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评析类试题专项训练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3069092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0.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评析类试题专项训练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评析类试题专项训练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评析类试题专项训练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评析类试题专项训练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评析类试题专项训练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评析类试题专项训练Word下载.docx

《高考历史评析类试题专项训练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评析类试题专项训练Word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评析类试题专项训练Word下载.docx

(12分)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信息展开评论;

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运用恰当,史论结合。

2.(12分)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

明治政府

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

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

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

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赴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

——摘编自《日本大陆政策史》

梁启超认为“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

”甲午战争后,有人说:

“日本与中国战,并不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北京政府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以上关于甲午战争的观点。

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

运用材料中的史实及所学知识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3.(12分)史学界对辛亥革命发生的价值和共和政体的选择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观点一:

时至二十世纪初年,大清帝国害了癌症,气数已尽,非垮不可了。

“墙倒众人推”

众人推的方向是完全一致的;

方法也完全相同。

只是你推你的、我推我的罢了——这便是满清末年,中国革命运动的形式和性质。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观点二:

“君主立完比民主共和更符合国情”,“搞君主立宪会更好些,政治局面会更稳定持久”、“辛亥革命是激进主义思想的产物”,“革命”在中国不一定就是好事情,辛亥革命是造成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请对上述某个观点进行评论。

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史论结合。

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关于辛亥革命性质的争论

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笔者读到了不少关于辛亥革命性质问题上的一些新观点,这些新观点启迪人们思维,有利于推动辛亥革命研究的深入。

针对有的学者提出的“把辛亥革命定性为资本主义革命是不正确的”这一认识,吕明灼认为,不能因为当时孙中山主张中国实行社会主义,主张由分权制向集权制、多党制向一党制、地方自治向中央集权转变,主张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而否定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

把辛亥革命定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点也没有贬低其伟大意义的意思,相反,这是很崇高、伟大、光彩的。

因为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前,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思想是当时最进步、革命的思想,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动力。

而杨天石则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这个看法未必准确。

因为辛亥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最要紧的任务是救亡,而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

同时,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后会马上和工人阶级产生矛盾冲突,而孙中山特别讲到,要让中国的工人阶级避免受剥削的痛苦。

辛亥革命的性质应是民主共和革命,领导力量是“共和知识分子”或“平民知识分子”。

彭剑认为,各方对辛亥革命性质的讨论,基本都是从领导者性质入手,但从政体转型角度来看,辛亥革命的一个基本面是共和制和君主制的较量。

评材料中关于辛亥革命性质的观点。

围绕材料中关于辛亥革命性质的一个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5.(12分)1911年,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带着民族屈辱的印记诞生在中华大地上,从建校伊始,清华便始终同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阅读材料,回答问

题。

材料一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

“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

”1907年12月3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国会正式宣布:

“我国宜实力援助中国厉行教育,使此繁众之国能渐渐融洽于近世之文化。

援助之法,宜将庚子赔款退赠一半,俾中国政府得遣学生来美留学。

1908年10月28日,中美两国政府草拟了派遣留美学生规程:

……(学生中)应有80%学农业、机械工程、矿业、物理、化学、铁路工程、银行等,其余20%学法律、政治、财经、师范等。

1909年清政府正式设立“游美学务处”,专司选考留美学生,并筹建游美肄业馆,……1911年2月,游美学务处和筹建中的游美肄业馆迁入清华园,正式将肄业馆定名为“清华学堂”。

由“退款办学”建立的清华学堂,曾被称作“赔款学校”。

早年,清华学生也称清华为

“国耻纪念碑”,“清华不幸而产生于国耻之下,更不幸而生长于国耻之中。

……不幸之中,清华独幸而获受国耻之赐。

既享特别权利,自当负特别义务。

——《清华生于国耻:

清华大学建校与美国庚子退款》

材料二清华大学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形成了

“行胜于言”的纯朴校风和“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学校创建的背景、校风形成的原因和“国耻纪念碑”对留学生的影响等方面谈谈你对清华学堂创办的认识。

6.(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洲作物之引种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番薯、马铃薯这样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油料作物;

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蔬菜果树,也有烟草、陆地棉这样的嗜好作物和衣被原料,总数接近30种..•…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美洲作物的传播与发展……适应了人们对营养和享受多方面的需要……

——王思明《美洲作物的传播及其对中国饮食原料生产的影响》

材料二新旧大陆物种的交流当然也包括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诸如茶树、柑摘、櫻桃等输入美洲。

