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行为治疗的理论与方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065451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3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行为治疗的理论与方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第七章-行为治疗的理论与方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第七章-行为治疗的理论与方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第七章-行为治疗的理论与方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第七章-行为治疗的理论与方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章-行为治疗的理论与方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第七章-行为治疗的理论与方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行为治疗的理论与方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章-行为治疗的理论与方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巴甫洛夫.伊凡.彼德罗维奇(ИванПетровичПавлов,1849-1936)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

1924年任苏联科学院巴甫洛夫生理学研究所所长。

巴甫洛夫的科研分属心脏生理、消化生理、高级神经活动生理3个领域。

在高级神经活动生理领域的研究成果尤为丰硕。

他证明了大脑和高级神经活动由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双重反射形成;

揭示了“精神活动”是大脑这一“物质肌肉”活动的产物,同样需要消耗能量。

他提出:

人除第一信号系统即对外界直接影响的反应外,还有第二信号系统即引起人高级神经活动发生重大变化的语言;

正是这第二信号系统学说揭示了人类特有的思维生理基础。

巴甫洛夫以其在消化方面的杰出研究而获得了1904年的诺贝尔奖。

与其他心理学家不一样的是,巴甫洛夫并不愿意做一名心理学家,相反,作为一名严谨的自然科学家。

巴甫洛夫十分反对当时的心理学,反对过分强调“心灵”、“意识”等看不见、摸不着的仅凭主观臆断推测而得的东西。

他甚至威胁说,如果有谁胆敢在他的实验室里使用心理学术语,他将毫不留情的开枪将他击毙。

然而,这样一个如此鄙视心理学的人,却在心理学研究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虽然那并不是他的初衷!

  巴甫洛夫在心理学界的盛名首先是由于他关于条件反射的研究,而这种研究却始于他的老本行――消化研究。

正是狗的消化研究实验将他推向了心理学研究领域,虽然在这一过程中他的内心也充满了激烈的斗争,但严谨的治学态度终于还是使他冒着被同行责难的威胁,将生理学研究引向了当时并不那么光彩的心理学领域,而后来,该项研究的成果――条件反射理论又被行为主义学派所吸收,并成为制约行为主义的最根本原则之一。

巴甫洛夫对心理学界的第二大贡献在于他对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划分,而这同样始于他对狗的研究。

他发现,有些狗对条件反射任务的反应方式和其他狗不一样,因而他开始对狗进行分类,后来又按同样的规律将人划分为4种类型,并和古希腊人提出的人的4种气质类型对应起来,由此,他又向心理学领域迈进了一步。

到老年的时候,巴甫洛夫对心理学的态度有了松动,他认为:

“只要心理学是为了探讨人的主观世界,自然就有理由存在下去”,但这并不表明他愿意把自己当作一位心理学家。

直到弥留之际,他都念念不忘声称自己不是心理学家。

但尽管如此,鉴于他对心理学领域的重大贡献,人们还是违背了他的“遗愿”,将他归入了心理学家的行列,并由于他对行为主义学派的重大影响而视其为行为主义学派的先驱。

巴甫洛夫的动物实验性神经症的模型以及早期行为主义者华生等人的儿童强迫性恐惧症的模型都是行为治疗的理论与实践的典范。

当时已有很多人试图用以解释人的行为和精神异常现象,并对此作了矫正和治疗的尝试。

但由于当时佛罗伊德的精神分析治疗占据着统治地位,因而行为治疗还无法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流域中独立的体系和方法被推广和传播开来。

直到50年代,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原理,并尝试应用于医疗实践。

接着,英国著名临床心理学家艾森克(Eysenck,H.J.)也结合临床实践提出行为学习过程的新理论。

特别是著名精神病学家沃尔普(Wolpe,J.)把行为治疗技术系统地应用到临床实践以后,极大地推动了行为治疗的进一步发展。

到六十年代,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使行为疗法有困难与某些现代尖端科学技术结合起来。

