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子绕线机控制系统的滞后校正设计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100924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37.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转子绕线机控制系统的滞后校正设计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转子绕线机控制系统的滞后校正设计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转子绕线机控制系统的滞后校正设计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转子绕线机控制系统的滞后校正设计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转子绕线机控制系统的滞后校正设计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转子绕线机控制系统的滞后校正设计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

《转子绕线机控制系统的滞后校正设计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子绕线机控制系统的滞后校正设计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转子绕线机控制系统的滞后校正设计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

用MATLAB作出满足初始条件的最小K值的系统伯德图,计算系统的幅值裕度和相位裕度。

首先,确定k值:

则可得到满足初始条件的最小K值:

那么满足初始条件的最小K值的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用MATLAB软件作出校正前满足初始条件的最小k值的系统伯德图如下

MATLAB程序:

k0=300;

n1=1;

d1=conv(conv([10],[12]),[110]);

[mag,phase,w]=bode(k0*n1,d1);

figure

(1);

margin(mag,phase,w);

图3-1:

校正前满足初始条件的最小k值的系统伯德图

由伯德图可知系统的幅值裕度

-穿越频率

相角裕度

截止频率

3.2选择校正方案

由图可知:

也可以通过计算得到,计算过程如下:

得到

可见由作图法和计算法得到的结果一致。

由图可知:

得到

可见由作图法和计算法得到的结果一样。

说明未校正系统不稳定,且截止频率大于要求值。

在这种情况下,采用串联超前校正是无效的。

可证明,当时,

而且截止频率也向右移动。

考虑到,本题对系统截止频率值没要求,故选用串联滞后校正,可以满足需要的性能指标。

确定校正后系统的增益剪切频率。

在此频率上,开环传递函数的相角裕度应等于要求的相角裕度再加上()——补偿滞后校正网络本身在处的相位滞后。

现要求校正后系统的相角裕度,所以

,其中补偿角度取

在伯德图上可找得,在附近的相位角等于(即相角裕度为),故取此频率为校正后系统的剪切频率。

确定原系统频率特性在处幅值下降到0dB时所需的衰减量。

在图上查出,也可以计算得到。

利用解得b=0.08

为了使滞后校正装置产生的相位滞后对校正后系统的增益剪切频率处的影响足够小,应满足,一般取。

利用得到

现在可以确定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则校正后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验算指标(相角裕度)

系统满足要求。

4.校正前后性能比较

4.1校正前后系统的根轨迹比较

用MATLAB软件画出未校正和已校正系统的根轨迹。

MATLAB程序如下:

num=15;

den=conv(conv([1,0],[0.1,1]),[0.5,1]);

G=tf(num,den);

rlocus(G);

xlabel('

t'

);

ylabel('

y'

den1=conv([1,116],den);

num1=[num*9.28,num];

G1=tf(num1,den1);

figure

(2);

rlocus(G1);

未校正的系统的根轨迹如下图:

图4-1:

未校正的系统的根轨迹

已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如下图:

图4-2:

已校正系统的根轨迹

4.2系统校正前后的仿真分析

用MATLAB软件画出未校正和已校正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

未校正前系统阶跃响应曲线的MATLAB程序如下:

t=0:

0.001:

5;

sys=feedback(G,1);

grid;

step(sys,t);

未校正前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如下图:

图4-3:

未校正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

已校正系统阶跃响应曲线的MATLAB程序如下:

k=15;

num=[k*9.28,k];

den0=conv(conv([1,0],[0.1,1]),[0.5,1]);

den=conv(den0,[116,1]);

50;

G1=tf(num,den);

sys=feedback(G1,1);

已校正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如下图:

图4-4:

已校正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

由MATLAB程序可以计算出系统的时域性能指标

校正前的计算程序如下:

y=step(sys,t);

r=1;

whiley(r)<

1.00001;

r=r+1;

end;

Tr=(r-1)*0.001

[ymax,p]=max(y);

Tp=(p-1)*0.001

Mp=ymax-1

s=50000;

whiley(s)>

0.98&

y(s)<

1.02;

s=s-1;

