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学完整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3006759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自然地理学完整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综合自然地理学完整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综合自然地理学完整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综合自然地理学完整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综合自然地理学完整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综合自然地理学完整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综合自然地理学完整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自然地理学完整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综合自然地理学完整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波罗游记》

②地理大发现:

“三个主要事件”——东南航路的开辟、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西南航路的开辟

以上探险活动,大大刺激了地理学的发展,为综合自然地理学奠定了良好的根基

③古代地理学的特点:

a.地理学处于搜集和积累资料时期b.古代地理学实际上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c.古代地理学以纯粹描写地理现象为特点d.古代地理学存在两大基本学派,“博杂派”和“宇宙派”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

①地理学转折时期自然地理学的诞生a.“博杂派”——人文地理学;

代表人物:

卡尔·

李特尔;

代表作:

《地学通论》,主要成就:

“地理环境决定论”;

b.“宇宙派”——自然地理学;

亚历山大·

冯·

洪堡;

《宇宙》;

主要成就:

奠定了自然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创立了多种自然地理研究方法;

发现了自然地理规律;

指出了自然地理学研究客体的综合特征②地理学分化时期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a.“博杂派”——人文地理学——“统一地理学”;

拉采尔、赫特纳b.“宇宙派”——自然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

李希霍芬、道库恰耶夫

(3)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

①景观学派与普通自然地理学派a.景观学派—代表人物:

帕萨格

主要观点:

景观是个自然要素有规律结合所形成的具有独特特性的地段;

景观是自然带的组成部分,而自然带是同一类景观分布占优势的地域,亦即景观带;

景观是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景观学派过分强调研究地表局部的规律性——地域分异

b.普通自然地理学派—代表人物:

布罗乌诺夫

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现在的面貌,地球表壳;

地球表壳有几个同心圆组成,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研究地球表壳各圈层的相互作用,是自然地理学的最重要任务之一。

景观学派过分强调研究地表的一般规律性——地理环境整体性

②理论体系的形成—卡列斯尼克,《普通地理学原理》,1947;

伊萨钦科,来我国讲授“自然地理学基本问题”,系统提出地域分异规律、景观学说、自然区划理论等问题,1957-1959.

第一章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的发展的三个阶段:

①自然综合体学说阶段②地理系统学说阶段③耗散结构理论阶段

6.气候:

是包括大气平均状态与极端状态的多年天气的综合表现。

7.水文:

是指地理环境中各类水体的性质,形态特征,运动变化,时空分布及地域分异规律。

8.

(1)孤立系统:

系统的总熵变ds等于系统内部的熵变dis,并且大于或等于零,即ds=dis≥0。

(2)熵:

系统混乱度或无序度的量度,熵变过程即系统放热或耗散过程

(3)负熵:

系统有序化、组织化、复杂化状态的一种量度,负熵变过程即系统从外界吸收能量过程

(4)ds≥0,熵值增加,系统向无序化方向发展,熵值极大,熵变等于零,系统中将瓦解毁灭

(5)开放系统:

系统的总熵变ds等于系统内部的熵变dis与系统通过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而导致熵变

(6)des之和。

即ds=dis+des。

dis与des方向相反,所以互相抵消,使系统稳定发生生变化。

(7)当dis=-des,ds=0,系统维持稳定状;

当dis<

-des,ds<

0,系统向有序化方向发展

9.地理环境的能量基础:

(1)地球内能:

核转变能,目前仅占能量收入的0.02%;

(2)太阳辐射:

5.53×

1024J/年,占能量收入99.98%;

(3)其他能量:

①宇宙射线②潮汐能③各种势能和动能④机械能、水能、风能

10.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规律:

(1)自然地理环境所有组成成分的发展都是相互联系的。

(2)这种发展具有前进式的发展特点,表现为新组成成分的陆续出现,太阳能的逐渐积累和自然界的地域分异日益强化。

(3)发展是突跃式的而非直线过程,周期现象并不决定主要发展方向。

(4)维度地带性规律作为普遍规律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5)自然地理的发展是事物矛盾斗争的结果。

11.节律性是指由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振荡引起的随时间的推移而有规律演替的现象,亦称周期性

第二章1.地域分异:

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导致这种分异的原因,即地域分异因素;

制约或者支配这种分异的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2.地域分异的基本形成因素:

(1)是太阳辐射沿纬度方向分布不均,称为纬度地带性因素(简称地带性因素),由于此因素许多自然现象沿纬度方向有规律的更替,称为纬度地带性(简称地带性)规律;

(2)是海陆分布、大地构造和地貌差异等因素,称为非地带性因素,其所形成大地构造、地貌分区、干湿分区不沿纬线方向延伸,而是和纬线相交或垂直分布,称为非纬度地带性(简称非地带性)规律。

4.地域分异的尺度:

按照地域分异现象涉及范围,分为大尺度地域分异、中尺度地域分异、小尺度地域分异;

5.热力分带性—地带性地域分异的基础

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不均,使得不同纬度的辐射平衡值与气温不同,导致地表热力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并沿纬线呈带状分布。

日地距离和黄赤交角是地球表面不同纬度分布不均匀的前提

6.大陆的纬度地带性分异:

陆地自然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性质沿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变化,并形成一系列东西延伸的区域单位。

(1)例:

气候带、陆地自然带、土壤带、水文地域分异

(2)特点:

同类自然景观和自然地理成分沿纬线方向呈带状分布,超过一定带幅后即被另一类景观及其组成成分取代

7.海洋的纬度地带性分异:

海洋自然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性质沿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变化。

例:

(1)世界大洋自然带分布:

南北纬40度之间太平洋不同纬度生物生产率

(2)热带大洋表层自然带分布:

分为赤道逆流带、信风地带、亚热带地带

8.自然地带学说的本质:

(1)创立者:

道库恰耶夫

(2)代表性著作:

《关于自然地带的学说》、《土壤的自然地带》

(3)最全面、最完整和最明确的论述自然地带学说,充分验证了土壤地带与气候地带、植物和动物地带的吻合

(4)自然地带学说的本质:

①太阳辐射能是自然带和地带形成的能量基础;

②某些宇宙-行星因素如日地距离、地球形状和黄赤交角等引起的太阳辐射能在地表各纬度得不均匀分布是形成自然带的动力学因素;

③带和地带在理想情况下成东西向延伸并具有环球分布特点,同时沿南北方向发生更替;

④地带性规律并非唯一的空间地理规律,客观上还存在另一种规律。

9.非纬度地带性(非地带性)分异是非地带性规律在地表的具体表现,它表现为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海岸线方向延伸,按与岸线垂直方向发生的由海向陆的有规律的分化。

包括:

(1)海陆分异

(2)海陆起伏分异(3)大陆形状与面积分异(4)陆地干湿度分带性(5)具有构造—地貌成因的地域分异(6)地方气候差异引起的地域分异(7)地带性区域内的非地带性分异(8)小尺度非地带性分异

10.海陆分异:

(1)大陆分布为相应的三对,欧-非、亚-奥、北-南美,南极大陆独立分布

(2)大洋与大陆呈相间和对跖分布的特点(3)海陆分布的对跖现象:

任一陆地的对面是海洋的现象,南极洲-北冰洋,非洲-太平洋,北美洲-印度洋,亚洲-大西洋。

(4)海陆分异还表现在:

①海洋面积比大陆面积大得多②各纬度海陆面积比不同,陆地大部分集中于北半球③地表的海陆分布不均匀

11.垂直带性分异:

当山地具有足够的海拔和相对高度时,气温随地面高度的增加而递减,一定范围内降水量递增,不同高度层带水热组合特征各异,首先形成气候垂直带,进而导致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发生相应的变化,形成地貌、植被、土壤等垂直带和自然景观垂直带,称为垂直带性分异

12.

(1)垂直带谱是指山地自下而上自然带的分布的状况

(2)垂直带普特征:

①带普性质决定于基带性质,除极地和高纬区山地外,均有海洋性带普和大陆性带普之分;

②垂直带普中不出现比基带纬度偏低的带;

③垂直带普上部是否出现高山冰雪带是衡量垂直带发育是否完备的标志,取决于山顶海拔是否突破地球冰冻圈下限;

④山地垂直带在数千米高度内完成了纬度地带需要数千千米才能完成的地带更替;

⑤同一山系中的不同山脉,同一山

脉的不同地段和不同坡向,垂直带普结构都有很大差别;

13.水平地带与垂直带的关系:

(1)相似:

两者都具有温度替降这一共同成因,垂直带分异气温随海拔增加而降低,水平分异气温随纬度增加降低,垂直带数百米降低的温度,往往需要水平地带向高纬推进数百千米;

垂直方向:

升高100米,温度降低0.6摄氏度;

(2)差异:

①湿度变化:

a.水平地带:

取决于大气环流和海陆对比关系,自沿海向内陆替减;

b.垂直带:

取决于海拔高低,自下而上增多,在一定高度出现最大值后又下降,背风坡与迎风坡差异明显;

因而导致二者水热对比关系不完全一致。

②光的强度与组成:

受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及昼夜长短向两极发生变化的影响;

b.垂直带:

取决于山地所处的纬度,与上述因素无关;

③垂直带的地貌、气候均很复杂,并使土壤和生物群落特征,甚至冰川特征出现水平地带所没有的性质。

喜马拉雅山南坡:

冰川舌下伸到森林带中。

四川贡嘎山海螺沟:

冰雪带和森林带交错出现

第三章1.自然区划:

按照区域的内部差异,把自然特征不相似部分划分为不同自然区,并确定其界线,进而对各自然区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按其区域从属关系,建立一定的等级系统。

这种地域系统研究法,称为自然区划,自然区划本质上就是一种方法论。

2.自然区划的原则:

(1)发生统一性原则

(2)相对一致性原则(3)空间连续性原则(4)综合性原则(5)主导因素原则

3.自然区划方法

(1)古地理研究方法

(2)顺序划分和合并法(3)类型制图法(4)部门区划图叠置法(5)地理相关分析法(6)主导标志法

4.地带性区划单位

(1)常用的地带性单位等级系统:

带——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

5.非地带性区划单位

(1)通用的非地带性单位等级系统:

大区——地区——亚地区——州

①北美洲:

极地岛屿大区、东部大区、科迪勒拉山地大区、中美洲大区四个大区

亚洲:

北亚、亚洲中部、东亚、东南亚、青藏高原、南亚、西南亚七个大区

④中国:

东部季风大区、西北干旱大区、青藏高寒大区三个大区

6.(结合122的图看)综合性区划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