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中的错别字.doc
《网络语言中的错别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语言中的错别字.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县/市级
参评论文
网络语言中的错别字
临泉县高塘乡铁旦小学孙大文
2013年3月
网络语言中的错别字
摘要:
如今互联网已发展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交往方式,在这个虚拟空间里,人们交流的工具——语言,得到了延伸,人们的语言行为和能力也在不断的进行多种多样的变化。
与此同时网络语言也迅速的发展起来,并得到越来越多的人推崇。
然而网络语言中的错别字的存在确实是一个社会化的问题。
关键词:
网络交际;语言;错别字
一、网络语言的定义
在网络上产生且具有特殊含义的词汇,就是网络用语。
在于根元主编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中,对“网络语言”提出了如下定义:
“‘网语’是互联网的产物。
在网络日益普及的虚拟空间里,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也应与现实生活中的表达习惯有所不同,于是有的人创造出令人新奇也令人愤怒和不懂的‘网语’。
大部分‘网语’是网民为提高输入速度,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对文字、图片、符号等随意链接和镶嵌。
从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来看,‘网语’中的汉字、数字、英文字母混杂在一起使用,会出现人人平等,谁也无法限制你选择的自由。
二、网络语言的产生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3年1月15日在京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
计算机科学的历史迄今不过半个多世纪,计算机史(从二十世纪80年代Internet这个名词产生)不过20年(真正高速发展是在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但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却远远超出了以往任何时代的任何一种发明,它们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当中。
网络催生了语言的新语体——网络语言。
我国自1990年大力发展网络研究和应用后(特别是1995年后),由活动在网络虚拟空间、具有自主、开放、包容、多样和创新特点的网民群落逐渐创造和形成中国的网络语言——在网络这种特殊环境中(例如各种论坛、OICQ、E-mail、博客)等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载体、社会语言的变体——网络语言语体。
网络语言的成因,不只是为了输入方便“在书面上,如果某人办一个杂志、一个版面,那是叫版主。
在网上要讲求效率,可能会打错,上网要花钱,而且你就算有钱,你打的慢一些,对方就可能不理你了,所以一打出来,有可能就是“斑竹”了,用就用着吧,后来一想又有道理,在古代就是竹子流泪,其实斑竹也是很辛苦的,聊天他也得陪着聊,这也是很形象,挺好的。
”因此,微软操作系统上使用智能全拼输入系统,就是出现网络语言的一大原因。
由于网上会使用五笔打字的人聊聊无几,所以网民普遍使用全拼输入,由于上面的字词有很多不是按照使用频率排列,在寸秒寸金的网络上,网民就没有耐性保证打字的准确,所以大量使用同音字代替,直到形成公认的新词汇。
这个客观原因的深层次问题是由于汉字与电脑的瓶颈问题,汉字进入电脑并没有解决汉语能够在电脑上畅通无阻的问题。
成千上万的汉字是无法与几十个字的音素文字相比的。
电脑处理外语比处理汉字要快捷的多。
因此,网络上出现五花八门的词语是目前必然会出现的问题。
网络迫切要求人们设计出更加方便快捷的汉字处理软件。
但是网络语言远远不是为了输入方便而大量产生的,网络语言是在互联网的运用中产生的,这就离不开培植他的这块土壤。
互联网本身的自由性、无限性、开放性、虚幻性等特色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因此互联网上的信息传输的方式也形成了一种有实与有虚、有静有动、交互、立体的特点,表现在网络语言上,就是广阔的自由度和随意性。
