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辅行诀中的方药(初稿)Word格式.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100340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DOC 页数:101 大小:260.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说辅行诀中的方药(初稿)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解说辅行诀中的方药(初稿)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解说辅行诀中的方药(初稿)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解说辅行诀中的方药(初稿)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解说辅行诀中的方药(初稿)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说辅行诀中的方药(初稿)Word格式.doc

《解说辅行诀中的方药(初稿)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说辅行诀中的方药(初稿)Word格式.doc(10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说辅行诀中的方药(初稿)Word格式.doc

辨诸虚实病证方第一

肝部

小泻肝汤

原方:

小泻肝汤:

治肝实(指肝区、上腹部的拘急挛痛),两胁下(指肝区、上腹部)痛,痛引少腹(以上即“肝实”的表现,有用芍药的机会),迫急(指按之有实硬感、拒按感,说明里面有实物积聚如痰水瘀结、积食积便之类,有用枳实的机会),干呕(指腹痛时伴有恶寒、作呕之类的表现,有用生姜的机会)者方。

芍药、枳实(熬)、生姜(切)各三两。

上三味,以清浆水(用普通的饮用水即可)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一两作15.6克算的话,三两则为46.8克,接近50克;

一两作9克算的话,三两则为27克,接近30克。

这里顿服,用量是偏大的,实际运用时,未必都要顿服,也可以煮取三升来分三服,要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而定,不可拘执)之。

不瘥(指腹痛不止、病不愈),即重(重新)作(煎药)服之(注意:

这里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复煎药渣的意思,而是指另外抓一剂新药来煎服的意思)。

参考比例:

白芍三,枳实三,生姜三;

煎汤,分三服。

合方分解:

小泻肝汤=枳实芍药散+生姜。

按:

从上面的分析可见,本方每一味药的使用都是针对病人的证状表现来选用的,可以说是药证、方证相对应的反映。

从分解可见,本方实际是枳实芍药散的一个加味方,该方没有具体的使用分量,只是说“等分”,从这里的用量来看,要是用汤剂的话,该方用量应该是枳实、芍药各三两。

另外,本方证有肝区疼痛的表现,如果其疼痛还有胸胁苦满(即两胁部疼痛、满痛)的感觉时,则有加味使用柴胡的机会,那么,这时的治疗也就应该对证使用四逆散(枳实芍药散+甘草、柴胡)+生姜而不是小泻肝汤原方。

大泻肝汤

大泻肝汤:

治头痛,目赤(即头痛眼痛、目赤肿痛之类的上热的表现),时多恚怒(即心烦、易怒)(以上述证有用黄芩的机会),胁下支满而痛,痛连少腹(即小泻肝汤证,当有干呕、呕哕之类的表现)迫急无奈(一是指腹部有大实痛、热痛、实硬满痛之类的表现,有用大黄的机会;

二是指整个证情比较剧烈、急迫,有用甘草缓解证情急迫的需要)者方。

芍药、枳实(熬)、生姜(切)各三两,甘草、黄芩、大黄各一两。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

白芍三,枳实三,生姜三,甘草一~三,黄芩三,大黄三;

1、大泻肝汤=小泻肝汤+甘草、黄芩、大黄。

2、大泻肝汤=小泻肝汤+(泻心汤-黄连+甘草或甘草汤)(可见本证没有心下(胃部)痞硬、热痛之类的表现,而有证情发作急迫、剧烈甚至咽干、咽痛之类的津液虚衰不足的表现)。

从上面的分析、分解可见,本方证实际是小泻肝汤的据证加味变化方,其药物的加减全都是根据患者的实际证情表现来作为取舍的依据的。

同理,如果有胸胁苦满的柴胡证的,治疗上则应该以四逆散进行加减而不是小泻肝汤。

另外,本方没有说明干呕的证状,如果在实际使用时患者没有该证,则生姜是应该去掉不用的。

小补肝汤

小补肝汤:

