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 笔记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093440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X 页数:114 大小:12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 笔记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最新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 笔记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最新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 笔记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最新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 笔记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4页
最新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 笔记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 笔记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最新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 笔记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 笔记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 笔记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意象”“气韵”“风骨”“气” (美学史)

美学史+各门艺术史

三、 中国美学史的分期:

中国古典美学:

发端——先秦、两汉 老子、孔子、庄子、荀子等

展开——魏晋南北朝至明代 李贽

总结——清代前期 王夫之、叶燮

四、 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些流行性考察:

(一)西方美学重再现、重模仿,发展了典型的理论;

中国美学重表现、重抒情,发展了意境的理论。

(二)西方美学偏于哲学认识论,侧重“美”“真”统一;

中国美学偏于伦理学,侧重“美”“善”统一。

(三)西方美学偏于理论形态,具有分析性和系统性;

中国美学偏于经验形态,带有直观性和经验性。

第一编 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第一章 老子的美学

老子美学是中国美学史的起点。

老子提出了一系列范畴,如“道”“气”“象”“有”“无”“虚”“实”“味”“妙”“虚静”“玄鉴”“自然”等等,对于中国古典美学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

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客体、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和艺术生命的一系列特殊看法,中国古典美学关于“澄怀味象”(“澄怀观道”)的理

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气韵生动”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境生于象外”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虚实结合”的原则,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味”和“妙”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平淡”和“朴拙”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等等,他们的思想发源地就是老子哲学和老子美学。

一、 老子美学——中国美学史起点

原因:

1、从历史顺序看:

老子生活的时代早于孔子;

《老子》约成书于战国时代

2、从理论本身看:

(1)哲学方面:

老子提出以“道”为中心的哲学体系

(2)美学方面:

提出“气”“象”“有”“无”“虚”“实”

“味”等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的逻辑体系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老子论“道”“气”“象”

1、老子美学中最重要的范畴不是“美”,而是“道——气——象”这三个互相

连结的范畴

2、“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从《老子》中看“道”有以下性

质:

(1)“道”是原始混沌:

“道”是在天地产生之先就存在的原始混沌,他不依靠

外力而存在,包含着形成万物的可能性;

(2)“道”产生万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老子的宇宙发生论)

(3)“道”没有意志、没有目的:

“道”虽然产生万物,但它并不是有意志、有

目的的主宰

(4)“道”自己运动:

“道”处于永恒的“独立”运动即自己的运动之中,这种运动构成了宇宙万物的生命

(5)“道”是“无”与“有”的统一: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①“道”是没有具体形象的,是不能单凭感觉把握的——“无”

②千差万别的事物都是由“道”产生的,

这就是——“有”

*老子的哲学体系在总体上带有唯物论的倾向。

3、“道”包含“象”“物”“精(气)”,是真实的存在。

4、“道”“气”“象”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象”须体现“道”“气”,才成为审美对象;

(2)审美观照:

必须从对于“象”的观照进到对于“道”的观照(玄鉴)实质——并不是把握物象的形式美,而是把握事物的本体和生命

(3)中国古典美学认为,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必须表现宇宙的本体和生命

(“道”“气”),这样艺术作品本身才有生命力=>

“气韵生动”(几千年来中国绘画的最高美学法则)

三、老子论“有”“无”“虚”“实”

1、老子认为:

“道”具有“无”(天地之始)和“有”(万物之母)的双重属性老子又认为:

就现象界来说,宇宙万物是“虚”“实”的统一

*天地中间充满虚空,但不是绝对的虚无,虚空中充满了“气,”有了这种虚空,才有了万物的流动、运化,才有不竭的生命,“有”“无”统一,“虚”“实”统一,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生生不息

“虚实结合”——

(1)此原则认为:

艺术形象必须虚实结合,才能真实的反映有生命的世界

(2)此原则也表现了中国古典艺术不同于西方古典艺术的重

要美学特点

四、老子论“美”“妙”“味”

1、老子论“美”:

(1)明确的与“善”区别开来: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2)“美”更重要的是相对于它的对立物“恶(丑)”而存在

*老子不是第一次使用“美”的概念的人,而是使它第一次成了一个独立的美学范畴

2、 在老子时代,美和艺术是专供于奴隶主贵族享受的,所以他对美和艺术采取了一种简单的否定的态度

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在一定意义上对美和实用、美感和快感作了区分:

他认为声色犬马之乐是美而不是实用,他们引起的是美感而不是生理上的快感(为腹——生理快感为目——美感)

4、老子对形式美也持否定的态度:

老子的“拙”成为后代一种审美趣味及审美风格 “光而不耀”(审美理想)

5、老子谈“味”:

审美标准——淡乎其无味.(对“道”加以表述,所给予的是

一种恬淡的趣味)

不是吃东西的味道,而是听别人说话(言

语)的味道,是一种审美的享受

6、老子谈“妙”(老子第一次提出,体现“道”的无规定性,无限性的一面)

道“无”——观照“道”的“妙”的属性(“妙”主要用于审美领域)

“有”——观照“道”的“徼”的属性

*“道”又叫做“玄”,“妙”和“徼”同谓之“玄”,但“玄”终究更偏重于说明“道”的无限性,与“妙”这种属性更为接近,所以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否定“美”,但不否定“妙”:

由于“妙”取法于“道”,体现“道”的“无”的一面

*“妙”的特点是体现“道”的无规定性和无限性,“妙”出于自然,归于自然,不能执着于有限的物象来求“妙”

总结:

从老子的“妙”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一个重要特点——中国古典美学范畴,往往不限于概括具体的审美对象或审美过程的某种特点,而是同古代思想家整个宇宙的看法密切相关

五、 老子论“涤除玄鉴”

“涤除”:

洗除尘垢,洗去人们的各种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

“玄鉴”:

“玄”是“道”,“鉴”是观照,“玄鉴”就是对道的观照“涤除玄鉴” 第一层含义:

把观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

(老子认为一切观照都要进行到万物的本体和根源的观照,即对于“道”的观照,但对于“道”的观照怎么实现,老子没有明确的回答)

第二层含义:

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庄子“心斋”“坐忘”

(老子强调,为了实现对“道”的观照,观照者

必须保持虚静)

“涤除玄鉴”文学领域的影响:

1、宗炳:

澄怀味象 ①实质是“道”的观照 ②审美的心胸

2 、陆机《文赋》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

文学创造首先要以虚

静空明的心境观照万物本体、生命

3 、刘勰《文心雕龙·

神思》 虚静的心胸对于审美观照及文学构思都很重要

4 、其他:

唐刘禹锡、宋苏轼、宋画论家郭熙

第二章 孔子的美学

孔子美学的出发点和中心,是探讨审美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孔子认为,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主观修养中能起到一种特殊的作用。

同时他还看到,审美、艺术和社会的政治风俗有着重要的内在的联系。

因此他十分强调美育的重要性。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视和提倡美育的思想家。

孔子认为,为了使艺术在社会生活中能产生积极的作用,必须对艺术本身进行规范,艺术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必须包含道德的内容。

因此,他强调“美”和“善”的统一,强调“文”和“质”的统一,强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即“和”的审美标准。

孔子提出了一系列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

他提出了“兴“”观”“群”“怨”这组范畴,对艺术欣赏活动的心理特点作了深刻的分析。

他提出“大”,是一个和他的天命论思想相联系的美学范畴。

这个范畴,和后来出现的“壮美”的范畴以及西方美学中“崇高”的范畴,涵义有所不同。

他提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命题,则在中国美学史上开创了一种关于自然美欣赏的“比德”理论。

孔子的美学思想在历史上影响很大。

在孔子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种把艺术和政治教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传统。

这是中国美学史上一种十分强有力的传统。

墨子的美学思想是和孔子对立的。

孟子的美学思想则是孔子美学的继承和发挥。

一、孔子论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1、孔子肯定美和艺术,是因为:

审美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可以起积极的作用。

审美和艺术对于人的精神和影响特别深刻有力,所以审美和艺术在人们达到

“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主观修养中能起到一种特殊的作用。

3、 孔子又认为:

政治风俗的理想境界乃是一种审美的境界——他看到审美、艺术、政治风俗有内在联系

二、孔子论“美”与“善”、“文”与“质”:

1、孔子对审美和艺术进行规定:

(1)孔子:

艺术必须符合道德的要求,必须包含道德内容,才能引起道德美感

(2)孔子不仅要求区分“美”和“善”,还要求在艺术中将二者统一起来

原因:

并不是任何一种艺术都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只有符合“仁”的要求的艺术才能达到这种作用

(3)“美”“善”统一,在一定意义中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文质彬彬”)

“文质彬彬”:

“质”——指人的内在道德品质 “文”——指人的纹饰孔子认为:

一个人缺乏纹饰,(“质胜文”),就会粗野;

一个人单有纹饰而缺乏内在品质(“文胜质”),就会虚浮

2、“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的审美标准 一个字概括“和”

例如:

(1)史伯“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2)晏婴:

“和”与“同”区分

(3)《左传》里“季札观乐” (4)《国语》孔子说:

“礼之用,和之贵”继承了春秋时期的“和”的美学思想

——着重点不在于音调本身的和谐,而在于音乐表现的情感需要受“礼”

的节制,要适度

三、孔子论“兴”“观”“群”“怨”——美感作为一种精神愉悦的心理特点

“兴”:

说诗歌可以使欣赏者的精神感动奋发。

这种精神的感发,是和欣赏者的想象和联想活动不可分的(“托物兴辞”“引譬连类”),因而是和诗歌的

审美形象不可分。

“观”:

通过诗歌可以了解生活、政治风俗的情况(盛衰得失,)也就是说,诗歌的欣赏活动是一种认识活动。

(郑云解释为“观风俗之盛衰”、朱熹的解释是“考见得失”);

另一层含义是“观志”,从诗中看出诗人之志。

“群”:

孔安国解释为“群居相切磋,”朱熹的解释是“和而不流”;

也即是诗歌可以在社会人群中交流思想感情,从而使社会保持和谐。

“怨”:

孔安国解释为“怨刺上政”,但“怨”不限于“怨刺上政。

”凡是对现实的社会生活(政治风俗等)表示一种带有否定性情感都属于“怨”。

“可以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引起欣赏者对于社会生活的一种情感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