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上好一堂课.docx
《浅谈如何上好一堂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如何上好一堂课.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如何上好一堂课
浅谈如何上好一堂课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
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向40分钟要效率,是每一个教师的追求。
教育家指出:
要上一堂课就必须“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适当,语言清晰,组织得好”。
那么教师应怎样根据这几点上好一堂课呢?
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的要清晰明确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其中教师起主导作用。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先决条件,在于坚持清晰明确的教学目的,时刻注意教什么,怎样教,最后要达到什么目的。
掌握清晰明确的教学目的,关键在于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深刻掌握教学大纲和教材本身的内在要求。
一些教学参考资料中,往往明确地指出了每个单元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师阅读参考书是必要的。
但是,只是把《参考资料》上的目的要求,抄在教案上是不解决问题的。
因为,教师如果不深入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不具体掌握哪些教学内容和哪些教学目的有内在联系,自己的教学目的就会是空洞无内容的。
所以在上课之前,教师应十分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教学重点是什么?
教学难点是什么?
也就是说这节课你要教什么?
怎样教?
最后要达到什么目的?
教师必须心中有数。
只有教师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后,才能够引导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最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要更新教学观念。
目前,我们的教师还脱离不了传统的教学,上课还是一问一答或串讲的多。
课堂气氛也不够活跃。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教师必须加强自身学习,更新教学观念。
我们教师要把过去那种单纯教师解释教材,学生从教师的讲解中学习的模式,转变为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共同学习。
在教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成为指挥者,而应成为一个平等的参与者。
学生应该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则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并非单纯的知识传授者。
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要多关照。
课堂教学活动不能只是老师的活动或少数几位学生的活动,而是要使全班学生都活跃起来,让他们都能在教学过程中受到效益,要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就要充分体现教师和学生双边的主体性。
教学应当呈现出一种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的学习状态。
师生互动既包括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也包括学生之间的互动。
所谓“动”不是无何止的争论甚至是毫无意思的讨论,而是思维、情感的动。
要实现师生互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交流,敢于质疑。
还要设计富有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
在课堂中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老师还要专心倾听,敢于抓住生成的问题展开教学。
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性学习,要采用多样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也能够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思路,从而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步养成与别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注重教给学生学会,还要学生会学。
学会就是学生接受知识、积累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会学就是学生掌握方法、主动探究新知识、发现新知识、以及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三、要注意讲究教学方法。
要使教学内容为学生所接受,并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例如:
当学生对这节课认识不足,学习态度不积极时,教师就要善于提出有趣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教师讲到全课关键问题时,就要通过一定方式引起全班同学精神集中,全神贯注,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主要问题,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有些问题预计到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就要采取一种通俗化的讲解法,辅以生动活泼的直观教学,使学生深入浅出地掌握知识。
当学生具有一定知识和经验时,教师就要尽可能通过谈话或讨论法,引导学生自己通过思考和互相讨论,探索问题,解决问题,锻炼他们独立自学能力,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四、要注意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教学语言在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如果课堂上教师的语言枯燥无味,没有情趣,必然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过: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智力劳动效率”。
因此,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科学、深刻、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亲切、自然,充满情和意,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激励和鼓舞。
教师要善于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和教育性,用艺术化的优美形式和方法诉诸学生的感官,使之入耳、入脑、入心灵,这样才能轻松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最终达到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
五、教师在授课后要有所反思
课堂教学中有所得也会有所失,学生学习习惯的差异,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参差不齐,教师的教学设想与实际总会有不相适应的地方,有时会觉得有不尽人意之处。
因此,作为教师要认真分析总结这节课的优劣,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这样才会让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少走弯路,同时才能及时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出现的不足之处,从而可以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以便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增强自身的教学能力,使自己的教学工作日益得到完善。
总的来说,课堂教学要让听者感觉到:
精心设计,有效控制;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积极尝试,合作探究;师生和谐,气氛活跃;行云流水,如木春风。
这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作为教育工作者这却是我们坚定不移的努力方向。
教学是教育的中心,而教学的关键就是上课,所以上好每一节课是教师的责任。
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思考,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发挥最大效益。
我相信我们广大教师都会竭尽自己的心智,为教育事业的辉煌贡献自己毕生精力!
