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公司1215;6MW机组水泥余热发电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某公司1215;6MW机组水泥余热发电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公司1215;6MW机组水泥余热发电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10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4.4主要设备 -17-
2.4.5主要参数指标 -18-
2.4.6车间布置 -19-
2.4.7电站室外管线 -20-
2.4.8炉灰处理 -20-
2.4.9水泥工艺系统改造 -20-
2.5循环冷却水系统 -21-
2.5.1设备冷却用水量 -21-
2.5.2设备冷却水系统方案 -22-
2.5.3循环冷却水系统设备选型 -22-
2.5.4循环水系统布置 -23-
2.5.5系统损失水量与补充水量 -23-
2.5.6技术指标 -23-
2.6化学水处理 -24-
2.6.1概述 -24-
2.6.2水量的确定 -24-
2.6.3化学水处理系统方案 -24-
2.6.4水处理设备选型 -25-
2.6.5化学水处理系统布置 -26-
2.6.6技术指标 -26-
2.7电气 -26-
2.7.1电站接入系统 -26-
2.7.2余热发电系统电气配置 -27-
2.7.3直流系统 -28-
2.7.4启动电源 -28-
2.7.5主要电气设备选型和原则 -28-
2.7.6二次线、继电保护、自动装置 -29-
2.7.7过电压保护及接地 -31-
2.7.8照明和检修 -32-
2.7.9其他控制 -32-
2.7.10通讯 -32-
2.8热工控制(热工自动化) -33-
2.8.1基本原则 -33-
2.8.2设备配置 -34-
2.8.3主要控制系统 -35-
2.8.4保护和安全连锁 -35-
2.8.5原则及控制方案 -36-
2.8.6控制设备及一次仪表选型 -37-
2.8.7系统配置及功能 -37-
2.8.8应用软件 -38-
2.8.9自控线路和接地 -38-
2.9建筑及结构 -39-
2.9.1建筑设计 -39-
2.9.2结构设计 -41-
2.10给排水系统 -42-
2.10.1给水系统 -42-
2.10.2排水系统 -43-
2.10.3供水水源 -43-
2.11采暖、通风及空气调节 -43-
2.11.1主要气象资料 -43-
2.11.2通风 -44-
2.11.3空气调节 -44-
2.11.4采暖 -44-
2.12组织机构及劳动定员 -44-
2.12.1组织机构 -44-
2.12.2劳动定员 -45-
2.12.3劳动生产率 -46-
2.12.4职工培训 -46-
2.13建设进度设想 -46-
2.14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47-
3建设用地及相关规划 -48-
3.1公司位置及交通 -48-
3.2电站建设用地 -48-
3.2.1工程地质 -48-
3.2.2地基基本烈度 -48-
3.2.3建设场地概括 -49-
3.3电站总平面布置 -49-
3.4道路工程 -49-
3.5竖向设计和雨水排除 -49-
3.6绿化设计 -50-
3.7总图技术经济指标 -50-
4消防 -51-
4.1总图及交通运输 -51-
4.2建筑物及构筑物要求 -51-
4.3电气设施防火要求 -51-
4.3.1中控室及高低压配电室的防火要求 -51-
4.3.2配电线路的敷设及保护 -52-
4.3.3照明灯具选型要求 -52-
4.4消防给水及电站各系统消防措施 -52-
4.4.1消防给水系统 -52-
4.4.2消防用水量及水压 -52-
4.4.3发电工艺各系统的消防措施 -52-
4.5事故照明及疏散指示标志的设置 -53-
5职业安全与卫生 -54-
5.1工程概况 -54-
5.1.1工程概述 -54-
5.1.2工程性质 -54-
5.2设计依据及标准 -54-
5.3生产过程中职业危害因素的分析 -55-
5.4本工程对各种危害因素采取的主要防范措施 -55-
5.4.1噪声控制措施 -55-
5.4.2防雷伤措施 -56-
5.4.3防机伤、电伤、烫伤措施 -56-
5.4.4防暑降温防湿措施 -57-
5.4.5安全通道 -57-
5.5职业安全卫生机构 -57-
6资源和能源耗用与条件 -58-
6.1厂址 -58-
6.2主要气象资料 -58-
6.3地震烈度 -59-
6.4化学药品供应 -59-
6.5水源情况 -59-
6.6电源情况 -59-
6.7余热利用及节能 -59-
6.7.1余热利用 -59-
6.7.2节约及节能 -60-
6.8节约用水 -61-
7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62-
7.1环境保护设计采用的标准 -62-
7.2污染物分析 -62-
7.3污染控制措施 -63-
7.3.1生产废水处理 -63-
7.3.2粉尘治理 -63-
7.3.3噪声治理 -64-
7.3.4废热利用 -64-
7.4绿化 -64-
7.5环境管理及监测 -64-
7.6对环境的减排作用 -65-
7.6.1减少粉尘的对外排放 -65-
7.6.2降低废气对外排放温度,减少热污染 -65-
7.6.3相对于燃煤电站,减少CO2、SO2、NOx的排放 -65-
8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 -66-
8.1投资估算 -66-
8.1.1编制范围 -66-
8.1.2各主要工艺系统设计方案 -66-
8.1.3投资估算编制原则 -66-
8.1.4投资估算编制的依据 -66-
8.1.5其他有关问题 -67-
8.1.6工程建设投资 -67-
8.1.7投资构成分析 -68-
