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现代汉语语法研究重点复习资料(必过).doc
《自考现代汉语语法研究重点复习资料(必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现代汉语语法研究重点复习资料(必过).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果想要更多的自考资料请联系我。
现代汉语语法学复习题
第一章语法和语法学
1、高名凯在1960年出版的《语法理论》中指出:
语法也就是语言中的音义结构物各成分之间起着组织作用的结构关系或结构方式。
2、是一种语言组词造句的规律,也有人主张叫‘文法’。
3、1898年,马建忠的《马氏文通》问世,标志着汉语语法学的诞生,它完全可以称得上是汉语语法学史上的的第一座丰碑。
4、◆名词解释:
语法就是一种语言中词语之间相互结合的结构方式和结构关系。
结构方式结构关系
名词+动词主谓关系
动词+名词述宾关系
形容词+名词定中关系
动词+形容词述补关系
语法包含二大内容:
词法和句法。
词法包括词的构成、分类、形态变化。
句法包括短语(词组)的构造、句子的构成成份、句子组合层次、复句的组合与层次。
5、语言由语音、词汇、语法三大要素构成。
6、语法学就是研究语法的科学。
以语法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的科学。
7、纪年前第四世纪末班尼尼的《班尼尼语法》,影响最大,影响了公元前1世纪的地恩尼-特拉克斯的《希腊语法》。
8、语法简史:
A、最早研究语法的民族:
希腊和印度。
B、16、17世纪文艺复兴开始——19世纪产生历史比较语言学,初步运用历史观点。
现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的描写语法(结构主义):
瑞士德·索绪尔出版了《普通语言学教程》。
C、◆德·索绪尔语言性质的三原则:
社会性与个别性、历时的和共时的、组合与聚合。
D、结构学派有二派:
一是欧洲。
二是美国:
创始人布龙菲尔德于1933年发表《语言论》。
E、1957年,乔姆斯基发表《句法结构》论文。
F、◆国外语法学经历了传统语法、历史比较语法、新兴的描写语法(结构主义)、转换生成语法四个阶段。
G、我国古代语言研究偏重于训诂(词汇)、音韵(语音)、文字等语文学方面。
研究零散,是为解经服务。
H、《马氏文通》面世,语法学开始建立。
9、◆中国语法学经历:
草创模仿期(1898---1936)、探索革新期(1936---1949)、振兴期(1949——)。
(1)草创模仿期(1898---1936)
A、◆1898年,马建忠的《马氏文通》问世,标志着汉语语法学的诞生,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系统的语法学著作。
为我国语法学奠定了基础。
缺点:
模仿拉丁语法间架、缺乏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书中理论也有含义不清或前后矛盾之处。
B、◆白话文语法著作中,最突出,最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是1924年黎锦熙出版的《新著国语文法》,他是汉语语法学的开创者。
他一反马建忠‘词本位’观念,以‘句本位’来建立语法关系。
是我国第一部白话文著作。
缺点:
模仿英语语法。
(2)探索革新期(1936---1949)
A、1936、1月王力先生发表《中国文法初探》一文,对过去模仿比附西洋语法的研究方法提出质疑和批评。
B、以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中国语法纲要》、◆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高名凯《汉语语法论》最有代表性。
(3)振兴期(1949——)
A、◆解放初期影响最大的著作一是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在全国掀起学习语法修辞热潮。
二是丁声树、吕叔湘、李荣等八位先生编著《语法讲话》1961年正式出版,改名◆《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吸收结构主义语法理论的长处编写的一部全面描写汉语语法的专著。
B、1953—1956年开展了两场声势浩大的关于语法问题的大争论,一次是关于词类问题,一次是关于主宾语问题。
C、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修订本。
张静主编《现代汉语》。
D、◆1978年以后出版最有影响的著作:
一是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
二是朱德熙先生的《语法讲义》。
E、影响最大的有吕叔湘先生著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和他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朱德熙先生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语法讲义》,《语法答问》。
《答问》揭开了汉语语法特点的盖头。
P3
第二章:
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
1、◆语法形式就是指语法成分中能够表现语法意义的声音部分以及声音部分的结构变化和排列次序等形式。
如:
屈折变化(包括内部元音屈折和词尾变化)
2、◆论述题:
语法形式的基本特征?
