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简答题Word下载.docx
《教师招聘简答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简答题Word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l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l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l高等教育类型日益多样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l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7.教育学发展阶段:
萌芽、独立、多元化、现代化
8.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我们怎样思维》《明日之学校》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改造、学校即教育
从做中学
五步探究教学法:
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9.简述教育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l教育学研究问题领域的扩大
l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
l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l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
l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l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
10.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l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l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l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l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的取舍
l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
l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11.简述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l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需要的人才;
l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l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不起决定作用。
12.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l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l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l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
l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
l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3.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
14.简述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l改变受教育者的观念;
l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l影响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
l影响教育技术;
15.简述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的作用。
——教育的科技功能
l教育能够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
l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l教育本身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l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16.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目的的确立、方法的使用
17.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l筛选、整理文化;
l传递、保存文化;
==活化文化
l传播、交流文化;
l更新、创造文化;
l选择、提升文化
18.教育对人口的影响
l教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l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
l有助于人口迁移
19.人口对教育的影响
l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
l人口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
l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的结构
20.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教育对策
l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师循序渐进的促进人的发展
l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同时注意前后相邻阶段的衔接
l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抓住人的发展的“关键期”
l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扬长避短,从而获得身心协调、统一的发展。
l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选择适宜的方法,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21.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有哪些?
l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l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l人们的教育理想;
22.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3.建立学制的依据有哪些?
l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l社会经济制度;
l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l人口发展状况;
l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24.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l学习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由专门的教师负责,效果好
能有效协调和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25.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l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l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l对个体发展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l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26.简述素质教育的内涵。
——个性提素创两全
l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l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l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l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27.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有:
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师生关系
28.全面发展的教育:
德育——灵魂与统帅
智育——前提和支持
体育——物质基础
美育——动力作用
29.中小学体育的根本任务:
增强学生体质、增加健康水平
劳动技术教育——综合上述教育的作用
30.试述现代学生观。
l学生是发展着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学生具有巨大的潜能;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的人;
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l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学生和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l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每个学生都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责权主体。
31.旧中国的学制沿革
l1902年“壬寅学制”,虽然正式公布,但未实行。
l1903年“癸卯学制”,第一部国家颁布并实施的学制,是走向制度化、法制化的标志。
l1912年壬子癸卯学制,蔡元培修订并颁布,第一次男女同校,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1
l922年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又称新学制、六三三学制。
32.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职业特色)
l“传道者”角色;
“授业、解惑者”角色;
示范者角色
l“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
l“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的角色;
33.教师劳动的特点
l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l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l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l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l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集体性
34.教师的职业素养
l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对待事业:
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对待学生:
热爱学生
对待集体:
团结协作
对待自己:
为人师表
l教师的知识素养
政治理论修养;
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
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
丰富的实践知识。
l教师的能力素养
语言表达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
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
l职业心理健康
高尚的师德;
愉悦的情感;
良好的人际关系;
健康的人格。
35.教师如何热爱学生?
两爱两全两解一情绪
l把对学生的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l把爱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l要全面关怀学生;
要关爱全体学生;
l理解和宽容学生;
解放学生;
l对学生要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
36.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师范教育、入职培训、在职培训、自我教育、跨校合作、专家指导、政府教育部门和教研机构组织的各类专业培训和交流活动等。
37.简述教师专业化的实现途径
l国家和政府对教师专业化的促进与保障
加强教师教育;
制定法律法规;
提供经济保障;
l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
善于学习、恒与研究、勤与反思、勇于实践。
38.简述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和方法。
l教师方面
了解和研究学生;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发扬教育民主;
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l学生方面
正确认识自己;
正确认识教师。
l环境方面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完整性和纯洁性;
加强学风教育,促进良好学风养成,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风氛围下健康的学习。
39.简述我国新(理想)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l人际关系:
尊师爱生
l社会关系:
民主平等
l教育关系:
教学相长
l心理关系:
心理相容
40.师生关系的内容:
教学上授受关系;
人格上平等;
道德上相互促进
41.三维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2.新课程结构的内容。
l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l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l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
l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43.简述泰勒的目标模式中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
l学校应当追求哪些目标;
l怎样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
l怎样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
l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实现(课程评价)
44.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l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
教师的特征;
学校的特征;
校外环境
45.简述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
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
搜集材料;
组织材料;
分析材料;
报告总结
46.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
l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l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l发展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l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l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47.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
l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
l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l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
l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
48.教学过程的结构(基本阶段)
激发学习动机;
领会知识;
巩固知识;
运用知识;
检查知识。
49.我国目前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
l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