在网络的海洋里,性,能够创造独特身份,满足扮演不同角色的需要;一些年轻网民求新、求异的心理也是网络语言产生的重要原因。
尽管网络已经渗透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但是其中的主体是年轻的大、中学生,技术人员,这个群体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他们活泼、好奇,充满了创新意识。
网络词语不仅代表了高效率,更有充满着一种求新求变、不断突破陈规的潮流感、前卫感。
这种充满活力的语言“创新”精神是“网络用语”在年轻人之间广泛流传的重要原因。
三、网络语言中错别字的存在及其影响
(一)、网络语言中的错别字
网络又总是作为一种休闲的媒体出现在大众眼前,就需要一种轻松随性的表达方式用于调侃和幽默,体现或炫耀发言者的智慧和创意,用于标新立异,体现个一些怪字、错字、别字,完全是病句。
具体体现在滥用谐音、数字字母化、错用语法及滥用粗俗词语上。
1、滥用谐音
在网络中我们都经常见到如:
美眉(妹妹)、衰哥(帅哥)、大虾(大侠)、稀饭(喜欢)、斑竹(版主)、幽香(邮箱)、泥(你)、偶(我)等。
这种形式的产生首先与汉字的输入法有关,另外,也与一些网民故意将错就错,以取得轻松诙谐的聊天效果的心态有关。
虽然方便却让那些不懂的人难以理解,尤其给正常语言学习阶段的学生带来不利。
2、数字字母化
网民们想出各种办法使得网络用语更简短,多用省略形式。
如:
9494(就是就是),584(我发誓),3166(日语再见),4(for),555(呜呜呜,表示哭),b4(before),3x(thanks),l8ly(late-ly),GG(哥哥),MM(妹妹),Howru(Howareyou),IC(Isee),I真F了U(我真服了你)等等。
3、错用语法
如“他很阳光”、“她很淑女”等病句在网络聊天室或聊天工具(BBS)中是司空见惯的了。
又如“有事短我”,其实际意思是“有事给我发短信息”,这里的形容词“短”充当了动词;再如“jokingde”,极具“洋泾浜”色彩,意思是“开玩笑的”,“开玩笑”用英语单词“joke”的现在分词形式“joking”,而助词“的”用汉语拼音,英语和汉语混杂在一起使用,实在是不伦不类。
还有“I服了U”(意思是“我服了你”)、“IC(Isee)”(意思是“我明白了”)、“这次考试能pass(及格)就好了”、“你真让我感到好jealous(嫉妒)”等等,这些不符合语法规范的语句在网络交际中随处可见,既违反汉语正常的构词规律和语法规则,又破坏汉语的语言完整性和纯洁性。
4、粗俗词语
这主要是指网络交际中使用不文明语言的现象。
有人曾通过百度的搜索引擎进行搜索发现:
包含“狗屁”字眼的中文网页高达30,200,000个之多,与现代文明极不相称。
频繁出现的网络脏话,如“TMD”(“他妈的”三个音节的第一个字母)、“你BT”(“变态”两字的第一个字母)等,趣味低俗、叫人生厌。
光怪陆离的网名,如“性感妞、重色轻友、非礼、裸奔”等,格调不雅。
现实生活中的不文明语言在网络交际中不断地变形翻版,呈有增无减的趋势,蒙上了“俗气”的阴影,造成精神污染,对汉语的规范使用造成危害。
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言,“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围墙,更深刻的讲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直接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情感和下意识等。
语言文字又是审美的重要内容。
网络语言的异化倾向,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严谨和精致,并给我们的民族语言带来了冲击,甚至造成了一定的‘烧伤度’”。
(二)、错别字的影响
网络语言以形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产物。
它凭借网络优势成为或正在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交际工具,作为网络交际载体的网络语言也自然而然地强势发展起来,并日益向现实生活渗透。
“网络”发展了“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又造就了“错别字”,而“错别字”又影响到了我们正常的语言,就像是人类进化的过程一样,不断的以变化衍生着。
只是对于这些错别字来说,到底给们造成了哪些影响呢?
