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人文经典阅读课程参考阅读书目及导读材料文档格式.docx
《级人文经典阅读课程参考阅读书目及导读材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级人文经典阅读课程参考阅读书目及导读材料文档格式.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1《传习录》(古典人文部分:
明,王阳明)
史部
12《史记》(古典人文部分:
西汉)
13《汉书》(古典人文部分:
东汉)
14《后汉书》(古典人文部分:
南朝刘宋,范晔)
15《三国志》(古典人文部分:
西晋,陈寿)
16《资治通鉴》(古典人文部分:
北宋,司马光)
集部
17《楚辞》(古典人文部分:
西汉,王逸辑录)
18《杜诗详注》(古典人文部分:
唐杜甫撰,清仇兆鳌详注)
19《稼轩词编年笺注(增订本)》(古典人文部分:
南宋辛弃疾撰,邓广名笺注)
20《红楼梦》(古典人文部分:
清,曹雪芹)
第二模块人文经典(中国现代)
01刘以鬯《酒徒》
02
西西《我城》
03白先勇《台北人》
04严歌苓《雌性的草地》
05哈金《等待》
06莫言《红高粱》
07阿城《棋王》
08史铁生《我与地坛》
09陈忠实《白鹿原》
10余华《活着》
11伊藤虎丸著,李冬木译《鲁迅与日本人》
12张爱玲《倾城之恋》
13钱钟书《围城》
14许地山《春桃》
15汪曾祺《受戒》
16白先勇《游园惊梦》
17刘索拉《你别无选择》
18王朔《顽主》
19刘震云《一地鸡毛》
20阿城《遍地风流》
第三模块西方人文经典(古代、近代)
01《荷马史诗》(古典人文部分:
古希腊.荷马)
02《俄狄浦斯王》(古典人文部分:
古希腊.索福克勒斯)
03《柏拉图文艺对话集》(古典人文部分:
古希腊.柏拉图)
04《理想国》(古典人文部分:
05《诗学》(古典人文部分: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06《诗艺》(古典人文部分:
古罗马.贺拉斯)
07《圣经》(古典人文部分:
中世纪)
08《忏悔录》(古典人文部分:
中世纪.奥古斯丁)
09《神曲》(古典人文部分:
文艺复兴.但丁)
10《哈姆雷特》(古典人文部分:
文艺复兴.莎士比亚)
11《诗的艺术》(古典人文部分:
新古典主义.布瓦洛)
12《社会契约论》(近代人文部分:
启蒙主义.卢梭)
13《拉奥孔》(近代人文部分:
启蒙主义.莱辛)
14《新科学》(近代人文部分:
启蒙主义.维柯)
15《风俗论》(近代人文部分:
启蒙主义.伏尔泰)
16《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近代人文部分:
德国古典美学文艺.席勒)
17《美学》(近代人文部分:
德国古典美学文艺.黑格尔)
18《歌德谈话录》(近代人文部分:
德国古典美学文艺.歌德)
19《少年维特的烦恼》(近代人文部分:
20《艺术哲学》(近代人文部分:
实证主义.丹纳)
第四模块西方人文经典(现代、后现代)
01萨特《禁闭》(后现代:
法国)
02加缪《局外人》《西西弗神话》(后现代:
03戈尔丁《蝇王》(后现代:
英国)
04卡夫卡《城堡》(后现代:
奥地利)
05J.D.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后现代:
美国)
06索尔·
贝娄《洪堡的礼物》《更多的人死于心碎》(现代:
07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现代:
俄罗斯)
08川端康成《雪国》(后现代:
日本)
09加西亚·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后现代:
哥伦比亚)
10福克纳:
《喧嚣与骚动》(后现代:
11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现代:
德国)
12弗里德里希·
威廉·
尼采《悲剧的诞生》(现代:
13胡塞尔的《现象学的观念》(现代:
14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现代:
15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现代:
16托尔斯泰《安娜·
卡列尼娜》(现代:
俄国)
17罗曼·
罗兰《约翰·
克利斯朵夫》(现代:
18海明威《老人与海》(现代:
19托马斯·
艾略特《荒原》(现代:
20米兰·
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后现代:
捷克)
二、导读材料
中国古代人文经典20部
01《周易》导读
《周易》,冠居
“群经”
之首,是一部中国古代哲学典籍,亦称易经,简称易。
这部奇书的思想光华,是通过神秘的“占筮”外衣,焕发出恍惚的象征色彩:
它那蕴藏丰富的变化哲理出现之际,人们对之既向往又“陌生”,乃至“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系辞上传》);
随着历史的推进,自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史记·
孔子世家》)之后,学人对《周易》的认识逐代加深,《易》学著述层出不穷,然而,同时产生的种种扑逆迷离的猜测、附会之说却也多得令人眼花缭乱,遂使本属“玄学”的《周易》思想被涂上了一重又一重“幻想和奇想”的“附加色”。
《周易》的“易”的主要意思是变化,周易以高度抽象的六十四卦的形式表征普遍存在的双边关系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变化,并附以卦爻辞作简要说明。
周文王演周易,其背景是周文王与商纣王之间的斗争。
因周有周密、周遍、周流等意,被相传为周人所做。
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周易》的诞生地就是现在的古都安阳。
羑里城位于安阳市区南10公里处。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是中华人民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周易》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
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02《尚书》导读
《尚书》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尚通“上”,意指上代之书《尚书》,在作为历史典籍的同时,向来被文学史家称为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是和《诗经》并列的一个文体类别。
但这散文之中,用今天的标准来看,绝大部分应属于当时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准确地讲,它应是一部体例比较完备的公文总集。
