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数量词的发展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982811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史》数量词的发展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汉语史》数量词的发展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汉语史》数量词的发展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汉语史》数量词的发展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汉语史》数量词的发展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语史》数量词的发展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汉语史》数量词的发展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史》数量词的发展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汉语史》数量词的发展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王筠《说文句读》:

“古之布帛,自两头卷之,一匹两卷,故古谓之两,汉谓之匹也。

”两”是成双成对的意思,与“二”不同。

1、在先秦时代,主要用来指称天然成双的事物,或敌对双方的人.例如:

①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诗·

墉风·

柏舟》)

(髧:

n头发下垂貌。

仪:

配偶。

那两绺刘海下垂的少年,就是我的心上人。

②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论语·

子罕》)

【我抓住问题的正反两面加以彻底盘问,(答案就有了。

)】

④五管在上,两髀为胁。

(《庄子·

人间世》)

⑤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秋水》)

⑥两造具备,师听五辞。

(尚书·

吕刑)

(两造:

两曹,指原、被告双方。

五辞:

五刑的讼辞。

原告和被告都到齐了,法官就审查五刑的讼词。

2、“兩”字用作狀語時,表示對兩人或兩物同时进行某一行為。

①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闭其所誉.(庄子.外物)

②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荀子·

劝学》)

汉代以后,一般“二”数都可以称“两”了。

①二人视事敷月,而两县皆治。

(《汉书·

薛宣传》)

②大将军王凰荐庆忌前在两郡着功迹。

辛庆忌传》)

【按:

洪诚先生说:

“战国中期以前,‘二’与‘两’的用法是有区别的,从晚周开始,就有互用的现象。

”并举例:

①《墨子·

小取》:

“一马,马也,二马,马也。

马四足者,一马而四足也,非两马面四足也。

”②《荀子·

议兵》:

“此四帝两王,皆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也。

《正名》:

“以一易两,人曰:

无丧而有得也。

以两易一,人曰:

无得而有丧也。

”】

又如:

易者,以一易一,人曰:

无得亦无丧也,以一易两,人曰:

(《荀子正名》)

(二)“参”、“什”、“佰”(伯、百)用法的发展在上古時代表示分母或倍數。

1、表分母。

A.“分母+分子”。

①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

达生》)

B.“分母+之+分子”。

①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參国之一。

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左傅。

隱公元年)

C.分母+分+之+分子。

①故關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

而人众不過什三。

(《史记·

貨殖列傳》)

D.分母+分+分子。

①卒岁,十牛以上而三分一死。

(《睡虎地秦墓竹简》第24页)

E.分母+分+名词+之+分子。

①方今大王之兵,不能十分吴楚之一。

淮南衡山列传》)

F.分母+分+名词+分子。

①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五分尊一为升。

(《商鞅量》)

G.分母+名词+之+分子。

①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左传·

隐公元年》)

H.分母+动词(有、取)+分子。

①胡不赴秦俱死,且什有一二相全。

张耳陈余传》)

②吾欲二十而取一,何如?

(《孟子·

告子下》)

I.分母为“十”时,可以只说出分子。

①栗腹以十万之众,五折于外。

鲁仲连邹阳列传》)

J.分子为“一”时,可以只说出分母。

①居官府公食者,男子参,女子驷(四)。

(《睡虎地秦墓竹简》)

2、表示倍数。

两倍单用“倍”,三倍以上则加数词,五倍也叫“蓰”。

①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老子》)

【什百:

十倍百倍(的效率)】

②或相倍蓰,或相什百。

(孟子·

滕文公上)

(倍、蓰:

一倍、五倍。

相什百:

相差十倍百倍。

③今有人于此,什子。

子能什譽之而一自譽乎?

(《墨子·

公孟》)

(什子:

比你贤十倍。

复数的表示。

汉语词本身没有单数复数的形态变化。

复数一般用“诸、众、群”等形容词来表示。

“诸”表示人的多数,“众、群”表示人、物之多数均可。

甲骨文中未有。

另有不定数,中古产生的不定数有三种形式:

A唐代起,.用量词“些、些些、些小(少)、些儿、些子、些子儿、些些子”等表示,相当于“一点儿”;

B.“三五”形式已见上古,中古用得很普遍。

①遂将三五少年辈,登高远望形神开。

(李白《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一双青白鸽,绕帐三五匝。

(《敦煌变文集》)

C“五三”;

“五七”(见于唐代);

“百十”(见于唐代)。

经五三日乃引见之。

(《北史·

斐叔业传》)

3、王力先生说:

凡在二物上面加上一人,凑成三個,也叫做“參”。

①吾与日月参光。

(《莊子·

在宥》)(参:

齐、同)

②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

……擬于舜禹,參于天地,非夸诞也。

不苟》)

(“拟”与“参”对举,二字同义,都是“比”的意思。

③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舍其所以参,而愿

其所参,则惑矣。

天论》)

(参:

人能制天时地财而用之,就是参于天地。

参:

配合。

④明參日月.大滿八极,夫是之謂大人。

夫恶有蔽矣哉!

解蔽》)(参:

同、齐)

⑤積善而不息,則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

性惡》)

【说明:

以上王力先生所举诸例中的“参”,都不是数词。

()夺然后义,杀然后仁,上下易位然后贞,功参天地,泽被生民,夫是之谓权险之平,汤武是也。

(《臣道》)(“参”与“被”对文同义)

(三)“再”字意义的发展

在上古時代用作数詞,表示“兩次”,不是频率副词。

①五歲再閏。

(《易·

繫辭上》)(再闰:

闰两次。

②一再則宥,三則不赦。

(《國语·

齊語》)(犯一次罪、两次罪)

③季文子三思而後行。

子聞之,日:

“再,斯可矣。

”(《論語·

公冶长》)

【再:

(思考)两次】

④一呼而不聞,再呼而不聞,于是三呼耶?

