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题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3066760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题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题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题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题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题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题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题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题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题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2.奇经八脉:

系指别到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

跷脉、阳跷脉8条故称为奇经八脉。

13.一源三歧:

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分别循背部正

中、腹部正中和腹部两侧上行,故称为一源三歧。

14.十四经:

在奇经八脉中。

唯任、督两脉各有其所属腧穴。

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

十四经。

15.阳脉之海:

是指督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故称之。

16.阴脉之海:

是指任脉调节全身阴经经气,故称之。

17.十二别经:

指十二正经离、人、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上连头顶的

支脉。

18.六合:

十二经别在头顶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

脉,按阴阳表里关系十二经别汇合成六组,称为六合。

19.十二经筋:

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经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连属系统。

20.十二皮部:

是十二经脉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经络之气散布之所在。

21.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称之为十五

络脉。

22.标本:

是指经脉腧穴分布的特殊部位,反映出经络腧穴的特定上下对应关系。

23.根结:

是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反映出经气上下两极之间的关系。

24.气街:

是指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径路。

25.四海:

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为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

26.腧穴:

指人体脏腑经络之气27.十四经穴:

简称经穴,是指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

且有固定名称和位置的一类腧穴。

28.奇穴:

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一类腧穴,又

称经外奇穴。

29.阿是穴:

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指既无固定名称,又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

点或其他反映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

30.近治作用:

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与邻近组织、脏器的病症的作用。

31.远治作用:

是指腧穴具有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的作用。

32.特殊作用:

是指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

33.腧穴的双向良性调整作用:

是指同一腧穴对机体的不同的病理状态,可以起到两种相反

而有效地调整作用。

34.分经主治:

是指同一经脉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

35.分部主治:

是指处于身体某一部位的腧穴均可治疗该部位及某类病证。

36.特定穴:

是指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性质和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殊称谓的腧穴。

37.五输穴:

是指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腧穴,简

称五输。

38.原穴:

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共十二个,又称十二原。

39.十五络穴:

十五络脉从经脉别处之处各有一个络穴,故又称十五络穴。

40.郄穴:

是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四脉指经气深聚的部位。

41.俞穴:

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又称背俞穴。

42.墓穴:

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腹募穴。

43.下合穴:

是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腧穴,六腑各有一个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

44.八会穴:

是脏、腑、气、血、筋、脉、骨、髓之精气所聚会的八个腧穴。

45.八脉交会穴:

是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相交合的八个腧穴,又称交经八穴。

46.骨度折量定位法:

是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

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

47.指寸定位法:

是指依据被取穴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以量取腧穴的方法。

48.横指同身寸:

被取穴者手四指并拢,以其中指中节横纹为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的

取穴方法。

49.中指同身寸:

以被取穴者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之间的距离作为一寸。

50.肺系:

肺与喉咙相联系的部位,喉咙,兼指气管。

51.頞:

鼻茎,指鼻根。

52.柱骨之会上:

柱骨意指颈椎会上指大椎。

53.髃骨:

指肩峰部。

54.目系:

指眼后与脑相连的组织。

55.掌后锐骨:

指56.踹:

小腿部,即腓肠肌部。

57.然谷:

穴名,在舟骨粗隆下方。

58.臑,指上臂。

59.髀厌:

股外为髀。

穴在髂前上棘直下,缝匠肌外侧,约平会阴。

60.绝骨:

腓骨下段低凹处。

61.

62.

63.行针:

毫针进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

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亦称“运针。

64.押手:

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左手为押手。

65.提插法:

使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向前向后捻转动作的操作手法。

这种使针由浅层

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纵向运

动的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66.捻转法:

即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向前向后捻转动作的操作手法。

这种使针在腧穴

内反复前后来回旋转的行针手法,即为捻转法。

67.循法:

是医者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柔地循按的方法。

68.疾徐补泻:

又称徐疾补泻。

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进针时疾速刺

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69.迎随补泻:

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

入为泻法。

70.呼吸补泻:

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法。

71.开阖补泻:

进针后迅速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按为泻法。

72.平补平泻:

进针得气后均匀的提插,捻转后即为平补平泻。

73.得气:

古称“气至”,近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

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

74.晕针:

是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的晕厥现象。

75.滞针:

是指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觉困难而病人则

感觉痛剧的现象,称为滞针。

76.灸法:

是指以艾绒为主要施灸材料,烧灼、熏熨体表的一定部位或穴位,通过经络腧穴的

作用以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77.毫针刺法:

