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童年的水墨画》公开课 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童年的水墨画》公开课 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童年的水墨画》公开课 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前预习课文,自学生字,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激发回忆
1.播放歌曲《童年》,激发回忆: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每当这首歌曲响起的时候,老师就会想起自己童年时那一段段美好的时光。
同学们,在你们的美好的童年生活里,有什么难忘的趣事吗?
(指导学生自由交流)2.导入: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诗人张继楼的脚步走进缤纷的童年乐园,去欣赏那一幅幅精彩的“童年的水墨画”吧。
(板书课题)3.齐读课题。
认读生字“墨”,说说这个生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特点,从字形上猜一猜它的意思。
4.猜一猜:
童年的水墨画上会“画”些什么?
设计理念:
在歌曲的渲染下,引导学生交流童年中印象最深的趣事,勾起孩子们相似的回忆,更容易引导学生走进课文的情景之中,引起心灵上的共鸣,为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打好基础。
二、初读指导,正音识字
1.出示自读提示:
(1)自由朗读三首诗歌,将诗歌读正确、读通顺,注意生字读音。
(2)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从这三首小诗中分别读懂了什么。
2.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课文中的词语。
①指名朗读,读中正音。
注意“染”是翘舌音,读rǎn,“爽”是翘舌音,读shuǎnɡ。
②齐读。
(2)理解部分词语:
①教师出示几幅水墨画,引导学生交流:
知道什么是“水墨画”吗?
这些水墨画上画了哪些内容?
你怎么理解课文题目“童年的水墨画”?
②教师课件出示课文第一幅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课文中的“水葫芦”加上了引号,你知道是指什么吗?
为什么要把孩子们称作“水葫芦”呢?
③教师课件出示斗笠的图片,质疑:
见过“斗笠”吗?
诗歌中讲谁戴着斗笠?
(出示小蘑菇图片,对比感知比喻的恰当。
)
④引导学生运用其中的几个词语来说一两句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话。
3.朗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师生正音。
(2)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组织赛读,不仅要读准,而且要读出诗歌的韵味。
4.交流对课文内容的初步了解。
(1)自由说说读了课文后的收获,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2)在三首诗歌的标题后分别加一个动词短语,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板书:
“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设计理念:
“读”是诗歌教学最为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
只有在反复的朗读中才能引导学生慢慢走进诗歌的意境之中,才能将诗歌独特的音韵美、意境美在抑扬顿挫的声音中呈现出来。
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运用实物图片和结合课文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词语,为理解诗歌内容、走进诗歌意境打好基础。
在学生初读诗歌的基础上在标题后加一个恰当的动词,目的是帮助学生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溪边》
1.过渡:
让我们先来走进第一幅“水墨画”,去欣赏一下在“溪边”发生的趣事。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意。
(1)出示自学提示,引导自主学习。
默读诗歌,思考:
这首诗写了溪边的哪些景物?
用笔将描写的景物圈画出来。
(2)交流自主学习成果。
根据学生交流,在课件上呈现如下景物(或用图片板贴)
:
垂柳、山溪、人影、钓竿、红蜻蜓、鱼儿。
3.想象诗歌画面,走进诗歌意境。
(1)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美妙画面呢?
请同学们借助诗歌和图片展开丰富的想象,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交流交流。
(2)组织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学生交流时可以先交流零碎的画面,再组织学生将零碎的画面整合起来。
)如,一条小溪边,高大的柳树垂下一条条碧绿的柳枝,平静的水面就像一面硕大的镜子,柳树正对着这面镜子在梳妆打扮呢!
小溪的水碧绿碧绿的,像一条长长的绿玉带。
小伙伴们安静地坐在溪边垂钓,人影倒映在溪水中,被溪水染绿了。
一只红蜻蜓飞来,立在钓竿上。
忽然,水面上传来“扑腾”一声响,平静的水面被打破了,原来鱼儿上钩了!
