用、人生观与价值观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新课改的课程目标。
【应试指导】“三雏”课程目标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维”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这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9.魏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运用学具,通过拨动钟面上的时针、分针和秒针来认识时间。
魏老师的教学体现了哪一教学原则?
A.启发性
B.直观性
C.巩固性
D.循序渐进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常用的教学原则。
【应试指导】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10.通过中考、高考以及研究生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方式属于( )。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发展性评价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教学评价的类型。
【应试指导】终结性评价是指在教学结束时进行的教学评价,主要用于评定学生对一学期、一学年或某个学习课题结束时,教学目标达到的程度,判断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
并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11.德育过程是教育者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其中的主要矛盾是( )。
A.学生道德认识深与浅的矛盾
B.学生道德认识多与少的矛盾
C.学生道德认识正确与错误的矛盾
D.社会道德要求与学生自身品德基础的矛盾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应试指导】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就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的矛盾,它的实质是社会矛盾在德育过程中的反映。
12.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
A.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B.课外与校外活动
C.共青团与少先队活动
D.生产劳动与其他社会实践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
【应试指导】教学是学校的中心环节和主要工作,在学校全部工作中占时间最多。
学生在校的主要活动是学习,所以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
二、辨析题:
13~14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首先判新正确或错误。
然后说明理由。
13.我国明确规定当前九年制义务教育须实行“六三”分段。
答案:
错误或不全面。
(2分)
我国规定当前九年制义务教育可以实行多种分段,既包括“六三”分段、“五四”分段,还有九年一贯制等。
(4分)
14.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掌握了知识,其能力自然就会得到发展。
错误。
学生掌握了知识,其能力未必能够得到发展。
因为从掌握知识到发展能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不仅与知识的数量有关,还与掌握知识的方法、手段等有关。
三、简答题:
15~17小题。
每小题8分,共24分。
15.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传递与保存文化。
(2)选择文化。
(3)交流与融合文化。
(4)活化文化。
(1分)
(5)更新与创造文化。
16.简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最根本的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脑力与体力的全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
(2)造成人片面发展的原因是旧式分工。
(3)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
(4)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
17.我国中小学德育应贯彻哪些主要原则?
(1)现实性与方向性相结合的原则(或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2)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或因材施教原则,或有的放矢原则)。
(3)知行统一的原则(或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或在集体中教育的原则)。
(5)正面教育启发诱导的原则(或疏导原则)。
(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或长善救失原则)。
(7)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8)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评分说明】答对一点2分,四点7分,答对五点即给满分,多答不加分。
四、论述题:
18小题。
15分。
18.阅读下列案例,并回答问题。
[案例]
马老师在“燃烧与灭火”一课的备课中,反思以往学生在学习该内容时存在的问题,深深认识到“燃烧与灭火”虽然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仅仅通过课本和几个实验,不利于学生获得丰富完整的体验和认识,难以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于是,马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除讲解相关的知识外,还通过网络图片、动画、视频材料等教学资源,使学生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燃烧的利与弊”“火灾预防和安全救护”“消防安全标志”“灭火器”“火场逃生”等知识有一个全面感性的认识。
最后,组织学生对本课主题进行讨论,使学生既掌握了完全的知识和理论,又开阔了眼界,增强了安全意识,发展了科学素养。
[问题]请依据教学过程的某些规律或教学原则,对马老师的教学进行评析。
答案一:
(从依据的教学过程规律出发)马老师的教学主要体现了:
(1)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
(5分)学生主要是通过间接性经验来认识客观世界的,其基本步骤是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其中理解是中心环节;
任课老师通过各种直观手段,使学生对“燃烧与灭火”的教学内容,有较好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概括,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
(3分)
(2)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规律。
(5分)马老师既有讲授又有演示,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
同时,要求学生根据内容要求展开充分讨论,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答案二:
(从依据的教学原则出发)马老师主要贯彻了:
(1)直观性原则。
(3分)教师不仅进行讲解,而且通过网络图片、动画、视频材料等各种直观手段,使学生对“燃烧与灭火”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认识与理解。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分)教师在讲授“燃烧与灭火”原理的同时,有机结合生活实际,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
(3)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教师还对学生进行了火灾预防和安全救护的教育。
体现有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评分说明】考生若有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可酌情给分。
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
19~30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9.认为心理学应当研究无意识现象的流派是( )。
A.机能主义心理学
B.精神分析心理学
C.格式塔心理学
D.人本主义心理学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心理学的主要流派的观点。
【应试指导】精神分析心理学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一个学派,该学派重视动机的研究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但过分夸大了无意识的作用,并且把它与意识的作用对立起来。
20.“说明心理与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心理与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所体现的心理学研究目标是( )。
A.陈述
B.解释
C.预测
D.控制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心理学的研究目标。
【应试指导】人的心理的产生、发展和变化,都必定依存于一定的务件,找出这些依存条件及其内在的关系和联系,才能对心理现象给予科学的解释。
这是心理学研究的第二个目标——解释心理现象。
2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内部感觉的是( )。
A.运动觉
B.机体觉
C.平衡觉
D.视觉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感觉的种类。
【应试指导】内部感觉包括:
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外部感觉包括: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故视觉属于外部感觉。
22.“思维着的知觉”指的是( )。
A.观察
B.判断
C.推理
D.表象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观察的概念。
【应试指导】观察是人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在观察过程中自始至终伴随着思维和言语的活动,所以观察又叫“思维着的知觉”。
23.能够同时把心理活动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的注意品质称为( )。
A.注意的稳定性
B.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