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046722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题.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题.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题.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70分)

1.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属性是(C)。

A.资产阶级B.地主阶级C.无产阶级D.农民阶级

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有三个思想资源,其中包括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还有(D)。

A.科学社会主义B.西方哲学C.古希腊哲学D.德国古典哲学

3.科学社会主义在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这两大发现是(B)。

A.唯物史观和劳动价值理论B.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C.唯心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D.唯心史观和劳动价值理论

4.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辩证唯物主义

C.历史唯物主义D.科学社会主义

5.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B)。

A.实事求是B.与时俱进C.唯物主义D解放思想

6.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7.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A.劳动B.物质C.人脑D.自然界

8.世界的统一性在于(C)。

A.它的存在性B.它是运动的

C.它的物质性D.它是普遍联系的

9.“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强调的是(D)。

A.要承认事物的客观性B.要承认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C.要注意分析矛盾的普遍性D.要注意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A.联系B.发展C.联系和发展D.矛盾

11.“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理”,这是一种(B)。

A.朴素唯物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

C.机械唯心主义D.主观唯心主义

12.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C)。

A.交通警察维持交通秩序B.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C.农民收割庄稼D.运动员参加体育比赛

13.科学家洛伦兹说:

“可预言:

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得克萨斯引起龙卷风。

”这种“蝴蝶效应”的说法(D)。

A.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

B.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C.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

D.说明了一种事物.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

14.“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15.“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A)。

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

C.抽象到具体D.实践到认识

16.“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A)。

A.一切认识归根结底都来源于实践活动

B.只要坚持实践就一定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C.书本知识是次要的

D.直接知识来源于实践,间接知识不需来自于实践

17.古代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定季节的需要产生了古代天文学;农业灌溉、城市建筑、手工业、航海的需要产生了古代力学;测量土地面积,计算时间,制造器械的需要产生了古代数学。

这些都说明(B)。

A.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B.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C.认识是实践的目的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8.惠施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耶?

”是(B)的观点。

A.可知论B.不可知论C.反映论D.先验论

19.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C)。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B.从感觉、知觉到表现的过程

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20.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是(A)。

A.唯物主义认识论路线B.唯心主义认识论路线

C.先验论的认识路线D.唯理论的认识路线

21.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论原则的是(A)。

A.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22.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D)。

A.感觉—知觉—表象B.概念—判断—推理

C.认识—实践—认识D.实践—认识—实践

23.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这是因为(D)。

A.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B.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

C.群众的意见都是正确的D.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24.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

其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任何实践活动都具有(B)。

A.能动性B.历史局限性C.主观性D.客观性

25.列宁说: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C)。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D.革命理论对革命运动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26.“学而不思则罔”是指(A)。

A.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B.理性认识需要上升到感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D.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2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主体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D.对事物的直接摹写

28.真理和谬误互相贯通的含义是(C)。

A.真理中包含着谬误B.两者互为因果

C.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没有确定的界限

29.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C)。

A.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

30.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指(D)。

A.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B.劳动者和劳动工具

C.生产资料和劳动力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31.生产关系是指(B)。

A.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C.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D.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32.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C)。

A.人民群众B.阶级斗争C.社会基本矛盾D.科技革命

3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C)。

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B.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34.社会存在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主要的方面是(C)。

A.人口因素B.地理环境C.生产方式D.生产资料

35.“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这段话指出,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是(A)。

A.生产工具B.生产力C.生产方式D.生产资料

36.生产力诸要素中的最活跃的因素或主导因素是(C)。

A.劳动对象B.劳动资料C.劳动者D.科学技术

37.“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

这种观点属于(B)。

A.历史宿命论观点B.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C.机械决定论观点D.否认个人历史作用的观点

38.改革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普遍性,它是(D)。

A.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一种形式B.统治阶级向被统治阶段让步

C.自下而上的社会变革形式D.社会体制的完善与发展

39.1633年,伽利略因宣传“日心说”被教延判终生监禁。

1979年11月10日罗马教皇在公开集会上正式承认伽利略在350多年前受到教延审判是不公正的,公开为伽利略平反。

这说明(C)。

A.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B.真理是不断发展的

C.真理终将战胜谬误D.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战胜真理

40.对于裸体断臂维纳斯雕像,老者觉得有伤风化,艺术家觉得真美,医生认为是一个残废,这是由于(B)。

A.人的认识是随意的,无规律可循

B.不同认识主体对同一对象的认识因为认知结构的不同会有所差异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对同一对象的认识也会有所不同

