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在贻训诂学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3060381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 页数:143 大小:7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郭在贻训诂学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3页
郭在贻训诂学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3页
郭在贻训诂学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3页
郭在贻训诂学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3页
郭在贻训诂学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郭在贻训诂学文档格式.doc

《郭在贻训诂学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郭在贻训诂学文档格式.doc(1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郭在贻训诂学文档格式.doc

三、指导辞书编纂 39

(一)纠正旧辞书在释义上的谬误 39

(二)考索和补充被漏略了的义项 41

(三)抉发词的意义结构间的内部联 44

第四章训诂的条例、方式和术语 47

一、训诂的条例 47

(一)形训 47

(二)声训 48

(三)义训 49

二、训诂的方式 49

(一)互训 49

(二)推原 50

(三)义界 52

三、训诂的术语 53

(一)释义的术语:

曰、为、谓之、谓、貌、犹、之言、之为言 53

(二)拟音的术语:

读如、读若 56

(三)改字的术语:

读为、读曰 57

(四)正误的术语:

当作、当为 57

(五)其它术语:

互文见义、析言浑言、读破、反训、递训 57

第五章训诂的方法 59

一、据古训 59

二、破假借 62

三、辨字形 64

四、考异文 66

五、通语法 68

六、审文例 69

(一)连文 70

(二)对文 71

(三)俪偶 72

(四)上下文 73

(五)整部书的用词 74

七、因声求义 75

八、探求语源 78

第六章学习和研究训诂所应掌握的基本观点 79

一、历史的观点 79

二、辩证的观点 81

(一)训诂与音韵 81

(二)训诂与文字 82

(三)训诂与校勘 83

(四)训诂与语法 85

三、唯物的观点 86

第七章 学习和研究训诂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 87

一、务平实,忌好奇 87

二、重证据,戒臆断 91

三、宁阙疑,勿强解 93

第八章训诂中常见的几种弊病 94

一、望文生训 94

(一)因昧於古义而望文生训 95

(二)因不明假借而望文生训 97

二、增文成义 99

三、误解联绵词 100

四、误解俗语词 104

五、误解虚词 104

第九章训诂学的新领域——汉魏六朝以来方俗语词的研究 105

一、俗语词研究的意义 105

(一)俗语词研究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重要环节 106

(二)俗语词研究有助於古籍整理 106

二、俗语词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115

三、俗语词研究的材料和方法 120

(一)俗语词研究的材料 120

(二)俗语词研究的方法 120

四、俗语词研究的展望 124

(一)继续编著各种俗语词专书 124

(二)介绍和整理历代俗语词著作 124

(三)编纂断代性质的俗语词辞典 124

(四)编著《俗语词研究概论》 124

第十章训诂源流述略 124

一、先秦典籍中已出现萌芽状态的训诂 125

二、出现於秦汉之际的《尔雅》一书, 126

是第一部成系统的训诂专著 126

三、两汉时期,训诂学大兴 129

四、魏晋南北朝以迄隋唐,训诂学摆脱经学 132

附庸的地位,而为一切古文献服务 132

五、宋代是训诂学的变革时期 136

六、元、明两代训诂学趋向衰落 138

七、清代训诂学发展到新的高峰,成为中国训诂学史上的黄金时代 139

(一)对前人所著训诂专书的研究 140

(二)字典和工具书的编纂 141

(三)古籍的注释 142

(四)文集笔记的写作 145

(五)几位杰出的训诂大师 145

附录一训诂学参考文献要目 149

一、通论之属 149

二、专著之属 153

三、专论之属 155

(一)关於通假、本义和引申义 155

(二)关於联绵词(又称连语、联绵字) 156

(三)关於音义关、音近义通、右文说、词源学等等 157

(四)关於同义复词 159

(五)关於偏义复词 159

(六)关於反训 159

(七)关於词类活用 160

(八)关於虚数 161

附录二俗语词研究参考文献要目 165

一、有关俗语词研究的专著和论文 166

(一)专著 166

(二)论文 167

二、为俗语词研究提供原始材料 176

或其中涉及俗语词问题的有关文献 176

(一)文集、笔记、小说、随笔、杂著之属 176

(二)诗、词、曲、诗话、词话、曲话、白话小说之属 185

(三)史地、碑帖之属 189

(四)释藏、道藏、禅宗语录之属 193

(五)字书、韵书、辞书、类书、会话书及俗语词杂著之属 197

(六)敦煌文书之属 200

(七)近人专著中涉及俗语词研究者 201

(八)杂类 202

後记 202

第一章训诂和训诂学

一、什么是训诂

学习和研究训诂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

什麽是训诂?

从训诂学史的角度而言,要想对训诂二字作出恰当的解释,恐怕得花费很多的笔墨,因为前人对训诂这个术语理解和据以做出的解释,并不完全一致。

要想梳理旧说,折衷己意,确实非三言两语所能了结。

解放前的旧大学开设训诂学课,有的单是训诂二字就讲上几个月的时间,难免“粤若稽古三万言”之病。

这种做法,我们认为是不可取的。

我们是讲训诂学,而非训诂学史,从训诂学的角度而言,不妨采取截断众流的办法,即是从缴绕纷杂的旧说中,拣取最切要最易为读者所接受的一种说法,加以交代即可。

那麽,哪一种说法是最切要最易为读者所接受的呢?

