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导论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114569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9.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学导论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政治学导论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政治学导论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政治学导论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政治学导论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学导论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政治学导论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学导论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学导论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二章政治权力

1、政治权力:

政治权力就是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

2、合法性:

是指某个政权、政权的代表为什么应该获得其成员的忠诚的问题。

合法性是一种特性,这种特性不是来自正式的法律或命令,而是来自被统治者的心理认同。

3、信仰体系:

即说明为什么某人或某些人应该服从某种统治的理论或意识形态。

4、有限政府:

是指政府的权力是有限的,任何政治势力不得超越于法律。

5、权威:

即对权力的一种自愿的服从和支持。

6、合法律性:

是指政治权力的制度安排既要符合实体法,如宪法,又要符合程序法,如有关如何建制政府的组织法。

7、政治权力的类型○1强制性权力:

是普遍存在的权力形式,以威胁为基础,如果无法达到目标就实施制裁的权力类型。

○2功利性权力:

功利性权力与强制性权力相反,权力主体通过提供某种好处而达到自身目的的权力类型。

○3操纵性权力:

通过隐蔽的方式改变态度和价值观,从而达到权力主体的目标。

操纵性权力形成于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如作为宣传手段的“洗脑”。

○4人格型权力:

又称克里斯马型权力,是通过自身的个人品质、个人魅力等人格力量而达到目的的权力类型。

8、合法性权力的获取主要通过信仰体系和有限政府来实现。

9、权力转化为权威,关键在于合法性,权威以合法性为基础,实现合法性向权威的转化。

实现合法性向权威的转变的条件:

○1合法律性。

○2合法性中的合利益性因素上升为执政者实际政绩的有效性。

○3合法性中的合道德性因素较多或完全在执政者身上体现。

10、政治权力的基础

政治权力的基础是指取得和占有政治权力的资源或资本,主要包括武力、财富、技能、知识、动机等。

同时制度的好坏,也决定了权力的大小与质量。

○1武力:

政治权力的首要基础,“弱国无外交”就是鲜明例证。

○2财富:

政治权力的大小很多时候是由经济财富决定的,邓小平曾讲过“财大才能气粗”。

○3技能:

政治技能是获取政治权力的重要因素,无可否认政治谋略在获取权力和运用权力过程中的作用。

○4动机:

是否具有权力动机直接关系到能够拥有权力,动机大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权力的大小。

○5知识:

政治知识和政治信息的获得也是政治权力的重要基础。

○6制度基础:

作为一个国家政治权力衡量指标的综合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的制度安排和制度绩效。

新制度主义研究表明,国家的兴衰成败与政治制度及其决定的制度安排密切相关。

在此意义上,可以认为制度本身是政治权力的最根本基础,它直接决定了作为权力基础的武力、财富、知识等因素。

第三章政治文化

1、政治文化:

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2、统治政治文化:

是一个政治体系中政治领导阶层对政治现象、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治理、政治原则的认识、情感、价值取向和态度。

3、大众政治文化:

是一个政治体系中一般成员对这些政治对象的认识、情感、价值取向和态度。

4、社会资本:

是一个政治体系中一般成员在相互联系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信任和规范,它们能提高社会效益,提高投资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

(即在社会及其特定的群体中成员之间普及信任的程度)

5、政治文化的内容:

○1政治认知性成分:

即人们对政治组织、政治过程、政治目的、政治角色、政治产品等方面的知识。

○2政治情感性成分:

即对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的感情和直观评价。

○3政治评价性成分:

即人们依据一套他们认为正确和合理的价值信条,明确或含蓄地对政治体系进行的价值判断。

(这三种基本成分之间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以整体形式影响成员的政治态度,塑造政治习俗,进而决定社会成员的政治行为模式。

6、社会资本的主要特征:

第一、可以提高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

第二、社会资本需要创造和构建才能形成;

第三、社会资本具有自我积累和增强的倾向;

第四、社会资本是一种公共物品,不能由私人部门提供,而是社会共享品。

7、社会资本的构成要件:

信任、规范和社会联系而形成的网络。

8、政治文化的类型

(1)统治政治文化和大众政治文化(以阶级分化为基础,既对立又统一)

统治政治文化是政治领导阶层对政治现象、政治体系、政治关系等的认知、情感、价值取向和态度。

大众政治文化是一般成员对这些政治对象的认知、情感、价值取向和态度。

(2)狭隘型文化、顺从型文化和参与型文化(由阿尔蒙德与维巴提出的一种分类框架)

○1狭隘型文化:

主要位于原始落后的社会政治系统中,这些地区尚未形成成熟的政治共同体,缺少政治角色分化。

社会成员对政治制度、政治过程缺乏明确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更谈不上对体系内的决策及实施施加影响。

○2顺从型政治文化:

是政治体系成员对政治权威、政治结构和规范及自己在政治输出方面的责任等有较明确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而对政治输入和政治参与缺乏认知,这实际上是一种被动的服从关系。

○3参与型政治文化:

是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政治输入和政治输出等都有强烈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并对政治体系成员的权利、能力、责任及政治行为效能等有积极认知与评价。

一般而言,参与型政治文化与民主制度相一致。

任何政治体系的政治文化都是三者的混合。

9、政治文化的功能

○1特定的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得以存在和维持的必要基础。

○2政治文化是影响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

○3政治文化决定着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的实际运作状况。

○4政治文化制约着政治体系的变革与发展。

第四章意识形态

1、意识形态:

指代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情感、表象和观念的总和,其根本特征是自觉地或不自觉地用幻想的联系来取代并掩蔽现实的联系。

2、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

○1现实性:

意识形态必须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向性。

一方面,意识形态是为了维护或批判现存的政治制度;

另一方面社会成员之所以接受意识形态,也是出于为社会所接受的现实目的。

○2总体性:

意识形态是一个综合性的思想体系,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政治思想、法律思想与经济思想,第二、社会思想、教育、伦理、艺术;

第三、哲学、宗教。

○3阶级性:

不同阶级和社会集团拥有不同的意识形态,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4相对独立性:

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并不完全同步,或者先进于,或者滞后于社会存在。

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5依赖性:

意识形态来源于和依赖于社会存在,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以神秘的和扭曲的方式反映着现实世界。

3、意识形态的基本类型

○1马克思主义:

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共产党才是唯一代表全人类利益的政党,主张通过革命取得无产阶级的政权,并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和生产资料的国家与全民所有制的形式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即实现共产主义。

○2民主社会主义:

基本主张为,结合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优点,克服其缺点,寻找一条介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道路。

(近来流行的“第三条道路”与传统民主社会主义有所差别,其力图超越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找到一条新的中间道路。

○3新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继承了传统自由主义的基本价值观(即以个人主义为出发点,强调对个人权利和个人价值的保障,进而实现公共利益),但是重点强调保证个人实现自由权利的社会公正。

新自由主义尤其强调私有制和市场经济对实现个人权力的重要性,反对国家过多干预,倡导公民社会作用,维护多元价值。

○4新保守主义:

新保守主义继承传统保守主义基本价值(即:

极其重视传统、秩序、等级和自由的价值,反对激进的社会改革)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宪政秩序的重要性,倡导一种“宪政的民主”。

一方面强调国家对于维护个人自由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主张加强国家的权威,另一方面又竭力反对国家大规模干预社会经济。

○5社群主义(是与当代西方新自由主义两相对峙的一种政治思潮):

其哲学基础是一种集体主义,认为个人是由所处的社群决定的,社群是政治分析的基本变量。

社群主义强调国家、家庭和社区的价值,倡导爱国主义,强调集体权利相对于个体权利的优先性,希望以公益政治学代替权利政治学。

○6民族主义(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

在心理层面,民族主义是一种对民族利益、民族独立和民族统一的信仰或主张,是一种爱国心和民族自豪感。

在政治层面上,民族主义是一个民族追求建国的政治主张和政治运动。

政治上的民族主义是一种强大的政治哲学,它与爱国心相结合,甚至成为宗教性的主义和运动。

4、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

○1维护政权的合法化;

○2推动大规模社会政治动员;

○3实现政权转移。

5、极端意识形态政治化的弱点:

第一、削弱意识形态的其它功能;

第二、造成思想模式化,缺乏创新;

第三、意识形态封闭化,远离社会;

第四、压制其它意识形态的发展;

第五、造成对意识形态的反感,旧的社会化功能难以实现。

6、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

○1保护团体内部团结与稳定;

○2论证团体集体行动的合理性;

○3动员团体全体成员采取集体行动,以实现行动的规模经济;

○4约束团体成员的行为,减少“搭便车”现象的出现;

○5规范团体之间的关系。

7、能够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意识形态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全面性、灵活性、合理性、稳定性和包容性。

8、意识形态变革的滞后性及其影响:

第一、压制创新;

第二、破坏变革团体存在的合法性;

第三、造成团体成员分裂,阻挠集体行动的进行;

第四、助长“搭便车”现象的增加。

9、意识形态的变革方式与经济增长(自我改良与革命更替是意识形态的两种变革方式,兹论述前一种方式)

第一、自上而下的变革。

往往能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前提,为经济增长提供有效的意识形态支持。

第二、自下而上的变革。

这种变革往往是经济增长推动的,如果变革成功,就能推动经济继续增长,反之则阻碍经济增长。

第三、上下互动变革方式。

这是社会内部意识形态演进的常态,是意识形态自我调节的结果,由此而实现意识形态与经济增长的契合关系。

第四、中心——边缘方式。

这是一种由边缘地区向中心地区逐步变革意识形态的方式,边缘地区由于受中心控制较弱而率先变革意识形态,实现经济增长。

第五章政治社会化

1、政治社会化:

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

2、政治社会化的特点:

第一、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

第二、政治社会化是对社会政治意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第三、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3、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

○1家庭:

家庭是社会成员最初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媒介。

与其它媒介相比,家庭在塑造儿童人格、形成人生观及政治启蒙方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2学校:

学校通过课程及活动灌输特定政治意识和政治价值,促进或改变家庭所形成的政治观,因而是政治体系培训公民的重要手段。

○3同辈团体:

同辈团体是具有大体相同的教育程度、社会经济背景、兴趣爱好相近者的自愿组合。

这是一种非正式的社会结构,但对青少年的观念、态度影响极大。

○4工作场所:

这是政治社会化的正式媒介。

在工作场所,个人对自己的地位、权利、义务都有明确认识,其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也趋于确定化。

○5大众传播媒介:

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也是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渠道。

但这种媒介可能会扭曲公众舆论,公共舆论并不总是可靠的。

○6选举及其它政治活动场合:

这些有助于公民在政治实践中提高政治认识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