生物反馈治疗技术的出现就是一个明证到七十年代,行为治疗被誉为心理治疗领域的第二大努力,大大超过精神分析治疗,占据了压倒的优势地位。

目前在行为治疗者内部出现了四个不同派别。

第一把行为治疗仍看作是经典的学习理论(条件作用理论)的应用。

第二派为认知学派,他们强调认知和情感等因素在问题行为产生与改变中的调节作用,反映了认知心理学、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心理学对行为治疗的影响。

第三派为技术或方法上的折衷主义者,他们主张采用多渠道的治疗方法。

第四派为主张采用“实验——临床法”的行为治疗者,强调必须用实际的临床患者作受试者进行实验研究检验各种理论和评价各种疗法的效果,而不是只根据正常人的行为实验结果指导临床患者的治疗。

上述四派中第三派和第四派主要是方法上的,第一派和第二派代表着行为治疗者的两种主要的理论倾向。

3、行为疗法的共同特点

行为疗法主要包括系统脱敏疗法、厌恶疗法、满灌或冲击疗法、阳性强化疗法、发泄疗法、逆转意图疗法、阴性强化疗法、模枋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等。

其共同特点:

(1)治疗只能针对当前来访者有关的问题而进行,至于揭示问题的历史根源、自知力或领悟,通常人为是无关紧要的;

(2)治疗以特殊的行为为目标,这种行为可以是外显的,也可以是内在的。

那些要改变的行为常被看作是心理症状的表现;

(3)治疗的技术通常都是从实验中发展而来,即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4)对于每个求治者,施治者根据其问题和本人的有关情况,采用适当的行为治疗技术。

行为疗法与其它心理疗法的区别在于:

行为疗法是以心理学中有关学习过程的理论和实验所建立的证据为基础的。

与传统的心理治疗相比,它具有更高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可以进行客观的科学检验、演示和量化,即使重复试验也可得出同样可靠的结果,有一整套定型化的治疗形式,有坚实的理论根据和大量的实验证明。

所以临床效果更为显著和稳定。

行为疗法的治疗原理。

行为疗法的实施,首先应通过选择,明确认定想更改、除去或养成的行为,如社交恐怖、广场恐怖、焦虑症等,然后就其治疗目标的行为性质,选择一套可描述的事先拟定的治疗策略与方法进行治疗。

行为治疗不关心所谓“潜意识”或“内在精神的症结”,也不管病情发生的动态和因果关系,而是把着眼点放在当前可观察的非适应性行为上。

行为疗法相信只要“行为”改变,所谓“态度”及“情感”也就会相应改变。

与其他流派的治疗方法相比,行为疗法对治疗过程关心得较少,他们更关心设立特定的治疗目标。

而特定的治疗目标又是施治者通过对求治者的行为的观察,对其行为进行功能分析后,帮助求治者制定的。

因此治疗目标一经确定,新的以条件作用为前提的学习过程就可以开始进行了。

4、行为疗法的基本假设与治疗原理

(1)行为疗法的基本假设:

第一,如同适应性行为一样,非适应行为也是习得,即个体是通过学习获得了不适应的行为。

但要注意,并非所有的行为变化都是学习得来的。

第二个,个体可以通过学习获得所缺少的适应性行为。

(2)行为疗法的矫治原理。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只有根据一个人的外显行为才能决定此人是正常的还是异常的,若人行为不正常,则此人就是异常的。

异常行为和正常行为一样,是通过学习、训练后天培养而获得的,自然也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来改变或消失。

咨询人员可以通过对个体的再训练(再教育或重新建立条件反射)的方法(即教他对周围环境中的刺激作新的适宜反应)和在某些方面改变他的环境的办法把不正常的行为变为正常。

这就是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

行为疗法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不管是功能性的还是非功能性的、正常的或病态的,都经学习而获得,而且也能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

学习的原则就是受奖赏的、获得令人满意结果的行为,容易学会并且能维持下来;

相反,受处罚的、获得令人不悦结果的行为,就不容易学会或很难维持下来。

因此,掌握了操作这些奖赏或处罚的条件,就可控制行为的增减或改变其方向。

5、行为疗法的适应症

其适应症主要为:

(1)神经症:

首先是恐怖症,其次是强迫症和焦虑症等;

