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12273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2.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学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七单元 单元检测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测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5·绍兴高一调研)在俄罗斯长篇小说《切温古尔》中有这样一段话:

“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收走了,你倒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

”如按上述材料进行情境解读,正确的是(  )

①背景: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陷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包围中,形势非常不利

②内容:

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余粮收集制,引发农民的不满

③后果:

促使苏维埃政府运用国家权力,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④结论:

农民是落后生产力的代表,无产阶级的领导是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

本题主要反映的是苏俄建立后,为巩固苏维埃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来引发经济和政治危机。

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时期推行的政策;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

故选A项。

答案:

A

2.列宁在1920年写的《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书中指出:

对于执政的共产党来说,“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就是先锋队往前跑得太远,没有‘保持排面整齐’,没有同全体劳动大军,即同大多数工农群众保持牢固的联系”。

当时俄共脱离群众主要是因为(  )

A.党员干部追求享乐腐化堕落

B.党的政策损害群众利益

C.党员干部缺乏群众工作经验

D.党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0年正是战时共产主义的弊端日益显露的时候,它严重损害了群众,尤其是农民的利益,影响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也影响到他们与共产党的关系,因此,B项正确。

A、C、D三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均排除。

答案:

B

3.1921年瞿秋白在苏俄考察时,曾在日记里记录:

回忆一月间我们头一天到食堂去吃早餐,看见人人吃完之后,把所剩下的面包、糖、牛油,或是用盒子装,或是用纸包起来,每个人都自己带回去;我们还笑他们真可谓穷极了;不想到午餐的时候,人人都有面包、糖、牛油,独我们3人没有,后来打听才晓得早晨所给的东西是整天的。

与材料描述的情境相关的背景包括(  )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②实物配给制的推行 ③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④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A.①②B.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

解读材料可知,此时实行的是实物配给制;再结合时间信息“1921年”可知,此时实施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可以排除③。

新经济政策规定废除实物分配制,与材料不符,排除④。

故选A项。

答案:

A

4.列宁指出:

“国家受到严重的破坏,无产阶级被多次几乎是超越人力的紧张情况弄得筋疲力尽,我们要在这样的条件下着手最困难的工作,给真正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奠定基础,建立起工业同农业间的正常商品交换。

”这里列宁(  )

A.强调十月革命对社会经济的巨大破坏

B.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应彻底推翻

C.设定了后续经济体制的基本改革方向

D.对国内所面临的困难的估计过于悲观

解析:

由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国家的破坏十分严重,无产阶级也被“超越人力的紧张情况弄得筋疲力尽”,因此列宁认为必须改掉这一弊端,“建立起工业同农业间的正常商品交换”。

这实际上是设定了后续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故选C项。

答案:

C

5.列宁说,“1921年春天形成了这样的政治形势:

要求必须立刻采取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

……应该从农民方面开始。

谁若不明白这一点……就等于‘放弃’或者类似放弃无产阶级专政。

”后来针对改善农民生活状况采取的办法是(  )

A.实行余粮收集制B.征收固定粮食税

C.实行大中企业国有化D.实行农业集体化

解析:

由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后期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于是后来的新经济政策实行固定的粮食税政策,这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故选B项。

A项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项是新经济政策中的工业政策,与农民关系不大;D项是斯大林时期推行的,与题干的时间不符。

答案:

B

6.(2015·南昌高一期末考试)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在工业方面,新经济政策要达到的直接目的是(  )

A.加强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工业中的比例

B.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C.改善工农关系,巩固工农联盟

D.吸收资本家的资金和经验发展工业

解析:

结合题中三个限定条件“工业方面”“新经济政策”“直接目的”可知,D项内容与此一致,D项正确。

新经济政策采取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实施期间私有制成分增加,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是“一五”计划、“二五”计划的目的,排除;C项是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要达到的目的,排除。

答案为D项。

答案:

D

7.“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然而却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因为新经济政策容许建设中的社会主义同力图复活的资本主义,在通过市场来满足千百万农民需要的基础上实行竞赛。

”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的主要原因是(  )

A.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

B.工人阶级牢牢掌握着国家机器

C.竞争中的社会主义更具活力

D.只是社会主义建设方法的改变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改变的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工人阶级仍掌握着国家机器,并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力,因而“工人国家的实质”不会改变,故选B项。

