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第一课时教案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3066169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第一课时教案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第一课时教案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第一课时教案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第一课时教案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第一课时教案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第一课时教案文档格式.doc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第一课时教案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第一课时教案文档格式.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第一课时教案文档格式.doc

“法律作用大”这一部分了解法律对人的行为的指引作用,认识法律公平正义的内涵。

 

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为本课的第一部分“法律是什么”,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内涵,知道法律与纪律、道德等社会规范的关系。

作为本册教材开篇之课,努力利用好一切教学资源,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形象感知生活中的法律,对法律的权威、强制力有一定了解。

二、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教学引导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了解法律规定了人们的权利与义务,认识以法律为代表的社会规则。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生活经验与经历的回顾,从而深刻认识到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珍惜权利,同时又要恪守自己应尽的义务,从而增强国家观念和法律意识,培养公民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

最好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

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

本课针对的教学对象为六年级第一学期的小学生,六年级学生知道法律这个词,但会感觉法律遥不可及。

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观点认为,只有在违法乱纪之后才会与法律发生联系,法律的存在是为了惩治罪恶。

学生年龄小,社会经验少,缺少必要的法律常识与法律意识,因此在教学中可以系统地开展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

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及资料搜集能力,能借助书籍、网络开展课外的拓展活动,能有效拓宽教学的途径和时空。

当然,小学生还是以感性认识为主要认知形式,需要通过具体的情境和典型生动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得到促进知情意行的统一发展,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注重教学实践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

采取“明理践行”的策略:

针对法律与生活的关系,在教学上,选取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案例,把“法律生活化、具体化”。

针对法律与纪律、道德的关系,采用辩论与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明白法律的强制性与严肃性。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重点:

认识法律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难点:

认识法律与道德、纪律的区别。

六、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

1.谈话:

你今年多大了?

在你的成长中离不开谁的保护?

除了父母亲人和老师,还有它也与我们的成长一路相伴,引出“法律”(板书)。

2.出示:

法律是国家规定每个公民必须遵守的准则。

3.提问:

对于法律,你有哪些认识?

4.播放法治教育宣传广告,现在你又有哪些认识了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生活中的法律。

5.揭示课题: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感受。

学生阅读。

学生观看宣传广告,并谈感受。

以生活中父母老师的保护成长为本课导入语,通过比拟的方法拉进学生生活与法律的距离。

再以生动形象的法治教育宣传广告让学生感受法律给生活带来的保护作用。

二、活动一:

生活中处处有法律

1.过渡:

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底哪些地方有法律呢?

我们来看这些生活场景,找找法律的影子。

2.出示图片:

早上,父母送我上学;

马路上行人车辆有序前进;

我在学校认真听讲学习;

休息日,我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

生病了,父母送我去医院看病;

学校组织学生乘坐大巴去秋游;

3.小组讨论:

生活中这些事情和法律有什么关系呢?

4.指名学生交流,教师课件出示相机法律。

4.提问:

除了这些事情,你觉得还有哪些事情也是和法律有关的?

学生观看图片,有机联系自己生活。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了解这些生活中的事情和法律的关系。

学生结合生活经历和经验进行交流。

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便于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法律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与生活密不可分的。

5.教师小结:

这些活动受法律的约束,也会受到法律的保护。

三、活动二:

我的权利

1.过渡语:

法律保护我们的成长,因为它给了我们很多权利,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

2.播放法律小博士介绍:

公民的权利

你现在了解了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都享有哪些法律赋予的权利呢?

4.补充介绍:

针对儿童这一特殊群体,195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提出了各国儿童应对享有的各项基本权利,我国也是共同提案国之一。

让我们通过观看视频,了解一下。

5.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更好地保护了我们的成长,请看下面这则案例,这位同学是怎么样来维护自己的上学权利的。

6.出示案例,引导辨析:

借给同学的相机,别人一直没还;

暑假里父母上班,把孩子反锁在家里;

父母偷看我的日记。

7.小结:

以上案例中都显示了同学的受教育权、财产权、人身自由权和隐私权被侵犯了。

学生交流。

学生观看视频,并交流儿童享有的特殊权利。

学生阅读故事《还我上学的权利》并交流感受。

学生观看案例并进行讨论交流。

以法律小博士的形式将枯燥的权利生动地传达给学生,并补充了适合小学生的《儿童权利公约》,是教材内容的有效拓展和补充。

在学生获得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对生活中常见案例的分析,激发学生维护自身权利的情感。

四、活动三:

我的义务

除了权利,我们每个公民还必须履行自己的义务,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

2.出示法律小博士介绍:

公民的义务

3.自我行为检测:

出示相关义务,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检测。

.过马路时要等红绿灯

.公共场合不乱扔垃圾

.借别人的东西以后及时归还

.在景点旅游时不乱写乱刻

.按时上学并完成作业

.课余时间能从事一定的家务劳动

4.出示教材图文相关资料阅读,教师小结:

我们过马路遵守交通法规,公共场所要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借东西及时归还。

5.案例评析:

把小区里的公共绿植挖回家。

你认为作为一名公民,他违背了什么样的义务?

如果你遇见,会怎么做呢?

6.教师小结。

学生学习并交流感受。

学生进行自我检测,并交流。

学生阅读资料

学生进行案例评析。

通过资料呈现,在学生了解公民基本义务的基础上,以日常行为自我检测的方式推动学生的自我反思,从而激发学生自律的行为。

通过案例评析,关注生活中的小事件,鼓励学生用实际行动做好监督。

五、活动四:

法律与纪律、道德的关系

有人说,法律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但是有的内容纪律和道德也是这样规范的,你觉得三者之间是一样的吗?

2.组织开展学生辩论会。

3.组织阅读教材第4页资料

4.教师小结:

法律具有强制性和严肃性。

学生进行辩论。

学生阅读材料。

通过辩论会的形式引导学生清晰分辨三者的关系,同时也是对本课所学内容的巩固和运用。

六、总结延伸

1.总结本课内容。

2.布置课后延伸作业:

利用网络去查询与生活、学习有关的法律。

学生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拓展,课后的查询是为下一课时的学习作准备。

七、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

本课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不仅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而且体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1.教师评价:

通过教师呈现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认识、评析,从而评价学生对本课教学重难点的掌握情况;

2.学生自评:

通过学生进行的书面自我行为检测活动,引导学生对自己行为的反思与评价,从而更好得理解义务对人们的约束作用;

3.学生互评:

以辩论的形式评析对法律、道德、纪律三者关系的理解,以例举事实、摆出道理的形式体现的是学生之间的互评。

八、板书设计(本节课的主板书)

权利

法律规范、保护我们

义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