这个,也许大家的看法并不一致。

笔者认为,《说文解字》一书对训诂二字的说解以及清代学者段玉裁对《说文》训诂二字的注解,应该说是比较明白剀切而又能当理惬意的,我们不妨把这一说法加以介绍,相信读者对训诂这个术语自会有一个概略的了解。

《说文》言部:

“训,说教也。

从言,川声。

”段玉裁注云:

“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引伸之凡顺皆曰训。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说文解字注》页91)又《说文》言部:

“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氏注云:

“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

训者,说教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训故者,顺释其故言也。

”(同上书页92)按照这样的解释,我们对训诂这一术语便能得到如下的印象:

训就是解释疏通,诂(故)就是古代的语言,训诂就是解释疏通古代的语言。

换言之,将古代的话加以解释,使之明白可晓,谓之训诂。

今人齐佩瑢在《训诂学概论》中说:

“故为故旧,古字古言的古音古义谓之故,顺释疏解之便谓之训故。

”(中华书局重印本《训诂学概论》页6)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陆宗达先生把训诂学叫做文献语言学,也是颇能得训诂二字之精髓的。

再从语源学的角度来看,我们这样解释训诂也是有根据的。

《说文》:

从〗言,川声。

”《尔雅·

释诂》:

“训,道也。

”道通导,导者疏导也。

《广雅》:

“训,顺也。

”《诗·

大雅·

抑》“四方其训之”,《左传·

哀公二十六年》引作顺。

“驯,马顺也。

从马,川声。

”按:

训、顺、驯三字都从川声,盖即川字之孳乳分化。

贯穿通流者谓之川(《说文》十一下:

“川,贯穿通流水也。

”),川不流则成灾,故灾字古写从一阻川(《说文》:

“,害也,从一川。

”)。

训、顺、驯三字均从川得声,因此都有疏通、顺从的意思。

”又:

“古,故也,从十口,识前言者也。

故、诂二字都是古字的孳乳分化,诂是言之古,所以加言旁以别於一般的古。

这样,训有顺释之意,诂有古言之意,所以,从语源学的角度来看,训诂也正是顺释古代语言的意思。

二、什么是训诂学

懂得了什麽是训诂,则训诂学的意思也就可以思过半了。

训诂学不过是在训诂二字之後加了一个“学”字而已。

质言之,训诂只是感性的,个别分析的,训诂学则提高为理性的,综合整理的,它能使许多零碎的训诂知识带上条理性和系统性。

正如近人黄侃所说:

“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文字声音韵训诂笔记》页181)今人齐佩瑢也说:

“研究前人的注疏,历代的训诂,分析归纳,明其源流,辨其指归,阐其枢要,述其方法,演为统系而条理之。

更进而温故知新,评其优劣,根据我国语文的特质提出研究古语的新方法,新途径,这便是训诂学。

”(《训诂学概论》页11)黄、齐两位先生的话,虽然还没有把训诂学这门学科所应包涵的全部内容概括无馀,但原则的问题都谈到了,特别是他们都提到了训诂学要有系统性,这是很要紧的,因为这正是训诂学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关键所在。

不过,站在今天的高度,我们认为单是一个系统性还不够,前人在训诂学方面已经写了不少的书,只要我们将前人的成果加以抄撮编排,也就庶几可以做到系统性了,但是这样的做法能否适应今天读者的需要、为今天的读者所欢迎呢?

不见得。

所以,我们认为今天的训诂学,应该在系统性之外再加上两个“性”,即独创性和实用性。

所谓独创性,就是说不要照抄前人的研究成果,而是要从今天的实际情况出发,为训诂学开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提出新的研究课题,总结新的理论和经验。

所谓实用性,就是说要把训诂学从“经学附庸”的旧框子里解放出来,使之为今天的语文教学、古籍整理和辞书编纂等工作服务,并为今天的广大读者所欢迎。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研究训诂学时,不能像旧的训诂学那样老是在《十三经》中兜圈子,而是要密切联系今天大、中学校的语文教学,密切联系今天的古籍整理工作和辞书编纂工作,使训诂学这一古奥艰深的学问成为一般读者也能掌握的锐利武器。

同时,还要求我们在讲授这门学问时,不能单是讲抽象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运用大量的实际例证来印证这些理论,这样,才能使这门学问变得生动活泼,为广大读者所乐於接受和易於掌握。

第二章训诂学的内容

训诂学的内容,主要的有如下两点:

一、释词和解句,二、辨析古书异例。

一、释词和解句

所谓释词,就是解释古书中字和词的含意(在古汉语中,字和词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则并不一致,我们这里所谓词,包括字和词两者而言,这两者有时是一回事,有时则不同),这可以说是训诂学的核心内容。

有人甚至称训诂学为词义学,这种称呼未必确当,但却反映了释词在训诂学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前代学者对於释词的重要性,曾有精辟的论述,如清代著名学者戴震在《与是仲明论学书》中说:

“经之至者,道也;

所以明道者,其词也;

所以成词者,字也。

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

”(《戴震集》卷九)按戴氏所谓词,等於我们今天所说的语言,戴氏所谓字,等於我们今天所说的词。

戴氏的意思是说:

要想明白古代圣贤的思想(即是道),必须先弄明白表达这一思想的语言;

要想弄明白表达古代圣贤思想的语言,首先得弄明白构成这一语言的单个词儿的含意。

戴氏在《古经解钩沈序》中又说:

“经之至者,道也。

所以明道者,其词也。

所以成词者,未有能外小学文字者也。

由文字以通乎语言,由语言以通乎古圣贤之心志,譬之适堂坛之必循其阶而不躐等。

”(《戴震集》卷十)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戴氏最反对那种离开字、词、句的具体分析而空谈圣贤之道的浮泛的学风。

在《尔雅注疏笺补序》中,他说:

“其究也,文字之鲜能通,妄谓通其语言,语言之鲜能通,妄谓通其心志,而曰傅合不谬,吾不敢知也。

”(《戴震集》卷三)这意思即是说:

不懂得每个词的含意,便不能懂得每句话的意思;

不懂得每句话的意思,便不能懂得整篇文章的意思,因而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