欧洲人的饮料一下子丰富起来,他们饮用从中国和印度输入的茶、来自阿拉伯的咖啡和用来自美洲的可可加工成的巧克力。

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

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

说到全球化的启动,人们往往过分强调了新旧大陆文明的碰撞和交流,忽视甚至无视了旧大陆之间文明交流的加强。

其实旧大陆之间不同文明的碰撞和交流也是极重要的内容,尤其是欧洲和中国思想文化的交流。

——计翔翔、周百鸣《地理大发现探幽》

(二)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谈谈你对全球化的认识。

7.(12分)针对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地位变化问题,有学者提出了如下观点:

材料如杉原薰所说,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

是东亚(主要指中国)的奇迹:

迅速增长的人口中生活水平有节制但稳定的提高;

结尾的简短的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海有相当少量的人口似乎享有甚至更怏的人均增长率,尽管或许不是太快)。

如果世界结束于1945年.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我们大部分人——至少是在西方——伴随着北大西洋的胜利和一个高消费、高能源利用和高劳动生产力的世界的诞生成长。

在2002年,历史再度发生了位移。

如果我们用总量指标作判断,1945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头戏并不是发生在西方,或非洲、拉丁美洲以及其他西方人能够用一只比较自由的手留下印迹的地方的前西方殖民地,而是发生在东亚(和东南亚的部分地区),那里至少曾保持部分的政治独立,同时使西方的技术适应它们完全不同的社会传统和天赋资源,而不是简单地模仿西方。

即使我们根据人均指标作判断,日本也明显赶上了最富有的西方国家;

台湾和南韩没有落后很远,中国沿海重要地区现在看来正在紧随其后。

——[美]彭慕兰著《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评述材料中“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

(主要指中国)的奇迹”观点。

8.(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精美而充满了神奇色彩的瓷器、传教士的书简和夹杂着道听途说的《马可·

波罗行记》,18世纪中期以前三四百年间的欧洲人就是从这些途径来了解中国的。

当从中国回来的传教士们受到精英们的热捧,他们的书简也被视为经典。

传教士眼中那个“酷似古罗马帝国的中国”走进了欧洲人的脑海。

当时一些欧洲学者甚至认为,发现中国可与15世纪发现美洲大陆媲美。

当东印度公司把订制好的精美瓷器运回欧洲大陆时,法国思想家伏尔泰也在感叹:

“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真是大不幸!

18世纪中叶,英国人终于找到了解决对华贸易逆差的“方式”。

此时的欧洲不再需要一个乌托邦式的中国。

1792年,英国外交官马戛尔尼携带英王信件出使中国,把一个行将覆灭的中国形象带回了西方。

40多年后,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形象一落千丈。

自那时起到20世纪初,西方学者将中西关系史上的这个时期称为“轻蔑的时代”。

英国诗人丁尼生说:

“欧洲的50年,胜过了中国的一甲子。

”一个当年被描述成花园的王国变成了“满街是开

口粪池和垃圾”的肮脏之国,而穿着丝绸、捧着青花碗的中国人也变得贫穷、猥琐和丑陋不堪。

评述材料中关于西方人对中国的看法。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世纪是一个短暂的世纪。

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是从1917年才开始的,到1989年便已经结束了。

1989年是20世纪末最具决定性的一刻。

它使得美国崛起成为新世纪无可争辩的超级强权,也使得全球化走进苏联阵营。

自此以后,全球化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

……同样值得我们铭记的是,1989年首先是属于欧洲的,也许它将是我们所见证的最后一件由欧洲主宰的世界大事。

——摘编自2006年5月25日《卫报》(作者马丁·

雅克)评材料中“1989年会被视为20世纪结束的标志”的观点。

10.(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在自建国至今的两百余年里,其国土由大西洋沿岸十三州扩展为囊括北美广袤土地的两洋大国,其军事战略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复杂、从本土到全球的演变过程。

相应地,其全球战略重点也经历了由本土到美洲大陆再到两洋战略的演变过程。

根源于美国天定命运思想和扩张主义传统的两洋战略,酝酿于19世纪末,发端于20世纪前期,一战后初露端倪,二战后正式形成。

——张林宏《美国全球战略的源起和流变》

材料二“中国崛起而带来的挑战,是美国在21世纪前期面临的最重大的挑战之一”。

美国国防部公布的报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