一节数学课仅仅40分钟。
如何上好一节数学课,如何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益,是摆在我们数学老师面前的最大问题。
下面我结合数学组的交流经验及个人的工作体会谈谈个人的观点。
一节好的数学课首先要体现教学的本质,教学本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开展有意义的学习活动。
教学的本质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师生交流、对话中体现出来的;其次要突出教学内容的本质;最后教学要触及学生的思想灵魂。
当然上好一节数学课,还须很多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下面我结合10月10日的研究课谈谈个人的浅见:
第一是导入。
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导入的巧妙设计对于课堂教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记得有人对江苏的一位数学特级教师张家瑾做过这样的统计,将他一年来的数学课堂导入全部用录音机收录后,经过反复研究,发现不仅引入方式各不相同,而且精彩绝伦。
我在讲函数的奇偶性时,首先通过图片展示埃菲尔铁塔、蝴蝶、雪花晶体的对称性;然后让同学们去挖掘生活中的对称美;最后通过拱形的桥让学生联想到抛物线,从而引入本节的核心——对称性。
第二是明暗线。
每节数学课应有两条线索贯穿始终:
明线往往是教材传授知识的顺序;暗线则指本节课的数学思想、方法,或是某个知识点及它的性质,数形结合的思想便是我的这节研究课的暗线。
第三是板书。
板书,每位教师在接受师范教育时便已系统训练过了。
对比国内其他基础教育学校,我们二高的电子白板和普通白板属于全国领先的教学设备,但也有一点点不足,无论是在电子白板还是普通白板上写字,都不如以前的黑板好用。
刚开始上课时,我就会舍弃普通白板而仅使用幻灯片演示,但学生反馈出来的信息是难以把握整节课的思路,于是我尝试加用普通白板,清晰地保留本节课的简单提纲及重要思想方法,而且将板书尽量写好,写规范,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我们应该把板书这项传统的教学艺术在这两块白板上完美结合、发扬光大。
第四是数学知识生活化。
记得程少堂老师讲过这样一句话:
讲知识不如讲故事,讲故事不如讲笑话。
我在数学课的讲授中也做过类似的探索。
比如解决一些较难的数学题时,同学们总想一步解到位,但往往适得其反。
于是我便询问学生,在生活中怎样从深圳一步到达美国呢?
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很清楚的,他们说一步不可能到达,应分两步,先到香港,再到美国。
同理我便引导学生处理较难数学题时也应一题分两步,或一题分多步,而且每一步都是容易解决的,看似把问题复杂化了,实际把复杂问题化整为零了,这就是分类讨论思想的引入之一。
今后应用到该数学思想时,我便会加上一句话,这就是生活中的“深圳到美国”问题。
有时我还给很多重要的题目类型命名,为什么这样做呢?
我告诉学生,假设生活中两人关系非常好,但就是不知道对方的名字,这可能吗?
于是我便给很多经典的题目类型起了一个名字,象“股份制”、“对勾函数的弟弟”、“神经法则”、“投信原理”、“三句话”、“接头暗号”、“得意忘形”等新颖别致的称呼便一一出现在我的课堂教学中。
做好这一工作,一要把握好度,一般的题目类型不要再起名了;二要注意命名的准确性,一定要深思熟虑,不能乱称呼。
怎样使得枯燥的数学课生动有趣,远不是上述几点浅见就能概括的,还须数学老师们共同开发与探索。
一、读懂教材:
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
(1)要用整体联系的观点读教材;
(2)要持课程改革的理念读教材;(3)要怀着质疑好问的态度解读教材;(4)要抓住数学的本质去解读教材。
2、如何具体地读懂一节教材?
(1)读懂问题情境;
(2)读懂每一道习题;(怎么解决?
学生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
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3)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4)读懂教材的呈现方式;(5)读懂教材的旁注、留白。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是改变教材。
北师大版的教材都是以情境来展示教学目标的。
它给了老师更大的研读教材的空间,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挑战。
教材上的每幅图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和目的,做为教师,只有把它研读透彻,才能明白其中真知。
但是,最好是利用教材作为原型,创设适合自己学生的情景。
但万变不离其中。
只有研读透教材,才能更进一步。
3、关于教材要四读:
(1)读前有思考。
读课标的要求,看结构。
比如:
分数这一知识体系是,先出现除法、分数初步认识、分数的再认识、比。
在这里初步认识时产生新数必要性,通过直观学习;再认识时,对产生背景的扩充对整体“1”的学习。
(2)读中想:
想教材为什么这么编?
(3)课后思考:
估算与精确结果对比(4)读后体会改造教材读了未必懂,我们每一个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一遍遍的看教材看教参,却陷入了误区和苦恼的困惑。
读与懂之间必须有“想”这座桥。
多问问自己什么?
即为什么?
用什么方法?
原来在什么地方?
要达到什么目的?
当自己能够完全说服自己,回答清楚地时候才走出了读懂的第一步。
总之,一节课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广度,是否能挖掘出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否能在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数学演变历程等等。
二、读懂学生读学生相对于读教材是难了一点。
张教授从重视学生的活动经验谈起对读懂学生进行了解读。
具体如下:
1、为什么要“读懂学生”?
因为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读懂学生的差异是教学的基础。
差异一:
人的认知水平存在纵向的差异;差异二:
儿童间存在横向差异。
(一)“读懂学生”什么
(1)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
(2)已有的知识基础;(3)由经验而来的典型的困难和错因;(4)学生的兴趣点和学习需要;(5)学生的学习路径。
对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已有的知识,学生知道一点点还是错误的,还不如不知道呢。
不知道的情况下,学生就好象一张白纸,就可以接受新的知识。
(二)如何“读懂”学生
(1)课前访谈;
(2)课前问卷;(前测)(3)经验与分析;(4)把目标从“双基”拓展为“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三)具体怎么做
(1)引导学生思考、发现
(2)协调好实践、活动、思考、探究之间的关系(3)注重揭示数学本质(4)树立基于“全面数学”的教学观读懂学生是一个重要的步骤。
我们每天都是在和学生的心理打交道,而学生的心理又是个变化而精密的体系,要以心换“心”,多关心学生,读懂学生的“心”,就要了解学生、理解学生。
要知学生的心,把全班学生的心抓住、读懂,就需要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每个学生。
让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让他们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