(1)这种语法形式不能独立出现或存在,必须依附其他的语言成分上,独立存在本身不具有任何意义,但说话时当它和别的语言成分结合时,却能结后者添加一定的依附意义,即语法意义。
例:
‘们’什么意义也没有,把它附加在代词‘我’,名词‘同志’之后说成‘我们’‘同志们’,就代表——多数。
(2)哪一种语法形式能够和哪些语言成分相结合,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不能乱套。
例:
a、‘们’只能附加在人称代词和人称名词之后以表多数;
b、前缀‘第’‘初’总是附加在数目字之首,以表顺序;
c、念轻音的‘着’‘了’‘过’总是附着在动词或某些形容词之后,决不附着在名词、代词或其他词类之后;
d、‘的’总是附加在定语之后;‘地’总是附加在状语之后;‘得’总是附加在补语之前;
e、动词的重叠方式往往用ABAB式;形容词的重叠方式往往采用AABB式。
(3)语法还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地域性。
例:
汉语用‘们’表示多数;英语则用—S来表示;古代汉语里没有‘们,着,了,过’等语法形式,是近代才出现的。
词法形式:
前缀、后缀、中缀、屈折变化
有形形式
语法形式 句子形式:
辅助词
词法形式:
声调、重音
无形形式
句法形式:
词序、语调
3、◆语法意义:
凡是语言过程中通过语法形式所产生出来的附加意义或结构意义。
例:
动词后边加轻音‘着’‘了’‘过’,分别表示‘持续体’‘完成体’‘经历体’的语法意义;形容词+名词产生定中的语法关系;副词+形容词产生状中的语法关系。
4、◆论述题:
语法意义的基本特征?
(1)它是由语法形式所产生的一种附加意义,不能脱离语法形式而存在。
例:
A、汉语有动词重叠这一语法形式来表示‘尝试’‘短暂’的语法意义,如‘你来写写看’‘你的衣服借我穿穿’。
B、英语looking这ing是附加在原形动词look之后的语法形式。
表示‘现在进行’的语法意义。
一旦没有了动词,这ing也就无法依附,一旦丢掉了这ing,‘现在’进行的语法意义也就不复存在了。
以上的例子说明语法意义实际上有两种依附性:
A、脱离了语言成分这个基础语法形式无所依附,附加意义也就无从产生。
B、脱离了语法形式这个物质外壳,语法意义也就不复存在。
(2)语法意义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
例如:
英语中在名词后面加S,就表示多数。
不管它是什么具体名词。
汉语念轻音的‘了’附在动词之后,就表示完成。
不需要知道是什么具体动词。
语法意义与词汇意义不一样。
词汇意义每一个词都有特定的具体含义,各各相异,个性很强。
例如:
粉笔。
就知道是教学工具。
(3)语法意义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例如:
俄语名词词尾有性,数,格的形式变化,因而使它具有阳性,中性,阴性,单数,复数,生格,造格与格,宾格等语法意义。
例如:
汉语有动词重叠这一语法形式来表示‘尝试’‘短暂’的语法意义,如‘你来写写看’‘你的衣服借我穿穿’,语法意义时代性也很明显。
如上古汉语名词没有复数‘们’的语法形式,动词就没有‘着,了,过’的语法意义和形式。
5、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关系?