答案:

B

8.以下为1913~1926年俄国(苏俄、苏联)的工业生产情况表。

年份

项目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1926年

总产值(按1926年度价格计算,单位:

亿卢布)

102.51

14.10

77.39

110.83

产值指数(以1913年为基数100)

100

13.8

75.5

108.1

对此表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生产造成一定破坏

B.新经济政策推动了工业产值的快速增长

C.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已取得巨大成就

D.奠定了后来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解析:

表格中数据显示,1920年工业总产值急剧下降,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生产造成一定破坏。

1925年、1926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和产值指数不断上升,这正是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恢复与发展生产的成果,也为后来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故A、B、D三项的分析均正确。

这一时期斯大林模式还没有形成,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9.(2015·临沂高一检测)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有趣的现象:

一向与布尔什维克为敌的美国资本家福特在苏俄建成了汽车制造厂,并成为他最满意的生意。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福特企图干扰苏俄的经济恢复

B.福特为经济利益放弃政治信仰

C.苏俄放弃布尔什维主义的理想

D.苏俄新经济政策吸引外国资本

解析:

本题考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其中规定中小企业和国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外国和本国资本家经营。

A、B、C三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

D

10.(2015·衡水中学高一月考)据张君劢《史泰林治下之苏俄》载:

“民国十七年春,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次有多余不用的机犁百架,召集附近村落的农民,许租给他们使用,而以他们所有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

”这种做法(  )

A.提高了农民自主经营的积极性

B.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C.配合了国家工业化的进行

D.奠定了国内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苏联实行的农业集体化政策。

民国十七年正好是1928年,苏联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此时苏联发展集体农庄旨在配合工业化的进行,故C项正确。

答案:

C

11.(2015·大庆实验中学高一月考)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

(引自《全球通史》)西方国家作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  )

A.以指令性计划取代市场调节

B.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C.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改善民生

D.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

解析:

注意把握材料中的重要信息“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由此可以看出,西方国家认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只强调国家发展而忽视民生,C项正确。

答案:

C

12.(2015·广东实验中学高一期末考试)有学者说:

“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

”据此可知该学者(  )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解析:

“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体现了斯大林模式的初始目标,虽然这一模式存在一些问题,但毕竟达到了一系列目标,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13.(2015·襄阳高一期末考试)斯大林模式从形式上看表现出来的特点是高度集中,实际上它的关键问题是教条主义地理解、照搬马克思主义,盲目追求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片面追求公有制,政治上忽视民主。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斯大林模式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完全一致

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从反面证明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C.斯大林模式阻碍了苏联的现代化建设

D.斯大林模式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斯大林模式的最大特点是高度集中,片面追求公有制,排斥市场经济,这从反面证明了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新经济政策的最大特点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与发展生产,故B项正确。

答案:

B

14.(2015·长春高一联考)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以后,提出“使集体农庄庄员从物质利益上关心公有经济发展的原则”,规定从1958年7月起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粮食、油料、马铃薯、蔬菜、肉、蛋、羊毛的制度,实行统一的农产品收购办法。

这些规定的实质是(  )

A.部分承认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B.废除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

C.巩固农村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

D.恢复农民的产品支配自主权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取消义务交售制并没有说明这是允许农民对产品有支配自主权。

答案:

A

15.(2015·汕头金山中学高一月考)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

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赫鲁晓夫(  )

①从根本上改变了斯大林模式 ②在经济建设上过于冒进 ③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 ④其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

①④明显错误,赫鲁晓夫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而只是修修补补,其改革也没有背离社会主义方向,而是在改革中仍然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故正确选项为C。

答案:

C

16.(2015·合肥一中月考)赫鲁晓夫曾说:

“自行编制计划的制度,对于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来说是争取巩固集体农庄经济的强有力手段。

他能够从单位面积上获得最高产量出发进行安排。

”这表明赫鲁晓夫想通过改革(  )

A.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提高粮食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C.巩固斯大林体制的地位

D.推动荒地开垦,增加粮食产量

解析:

根据题干中“自行编制计划的制度”“富有创造精神的人”可知,赫鲁晓夫对集体农庄绝对公有化制度进行改革,扩大农庄农民生产的自主权,以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故选A项。

答案:

A

17.(2015·宿迁高一检测)赫鲁晓夫是第一个敢于向社会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