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智慧城市建设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docx
《2019年智慧城市建设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智慧城市建设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19年智慧城市建设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
2019年4月
目录
一、公司发展环境 3
1、国家大力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产业发展处于战略机遇期 3
2、智慧城市市场空间广阔,发展前景光明 4
二、公司发展战略 4
三、公司经营计划 5
1、坚持全球布局战略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 5
2、坚持智慧城市“1+N”战略持续深挖项目落地 5
3、坚持投资兼并战略打造智慧城市生态圈 5
4、坚持平台战略不断开发应用新产品 6
5、坚持政企协同,合理应用PPP模式 6
6、坚持优化人才队伍推动企业文化建设 7
7、大力推广智慧城市2.0运营平台 7
8、大力进行5G相关项目的拓展 8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9
1、政策性风险 9
2、公司资源整合及规模扩张后带来的管理风险和资金风险 9
3、核心技术人员流失风险 9
4、智慧城市“1+N”业务模式的风险 10
5、商业模式转变风险 10
一、公司发展环境
1、国家大力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产业发展处于战略机遇期
在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的力量推动下,2012年12月,住建部发布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印发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两个文件,开始试点城市申报。
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明确“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将智慧城市纳入国家级战略规划,智慧城市得到国家层面的支持。
随着政策红利的逐步释放,将会为行业发展注入更多的推动力。
2014年8月29日,经国务院同意,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土部、住建部、交通部等八部委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增强,综合竞争优势明显提高,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网络安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同时要求加快发展智慧城市产业,作为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为智慧城市产业的有序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智慧城市作为城市创新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融入到城市生产、生活、管理的各个方面,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生产效率、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提高了人们的生
活水平,实现人与城市的和谐发展,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2016年底,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提出了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行动目标:
要求到2018年,分级分类建设100个新型示范性智慧城市;到2020年,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截目2018年底,国家发布的智慧城市领域相关政策性文件共计17项,地方性的政策法规性文件16项。
一系列支持智慧城市发展的国家、地方政策陆续出台,全国多个城市将智慧城市建设纳入发展规划。
相关政策的出台与落地为智慧城市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2、智慧城市市场空间广阔,发展前景光明
智慧城市上升为国家战略,随着政策红利的进一步释放,智慧城市产业规模将会迎来快速增长。
目前全球已启动或在建的智慧城市达
1000多个,从在建数量来看,中国以500个试点城市居于首位,智慧城市由概念规划期进入项目建设落地期。
自2010年以来全国智慧城市投资额保持年均14.81%的复合增长率,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预计
2019年我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突破10万亿元,到2022年智慧城市建设投资将达到25万亿元,2018至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33.38%。
二、公司发展战略
抓住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的战略机遇,大力巩固和发展智慧城市业务,以智慧城市建设、运营为主业,同时,以智慧城市产业为基础和
依托,通过并购方式积极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平台等相关业务,构建产业协同的生态链。
三、公司经营计划
根据公司的战略发展规划,公司总体目标是依托子公司建立智慧城市领域的业务布局,构建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智慧城市产业发展平台,为后续进一步拓展该领域的业务奠定基础。
为了实现公司经营业绩的稳步增长,2019年公司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1、坚持全球布局战略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
面对新的经济发展形势,新的机遇和挑战,公司将继续贯彻落实智慧城市业务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齐头并进的发展思路,重点拓展发展空间巨大,人口众多的印度、印度尼西亚等海外市场,打造海外市场的标杆项目,提示公司的形象和效益,探索新的利润增长点。
2、坚持智慧城市“1+N”战略持续深挖项目落地
公司坚定智慧城市“1+N”战略,做深领域,做大区域,深刻理解并不断创新智慧城市项目的业务模式、商业模式和发展模式,继续增加智慧城市总包项目的数量。
同时,积极推进已签订的智慧城市“1+N”项目落地实施工作,努力打造智慧城市“1+N”业务模式的示范工程。
3、坚持投资兼并战略打造智慧城市生态圈
公司要抓住智慧城市建设和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利用智
慧城市产业基金的优势,发挥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平台价值,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资源,积极寻求智慧城市产业链优质投资项目,拓宽新业务领域,力争在2019年度通过并购实现扩大市场规模,促进公司持续快速发展,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的目标。
4、坚持平台战略不断开发应用新产品
公司将进一步依托研发平台,完善市场驱动的产品研发机制,以符合技术发展趋势和面向市场需求相结合的视野,推进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