Ts=(s-1)*0.001

得到的结果:

Tr=0.3890,Tp=49.1830,Mp=4.7656e+003,Ts=49.9990

校正后的计算程序如下:

Tr=1.6780,Tp=2.6460,Mp=0.2111,Ts=13.8320

比较发现校正后的系统的峰值时间Tp,超调量Mp和调节时间Ts都减小了。

5.设计小结

由上分析可知:

在滞后校正中我们利用的是滞后校正网络在高频段的衰减特性,而不是其相位的滞后特性。

对系统进行滞后校正后“

改善了系统的稳定性能。

滞后校正网络实质上是一个低通滤波器,对低频信号有较高的增益,从而减小了系统的稳态误差。

同时由于滞后校正在高频段的衰减作用,使增益剪切频率移到较低的频率上,保证了系统的稳定性。

响应速度变慢、

滞后

.超前校正:

校正装置使系统的频带变窄,导致动态响应时间增大。

超前校正与滞后校正:

原理:

利用超前网络的相角超前特性,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

效果:

(1)在附近,原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的斜率变小,相角裕度与幅值裕度变大。

(2)系统的频带宽度增加。

(3)由于增加,超调量下降。

(4)不影响系统的稳态特性,即校正前后不变。

缺点:

(1)频带加宽,对高频抗干扰能力下降。

(2)用无源网络时,为了补偿校正装置的幅值衰减,需附加一个放大器。

应用范围:

(1)附近,原系统的相位之后变化缓慢,超前相位一般要求小于,对于多级串联超前校正则无此要求。

(2)有大的频宽和快的瞬态响应。

(3)高频干扰不是主要问题。

.滞后校正:

利用滞后网络的高频幅值衰减特性,改善系统的稳态性能。

(1)在相对稳定性不变的情况下,系统的稳态精度提高了。

(2)系统的增益剪切频率下降,闭环带宽减小。

(3)对于给定的开环放大系数,由于附近幅值衰减,使

及谐振峰值均得到改善。

频带变窄,使动态响应时间变大。

(1)附近,原系统的响应变化急剧,以致难于采用串联超前校

正。

(2)适于频宽与瞬态响应要求不高的情况。

(3)对于高频抗干扰有一定的要求。

(4)低频段能找到需要的相位裕度

6心得体会

通过本次设计,我了解了自动控制原理中校正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其对系统设计的相关应用,通过对初步知识的了解,对校正系统各种方案的比较,进一步了解了校正系统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什么样的课程设计都离不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真理,设计过程中的方案选择和参数设定使我进一步深刻认识到自控原理中校正环节对整个系统的重要作用。

一个细小的参数设定出现偏差,可能导致最后的性能指标不和标准。

所以选择一个优良的方案结于实验至关重要。

我认为,在设计时应该怎样少走一些弯路,怎样能够非常透彻的理解系统并用简单方法设计校正装置,我想这是这次课程设计最锻炼人的地方。

然而这也要求我们有相当厚实的理论基础,并能很好地运用到实际中去。

这是我们学习和掌握好自控原理最重要的。

我们运用Matlab软件进行系统仿真验证,这不仅对我们设计带来了方便,也能很准确地为我们改动参数提供依据,同时也让我们对Matlab软件进行了又一步的学习,也为我们再次熟练运用Matlab打下了基础。

这次课程设计也锻炼了我们的细心和耐心,这尤其体现在我们课程设计报告的格式上,很多人格式上不过关,关键是他们太浮躁,不能细心地对待。

格式很重要,不然,美观切不说,报告看上去很混乱,不易于阅读。

严格的格式要求也是在培养我们的做事态度。

我也很感谢有课程设计这次机会,让我明白了这么多从前都不知道的东西。

这些对我日后的学习工作都是十分宝贵的。

同时也让我看清了自己,明白了自己哪里欠缺。

理论知识的不足在这次课程设计中给我带来了麻烦,这也算是提醒。

在今后学习中,我要端正自己的态度努力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掌握好知识。

参考文献

[1]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版)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7

[2]张静.MATLAB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北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