8.1.8投资估算表 -68-
8.2财务评价 -76-
8.2.1概述 -76-
8.2.2资金筹措 -77-
8.2.3费用与效益估算 -79-
8.2.4财务分析 -82-
8.2.5财务评价结论 -86-
8.3社会效益 -95-
9工程建设招标安排 -96-
10结论与建议 -97-
-98-
1项目简介
1.1项目概况
针对四川省某某水泥有限公司的具体情况,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和《“十一五”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意见》精神,在对国家及四川省资源综合利用的产业政策进行认真的学习和研究,同时在对国内现有的资源综合利用电站、水泥窑低温余热发电站的系统和技术进行了综合调研的基础上,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执行资源综合利用政策,同时保证水泥生产能够顺利进行,根据企业现有生产规模、技术条件,并综合考虑在现有的一条3200t/d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窑头、窑尾余热资源,建设一套低温余热电站。
以达到充分利用熟料生产线排放的废热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之目的。
公司委托某设计院完成该项目的设计研究工作。
工程名称:
某有限公司1×
6MW纯低温余热电站工程。
1.2项目建设单位情况
四川省某某水泥有限公司位于华蓥山中段西侧的桂兴镇,始建于1996年,前身为四川省某某(集团)有限公司,该公司破产改制后由四川省某公司购买,于2002年7月获得成立,注册资金:
3000万元。
工厂利用国家发展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争取资金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使企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步发展壮大为广安市的中型企业,现拥有二条Φ3×
11m机械化立窑水泥生产线,年设计水泥生产能力为20万吨。
公司现有员工近250人,固定资产6000万元,占地9.8万平方米。
四川省某某水泥有限公司历经二十几年水泥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一贯坚持以质量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原则,奉行质量第一,信誉至上,以良好的经济效益为宗旨,依靠科学的管理,促进了企业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其生产规模及经营业绩已跃身于广安市工业企业“五十强”、“建材企业十强”、四川省金属矿物制品业工业企业“30强”、四川省工业企业最佳经营业绩“300强”之列,成为广安区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广安市重点骨干企业,曾多次被省、市、区表彰为“先进企业”,是农业部命名的“全面质量管理达标企业”,省级相关部门授予“基础管理一级企业”、“质量管理一级优胜企业”、“计量二级合格单位”、“重合同守信用企业”。
“华桂”牌水泥是经多次表彰评选的“四川省群众喜爱商品”、“质量连续多年无投诉产品”、“质量信得过产品”。
“华桂”牌商标于2000年被审核认定为广安市首届知名商标,产品远销遂宁、南充、达州、广安一带,产品供不应求。
该公司在抓好生产经营的过程中,环境治理工作也从未放松过,抽出专人组成环境治理小组,组织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到省内外环保治理设备厂家、环保设备使用厂家进行实地考察选型。
从1996年至2000年先后投入200多万元购买了高压静电除尘器10台、布袋除尘器4台,旋风除尘器3台,对破碎机、烘干机、磨机等粉尘排放口以及其粉尘排放点进行了除尘治理。
2002年7月21日四川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换发审查领导小组对工厂现有生产工艺过程、产品平质量进行了严格审查,以全市机立窑总评分第一的成绩审查合格。
2005年再次投入240万元,对二台机立窑排出的烟尘进行了水膜除尘治理,经监测达到了合格排放。
公司总投资400多万元,对环境进行了治理,并达到了合格排放烟尘。
公司为响应国家水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环保政策,实现工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综合利用广安火电厂废渣实施3200t/d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建设,同步淘汰落后的机立窑水泥生产线,在原料配料、水泥配料中综合利用广安火电厂废渣——粉煤灰。
粉煤灰在原料配料中作为铝质校正原料,在水泥中作为混合材料使用,并利用电厂脱硫石膏作为水泥粉磨的缓凝剂,大大减少广安火电厂粉煤灰废渣堆放的占地土地,降低广安火电厂粉煤灰废渣对周边环境的固体废弃物污染程度,并利用烧成系统产生的余热进行发电,努力使该工程成为绿色环保工程,实现区域内循环经济的发展。
1.3项目提出的必要性和意义
1.3.1资源综合利用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将日益突出,寻找新的资源或可再生资源,以及合理的综合利用现有的宝贵资源将是我国今后如何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为此,早在1996年国务院就制定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