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气尾气处理规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3006793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氯气尾气处理规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氯气尾气处理规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氯气尾气处理规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氯气尾气处理规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氯气尾气处理规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氯气尾气处理规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氯气尾气处理规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氯气尾气处理规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氯气尾气处理规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本标准归口单位: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本岗位操作法适用尾气处理装置。

2.1本工序的主要任务是及时处理装置内开、停车氯气及事故氯气,防止氯气污染环境。

电解工序开、停车产生的不合格氯气以及氯气在输送、处理过程中,因供电、设备等故障有可能使氯气压力突然升高,使氯气从安全装置排出系统,此时就需及时处理这部分氯气。

2.2只要工厂有设备在运行,本工序的设备就要求24小时连续不间断运转,不允许有停车的现象发生,因此本工序的吸收塔循环泵、尾气塔循环泵和风机均配有事故电源。

3.1.1氯气

3.1.1.1物理性质:

常温下的氯为黄绿色气体,比空气重2.5倍。

液态氯是黄色微透明的液体。

氯气的分子式:

C12分子量:

70.91

密度:

3.214kg/m3沸点:

一33.9°

C(0.IMPa)

熔点:

-100.5°

C(0.IMPa)嗅味:

具有窒息性刺激性气

味。

氯中含氢的爆炸范围:

5%〜87.5%。

3.1.1.2化学性质:

氯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几乎可以与各种元素直接化合。

(1)氯气与金属的反应:

2Fe+3CL=2FeCl3

在有水存在时,金属氯化物三氯化铁会水解生成盐酸,加速铁管腐蚀。

当温度高于65°

C时,氯气与铁反应速度加快,当温度上升至149°

C左右时,氯气即会与铁燃烧,但完全干燥氯气或液氯在常温下几乎不与铁反应。

金属钛与湿氯气不起反应,而与干燥氯气生成氯化物。

(2)氯气与水作用

氯微溶于水,在9.6°

C以下生成水合物Cl2-8H20,在常温下,氯气微溶于水,生成少量的盐酸和次氯酸。

Cl2+H20=HC10+HC1

HC10=HC1+(0)

(0)可将有机色素氧化褪色,具有漂白作用;

还会腐蚀金属。

(3)氯气与氢气的反应:

H2+Cl2=2HC1

氯气与氢气的混合物(在爆炸范围内)经光照、明火、高温和撞击均可发生爆炸。

(4)氯气与氨的反应:

氯气与氨即使在低温时也发生激烈反应。

当氯气过量时,则生成油状的NCLo而NCL分解时,发生强烈的爆炸。

8NH3+3C12=6NH4C1+N2t(氯过量)

4NH3+3C12=3NH4C1+NC13(氯过量)

⑸氯气与无机物的反应:

2N&

0H+Cl2=NaClO+NaCl+H20(6)氯气与有机物的反应:

CMCH,+CL=C6H6CH2C1+HC1

3.1.2烧碱

又名苛性钠;

烧碱;

火碱分子式为NaOH,分子量为40.01,熔点318.4°

C沸点:

1390°

C,相对密度(水=1)2.12o纯的NaOH为白色不透明固体,易潮解易溶于水乙醇、甘油,不溶于丙酮,它是一种强碱,具有碱的通性。

有强烈刺激和腐蚀性。

粉尘或烟雾刺激眼和呼吸道,腐蚀鼻中隔;

皮肤和眼直接接触可引起灼伤;

误服可造成消化道灼伤,粘膜糜烂、出血和休克。

对动、植物有腐蚀作用,特别是滴入眼内,能造成严重伤害。

次氯酸钠

本工序采用烧碱吸收法处理氯气并生产次氯酸钠成品。

反应原理如下:

Cl2+2NaOHrNaClO+NaCl+H20+25.31kcal/mol

由于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必须及时移走反应热。

否则会使吸收液温度上升,发生下面的副反应:

3NaClOrNaC103+2NaCl

由上式可见,使产品保持一定的过碱量可以抑制副反应的进行。

电解来湿氯气和各工段的尾气进入吸收塔(T1501ab)的下部,与经过循环吸收液冷却器(E1501ab)被循环水冷却后的循环吸收液逆流接触,进行吸收反应。

达到环保排放标准的尾气经风机(C1501ab)排入大气中。

循环吸收液由液碱罐(V1501)用液碱泵(P1501ab)输送到次氯酸钠循环罐(V1502ab)液碱与一次水进行配置。

从吸收塔(T1501ab)底部出来的吸收液流入次氯酸钠循环罐(V1502ab),由吸收塔循环泵(P1502abc)送出经循环液冷却器(E1501ab)冷却后返回吸收塔(T1501ab),与氯气继续反应,直至循环液中有效氯310%,然后进行循环罐的切换,即当循环罐(V0502a)的吸收液中NaOH含量〈1%即停止循环,立即改用循环罐(V1521b)的吸收液继续循环吸收氯气;

接着将循环罐(V1502a)的吸收液送至成品罐区,再向循环槽(V1502a)中补充新的吸收液,准备下一次切换使用。

有效氯含量(以C1计)

N10旷12%(wt)

游离碱含量(以NaOH计)

0.T1.0%(wt)

温度

35〜4CTC

产量

外卖商品量与开停车次

数和市场需求有关

7.1防火设施:

本工序应设置泡沫灭火器。

7.2劳保器具:

本工序应配备防毒面具、胶皮手套、防护眼镜防护面罩。

7.3次氯酸钠烧伤急救法:

次氯酸钠溶液能刺激眼和皮肤,造成灼伤,眼部受刺激须用水冲洗,严重者送医院治疗,皮肤接触次氯酸钠溶液时先用水冲洗,再用肥皂彻底洗涤,若有灼伤须送医院治疗,若进入口内,须立即漱口,严重者送医院治疗,次氯酸钠污染衣服时须彻底洗净。