山木》)

⑤一歲而再獲之。

富國》)

⑥君子贱野而羞瘠,故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礼论》)

到了唐代(或較早),“再”字發展為一種新的意義(舊義同時沿用),表示“第二次”,仍是數詞。

①朝廷雖無幽王禍,得不哀痛塵再蒙。

(杜甫《冬狩行》)

②寺憶新遊處,橋憐再渡時。

(杜甫後遊修覺寺)

直到近代(大約在明代或較早),“再”字才發展為频率副詞,表示“又一次”。

(四)零數的表示

1、在最初的時候(春秋時代以前),“十”被認為是整數,“十”以上是零數。

因此,“十”的後面要插進一個。

“有”字。

在殷虚卜辭中,寫作“”或“又”。

①俘人十()六人。

②自今十年()五.

③旬()二日。

④十犬又五犬。

⑤十月又—月。

在《尚書》裏更為嚴格。

“十”和零數中間必須加上“有”字,例如

①十有一月朔巡守,至于北岳。

(舜典)

②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

(同上)

③惟十有二祀,王訪于箕子。

(洪範)

如果有百敷,“百”和“十”之間全書没有例外,也要加“有”字。

①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

(書.堯典)

到了春秋、戰國時代,雖然也有人沿用這種“有”字,例如:

①吾十有五而志于畢。

(《論語·

為政》)

②即去大梁百有二十里耳。

强國》)

但是,就在同一部書裹,也没有處處都依照這個规則。

①今臣之刀十九年矣。

養生主》)

②以奸者七十二君。

天運》)

③鼓之,二十五弦皆動。

徐無鬼》)

④三年之丧,:

十五月而畢。

礼论》)

可見當時一般口語已經不用這種“有”字了,至两汉就基本上不用这种记数方式了。

後代所謂“零”,和上面的“有”字的概念完全不同。

“零”是零位的意思,如“一百零八”,“三千零五十六”等等。

這種“零”字是近代才有的。

上古時代直到中古時代,都不用“零”字。

①初入元,百六陽九。

(《漢書·

律曆志》)

②十缠九十八结,為百八日煩惱。

(智度論)

③冬至後一百五日為寒食。

(荆楚歲時記)

零位的表示,首先是從數學上的演算開始的。

因為演算時用籌(即數碼),碰到有零位的數字,用筆寫下來的時候,容易引起差錯,所以創造一種“O”號代表零位,例如6020作六O二O。

“O”號的應用,最早見于宋代數學家的著作中。

但是在當時的書面語言里还是不用“零”字來表示。

《三國志平話》:

“展開看之,乃二百單五年。

”用“單”不用“零”。

《水浒傳》也只稱“一百單八將”,不稱“一百零八”。

後來《红樓夢》第一回才說女媧氏煉成頑石“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

可見稱數法的“零”字是近代才產生的。

(五)“十”、“百”、“千”、“萬”前面的“一”字的用法。

“十”、“百”、“千”、“萬”的前面一般不用“一”。

①歲星出,東行十二度,百日而止,反逆行。

(史記·

天官書)

②填星出百二十日而逆西行,西行百二日反東行。

天官书》)

③一龠容千二百黍。

(六)序数数词前的“第”字

1、序数,在上古時代不用“第”字。

月的序數如“二月”、“八月”、“十二月”等,至今不用“第”字。

其他序数,現代用“第”字的,古代也不用“第”字。

五行: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書.洪範)

五事:

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視,四曰聽,五曰思。

2、“第”字最初是個名詞(次第),表示功勛的名次,或爵位的位次;

还作动词。

①楚国第我死,令尹司马,非胜而谁?

哀公十六年》)

(杜预注:

第,用士之次第;

《广雅·

释诂》:

“第,次也。

”)

②所幸宫馆,辄为歌颂,第其高下,以差赐帛。

王褒传》)

(第:

评定。

3、至汉代,“第”字真正用作序數的詞頭。

补:

于是孝文帝乃以绛侯勃为右丞相,位次第一;

徙平为左丞相,位次第二。

陈丞相世家》)

①尚書郎正用第二人.(《世說新語·

方正》)

②我何如卿第七叔?

(《世說新語·

品藻》)

③七試者:

第一試,昇到門不為通,第二試,使昇于草中守黍驱獸;

….

(《神仙傳·

張道陵》)

④可于西市束壁南第三店為我買魚作鲙。

(《仙傳拾遗》)

兄弟排行

兄弟排行也是序數。

上古時代有伯、仲、叔、季。

“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孟”也是老大,“季”也可能是老三。

到了唐代以後,堂兄弟也可以同排行,改用數目字。

①敛袂前,问其姓。

日:

“姓張。

”對曰:

“妾亦姓張,合是妹。

”遽拜之,問第幾。

曰:

“第三。

”问妹第幾。

“最長。

”遂喜曰:

“今日多幸,遇一妹!

”(《虬髯客傳》)”(一妹:

大妹。

②非一妹不能識李郎,非李郎不能遇一妹。

(《虬髯客傳》)

③三郎令侯一娘子、李郎久矣。

④又名武仙郎者问歸舜曰:

“君何姓氏行第?

”歸舜曰:

“姓柳,第十二。

”曰:

“柳十二自何許來?

”(续玄怪绿)

⑤岐王宅裏辱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又如杜甫稱高適為高三十五,稱岑参為岑二十七,白居易稱元稹為元九,韓愈稱張籍為張十八等,不勝枚舉。

排行第一的“一”,通常說成“大”。

,.

①宿业師山房期丁大不至。

(孟浩然詩题)

②送王大校书。

(孟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