一条闪着银光的鱼儿在草地上欢蹦乱跳,小溪边传来一阵阵欢笑声。
4.赏析诗歌,感受语言美。
(1)画出课文中你觉得精彩的句子,反复诵读,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组织交流。
句1:
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①说说喜欢的理由。
②体会打比方的表达效果。
(把“溪水”比作“镜子”,突出溪水平静、清澈的特点,把“溪水”比作“绿玉带”既突出了其平静的特点,又突出了它的绿。
“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把垂柳当作了人来写,有了人的情味,使句子更有画面感。
)③有感情朗读。
句2: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②体会“染”字的表达效果。
(进一步表现了溪水“绿”的特点。
)③有感情地朗读。
句3: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②体会“碎”和“蹦跳”的表达效果。
(画面由“静”变“动”)③有感情朗读。
本环节围绕“理解诗意、想象诗境、体悟诗情、赏析诗语”等步骤展开教学。
“理解诗意”是学习诗歌的基础,这种理解必须注重对诗歌整体意境的把握。
于是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诗歌和图片展开丰富的想象,领略诗歌背后令人不断回味的深远意境,将诗歌所描写的人、事、景物活生生地呈现在学生思维的屏幕上,从而体悟诗歌中传递的童年趣味和作者的情感。
适度引导学生体悟诗歌的语言之美,让内容与形式有效结合起来,凸显文本的语文教学价值。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说说怎样记住这些生字,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2.组织交流并范写,重点指导:
“染”字右上角是一个“九”,不能写成“丸”。
“碎”左窄右宽,最后一笔“竖”不能写到两个“人”之间。
“拨”的右边是“发”,要与“拔”字区分开。
“爽”的笔顺是:
横、撇、点、撇、点、撇、点、撇、点、撇、捺。
“墨、蘑”的各部分要写得扁一些,紧凑些,总体上不能写得过长。
3.将易错的和难写的生字在练字纸上书写,并组织反馈。
加强写字教学,夯实读写基础,巩固生字词,背诵并积累诗歌。
五、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背诵《溪边》。
第二课时
一、巩固复习,回顾内容
1.上一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来到了“溪边”,欣赏了富有童趣的“钓鱼”图,谁能把这首富有童趣的小诗背诵一下?
(指名背诵、全体背诵)2.想一想,上一堂课我们主要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这首小诗的?
(如:
朗读、想象)
3.导入:
这一堂课我们继续用这样的方法跟随作者的脚步,到“江上”、到“林中”去欣赏另外两幅“童年的水墨画”。
加强背诵反馈,夯实语言积累,回顾学习方法,积累阅读经验,把握诗歌学习的基本方法。
二、学习《江上》
1.指名朗读诗歌。
2.这首诗描绘的是孩子们在江上戏水的场景,读了这首诗,哪些地方最吸引你,为什么?
同桌之间先相互交流交流。
3.组织学生交流。
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1)说说吸引你的理由。
(2)想象一下,孩子们会怎么“拍水戏耍”?
孩子们像泥鳅那样一下子钻入水中,一会儿又在不远处露出一个个水淋淋的小脑袋;
孩子们在水里追来逐去,又喊又叫;
孩子们挥动着双臂,猛蹬着双腿,正在比赛谁游得快„„)(3)这句话中说“像刚下水的鸭群”,谁像“刚下水的鸭群”?
为什么把孩子们比作“刚下水的鸭群”?
(突出孩子们游泳本领高,在水中灵活。
)句2:
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
(2)说说读了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孩子们在水中十分欢快,水面上一双双小手不停地挥动着,溅起一片片浪花。
他们互相追逐,互相泼水,水面上传来一阵阵爽朗的笑声。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2)读了这句诗,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一个男孩子忽然钻进了水中,不见了身影。
一会儿,他从另一处钻出了水面,露出一个水淋淋的脑袋,乐呵呵地,露出两排白牙。
(3)读出乐趣。
4.尝试将刚才想象到的画面连起来说说。
5.指导整体朗读,读出江上戏水的乐趣。
教学中以“哪些地方最吸引你,为什么”为导读话题,引导学生走进诗歌,并展开想象,将简约的文字转化为丰富可感的画面,真切地感受江上戏水的乐趣。
三、学习《林中》
让我们再到“林中”去看看,那里又会发生什么童年趣事?
2.指名朗读。
3.作者在林中见到了什么?
请读读描写的相关句子。
(1)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
①“松树刚洗过澡”是什么意思?
联系下文想一想。
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松林里刚下过一阵雨”呢?
(相机引导学生体会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②你们看见过“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吗?
(课件出示动态图片)说说从图片上看到了什么。
③指导朗读。
(2)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①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②想看看小蘑菇戴着斗笠在树下开放的样子吗?
(出示课件图片)③指导朗读,读出小蘑菇的可爱。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首诗。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樊发稼说:
“诗歌,和儿童有着一种天然的默契关系,他们的想象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都有着诗的品质。
”引导学生在诵读诗歌的基础上,回忆童年里的趣事,并学着创作童诗,意在唤醒学生的习作意识,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打开学生的表达之门。
4.整体说说你在林中看到的画面。
5.指导整体朗读,读出林中采蘑菇的乐趣。
本环节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诗中所描绘的“物象”展开想象,感受“松林、松针、雨珠、小蘑菇、孩子们”所共同构成的林中意境,领略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板书设计
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钓鱼
江上戏水童年生活乐趣多
林中采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