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滞洪区)最终规划成果.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1122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 页数:58 大小:9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蓄滞洪区)最终规划成果.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蓄滞洪区)最终规划成果.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蓄滞洪区)最终规划成果.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蓄滞洪区)最终规划成果.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蓄滞洪区)最终规划成果.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蓄滞洪区)最终规划成果.doc

《(蓄滞洪区)最终规划成果.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蓄滞洪区)最终规划成果.doc(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蓄滞洪区)最终规划成果.doc

渭河中下游干流蓄滞洪区

建设及管理规划报告

项目编号:

SSHYSG-065A-2010

陕西水环境工程勘测设计研究院

二○一○年十二月

2

批准:

核定:

审核:

校核:

编制:

目录

前言 1

1自然概况 2

1.1地理位置 2

1.2河道概况 2

1.3气象与水文 3

1.4地质 5

1.5社会经济概况 5

1.6规划范围 6

2防洪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 6

2.1洪水灾害 6

2.2防洪体系现状 7

2.3防洪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0

2.4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及研究现状 12

2.5蓄滞洪区建设的必要性 14

2.6蓄滞洪区在其他流域的应用 15

3规划目标与原则 16

3.1规划依据 16

3.2指导思想 17

3.3规划水平年和规划目标 17

3.4规划原则 18

4水文 18

4.1水文站网 18

4.2已有的水文资料及调查成果 18

4.3设计洪水及过程 21

5蓄滞洪区位置选定 25

5.1洪水分类及核定的现状堤防过洪能力 25

5.2自然地形及分蓄泄条件分析 26

5.3防洪重点城市和重点保护区确定 27

5.4蓄滞洪区位置选定 28

5.5蓄滞洪方案拟订 30

5.6滞洪时机 31

5.7蓄滞洪量计算 31

5.8蓄滞洪区泥沙 38

6蓄滞洪区建设 38

6.1建设内容及基本要求 38

6.2蓄滞洪区平面布置 39

6.3主要工程建设 40

6.4非工程措施建设 44

7、蓄滞洪区管理规划 46

7.1管理目的 46

7.2管理体制、机构及职责 46

7.3运用及调度 46

7.4建立蓄滞洪区利益补偿机制 47

7.5对蓄滞洪区内部建设要求 47

7.6蓄滞洪区发展限制条件 48

8、工程投资及实施效益 48

8.1工程投资估算 48

8.2滞洪区淹没损失估算 49

8.3移民及占压估算 50

8.4效益分析 50

9、实施安排和资金筹措意见 51

9.1实施安排意见 51

9.2资金筹措意见 51

10、结论及建议 51

10.1结论 51

10.2建议 52

—53—

前言

渭河是陕西人民的母亲河,流经陕西省的宝鸡、杨凌、咸阳、西安、渭南等5市(区),也是自古以来所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地区。

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在陕西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实现西部强省目标的关键区域,在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也具有重要地位。

所以渭河防洪保安体系的建设、开发与保护都直接影响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

长期的抗洪实践已使人们逐步认识到人类在适当控制洪水的同时也应该主动的适应洪水、适度承担洪水风险。

因此防洪保安也要从单纯控制洪水转变为调度、管理及利用洪水,在迅速发展经济的同时又要适时适当的防御及减少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威胁,既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并能防洪减灾和利用水资源。

蓄滞洪区就是这样一种适时分蓄滞超标准洪水,在发生超标准洪水时缓解洪水来量大与河道渲泄不足的矛盾,以牺牲局部利益来确保重点地区防洪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是防洪减灾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渭河中下游近期发生大洪水的可能是存在的,历史上华县站就出现过1898年11500m3/s、1933年8430m3/s的大洪水。

而渭河干流整体防洪体系不完善,目前主要是依靠堤防工程进行抗洪防洪,而现状堤防的实际过洪能力与设防标准相差较大,防洪措施单一,蓄滞洪区建设一直是个薄弱环节。

2009年11月国务院批复了《全国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规划》,虽然渭河中下游地区没列入该规划范围,但给我们提供一个契机。

为推动流域管理事业可持续发展,根据陕西省水利厅、省江河水库管理局对渭河治理的新设想,我院及时安排并完成了本次《渭河中下游干流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规划》的编制工作。