治心中恐疑(指忧疑恐惧,是一种虚寒不足的证情表现。

若为热实证,则常烦躁而容易发狂、发怒,可参考大泻肝汤的述证),时多恶梦(这里是指那种心神不安、空虚烦乱、易受惊吓、不能安睡、时时惊醒、六神无主之类的表现,是里虚寒证的反映),越汗出(指梦中惊醒时常会全身大汗,且当有恶寒、四肢逆冷之类的表现)(以上证情有用干姜温里袪寒、用五味子收敛固摄以安定心神的机会),气上冲心(指心跳、心悸明显。

这里主要是指在梦中惊醒或受到惊吓时常会心慌、心悸,久久不能平复、平静,且伴随着心动悸的出现,还会有气短、气促、气喘、呼吸困难之类的表现,有用桂枝的机会),头目眩晕(这里主要是指那种营养不良、贫血之类的津血虚衰不足所致的头晕眼花的病症,有用红枣补益津血、营养的机会)者方。

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1、桂枝三,干姜三,五味子三,红枣四;

2、桂枝三,干姜三,五味子三,红枣四,甘草二,茯苓四;

1、小补肝汤=桂枝或桂枝甘草汤+干姜或甘草干姜汤+五味子、红枣。

2、小补肝汤=桂苓五味甘草汤(治气上冲、心动悸、头冒眩、小便不利、肌肉动惕、咳嗽气短、心神不安(惊惧、慌乱)之类的证情)+(-茯苓+红枣、干姜)(可见本证没有水瘀的表现(越汗出)而有津血虚衰不足、里虚寒的表现)-甘草(本方没有去甘草不用的必然性,临床上是可以不去甘草的。

而且如果有胃虚(胃口差、不思饮食之类的表现)、胃痞(心下痞)之类的表现时,还可以据证以红参代替甘草来使用)。

从分解可见,本方在临床使用时,如果有小便不利、肌肉动惕(指肌肉振颤跳动,即所谓的“心惊肉跳”之类的表现)之类的表现时,即使有汗出,也可以对证加味茯苓以治;

如果没有明显的恶寒、肢冷之类的里寒的表现时,干姜也可以去掉不用;

还可以据证加味甘草、红参之类的药物。

大补肝汤

大补肝汤:

治肝气虚,其人恐惧不安,气自少腹上冲咽,头目苦眩,汗出心悸(以上即小补肝汤证),呃声不止(指呃逆,即旋覆代赭汤证的“噫气不除”,有用旋覆花、代赭石的机会),不能坐起(一是提“头目苦眩”所致的不能坐起,有用茯苓、白术、泽泻之类(苓桂术甘汤、泽泻汤之类)的机会。

二是“但能坐起”之误,即但坐不能卧之意,为支饮、痰瘀所致,当有胸满、肺胀、咳嗽、气喘之类的表现,有用葶苈子袪除痰瘀的机会,可参考仲景对葶苈大枣泻肺汤的方证的描述),干呕不能食(有用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干姜散之类的机会),脉弱(指脉虚软无力,为虚证的表现。

若兼有脉细不粗,则为虚寒的表现,有据证加味人参、附子之类的机会)而结(脉来时止、止后复来,止前止后的脉象无论从浮沉、粗细、力量大小、快慢上看都没有什么变化的,谓之结脉,详细的解释可参考《增广补正〈伤寒杂病论〉》一书。

这里主要是指脉有偷停、间歇的表现,是津血虚衰、血流不畅的反映,有据证加味红枣、人参之类健胃生津血的机会)者方。

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旋覆花、代赭石、葶苈子(熬黑,捣如泥)各一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1、桂枝三,干姜三,五味子三,红枣四,旋覆花一,代赭石一,葶苈子一;

2、桂枝三,干姜三,五味子三,红枣四,茯苓四,白术三,红参三,半夏三,旋覆花一~三,代赭石一;

3、桂枝三,干姜三,五味子三,红枣四,茯苓四,白术三,红参三,半夏三,陈皮三;

1、大补肝汤=小补肝汤+旋覆花(降逆气、消痰瘀、止呕吐、呃逆)、代赭石(降逆止呕、平喘、止血)(旋覆花、代赭石在这里主要是用于呃逆、呕吐的治疗)+葶苈子(祛痰瘀,治胸肺胀满、咳嗽气喘)。