(2)其他获得性适应不良性习惯,包括职业性肌肉痉挛、抽动症、口吃、拔毛、拔甲、咬手指(甲)、遗尿症、暴露发作等;

(3)药物依赖,包括嗜食性肥胖症、神经性厌食、烟酒依赖及毒品成瘾等。

(4)包括阳萎、早泄、阴道痉挛与性乐缺乏、手淫等;

(5)人格障碍的适应不良性行为:

包括恋物癖、窥阴癖、露阴癖、异装癖、同性恋等;

(6)包括考试综合症、学习障碍、电视迷综合症、电子游艺综合症、办公室心理压迫综合症等;

(7)心身疾病:

如高血压、心律不齐、慢性便秘等。

(8)精神分裂症等病人的获得性适应不良行为。

(9)精神发育不全的行为问题。

第二节行为疗法的基本理论

行为治疗与心理分析不同,从一开始它就是植根于实验的发现之中的。

行为治疗的基本理论主要来自行为主义的学习原理,主要包括下述3个部分:

经典的条件反射原理、操作条件作用原理和社会学习的原理。

其理论及治疗方面的主要代表人物,早期有巴甫洛夫、华生(Watson)和斯金纳,后来有沃尔朴(Wolpe)、艾森克(Eysenck)和班都拉(Bandura)等。

一、行为疗法的经典作用原理

提到经典的条件作用必然会首先提到巴甫洛夫(1849-1936)。

他在实验室中研究狗的消化过程时,无意中发现了应答性条件作用(resPondent 

conditioning),即经典的条件作用(classicalconditioning)。

他注意到,狗不仅仅是在食物出现时流唾液,而且在与食物出现有关的任何其他刺激物单独出现时也流唾液。

为了证实这一点,巴甫洛夫进一步实验时,在给狗食物的同时又给狗一个节拍器的声音刺激,食物和节拍器声音结合几次之后,狗一听到节拍器声音(未给食物)就会有唾液流出。

他发现狗对无条件刺激物--食物的反应能通过无条件的刺激物与中性刺激物(节拍器声音)的结合,使狗对中性刺激物也产生相同于对无条件刺激物的反应,也就是说,形成了条件反射。

此时中性刺激可称之为条件刺激。

进一步又发现,几乎任何的先天性反应如眨眼等都可与任何刺激如声音、颜色、口令等建立起一种条件反射。

但若条件刺激多次出现,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的强化,这个条件反射也可以消失。

  华生也很早就利用应答性条件作用的知识进行实验,他曾使一个本来喜欢动物的11个月的男孩对白鼠产生恐惧的反应。

其做法是每当这个男孩伸手要去玩弄白鼠时,实验者就在他背后猛击铁棒。

经这样几次的结合之后,每当白鼠出现,这个男孩就会哭闹,出现紊乱的表现。

此后又进一步发现这个男孩的这种反应又泛化到其他白色有毛的动物身上去了,本来他并不害怕的对象如兔子、狗、有毛的玩具等现在也发生了恐惧或消极的反应。

  华生是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把心理学变成一门"

自然科学"

,十分强调环境的作用和影响。

在他那里人类的行为公式化为简单的刺激-反应公式,他的实验和解释都是从这样的角度出发作出的。

  从上面的情况看,经典的条件作用原理有这样几个基本现象。

其一是条件反射的形成和建立,这是条件刺激取代无条件刺激,形成特定的刺激-反应关系获得过程;

其二是泛化,这是人或动物把学习得到的经验扩展运用其他类似的情境中去的倾向;

其三是消退,这是指条件反射建立之后,不再需要无条件刺激(如食物),仅由条件刺激物(如声音)就可引起条件反应(狗流唾液),但继续给予条件刺激物时,条件反应的强度就会逐渐下降,直至不再出现条件反应,这时消退即产生了。

  此外,经典条件作用原理还试图对条件反射与人类异常行为之间的关联系作出解释。

巴甫洛夫曾观察到如果使狗学会在看见椭圆形时流唾液,而看见圆形时不流唾液,以后把椭圆形逐渐变圆,使椭圆形越来越接近正圆形,狗就发生辨认困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