公司将与国内著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专家学者进行紧密合作,积极申报各项国家级、省部市级科技项目,加大自主知识产权和领域技术创新的研发工作,为公司各项业务开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实现自有技术的市场化运作,提高自有技术的品牌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
5、坚持政企协同,合理应用PPP模式
传统的政府自建自营模式已经远不能满足投资需求,更多的资金需要由企业和融资机构去筹措,将市场机制引入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必然选择。
PPP模式是发展智慧城市的最佳选择。
公司通过募集产业资本,将政府、银行、投行、产业链龙头企业进行整合。
充分发挥各方在智慧城市领域的资源、影响力与发展战略。
发挥融合发展的灵活机制的优势,将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
可降低拓展市场的成本,缩短市场培育期,完善公司的战略布局,推动先进技术的更广泛应用。
6、坚持优化人才队伍推动企业文化建设
人才是一种战略资源,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
公司将继续重视人才引进与培养,将人员素质的提升与企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加快职业化队伍建设,加大年轻后备力量的培养步伐,不断完善人力资源整合、绩效考核体系和激励措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用人环境,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赢。
7、大力推广智慧城市2.0运营平台
智慧城市2.0运营平台即:
A、系统建设运营化以长期运营营收的系统设计为出发点,基于基础运行数据进行智能解析,为更多的外部接入系统提供更有价值的数据和智能化的服务,实现系统整体可运营化。
B、数据采集智能化采用更广泛的数据采集方式和更智能的数据提取技术,以保证从海量的数据信息源中抽取到匹配的关键数据,从而满足系统的数据要求。
C、实施建设可调节化根据实施点可调节的“1+N”建设模式。
“1”表示基于地理信息基础的跨行业信息和数据共享交换的智慧城市公共平台,是整个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N”表示多个行业应用,包括智慧交通、智慧农业、智慧商圈、智慧教育、智慧消防等行业的扩展。
系统整体可以根据需求进行功能自主调节,满足全方位的系统功能需求。
D、系统关联紧密化利用高内聚低耦合的软件设计原则,保证各
系统之间的关联紧密,模块职责明确,具有更好的可复用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E、平台运行统一化遵循统一可调节的运营实施平台体系,使各个行业应用系统之间的连接、数据交换、服务管理统一化、标准化,从而使系统整体由下至上实现平台化的运营。
重点拓展投入后有产出,建设后能运营的智慧商圈、智慧旅游、智慧园区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建立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性公共服务系统或体系。
8、大力进行5G相关项目的拓展
智慧城市相关城市信息化产业的不断完善,给公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5G时代的即将来临,给城市信息化产业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2018年度公司承接的5G移动宽带项目,将在2019年度继续开展合作。
5G移动宽带项目是基于运营商网络,为各个地区提供网络宽带基础建设,该项目为后续公司承接5G其他相关项目奠定了良好基础。
5G通信服务让数据从传统的应用系统中高效流动起来,全面完
成数据交换共享及应用。
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以及物联网设备的接入,
5G通信带宽的需求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在物联网基础上5G技术对于智慧城市构建有突破性作用,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
公司为5G应用场景准备了广泛的服务,借助自己的技术积累、强大的研发能力和高水平服务能力,参与智慧城市以及通信系统相关项目的构建,在
5G市场已具备竞争力。
目前公司正在拓展5G智慧能源建设项目,在未来几年,公司将基于与运营商的合作基础,逐步拓展5G相关项目,并争取在各地区逐步落地5G其他相关项目建设,这将为公司带来更多的营业收入。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政策性风险
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细分行业与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密切,公司的发展与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呈正相关性,公司的多数客户为政府客户,所以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经济复苏振兴政策的力度都直接和间接影响公司主营业务和公司客户。
2、公司资源整合及规模扩张后带来的管理风险和资金风险
随着公司资源整合和全国市场战略布局的实施,公司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类订单项目在全国各地的不断增多,覆盖区域更广,使公司充分及时地掌握全国各地项目现场工程进度、安全、质量、人力资源配备等方面信息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同时公司对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从而给公司带来一定的经营风险。
3、核心技术人员流失风险
伴随着行业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相关技术人才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如果公司不能有效保持和完善核心技术人员的
激励机制,将会影响到核心技术人员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也会影响到核心技术团队后备力量的建设,造成人才流失,从而给公司的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4、智慧城市“1+N”业务模式的风险
智慧城市建设主导者是城市管理者即地方政府或政府有关部门,而受益者则是城市的主体即城市中的企业和市民。
由于智慧城市“1+N”项目投资总金额偏大、项目建设周期较长、项目所涉及的地方政府下属部门或分支机构较多、智慧城市“1+N”合同仅为较笼统的框架性协议,因此,智慧城市“1+N”业务模式存在政府换届或国家政策调整变化、地方政府财政紧张导致投入延迟或无法持续投入、费用控制不力、公司现金流压力和回款压力等因素造成项目部分或全部无法实施或延期的风险。
5、商业模式转变风险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网络通信、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互联网与智慧城市行业发展进一步撞击与融合,如企业不能及时把握商业模式转变带来的机遇可能面临原有市场格局被打破的风险。
目前智慧城市项目建设与发展的商业模式,无论是政府出资企业建设模式,或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建设模式,或政府规划第三方建设运营模式,亦或是BOT及其变种(如BOO)模式,又或者是政府企业
共同出资(或企业单独出资,政府补贴)企业运营,用户购买服务模式,再或是政府与企业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伙伴式的合作关系模式(PPP)均存在不同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