2、大补肝汤=小补肝汤+[旋覆代赭汤(治胃虚寒所致的“心下痞硬,噫气不除”。

这里的生姜用了干姜代替)-人参、甘草、半夏(本方证其实是没有去掉这些药物的必然性的,尤其是人参、半夏,留用要比去掉更好些)]。

综合上述的分析、分解来看,本方的“不能坐起”和葶苈子的使用是存有疑问的,而且本方原方对治疗眩晕的作用并不强,如果是“头目苦眩”以致“不能坐起”的,本方就更没有多少治疗的效果了,可见本方的组方、用药并不完美,临床应用本方时,有据证加味茯苓、白术、红参、半夏之类的药物的机会和必要性,而且葶苈子也未必适合选用。

另外,对于呃逆不止的治疗,用红参、陈皮治疗也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不一定要用旋覆花、代赭石这些药物。

而且陈皮对吞酸、嗳气这类胃部、消化道的疾病也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心部

小泻心汤

小泻心汤:

治心中(实际是指胃部,这里其实是指胃痛的反酸、烧心的证情,与“心”没有任何的关系。

这里所说的病证属于湿热证、实热证之类,临床上当有脉数而有力、烦热、烦躁之类的表现)卒(突然、突发)急(一是指强烈、剧烈;

二是指拘急、拘挛、痉挛)痛,肋(“肋”一作“胁”)下(指胃脘部)支满(类似于柴胡药证的胸胁苦满,但与柴胡证的偏在于两胁部、两侧的满痛不同,这里的满痛主要集中在胃部、中央,有用龙胆草的机会),气逆攻膺背肩胛间(实际是指胃痛时伴有反酸、烧心的感觉),不可饮食,食之反笃(严重)者(实际是指一种饥饿欲食、胃疼烧心但又不能进食、食则病剧、烦闷烦热烦躁的表现,是一种实热证的反映,有用栀子豉汤的机会,与食不消化以致吞酸嗳气的虚证的陈皮证的胃胀胃痛胃反酸不同)方。

龙胆草、栀子(打)各三两,豉半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这里的用药量过大,临床上可据证分三服或分二服,不能一概而论地顿服)。

少顷,得吐瘥,不吐亦得(一般来说,服用栀子豉汤致吐的机会极低,但本方加味了龙胆草这味苦寒药,服后湿热、瘀热袪除,胃部有由热转寒的机转,如果这个寒热的转换比较急剧,是有一定的致吐的可能性的,我就有过一次因过食而感觉烦闷不适,无意中再服了一个含有蒲公英还是白头翁这类药物的药制龟苓膏后大吐了一场,吐后反倒感觉舒服、松快,之前的烦闷不适尽除的经历;

但如果这个寒热的转换比较和缓,则不会致吐,病邪将通过大小二便排出)。

龙胆草三,山栀子(打)三,淡豆豉三;

小泻心汤=栀子豉汤(栀子清热利湿、消肿止痛,对烧伤感染及多种炎症都有良好的消炎止痛的作用,还能用作羊踯躅中毒的解毒、止痛剂。

淡豆豉有一定的开郁散结(祛痰水瘀滞)的作用。

仲景常用本方治疗“反复颠倒,心中懊憹”的烦躁证,由本方观之,可能是一种由内热、湿热所致的反酸烧心的病证(消化系统的病症))+龙胆草(清郁热实火、泻下湿热。

其药证既有似于黄芩证的头面部和五观部的热痛、心烦易怒之类上热的证情,也有似于黄连证的胃中痞满胀热、烦闷烦热之类的证情,但以胃脘部的热痛、急痛刺痛为主要的使用指征)。

从以上的分析、分解可见,本方所治疗的实际是一种由胃部湿热、实热引起的胃痛、反酸烧心的胃病,有清泻湿热实热以消炎止痛、制酸止痛的作用,可据证用于现在的胃酸反流之类的病症的治疗。

其实与“心”是拉不上什么关系的。

通过对本方的研究,也将为我们正确地去认识、理解仲景对栀子豉汤的用法和该方的方证“反复颠倒,心中懊憹,烦热胸中窒,烦躁不得眠”带来一个全新的方向、视觉和启发。

大泻心汤

大泻心汤:

治暴得(指突发、突然)心腹(指胃脘部、脘腹部、脘胸部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