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016796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59.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

《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

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中考二模化学试题答案和解析

【最新】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面包发霉B.水果榨汁

C.海水晒盐D.量体裁衣

2.下列主要为人体提供糖类的食物是

A.纯牛奶B.花生油

C.开花馍D.胡萝卜

3.新冠肺炎疫情的健康危机中,“地球一小时”活动的主题是“保护生物多样性,为地球发声”。

下列做法不符合该主题的是

A.杜绝野味陋习,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

B.防治白色污染,将塑料垃圾焚烧处理

C.减少食物浪费,选择可持续生产食材

D.改变消费习惯,减少一次性塑料使用

4.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C.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

D.盐酸除铁锈,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

5.下列物质的俗名和分类对应错误的一组是

A.Hg水银单质

B.Ca(OH)2熟石灰氧化物

C.NaHCO3小苏打盐

D.Na2CO3纯碱盐

6.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量取18mL水

B.取NaCl固体

C.测定溶液的pH

D.过滤河水

7.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活性炭可吸附水中的色素及异味

B.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软化硬水

C.为了人体健康不能经常饮用蒸馏水

D.水结成冰后,分子停止运动

8.锂元素及其化合物在通讯和航空航天领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用途。

其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锂的质子数为3

B.锂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C.锂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41g

D.锂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二周期

9.用化学的观点解释下列成语,正确的是

A.釜底抽薪:

将可燃物撤出燃烧区

B.水火不容:

水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百炼成钢:

降低生铁中的含铁量

D.热胀冷缩:

温度改变,微粒大小发生变化

10.下列对物质间转化过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CaO→Ca(OH)2的转化过程会放出热量

B.实现CO

CO2的相互转化,都只有一种途径

C.实现KClO3→KC1的转化,不一定要用催化剂

D.

的转化中分子数目没有改变

11.下列方法不能把待鉴别的物质区分开来的是

选项

待鉴别的物质

实验方法

A

硬水和软水

取样,加肥皂水,观察泡沫多少

B

棉纤维与合成纤维

取样,点燃,闻气味

C

过氧化氢溶液和水

取样,加二氧化锰,观察有无气泡

D

化肥NH4Cl和(NH4)2SO4

取样,加熟石灰,研磨,闻气味

 

A.AB.BC.CD.D

12.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一种名为瑞德西韦(分子式:

C27H35N6O8P)的新药或许会成为抗击新冠肺炎的“特效药”。

下列关于瑞德西韦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它由四种元素组成

B.它完全氧化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C.它的相对分子质量是602

D.它由77个原子构成

13.下列图像分别与实验操作相对应,其中合理的是

A.

分别向等质量的镁片和铁片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至过量

B.

两份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中一份加入催化剂

C.

在一定量的稀硫酸溶液中逐滴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钡溶液

D.

在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14.向某硝酸银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钠溶液,二者恰好完全反应,过滤,所得溶液质量与原硝酸银溶液的质量相等。

则所加氯化钠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约为

A.34.4%B.40.8%C.68.8%D.20.4%

二、填空题

15.最早定量研究空气成分的化学家是__,地壳中含量前两位的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是____(填化学式)。

16.“新冠肺炎”疫情中,消防部门提醒在室内不要喷洒高浓度酒精,其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欲配制20吨质量分数为20%的二氧化氯消毒液,则需质量分数80%的二氧化氯溶液_____吨。

17.合金在生活中应用广泛。

焊锡与其组成金属相比,因具有__的特性,可用来焊接电子元件;将铜片插入AgNO3溶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若要验证Cu、Ag、Fe的活动性强弱,药品除铜片和AgNO3溶液,还需要___(填化学式)的溶液。

18.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请结合图示回答问题。

(1)t2°C时,将50g甲放入50g水中形成的溶液中,溶液的质量是______。

(2)若用甲固体和水配制t2℃,100g10%的甲溶液,用量筒量水时俯视读数,则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__(填“偏大”、“偏小”)。

(3)关于两种物质及其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填序号)。

①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是65;

②t2℃时,甲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乙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

③t2℃时,甲的饱和溶液中含有少量的乙,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得到甲。

19.“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们通常用84消毒液(含次氯酸钠NaClO)来灭菌。

Na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工业上可用氯气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来制取NaClO,同时生成食盐和水,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高温煅烧一定质量的碳酸钙,加热一段时间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8.8g,其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0%,则反应放出CO2______g。

20.根据“尾气催化转换器”将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转变为无毒气体的微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该反应是置换反应吗?

请说明理由_____。

三、推断题

21.A~F是六种常见物质,他们的转化关系如图(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略去)。

A、B、C三种白色固体都含有同种金属元素,其中A为食品干燥剂;D、E、F都含有同种非金属元素,其中F为黑色固体单质。

物质A的化学式为______;由A转化为B的化学方程式为___,物质D的用途______。

四、实验题

22.下图是小明同学在实验室进行的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A2试管中的盐酸是否有剩余?