◆二者是语法成分中对立的统一体,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
二者并不都是一对一的关系,有时候可能是一对一,但也可能是一对多和多对一的关系。
研究语法时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
◆
A:
一对一的关系:
‘着’只表示‘可持续体’。
‘过’只表示‘经历体’。
‘们’只表示名词,人称代词‘多数’等。
B:
一对多的关系:
吃→我吃面条、吃是福气(‘吃’的形态没有变化,但在不同语法位置中表示不同语法意义)
C:
名词+名词这一形式有四种语法意义:
l并列:
工人农民。
l定中:
中国人民。
l同位:
班主任黎志峰。
◆
l主谓:
小王工人。
D:
动词+动词这一形式的四种语法意义。
l并列:
参观访问。
l述补:
编写下去。
l连动:
回来学习。
l述宾:
开展批评。
进行比赛◆
E:
动词+形容词这一形式的四种语法意义。
l述补:
打扫干净。
◆
l主谓:
运动好。
l述宾:
喜欢安静。
l连谓:
听见高兴。
F:
形容词+形容词的二种语法意义。
l并列:
聪明伶俐。
l主谓:
勤奋好。
G:
动词+名词的二种语法意义。
l述宾:
编写教材。
l定中:
编写价值。
进攻水平◆
H:
形容词+名词的一种语法意义。
◆
l定中:
美丽的小岛。
6、辩证唯物论关于内容与形式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以及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内容等观点,对于我们研究语法规律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复习题:
一、下面哪些是述宾关系?
(BCE)◆
A:
参观访问B:
深入群众C:
进行分析D:
严密监视E:
予以反击
二、分析下面句子中的‘了’。
A:
你去了之后他才来。
→表示动态助词。
B:
“你再坐一回吧?
”“不,我走了。
”→表示语气助词。
C:
“他吃了。
”“他昨天上午走了。
”→动态+语气助词。
三、下列哪些词的“头”是属于“后加成分(后缀)(ACD)
A:
木头B:
船头C:
石头D:
看头E:
树头
四、下列哪些词的“子(zi)”是属于“后加成分(后缀)”(BCD)
A:
莲子B:
桌子C:
孙子D:
帽子E:
瓜子
五、下面哪些句子的‘了’(le)是属于‘了1’的(BDE)
A:
小赵的老奶奶早就死了。
B:
昨天她又跑了一趟杭州。
C:
李建强什么时候辞职了。
D:
他看了一会儿躺在病床上的老爹就哭起来。
E:
叔叔一年穿破了两双皮鞋。
六、屈折变化:
一个词所发生的形式变化,包括词内和词尾,变化后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
例:
英语Ilove(我爱,现在时)Iloved(我爱,过去时)。
七、后缀:
附加在词根后的构词成分。
例:
桌子的“子”,读者的“者”。
八、从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结合起来看,指出下列句中的“了”哪个是“了1”,哪个是“了2”,哪个是“了1+2”?
A:
中午他对我说了几句话就回家去了。
(了1了1+2)
B:
不,不行,我得走了,家里还有客人等着我。
(了1)
C:
你去打电话时他已谈了两个问题了。
(了1了2)
D:
这些书你看完了就尽快送回给我。
(了1)
第三章汉语语法特点
◆汉语语法特点:
汉语缺乏狭义形态,但有一些广义形态。
◆
汉语缺乏综合性语法范畴,但有一些分析性语法范畴。
汉语词类与句子成分之间不存在一对一的关系。
◆
④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与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上是一致的。
⑤汉语词序在构成语法关系时具有重要作用。
◆
⑥虚词也是汉语句法构造的重要手段之一。
◆
以上六点,一,二点是语言类别上有别于印欧语的本质特征,也是产生其他语法特点的总根源。
三、四点是汉语句法构造原则上的根本特征。
五、六点是汉语造句手段上的特点。
◆
(一)要理解缺乏狭义形态的命题,先要弄明白何为形态?
A:
形态:
◆能够表达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就是形态。
例如:
‘漂亮’进入句子以后,词形会发生变化,成为‘漂漂亮亮’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