1自然概况

1.1地理位置

渭河流域位于陕西省西北黄土高原东南地区,地理位置在东经105°29′~111°15′、北纬33°42′~37°35′之间。

渭河中下游干流段包括我省的宝鸡、杨凌、咸阳、西安、渭南等5市(区),也是自古以来所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地区。

1.2河道概况

渭河是黄河第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西南鸟鼠山北侧,源头海拔1383m。

自西而东流经甘肃省的渭源、武山、甘谷、天水市北道区,于宝鸡市陈仓区风阁岭镇进入陕西省,东西横贯宝鸡、杨凌、咸阳、西安和渭南5市(区)的关中地区,在潼关县港口镇注入黄河。

渭河干流全长818km,流域总面积134766km2,整个流域的山区、丘陵和黄土高原地区占84%,平原地区仅占16%。

渭河在陕西境内长约502.4km,流域面积67108km2,平原地区约12300km2。

其中甘陕省界至林家村以上为上游段,河长123.4km,落差791m,平均比降1.81‰。

主要为黄土高原沟壑区和秦陇山区,河床深切于花岗岩类基岩之中,河道狭窄,川峡相间,曲流发育。

林家村至咸阳陇海铁路桥为中游段,河长171km,落差224.2m,平均比降1.24‰。

河道较宽600~2000m,多沙洲、汊流,水流分散。

其中魏家堡渭惠渠大坝以下110km河流南北摆动,变化频繁。

咸阳陇海铁路桥至入黄口为下游段,河长208km,落差56m,平均比降0.28‰。

比降较小,水流较缓,河宽1.2~3.8km,淤积严重。

渭河中下游地区两岸支流众多,呈不对称羽状分布,右岸支流流短而分布稠密,均发源于秦岭北麓,源短流急,河床比降大,主要有清姜河、石头河、汤峪河、黑河、涝河、沣河、灞河,罗夫河等。

左岸支流流长而分布稀疏,发源于黄土丘陵和台塬区,河谷深切,河床比降相对较缓,主要有千河、漆水河、泾河、石川河、北洛河等,其中泾河和北洛河是渭河的第一、第二大支流。

1.3气象与水文

1.3.1气象、降雨

渭河中下游地处中纬度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明显的大陆季风气候。

在大气环流和地形的综合作用下,该地区春暖多风,夏热多雨,秋凉湿润,冬寒少雨。

区内多年平均气温7.8℃~13.5℃,具有东高西低,随地面高程增加而减小的规律。

年内7月平均气温最高24℃~27℃,极端最高气温在42.8℃以上;1月平均气温最低-2℃~-4℃,极端最低气温-28.1℃。

降雨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和地域性,且时空分布不均。

多年平均降雨量550~700mm,渭河南岸大于北岸,西部大于东部。

受季风和地形的影响,每年7~9月份的降雨量占全年50%以上,年际间变化也较大,一般最丰年是最枯年的4倍。

全年降雨多由几场暴雨形成。

一般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多年平均风速2.4~2.7m/s,最多风向ENE,最大风速20~25m/s,风向WSW。

1.3.2水文、洪水

渭河是降雨补给型河流,径流在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洪枯流量悬殊。

经过统计,干流上的林家村、咸阳和华县水文站多年平均径流量分别为19.52亿m3、45.37亿m3、75.75亿m3,实测年径流量以1954年为最大,三站分别为48.82亿m3、111.70亿m3、187.6亿m3,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也是1954年的洪水,流量分别为5030m3/s、7200m3/s、7660m3/s,林家村站曾出现断流,咸阳和华县站最小流量分别为3.2m3/s和0.01m3/s。

渭河也是一条多泥沙河流,三站多年平均输沙量分别为1.25亿t、1.31亿t、3.61亿t,含沙量分别为64.2kg/m3、28.9kg/m3、47.7kg/m3。

年径流量和输沙量主要集中在汛期7~10月,该4个月径流量和输沙量占全年的60%和90%以上,其中沙量比水量更集中。

渭河中下游的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受暴雨类型影响洪水可分为咸阳以上的渭河洪水(为纬向型暴雨形成)、泾河洪水(为斜向型暴雨形成)和林家村~咸阳~临潼区间南山支流洪水(为经向型暴雨形成)。