41.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量的比例相交换,其原因在于它们(D)。

A.有不同的使用价值B.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

C.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D.都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

42.商品的二因素是由(C)。

A.劳动生产率决定的B.劳动时间的二重性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D.劳动的复杂程度决定的

43.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A)。

A.不同部门的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

B.同一部门资本家追求超额利润的结果

C.同一部门内部的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

D.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结果

44.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B)。

A.不等价交换B.劳动力成为商品

C.劳动成为商品D.货币所有者把货币投入生产领域

45.剩余价值来源于(C)。

A.不等价交换B.工人工资的扣除

C.工人的剩余劳动D.劳动力的价值

46.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D)。

A.劳动过程和使用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C.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D.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47.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C)。

A.在生产中位置是否移动B.在运动中职能是否变化

C.在价值增殖中的作用不同D.根据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48.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运动中所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是(D)。

A.固定资本、流动资本、货币资本B.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商品资本

C.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D.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4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C)。

A.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B.生产不足的经济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D.生产严重短缺的经济危机

50.能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因素是(D)。

A.工人工资的高低B.工人劳动时间的长短

C.工人劳动强度的大小D.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51.产业资本循环的一般公式是(A)。

A.G—W…P…W’—G’B.W…P…W’—G’—W

C.P…W’—G’—W…PD.W’—G—W…P…W’

52.“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B)。

A.剩余价值理论B.劳动二重性理论

C.市场经济理论D.商品经济理论

53.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B)。

A.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C.社会总产值的构成问题D.国民收入的分配问题

54.下列选项中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固定资本的是(D)。

A.原料B.燃料C.辅助材料D.机器、设备

55.经济全球化的内容有许多,但不包括(C)。

A.生产全球化      B.贸易全球化

C.殖民体系全球化    D.资本全球化

56.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垄断组织在采购原材料时多采取(B)。

A.垄断高价    B.垄断低价    C.自由价格    D.市场价格

57.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的依据是(B)。

A.军备力量的强弱B.资本和经济实力的大小

C.国土的大小D.人口的多少

58.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联系的主要方式是(C)。

A.资本输出B.对外经济援助

C.商品输出D.技术输出

59.金融寡头实现其经济上统治的主要途径是(A)。

A.“参与制”B.公私合营C.建立垄断银行D.相互联合

6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D)。

A.解决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垄断资本主义

B.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相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

C.消除了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

D.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

61.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是(B)。

A.封建革命B.无产阶级革命

C.资产阶级革命D.农民起义

62.人类历史上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D)

A.十月革命及苏维埃俄国的建立

B.欧洲革命及民主国家的建立

C.“新和谐村”的共产主义劳动公社的实验

D.巴黎工人起义和巴黎公社

63.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D)。

A.消灭资产阶级B.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C.取得国家政权D.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无阶级社会

64.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A)。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B.空想社会主义

C.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65.请按时间排列下列事件的正确顺序(D)。

①马克思、恩格斯在伦敦出席共产主义者同盟大会。

②马克思、恩格斯在巴黎相会。

③《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④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A.①②③④B.④②③①

C.③④①②D.④②①③

6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三大差别"的是(D)。

A.工业与农业的差别

B.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C.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D.政治与经济的差别

67.人的“自由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社会状态是(D)。

A.原始社会

B.资本主义社会

C.社会主义社会

D.共产主义社会

68.下列不属于必然王国社会状态的是(D)。

A.原始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共产主义社会

69.作为社会历史范畴的自由王国,不包括(A)。

A.人们可以不受任何约束的自由状态

B.人们完全认识了自然和社会历史的必然性

C.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而成为自己和社会关系的主人

D.共产主义的社会状态

70.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D)。

A.公正B.平等

C.共同富裕D.人民当家做主

71.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基础和条件是:

( B)

A.自然分工  

B.社会分工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货币转化为资本

72.商品二因素中的价值是:

(B)

A.商品的自然属性        

B.商品的社会属性

C.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D.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

73.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

(C)

A.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使用价值

B.没有价值的东西就没有使用价值

C.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

D.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有价值

74.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

(C)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D.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

75.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

(D)

A.必要劳动时间

B.剩余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76.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的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

(B)

A.大大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略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77.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B)

A.流通中的不等价交换

B.劳动力成为商品

C.货币在性质上发生变化

D.勤俭节约

78.资本积累是指:

(A)

A.剩余价值转化成资本

B.分散的小资本合并成大资本

C.企业之间的兼并

D.大资本吞并小资本

76.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C)

A.劳动的使用价值

B.劳动的价值

C.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D.劳动劳力的价值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A)

A.19世纪四十年代B.19世纪五十年代

C.19世纪六十年代D.19世纪七十年代

2.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3.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

A.广义的马克思主义

B.狭义的马克思主义

C.毛泽东思想

D.邓小平理论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基础是(C)

A.工人罢工

B.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固有予盾运动

D.阶级斗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B)

A.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起义

D.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

7.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实事求是

C.阶级性

D.科学性

8.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

A.唯心主义B.辩证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

9.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

A.新陈代谢B.科学性与革命性

C.合逻辑性D.与时俱进

10.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A)

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

C.消灭国家D.消灭两极分化

11.“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B)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12.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B)

A.运动B.实践

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

13.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C)

A世界是物质的B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的

C世界是统一的D世界是发展的

14.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

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

15.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动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C)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思维的部分功能

D.割裂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

17、把物质理解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哲学派别是(B)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朴素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

18、中国古代庄子认为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这是(D)

A辩证法观点B形而上学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D相对主义观点

19、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和“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两种说法(D)

A都是形而上学观点B都是辩证法观点

C前者是相对主义观点,后者是形而上学观点

D前者是辩证法观点,后者是形而上学观点

20.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D)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

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

2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D)

A. 反映论的观点

B. 客观实在性的观

C. 主体能动性的观点

D. 实践的观点

2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D)

A. 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 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D. 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23. 认识的主体是指(D)

A. 一切有生命的人

B. 一切有感觉能力的人

C. 一切有知识素养的人

D. 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24.认识的客体是指(B)

A. 一切客观实在

B. 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C. 一切社会存在

D. 人的意识活动的产物

25.“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B)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B.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实践唯物论与直观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26.反映论是(D)

A.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原则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共同的原则

C.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特有的原则

D.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

27. 感性认识的特点是(A)

A. 直接性、形象性

B.逻辑性、综合性

C. 间接性、抽象性

D. 真理性、主观性

28. 理性认识的特点是(B)

A. 直接性和形象性

B. 间接性和抽象性

C. 客观性和实在性

D. 具体性和历史性

29. 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在于(A)

A. 只是对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

B. 是不可靠的

C. 没有客观依据

D. 是人的感官自生的

30. 真理是指(B)

A.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

B. 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认识

C. 对人们有用、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理论 

D. 先进阶级的进步认识

31. “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

A. 主观唯心主义B. 客观唯心主义

C. 辩证唯物主义D. 机械唯物主义

32.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A)

A.前者认为真理是发展的,后者认为真理是不发展的

B.前者认为真理中包含着错误,后者认为真理是绝对正确的

C.前者认为真理具有客观性,后者认为真理是纯粹主观的

D.前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客观世界,后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先验原则

33.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B)

A. 真理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B. 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C. 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真理

D. 可以独立并存的两种真理

34. 真理观上绝对主义错误是(C)

A. 只讲真理的客观性,不讲真理的主观性

B. 只讲真理的相对性,不讲真理的绝对性

C. 只讲真理的绝对性,不讲真理的相对性

D. 只讲真理与谬误的对立,不讲真理与谬误的转化

35.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人们长期把它视为真理。

16世纪末,伽里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这件事说明(B)

A. 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B.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C. 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D. 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36.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