即运用不同的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特定部位腧穴,以防

治疾病的方法。

78.直接灸:

是指将大小适宜的艾柱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一种方法,又称明灸、着肤灸。

79.间接灸:

又称间隔灸、隔物灸,即在艾柱下衬隔物施灸的方法。

80.隔姜灸:

将鲜生姜切成直径2~3厘米,厚0.2~0.3厘米的薄片,中心用针刺数孔,放在应

灸的部位,上置艾柱点燃。

81.悬起灸:

施灸时点燃的艾条悬放在距离施灸部位一定高度上进行熏烤,不使艾条点燃端直

接接触皮肤的灸法。

82.天灸:

是将一些具有刺激性的药物83.拔罐法:

是以罐为工具,用火燃烧或抽气等方法排

出罐内空气,造成相对负压,使罐子吸附于施术部位或体表腧穴,产生温热刺激及局部皮肤

充血、淤血,以达到治疗疾病母的的一种疗法。

84.刺络拔罐法:

又称为刺血拔罐法,即在应拔罐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或皮肤针

叩刺等,然后将火罐吸拔于该部位,使之出血,以加强刺血治疗的效果。

85.三棱针法:

用三棱针刺破人体一定部位的血络或腧穴,放出适量血液,达到治疗疾病目的

的方法。

86.散刺法:

又叫豹文刺,是对病变局部周围进行点刺的一种方法。

87.皮肤针法:

属于丛针浅刺法,是由多支不锈钢短针集成一束,叩刺入人体体表的一定部位,

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88.皮内针法:

又称“埋针法”,是以特制的小型针具刺入并固定于腧穴部位的皮内或皮下,

进行较长时间的埋藏,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89.电针法:

是将毫针刺入腧穴得气后,连接电针器输出的脉冲电流,作用于人体经络穴位以

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90.感觉阈:

当电流开到一定强度时,患者有麻、刺感,这时的电流强度称为感觉阈。

91.穴位注射法:

是选用相应的腧穴和药物,将药液注入腧穴内,以充分发挥腧穴和药物对疾

病的综合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又称水针疗法。

92.头针:

又称头皮针,是在头部特定的穴线进行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93.顶颞前斜线:

在头顶部侧面。

从头部经外奇穴前神聪百会前1寸止于颞部胆经悬厘穴

之间的连线。

94.顶颞后斜线:

顶颞前斜线之后1寸,与其平行的线。

督脉百会穴与颞部胆

经曲鬓穴之间的连线。

95.耳针:

是在耳廓穴位上用针刺或其他方法进行针刺或其他方法进行刺激,从而防治疾病的

一种方法。

96.对耳轮上、下角:

对耳轮向上分支的部分、对耳轮向前分支的部分。

97.三角窝:

对耳轮上、下脚与相应耳轮之间的三角形凹窝。

98.耳舟:

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凹沟。

99.耳甲艇:

耳轮脚以上的耳甲部。

100.对耳轮:

与耳轮相对呈“Y”字型的隆起部,由对耳轮体、对耳轮上脚和对耳轮脚三部分

组成。

101.耳甲腔:

耳轮脚以下的耳甲部。

102.“陷下则灸之”:

属于虚则补之的范畴,也就是说气虚下陷的治疗原则是以灸治为主。

气虚出现陷下症候时,应用温灸方法可较好地起到温补阳气、升提举陷的目的。

103.“菀陈则除之”:

是“实则泻之”的一种。

就是对经脉淤阻不通引起的病证,宜采用三棱

针点刺出血,达到活血化瘀的目的。

104.“热则疾105.“寒则留之”:

即寒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是深刺而久留针,以达温经散寒的

目的。

106.近部选穴:

是指选取距离病痛的所在部位或邻近部位的腧穴。

107.远部选穴:

是指选取距离病痛较远部位的腧穴。

108.上下配穴法:

是指将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和腰部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

109.前后配穴法:

又称“腹背阴阳配穴法”,是指将人体前部或后部的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

主要指将胸腹部和腰背部的腧穴配合应用。

110.同名经配穴法:

是在同名经“同气相通”的理论指导下,以手足同名经腧穴相配合应用

111.表里经配穴法:

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作为配穴依据。

即某一脏腑经脉

有病,取其表里经腧穴组成处方施治。

112.左右配穴法:

是指将人体左侧和右侧的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

113.“十二经脉之海”:

冲脉涵蓄调节十二经脉气血,故称“十二经脉之海”。

114.“离、入、出、合”:

十二经别多从四肢肘膝关节附近的正经别出离,经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