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尚书》是我国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政治课本”和理论依据。
然而,由于真正的《尚书》命运多桀,两千多年来,我国学术界一直对传世的古文《尚书》存在真伪之争。
传统观点认为:
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
一般认为《今文尚书》中《周书》的《牧誓》到《吕刑》十六篇是西周真实史料,《文侯之命》、《费誓》和《秦誓》为《春秋》史料,所述内容较早的《尧典》、《皋陶谟》、《禹贡》反而是战国编写的古史资料。
今本《古文尚书》总体认为是晋代梅赜伪造,但也存在争议。
在清华大学2008年7月入藏的一批战国竹简中,出现了失传两千多年的《尚书》真正原貌。
03《诗经》导读
《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也就是前1100年到前600年,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
〈诗经〉在先秦叫做〈诗〉,或者取诗的数目整数叫《诗三百》,本来只是一本诗集。
但是,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之首。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当初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
“风”包括了十六个诸侯国的民歌,即“十六国风”,共160篇。
占了诗经的一半以上。
与《雅》、《颂》相比,《风》显得活泼,生活气息更浓,如开篇《关雎》写初涉爱河的青年。
《氓》写被丈夫抛弃的女子的哀怨。
《静女》写恋爱时的微妙心理。
“雅”是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一共有105篇。
“大雅”是用于隆重盛大宴会的典礼;
“小雅”则是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
“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现存共四十篇。
《诗经》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
《诗》广泛运用于各诸侯国祭祀、朝聘、宴饮等场合,在政治、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层的人际交往多称引《诗》句来评论抒情。
所引用的《诗》句,往往断章取义。
《诗》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实用价值。
孔子很重视《诗》,曾以《诗》教授弟子,并对学《诗》的重要意义和社会功用有多方面的阐述。
汉儒使《诗》经学化,固然有对《诗经》的曲解、附会,但汉代形成的诗教传统和说诗体系,不仅对《诗经》的研究,而且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汉时期,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
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
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
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在民间广泛传授,自郑玄作笺兼容三家,使毛诗盛行于世。
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04《老子》导读
《老子》,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
《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
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全文共计五千字左右。
《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这本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
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除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老子》一书中还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05《庄子》导读
《庄子》:
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著作之一。
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所流传的,今已失传。
如今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
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做。
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
司马迁认为庄子思想“其要归本于老子”。
然而就庄子书中寓言、义理及《天下篇》对老子思想所评述,老子与庄子思想架构有别,关怀亦不相同,所谓“道家”思想体系与《庄子》书,实经过长期交融激荡,经汉代学者整理相关材料,方才编定。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文笔变化多端,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想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刘熙载《艺概·
文概》)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
分为:
外篇、内篇、杂篇。
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
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
它和《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
鲁迅先生说过:
“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汉文学史纲要》)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06《论语》导读
《论语》:
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一共二十卷,1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