中游洪水主要是纬向型和经向型,据对咸阳实测洪峰大于4000m3/s的14场洪水统计分析,主要来源于林家村以上的(纬向型)洪水有4场(33.8、54.8、66.7及70.8洪水),7日洪量约占咸阳站的61.8~67.8%,而林家村站流域面积占咸阳站的65.4%。

来自林家村以下区间南山支流(经向型)的洪水有10场,7日洪量约占咸阳站的58.33~80.5%,而林~咸区间的流域面积占咸阳站的34.6%。

结合两站近百年中的大洪水对应关系,表明中游的常遇洪水主要来源于林~咸区间,大洪水主要来源于林家村以上。

渭河下游洪水主要来源于咸阳以上干流、支流泾河、南山支流和北洛河;据对华县站实测洪峰大于5000m3/s及近期较大洪水共22场洪水统计分析,以泾河来水为主的有7场,占32%,12日洪量约占华县洪量的10.7~80.8%,平均为32%。

主要来源于渭河咸阳以上的有15场,占68%,12日洪量约占华县洪量的23.8~78.5%,平均为56%。

说明渭河下游特大洪水来自泾河或以泾河来水为主的。

根据有关分析成果,渭河干流在上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为丰水丰沙年,70年代为沙量适中水量偏枯,80年代水量适中沙量偏枯,90年代以后为持续的水沙量均偏少的时段,其中水量比沙量偏少更多一些。

根据统计华县水文站实测的2000~2009年之间的十年中只有2003和2005年的洪水量属于稍大量级,其洪峰流量分别为3540和4880m3/s,其余年份的洪峰流量均没有超过2000m3/s。

近期的洪水特性也发生一些变化,主要表现为:

洪水次数减少,发生的时间更加集中,同流量水位上升,漫滩几率增大,洪水传播时间延长等。

1.4地质

渭河中下游干流段西起宝鸡,东至潼关,南依秦岭山脉,北为舒缓起伏的渭北黄土台塬。

地形为南北高中间低,西高东低,地势自西而东逐渐变缓。

干流两侧在地堑式构造盆地的基础上,经黄土沉积和渭河干支流冲击而成的关中平原,东西长约360km,南北宽30~80km,呈现西部狭窄,东部开阔的外形。

渭河两岸的河漫滩高出河床0.5~4.5m,河漫滩外发育有五级阶地,南北向呈不对称性阶梯状增高,其中一、二级阶地的阶面较为完整宽阔,一级阶地沿河呈带状分布,宽0.5~24km,三级阶地残缺较多,断断续续,呈大小不一的黄土台塬。

四、五级阶地的阶面平整开阔,各级阶地之间一般以陡坎相接。

现有的堤防工程一般位于河漫滩和一级阶地前缘。

规划区所在的关中盆地在地质上属于汾渭断陷盆地中西部,形成于白晋纪末第三纪初,新生代以来强烈下陷,盆地内堆积了厚达1000m以上的新生代碎屑岩,区域内构造形迹复杂,断裂发育,至今仍有活动迹象。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以咸阳为界,咸阳市以东地震烈度为8度,咸阳市以西地震烈度为7度。

规划区地下水属第四系孔隙裂隙水,地下水埋深随地形变化而异,一般埋深2~6m。

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及河水补充,排泄以垂直蒸发和向渭河侧向排泄为主。

1.5社会经济概况

渭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自西周至唐的两千多年间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连接我国东西南北的交通纽带。

渭河流域聚集着全省近2/3的人口,56%的耕地和3/4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

加之工业集中,农业发达,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科技教育文化实力雄厚,在陕西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是陕西实现西部强省目标的关键区域,在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也具有重要地位。

渭河中下游干流段防洪保护区包括我省的宝鸡、杨凌、咸阳、西安、渭南等5市(区)23个县(市、区),面积1084.6km2,区内耕地95.54万亩,人口约243.2万人。

区内有陇海铁路干线、310国道和宝鸡至潼关的高速公路等重要交通设施,工业基础雄厚,机械、电子、纺织、化工、电力、航天、航空及高新技术产业等门类齐全,是陕西的“工业走廊”。

区内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