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题库:第1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2 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2讲 散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3091226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7.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题库:第1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2 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2讲 散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题库:第1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2 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2讲 散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题库:第1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2 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2讲 散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题库:第1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2 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2讲 散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题库:第1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2 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2讲 散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题库:第1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2 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2讲 散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题库:第1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2 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2讲 散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题库:第1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2 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2讲 散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题库:第1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2 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2讲 散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雨僧先生在旧社会是一个不同流合污、特立独行的畸人,是一个真正的人。

⑤当年在清华读书的时候,我听过他几门课:

“英国浪漫诗人”“中西诗之比较”等。

他讲课认真、严肃,有时候也用英文讲,议论时有警策之处。

高兴时,他也把自己新写成的旧诗印发给听课的同学,《空轩》十二首就是其中之一。

这引得编《清华周刊》的学生秀才

们把他的诗译成白话,跟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而又无伤大雅的玩笑。

他一笑置之,不以为忤。

他的旧诗确有很深的造诣,同当今想附庸风雅的、写一些根本不像旧诗的“诗人”,决不能

同日而语。

他的“中西诗之比较”实际上讲的就是比较文学。

当时这个名词还不像现在这样流行。

他实际上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

⑥他坦诚率真,十分怜才。

学生有一技之长,他决不掩没,对同事更是不懂得什么叫忌妒。

他在美国时,邂逅结识了陈寅恪先生。

他立即驰书国内,说:

“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也许就是由于这个缘故,他在清华作为西洋文学系的教授而一度兼国学研究院的主任。

⑦他当时给天津《大公报》主编一个《文学副刊》。

我们几个喜欢舞笔弄墨的青年学生,常常给副刊写点书评一类的短文,因而无形中就形成了一个小团体。

我们曾多次应邀到他那在工字厅的住处——藤影荷声之馆去做客,也曾被请到工字厅的教授们的西餐餐厅去吃饭。

这在当时教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一条看不见但感觉到的鸿沟的情况下,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至今回忆起来还感到温暖。

⑧我离开清华以后,到欧洲去住了将近十一年。

回到国内时,清华和北大刚刚从云南复原回到北平。

雨僧先生留在四川,没有回来。

其中原因,我不清楚,也没有认真去打听。

但是,我心中却有一点疑团:

这难道会同他那耿直的为人有某些联系吗?

是不是有人早就把他看作眼中钉了呢?

在这漫长的几十年内,我只在六十年代初期,在燕东园李赋宁先生家中拜见过他,以后就再没有见过面。

⑨在“十年浩”劫中,他当然不会幸免。

听说,他受过惨无人道的折磨,挨了打,还摔断了什么地方,我对此丝毫也不感到奇怪。

以他那种奇特的特立独行的性格,他决不会投机说谎,决不会媚俗取巧,受到折磨,倒是合乎规律的。

反正知识久已不值一文钱,知识分子被视为“老九”。

在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时代,我有意不去仔细打听,不知道反而能减轻良心上的负担。

至于他有什么想法,我更是无从得知。

现在,他终于离开我们,走了。

从此人天隔离,永无相见之日了。

⑩雨僧先生这样一个奇特的人,这样一个不同流合污特立独行的人,是会受到他的朋友们和弟子们的爱戴和怀念的。

现在编集的这一本《回忆吴宓先生》就是一个充分的证明。

⑪他的弟子和朋友都对他有自己的一份怀念之情,自己的一份回忆。

这些回忆不可能完全一样,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观察事物和人物的角度和特点。

但是又不可能完全不一样。

因为回忆的毕竟是同一个人——我们敬爱的雨僧先生。

这一部回忆录就是这样一部既不一样又不不一样的汇合体。

从这个一样又不一样的汇合体中可以反照出雨僧先生整个的性格和人格。

⑫我是雨僧先生的弟子之一,在贡献上我自己那一份回忆之余,又应编者的邀请写了这一篇序。

这两件事都是我衷心愿意去做的。

也算是我献给雨僧先生的心香一瓣吧。

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二日

(选自《季羡林小品》)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叙评结合,既有对雨僧先生生平琐事的详细叙述,也有高度的评价、赞赏,二