7.4烧碱烧伤急救法

在烧伤的部位应大量用水冲洗后,并用2%柏椽酸或2%醋酸冲洗,并用涂上硼酸软膏浸有中和剂的绷带敷1〜2天。

若误服,应立即口服5%醋酸200〜300ml,或桔子水也可,立即送医院急救治疗。

碱液溅入眼睛,立即用大量水冲洗,或用3-5%硼酸水洗,严重者送医院治疗。

7.5氯气中毒急救法

轻微中毒者,应迅速离开污染地区,在上风向地区稍微休息,立即用2%的碳酸氢钠含漱,切勿咽下,并将中毒者送

医院治疗。

严重中毒者,应立即撤离现场,送医院急救,救护前应让患者安静、

禁止说话,将患者安放在担架上时,应使其上身稍抬起。

8.1开车前准备工作

8.1.1按生产计划或调度室通知,提前作好一切准备工作。

8.1.2检查本工序设备、管道、仪表和阀门等是否安装齐全、合格,所有试压用盲板是否已拆除。

8.1.3检查水、电供应是否正常,是否达到工艺要求。

8.1.4检查事故电源是否配置好。

8.1.5确认循环槽、吸收塔、吸收塔循环泵、循环液冷却器、风机等的操作准备是否完成。

8.1.6通知电解工序准备送32%碱液,保证液碱罐、两个循环槽液位符合生产要求。

8.2初次开车

本工序开车必须在电解通电以前。

8.2.1开启循环液冷却器的循环回水阀门,再开启循环上水阀门。

然后,开启进出冷却器的吸收液管道阀门。

8.2.2启动碱液循环泵,观察泵出口的压力,逐步增加流量。

泵出口压力升到正常值后,慢慢打开泵出口管道阀门,向尾气塔内送入碱液。

使碱液开始循环冷却。

8.2.3开启风机的出口阀门,启动风机,再打开风机进口阀门。

8.2.4电解工序开、停车时,不合格氯气经氯氢处理工序送到本工序,缓慢开启吸收塔的进气阀,观察上述控制指标,整个系统运转起来。

随着电解工序电流逐渐上升,分析氯气纯度,待产生的氯气合格后经氯氢处理工序送往用户,此时就可以关闭进气阀门。

从开车到正常此过程大约需要20-45分钟左右。

8.3正常停车

8.3.1本工序正常运转的停车,随离子膜电解工序的停车而停车,

并且确认设备和管道无剩余氯气,方可停车。

8.3.2循环槽停止配制,关闭碱管和生产上水管道阀门。

维持配碱循环槽原状,等以后开车前重新配碱。

8.3.3关闭冷却器的循环上水和循环回水阀门。

8.3.4开启尾气塔的放净管阀门,把塔底部的积存液放入循环槽中,然后关闭阀门。

8.3.5测定循环液浓度,如果接近控制指标,把它送出界区。

如果次氯酸钠浓度很低(有效氯含量为5%),又是长期停车,也要用泵送出界区。

8.3.5关闭循环泵的出口管道阀门,停止运转循环泵,再关闭泵的进口管道阀门。

8.3.6关闭风机出口管道阀门,停止运转风机,再关闭风机进口管道阀门。

8.3.7把管道中残存液体放净。

这样,本工序全系统停止运转。

8.4紧急停车

本工序不允许在其他工序还在运行过程中停车。

9,不正常情况及处理方法

序号

故障名称

原因

处理方法

1

碱液循环槽出口

碱液浓度高

原料碱液和生产上水比例不适

(1)减少原料32%碱量

(2)增加生产上水加入量

2

碱液浓度低

同上

(1)增加原料32%碱量

(2)减少生产上水加入量

3

冷却器出口循环

液温度高

(1)冷却器所用循环

上水量少

(2)压力不够

(1)增大循环上水水量

(2)联系升高循环上水压力

4

循环液中逸出氯气现象

(1)循环液中过碱量小

(2)有效氯分解

(1)切换循环槽

(2)检查冷却系统

5

大量氯气外溢

(1)无过量碱

(2)阀门或管道泄漏

(3)循环泵跳闸

(1)立即换新循环液或碱液

(2)用氨水检查管道阀门并采用措施

(3)重新开启循环泵

6

反应温度上升

(1)循环液中含碱量小

(1)启用新的循环液

(2)冷却器冷却效果差

(2)检查冷却器或加大循环水量

7

循环液溶液中,

析盐量多

(1)氯气温度过高

(2)过碱量太低

(3)碱液浓度太高

(1)控制循环液温度在指标内

(2)切换循环槽

(3)控制配碱浓度在13.52%

10,安全注意事项

10.1进入岗位前必须经三级教育并合格,持证上岗。

10.2进入生产岗位按规定穿戴劳动保护用品,酸碱等腐蚀性介质操作要佩带必要的防护用品。

10.3积极参加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技能;

生产出现异常情况,应积极、正确处理,控制事故恶化。

10.4在生产过程中有氯气、氢气、硫酸等三种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

氯属于二级(高度危害)物质。

氢气是一种易燃气体,在空气中极易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爆炸范围(4.1-74.2%)。

浓硫酸具有强烈的吸水性和氧化作用。

极易灼伤人的皮肤,对人体造成伤害。

硫酸与水大量放热、发生沸溅,硫酸可与易燃物和可燃物接触发生剧烈反应,甚至引起燃烧,与金属粉沫猛烈反应,发生爆炸或燃烧。

当生产过程中,设备突然发生故障氯气、氢气、硫酸大量外泄时,要迅速处理,本着先救人后抢险的原则,其他人员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带。

抢救人员佩戴好防护面具,和抢险工具,根据具体情况按以下方法进行处理

11.1上岗人员必须在当班班长的带领下,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关心当班生产,了解和掌握本工序的生产情况,坚守岗位,专心致志地搞好本职工作。

11.2要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管理规定,按照操作规程和程序办事,不准违章违纪各行其事。

11.3要坚决服从上级领导对生产的正确指挥,服从班组的调配,按照指令完成岗位生产任务,认真作好安全生产工作。

11.4必须按照本岗位的工作要求,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加强岗位间的密切配合与联系。

要顾全大局,积极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

11.5必须以高度的职业道德,实事求是地反映生产实际情况,及时准确地填写各种原始记录,不得弄虚作假或胡填乱写。

11.6要及时发现与排除生产中的各种故障,为下一班创造有利的生产条件,要及时的请示和汇报工作。

12.1提前十五分钟到达工段,换好工作服,在班长的带领下开好班前会,认真检查现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