1、正面影响
网络语言已经成为当今网上交流必不可少的方式,它以其独特的魅力积极地影响着他们:
网络世界是一个推崇个性、崇尚创新的世界,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由驰骋、张扬个性的广阔空间。
在追逐前卫的同时也在精神层面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灵动的、新鲜的、与传统已完全不同的养分,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这种需求。
于是,花样另类、异彩纷呈、极具想象力创造力的网络语言应运而生,并不断地发展、壮大起来。
如网上说“再见”,一般就只用“886”代替;用“偶像”表示对方是令人呕吐的对象。
“3Q”-“THANKYOU”(谢谢)等等。
这些词语极大地发挥了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展示了我们追求自由,崇尚创新的个性,最大限度地反映了我们的语言创新能力。
而且网络语言便于交流。
现今社会,绝大多数的人都上网,并乐此不疲的通过上网的方式来接触外界,与外界交流。
我们可以看一下网络语言在我们当中实际使用情况,如:
用“粉丝”代替“FANS”,就避免了在聊天状态下的中英文的转化;用“9494”、“520”等数字形式来表达“就是就是”、“我爱你”。
就节省了时间,加快了打字聊天的速度;还有一些省略词的运用,如“酱紫”-“这样子”、“表”-“不要”,这些网络词语的运用,以其输入的便捷性、视觉的直观性和互动的积极性,无不体现着网络语言对交流方面的积极影响。
2、负面影响
使人们摒弃传统的语言规则而不顾,一旦有了长期使用网络语言的习惯,会导致正规语言的运用能力的下降。
如某些旧词新意的情况:
“太平公主”、“芙蓉”、“山寨”,一旦出现在阅读性资料中,就会让人不禁联想到“超级大平胸”、“芙蓉姐姐”、“仿制品”,从而表现在态度上就是不严肃,进而影响到阅读注意力,也使鉴赏力弱化或退化。
当代对于正常学习的学生们,如果将网络语言运用在教学上,对辨别能力差的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如:
把“一往情深”写成“一网情深”,这种故意写错别字、故意歪曲字词的本义,就很容易造成学生理解上的混淆甚至障碍,从而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在表达要求准确而严肃的公文里,如果同样使用网络语言就会影响到应用文的运用效果;还有网络语言中的一些“无厘头”格式,也会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放眼望去,上网的不仅仅是大学生,那些数理化公式还记不牢的初高中学生也悄无声息的加入到“网民”的大军中来了。
特别是学习负担不太重,又处于叛逆年龄的初中生也算是网虫一族的主要群体。
十三四岁的孩子接受新事物特别的快,而且一旦接受了马上就要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网络语言也不例外。
有些网络语言已经迅速的成为他们的口头语,如:
“我靠”、“我晕”、“犀利哥”、“你在玩什么东东呀?
”、“哥做的不是作业,做的是烦恼”等等。
甚至他们用网络语言作为老师的外号,如“剩女”老师、“青蛙”老师、“很S”老师,听了这样的话,老师真是胆战心惊。
他们已经视会说网络语言为时尚前卫的象征,谁不会说网络语言那他就太落伍了,同学们会笑话他的。
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了,还不懂网络,你原始人啊。
网络语言已经冲击了语文教学。
这种冲击主要体现在:
学生已经将网络语言搬到了作文当中。
如“酱紫”、“大虾”、“886”、“0”(噢)、“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人生就是刷牙,一手端着杯具,一手握着洗具“,诸如此类。
年轻老师也还读得懂,可是年纪大的老师就根本搞不懂是什么意思。
批阅作文时给他指出来,他们还振振有词,老师你不是要求作文语言要口语化么?
你不是要作文语句要生动形象么?
能说的话,为什么就不能写啊?
殊不知这是一种不符合语言规范的坏习惯。
特别是九年级的学生,面临中考,150分的语文试卷其中作文占60分,像这样一味的乱用网络词语,阅卷老师可能就不会买账了。
结果影响的不仅仅是分数,而是他们的前途了,用遗憾终生来形容也绝不是夸大其辞。
学生作业中错别字现象很严重。
学生在网上聊天时,为了节省时间往往不去注意字的准确与否(多用谐音字),只要对方能明白就行了。
所以这种坏习惯也在作业中淋漓尽致的反映出来了,像出现错别字,歪曲词的意思的状况在学生作业中时常发生。
长期下去,字,词的正确写法可能就忘得一干二净。
正规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大学生一样也就要下降,对于孩子今后的成长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影响了青少年的书写能力。
近几年来不同省市的中考语文试卷,差不多就有一项考察学生书写能力的题目。
人们已经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