请结合小明的实验说明理由_____。

23.如图为某同学实验室制取CO2并探究其性质的实验装置,其中①④为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②③为石蕊溶液染成紫色并烘干的棉球。

(1)写出A装置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

(2)用A装置做发生装置来制备CO2的主要优点是什么_____?

(3)请描述B装置中可能观察到的现象_____。

五、流程题

24.工业粗盐(含少量沙土、氯化钙和氯化镁)精制的工艺流程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操作2的名称_____。

(2)写出加入NaOH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试剂B的作用是什么_____?

六、综合应用题

25.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室温20℃)发现了一瓶标签残缺的无色液体(如图),想通过实验探究确定其成分,以便重新利用。

(1)小组同学反思交流:

操作不规范可能造成标签破损,能造成标签破损的不当操作有_____(写一点)。

根据受损标签的信息判断,这瓶试剂不可能是____(填字母代号)。

A酸B碱C盐

(2)同学们调查发现,存放该药品的试剂柜标签上含钠的物质有NaCl、NaOH、Na2CO3、NaHCO3。

他们查阅到四种物质的部分信息如下:

物质

NaCl

NaOH

Na2CO3

NaHCO3

20℃溶解度/g

36

109

21.5

9.6

①通过上表数据,同学们一致认为该溶液一定不是NaHCO3,他们的理由是:

____。

②为确定该溶液的成分,他们首先测定得到该溶液的pH为9,由此可知该溶液不可能是__。

(3)为进一步确定该溶液的成分,小涵同学又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瓶中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原瓶溶液是Na2CO3溶液

①写出上述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

②小英同学对小涵的结论提出了异议,她认为仅凭上述实验不能说明原瓶溶液一定是Na2CO3溶液。

于是小英设计了实验,验证发现原瓶溶液是NaOH溶液,但部分变质了。

请你描述小英的实验设计_____。

(简要写出步骤和现象)

(4)为测定上述溶液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现取该溶液50g加入100g氢氧化钙溶液搅拌使其完全反应,反应关系如图所示。

计算该溶液中Na2CO3的质量分数___。

参考答案

1.A

【详解】

A、面包发霉有霉菌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B、水果榨汁,只是将水果中的汁液压榨出来,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C、海水晒盐是通过水分蒸发得到的,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量体裁衣,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C

【详解】

A、纯牛奶主要提供的营养素为蛋白质,故A不正确;

B、花生油主要提供的营养素为油脂,故B不正确;

C、开花馍主要提供的营养素为淀粉,属于糖类,故C正确;

D、胡萝卜等蔬菜水果主要提供的营养素为维生素,故D不正确。

故选C。

3.B

【分析】

“地球一小时”活动由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发起,这个行动主要是为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是针对气候变暖这个问题而开展的活动。

保护生物多样性不能随便吃野味,捕杀生物。

【详解】

A.杜绝野味陋习,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可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故A不符合题意;

B.防治白色污染,将塑料垃圾焚烧处理,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污染了环境,故B符合题意;

C.减少食物浪费,选择可持续生产食材,节约了资源,节约了能源,故C不符合题意;

D.改变消费习惯,减少一次性塑料使用,可以减少白色污染,保护了环境,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B。

4.A

【详解】

A.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故A错误;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故B正确;

C.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氢氧化钠溶液加入硫酸铜溶液中产生蓝色沉淀,故C正确;

D.盐酸除铁锈,铁锈的主要成分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故D正确。

答案选A。

【点睛】

掌握酸的化学性质、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等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实验现象时,需要注意烟和雾的区别、物质颜色的变化、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5.B

【详解】

A.水银又称汞,其化学式为Hg,属于金属单质,故A正确;

B.氧化物是指含有两种元素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而Ca(OH)2属于碱,不属于氧化物,故B错误;

C.NaHCO3的俗名为小苏打,属于盐,故C正确;

D.Na2CO3的俗名为纯碱,属于盐,故D正确;

答案选B。

6.C

【详解】

A.量取18mL的液体,应选择20mL的量筒,此项不正确;

B.取NaCl固体,瓶塞应倒放,此项不正确;

C.测定溶液的pH,用干燥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把pH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比,读取溶液的pH值,此项正确;

D.过滤操作需要玻璃棒引流,此项不正确。

故选C。

7.D

【详解】

A.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故A正确;

B.煮沸能除去水中的一些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软化硬水,故B正确;

C.蒸馏水中只含有水,不能补充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不能长期饮用,故C正确;

D.水结成冰后,分子仍在运动,只是速率变慢,故D错误。

答案选D。

8.C

【详解】

A.根据图中信息可知,锂的质子数等于其原子序数,为3,故A正确;