者相辅相成,自然流畅地表达了对雨僧先生的爱戴、怀念之情。

B.文章第⑤段写雨僧先生开设“英国浪漫诗人”“中西诗之比较”等几门课程,主要目的是赞颂他在中国比较文学领域的奠基作用。

C.作者认为《回忆吴宓先生》是一个饱含了弟子、朋友怀念之情的“一样又不一样的汇合体”,它能够反映雨僧先生整个的性格和人格。

D.文章⑧⑨两段的回忆包含了很多作者的听闻和主观的揣测,并没有写到自己亲见的事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章的真实性。

E.本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全篇详细地记述了作者在多个不同历史时期与雨僧先生交往的生活琐事,细腻动人,含蓄深沉。

2.作者在文章第②段概述了雨僧先生“既奇特又矛盾”的多方面表现,但在下文并未全都谈及,请你列举作者在回忆中详细叙述的雨僧先生“既奇特又矛盾”的具体表现。

3.在“十年浩劫”中,作者并未与雨僧先生见面,也“有意不去仔细打听”雨僧先生的情况,可是作者却断定“他当然不会幸免”,这是为什么?

4.作者说雨僧先生是“一个不同流合污、特立独行的畸人”,又说他是“一个真正的人”

,这是否矛盾?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在这里,看到不同的鲁迅

董 阳

①走进《鲁迅的艺术世界》,透过一幅幅画作、书法、篆刻、书籍封面装帧、徽标设计及收藏的碑帖、邮品,我们看到一个如此不同的鲁迅,那一张张精美的信笺,亲自设计的书籍封面,仿佛留有他的温度,影影绰绰显出一张可爱的面庞,那分明是一个顽童,忘我的,在海滩上玩赏一枚枚拾到的心爱的贝壳。

②在1936年的《死》中,鲁迅留下遗嘱,希望后代切不可做空头评论家或美术家;

他还曾表示:

“关于绘画,我本来是外行,理论和派别之类,知道是知道一点的,但这并不足以除去外行的徽号,因为所知道的并不多。

③然而鲁迅对美术的热爱,却在他的文字中有过多次流露。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写道: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

‘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

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

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

④绘图本《山海经》也曾经让少年的鲁迅时常惦念。

当保姆阿长送给他一包有画儿的

“三哼经”时,鲁迅回忆说: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⑤那些美好的回忆深深地烙在鲁迅的心头,像闪光的露珠散落于清晨的片片花瓣上。

时的经验往往影响人的一生,后来鲁迅集藏了大量汉画像石刻拓本,曾手摹《秦汉瓦当文字》一卷,印过大册的珂勒惠支画册,他还支持新生的中国青年木刻家,不遗余力……

⑥1929年5月鲁迅北上探亲期间,适逢许广平怀孕待产,这是两人自三年以来第一次分别。

鲁迅给许广平写了一封信,所用信笺两张,一张是许广平喜食的枇杷,一张为寓意孕育其子的莲蓬,素雅的笺纸,隽永的笔迹,别有寓意的图案。

许广平后来在回信中说:

“那两张纸必不是随意选择的。

⑦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说:

“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拙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

”也许正因为这一点,鲁迅十分经心美术教育。

⑧1913年,任职教育部佥事的鲁迅在《教育部编纂处月刊》上发表了《拟播布美术意见书》,集中阐述了他对美术教育的观点。

他指出“美术之用”在于“表见文化”“辅翼道德”和“救援经济”,尤其在“救援经济”一条,鲁迅的见解可说是超越时代的,他以为:

“品

物材质,诸国所同,其差异者,独在造作……故徒言崇尚国货者末,而发挥美术,实其本根。

”这与我们今天“创意文化产业”的要义是毫无二致的。

尽管鲁迅早已深谙“美术之用”,但对于美术教育,却并不“沾沾于用”,他以为,美术的真谛在于发扬真美,以娱人情,而美术的“见利致用”,“乃不期之成果”。

因此他主张将美术“传诸人间,使与国人耳目接,以发美术之真谛,起国人之美感,更以冀美术家之出世也”。

⑨在今天听来,鲁迅这番话仍有不寻常的意义,即 “见利致用”并非美术教育的初衷,

“沾沾于用”以及师长过高的期许往往破坏了孩童本性中的爱。

对于美术启蒙者而言,其目的并非要人人都成为美术家,他们的第一要务是“发美术之真谛,起国人之美感”,从而有益于修养,有益于人生。

在这一点上,鲁迅正是最好的例子。

⑩黄裳在序中说:

“他在美术园地的辛勤耕耘与他在《自由谈》上写战斗杂文,几乎是

‘双峰并峙’的同样的战斗工作。

”在《鲁迅的艺术世界》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如此不同的鲁迅。

(选自2009年10月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在第①段中,作者用可爱的“顽童”来形容沉醉于艺术世界的鲁迅先生。

B.鲁迅先生的遗嘱表达了他对美术的投入与热爱以及对后代的殷切嘱托。

C.第⑤段中“集藏”等动词,凝练地概括出鲁迅先生为美术所作的贡献。

D.鲁迅先生为许广平精心挑选信笺这一细节主要表现了他的艺术追求。

E.“创意文化产业”的提法与鲁迅先生“起国人之美感”的思想毫无二致。

2.赏析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

3.联系全文,说说我们看到怎样一个“如此不同的鲁迅”。

4.第⑨段提到“在今天听来,鲁迅这番话仍有不寻常的意义”,联系现实,谈谈你对

“不寻常的意义”的看法。

三、(2012·

陕西师大附中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月,阙也

张晓风

“月,阙也。

”这是一本两千年前的文字学专著的解释。

阙,就是“缺”的意思。

那解释使我着迷。

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作“求阙斋”,求缺?

为什么?

为什么不求完美?

那斋名也使我着迷。

“阙”有什么好呢?

“阙”简直有点像古中国性格中的一部分,我渐渐爱上了“阙”

的境界。

我不再爱花好月圆了吗?

不是的,我只是开始了解花开是一种偶然,但我同时学会了爱它们月不圆花不开的“常态”。

在中国的传统里,“天残地缺”或“天聋地哑”的说法几乎是毫无疑问地为一般人所接受。

也许由于长期的患难困顿,中国神话对天地的解释常是令人惊讶的。

在《淮南子》里,我们发现中国的天空和中国的大地都是曾经受伤的。

女娲以其柔和的慈手补缀抚平了一切残破。

当时,天穿了,女娲炼五色石补了天。

地摇了,女娲折断了神鳌的脚爪垫稳了四极(多像老祖母叠起报纸垫桌子腿)。

她又像一个能干的主妇,扫了一堆芦灰,止住了洪水。

中国人一直相信天地也有其残缺。

我非常喜欢中国西南部一少数民族的神话,他们说,天地是男神女神合造的。

当时男神负责造天,女神负责造地。

等他们各自分头完成了天地而打算合在一起的时候,可怕的事发生了:

女神太勤快,她把地造得太大,以至于跟天没办法合得起来了。

但是,他们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们把地折叠了起来,形成高山低谷,然后,天地才结合起来了。

是不是西南的崇山峻岭给他们灵感,使他们想起这则神话呢?

天地是有缺陷的,但缺陷造成了褶皱,褶皱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

月亮是不能常圆的,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当我们心平气和地承认这一切缺陷的时候,我们忽然发觉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

在另一则汉民族的神话里,说到大地曾被共工氏撞不周山时撞歪了——从此“地陷东南”

,长江黄河便一路浩浩淼淼地向东流去,流出几千里的惊心动魄的风景。

而天空也在当时被

一起撞歪了,不过歪的方向相反,是歪向西北,据说日月星辰因此哗啦一声大部分都倒到那个方向去了。

如果某个夏夜我们抬头看,忽然发现群星灼灼然的方向,就让我们相信,属于中国的天空是“天倾西北”的吧!

五千年来,汉民族便在这歪倒倾斜的天地之间挺直脊骨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