B.结合锂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其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易失去电子,故B正确;

C.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值,其单位为1,可忽略不计,锂的相对原子质量应为6.941,故C错误;

D.结合锂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锂原子核外有两个电子层,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二周期,故D正确;

故选C。

9.A

【详解】

A.釜底抽薪,由燃烧的条件可知属于清除了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故A正确;

B.“水火不容”是因为水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着火点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不能降低,故B错误;

C.“百炼成钢”是降低生铁中的含碳量,不是降低生铁中的含铁量,故C错误;

D.“热胀冷缩”是因为温度改变,微粒间隔发生变化,微粒本身及大小不变,故D错误。

答案选A。

【点睛】

汉语的许多成语都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我们要多注意收集整理哪些跟化学原理有关的成语。

10.B

【详解】

A、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同时释放热量,选项正确;

B、一氧化碳既能够与氧气发生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也能够与金属氧化物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选项错误;

C、催化剂只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不影响化学反应的发生,所以氯酸钾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没有催化剂也可以反应,只是反应速率慢些,选项正确;

D、CH4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CH4+2O2

CO2+2H2O,在这个转化中,反应前1个CH4分子和2个O2分子,共3个分子,反应后1个CO2分子和2个H2O分子,共3个分子。

所以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没有改变,选项正确,故选B。

11.D

【详解】

A、硬水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与肥皂水混合会产生较多的浮渣,软水中不含或者含有少量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加入肥皂水产生大量的泡沫,加入肥皂水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A正确。

B、棉纤维灼烧有纸燃烧的气味,羊毛灼烧有烧焦羽毛的味道,气味不同,可以鉴别,故B正确。

C、过氧化氢能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反应生成氧气,水不能,故加入二氧化锰产生气泡的是过氧化氢,无现象的是水,C正确。

D、NH4Cl和(NH4)2SO4都是铵盐,都能与熟石灰反应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无法鉴别,故D项错误。

故选D。

 

12.C

【详解】

A.由化学式可知瑞德西韦中含有C、H、N、O、P五种元素,故A错误;

B.瑞德西韦被完全氧化,就是它组成中的C、H、N、P元素被完全氧化,所以除生成CO2和H2O外,还会生成氮和磷的化合物,故B错误。

C.瑞德西韦的相对分子量=

,故C正确;

D.瑞德西韦是由瑞德西韦分子构成的,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应该说一个瑞德西韦分子是由77个原子构成的,故D错误。

答案选C。

13.A

【详解】

A.当“等质量的金属与足量酸”反应时:

①金属越活泼,产生氢气速率越快,斜线斜率越大;②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如果金属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相同,则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越小,产生氢气越多,此项正确;

B.①催化剂只影响反应速率,不改变生成物的质量,所以产生的氢气一样多;②加催化剂,反应速率更快,斜线斜率越大,此项错误;

C.根据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可得:

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水做溶剂。

反应开始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逐渐减少、恰好完全反应时溶质质量为零、然后溶液中的溶质便是加入的过量的氢氧化钡,所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又逐渐增大,此项错误;

D.在稀盐酸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刚开始溶液中溶质是氯化钠和稀盐酸,溶液显酸性,pH﹤7;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溶质只有氯化钠,溶液显中性,pH=7;然后溶液中的溶质便是氯化钠和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pH﹥7,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是:

pH﹤7→pH=7→pH﹥7,此项错误。

故选A。

14.B

【分析】

氯化钠与硝酸银反应生成了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所得溶液质量与原硝酸银溶液的质量相等,说明加入的氯化钠溶液质量与生成的氯化银沉淀的质量相等,则氯化钠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等于氯化钠的质量与氯化银的质量之比。

据此计算即可。

【详解】

由题中“所得溶液质量与原硝酸银溶液的质量相等”及质量守恒定律可知:

生成氯化钠沉淀的质量等于所加的氯化钠溶液的质量。

设生成氯化银沉淀的质量为x,参加反应的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y。

解得:

所以,所加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约为:

答案选B。

15.拉瓦锡SiO2

【详解】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验证了空气的组分;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分别为氧、硅、铝、铁元素,而前两位氧元素与硅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是二氧化硅,其化学式为SiO2,故答案为:

拉瓦锡;SiO2。

16.

5

【分析】

根据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书写方程式,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

酒精完全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设需要80%的二氧化氯溶液的质量为x,则:

80%x=20t×20%,x=5t。

故答案为:

;5。

【点睛】

掌握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所在。

17.熔点低

Fe(NO3)2(或FeCl2、或FeSO4)

【详解】

焊锡为锡铅合金,与组分金属比较,合金熔点变低,所以焊锡焊接电子元件利用了熔点低的性质;铜与硝酸银发生置换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要验证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有:

“两边金属中间盐”、“中间金属两边盐”等,根据题要求可以知道所选方法为“中间金属两边盐”,故金属应选择铜,而盐溶液应该选择银的盐溶液即AgNO3溶液和铁的盐溶液,又因为置换反应中铁的化合物中铁元素只能显+2价,所以应选择亚铁的盐溶液如Fe(NO3)2或FeCl2或FeSO4溶液。

故答案为:

熔点低;

;Fe(NO3)2(或FeCl2、或FeSO4)。

18.95g偏大③

【分析】

根据图像可知,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快速增大,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t1℃时,两者的温度相等,为65g。

【详解】

(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t2℃时甲的溶解度为90g。

它表示在t2℃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90g甲,则50g水中最多溶解45g甲,那么所得溶液的质量为95g,故答案为95g;

(2)俯视读数量取的水会偏小,溶质又不变,所以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答案为:

偏大;

(3)①溶解度单位是“g”,故错误;

②甲、乙溶液的状态不能确定,所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能确定,故错误;

③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随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变大,所以甲中含有少量乙,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故正确;故答案为:

③。

19.+1

2.2g

【详解】

NaClO中Na为+1价,氧为-2价,根据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计算得NaClO中氯元素化合价为+1;根据题中已知的反应物、生成物可知反应方程式为:

根据化学反应CaCO3

CaO+CO2↑,前后钙元素质量守恒,设反应前CaCO3的质量为x,则反应前CaCO3中钙元素的质量为40%

x,反应后钙元素质量为8.8g×50%,然后列式:

40%×x=8.8g×50%,解得x=11g,再依据物质总质量守恒可得:

CO2的质量为11g-8.8g=2.2g。

故答案为:

+1;

;2.2g。

【点睛】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20.

不是置换反应,因为反应物中没有单质

【详解】

(1)由图可知,图中的反应是一氧化碳与一氧化氮在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氮气和二氧化碳,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

2CO+2NO

N2+2CO2。

(2)置换反应是指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而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化合物,没有单质,不符合置换反应的特点,不属于置换反应,故填不是置换反应,因为反应物中没有单质。

21.CaO

灭火、制汽水、人工降雨等合理答案均可

【分析】

A、B、C三种白色固体都含有同种金属元素,其中A为食品干燥剂,则A是氧化钙,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则C为碳酸钙,氧化钙、碳酸钙均能转化为B,由氧化钙、碳酸钙均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氯化钙和碳酸钙能相互转化,则B为氯化钙;D、E、F都含有同种非金属元素,其中F为黑色固体单质,则F为碳,碳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与碳酸钙相互转化,则E为一氧化碳,D为二氧化碳;代入验证,符合题意。

【详解】

物质A为氧化钙,其化学式为CaO;由A转化为B,即氧化钙与稀盐酸生成氯化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2HCl═CaCl2+H2O;

物质D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等。

故答案为:

CaO;

灭火、制汽水、人工降雨等合理答案均可。

22.

A2试管中的盐酸有剩余,因为NaOH能使酚酞变红,如果A2试管中无盐酸剩余,加入NaOH后溶液就显碱性,A3溶液会是红色而不是无色(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分析】

(1)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A2试管中溶液显无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溶液仍显无色,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

(1)由题可知碱是NaOH、酸是HCl,它们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2)根据A2试管中的溶液为无色,可判断A2试管中的溶质有两种情况:

①酚酞和NaCl、②酚酞、NaCl和稀盐酸;而因为NaOH能使酚酞变红,如果是情况①,加入NaOH后溶液会变红、如果是情况②,加入的NaOH会被剩余的盐酸反应掉,溶液会为无色;由图可知A3试管中得到的加入NaOH后的溶液为无色,说明是情况②,即盐酸有剩余,故答案为:

A2试管中的盐酸有剩余,因为NaOH能使酚酞变红,如果A2试管中无盐酸剩余,加入NaOH后溶液就显碱性,A3溶液会是红色而不是无色(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23.

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①④棉球变红且④比①快、②③棉球不变红

【详解】

(1)A装置为实验室制取CO2的装置,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来制取,同时生成氯化钙、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aCO3+2HCl=CaCl2+H2O+CO2↑,故答案为CaCO3+2HCl=CaCl2+H2O+CO2↑;

(2)A装置能通过控制止水夹控制固体药品与液体的接触;关闭止水夹,试管内压强增大,液体被压入长颈漏斗中,固液分离;打开止水夹后,固液接触,反应进行;能随开随制,随关随停,故答案为:

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

(3)①④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②③为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

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色,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②③都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与石蕊反应;①④会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会观察到④比①先变红。

故实验现象是④比①先变红,②③不变红,故答案为:

①④棉球变红且④比①快、②③棉球不变红。

【点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