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全套课件_PPTPPT文件格式下载.ppt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956412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PPTX 页数:421 大小:13.3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全套课件_PPTPPT文件格式下载.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21页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全套课件_PPTPPT文件格式下载.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21页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全套课件_PPTPPT文件格式下载.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421页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全套课件_PPTPPT文件格式下载.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421页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全套课件_PPTPPT文件格式下载.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4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全套课件_PPTPPT文件格式下载.pptx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全套课件_PPTPPT文件格式下载.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全套课件_PPTPPT文件格式下载.pptx(4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全套课件_PPTPPT文件格式下载.pptx

一是指典籍,如诗书、礼等;

二是指人们的风俗礼仪。

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有“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这里的“文化”指与“武力”相对的教化。

在中国,“文化”不同于“文明”。

“文明”与物质世界的改造相联系。

发展到今天,文化的含义更为广泛:

指“读书识字”,不识字要学文化,指“修养”,言行粗鄙要提高文化素养;

文化部门主管的文化是文学艺术、文博、图书等;

作为专门术语的文化,在考古学中是指先民的遗址、遗物,如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在其他人文学科的理论研究中,不少人同意文化是指“观念形态”,政治、经济以外都在其列;

也有人则作更广泛的理解,认为人类创造的一切,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文化,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解释。

文化内容的三个范围:

第一,意识形态(也称观念形态),即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心理特征、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认识能力等;

第二,生活方式,即人们对其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的态度以及在这些方面采取的形式。

第三,精神的物化产品,即从形式上看是物质的东西,但透过物质形式能反映出人们观念上的差异和变化。

如机器,它本身很难说就是文化,否则生产机器岂不成了生产文化,但机器的工作机制及其形状却反映了人们的认识能力即科技的程度,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发明机器与大批生产机器的区别,前者反映了人类认识能力的变化所以具有文化的意义,后者则不尽然。

文化与文明的差异:

文化,中国古代,较多指精神领域。

而文明则含义更广,兼有物质创造与精神创造两个层面的含义。

尚书舜典曰:

“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

”,二、西方的“文化”含义及其它,通用的“文化”,译介西方相关语汇时,借用中国古已有之的“文化”,原从拉丁文cultura转化而来,德文为Kulture,英文西方所谓的“文化”与法文中均为culture.本义为耕种对树木禾苗的培养对人类心灵、知识、情操、风尚的化育,总之,“文化”一词在欧洲文化系统中,是从人类的物质生产引申到精神生产的,是与自然存在的事物相对而言的教育及其发展出来的东西。

今天,在英语中,Culture有十分广泛的用途,如农业为agriculture,人工培养的珍珠为Culturepearls,体育为Physicalculture,总之,culture既有物质生产又有精神创造的含义。

这一概念的含义约等于中国古代的“文明”。

在德国古典哲学家的著作中,文化的概念被用于哲学、道德、美学、艺术等深奥的精神生活领域,而科学技术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则被视为浅薄的“文明”。

在法国人的语言中,文化则是与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及社会制度、社会地位等联系在一起。

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波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欧洲文化体系,四大文明古国与东西方文化,四大文明古国:

中国、埃及、巴比伦、印度;

东方文化:

历史上,东方的概念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既是地理概念,又是政治概念。

历史上的“东方”是以中国为中心确定的方位,即“中国中心论”,故西游记中称印度为“西方”。

但是,鸦片战争以后,确立了“欧洲中心论”以后,印度、阿拉伯国家,包括非洲在内,都成为东方了;

西方文化:

以“两希”文化为源头、以欧洲和美洲文化为主体的文化。

西方文化学派:

进化论文化学派:

19世纪20世纪四五十年代,实证主义和新实证主义文化研究,从人类本质的一致性推导文化发展的直线性(由低级野蛮向高级文明)流于机械论的宇宙观,也叫“科学主义”、“工艺决定论”。

传播论文化学派: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认为文化最初都是在一个地方产生的,后来经过传播才在其它各地发展出来,容易导致认为人类文化只有一个中心,否认各民族文化发展的独立性。

功能论(结构论)文化学派:

认为文化的产生是社会功能的需要,文化就其本质来说是推护社会规范的一种有价值的工具。

存在着形式主义倾向,过分强调文化“模式”、“体系”的运用,而忽视文化动态研究,忽视文化的精神力量与人的价值主体性,因此,其文化思想基本是机械论的。

(抽象模式)心理论文化学派:

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符号主义、现象主义学派均属此类,它们在认识文化的个性及其具体社会作用方面较功能论有其深刻性,但它们的理论是建立在个人心理基础上的,因而往往忽视社会群体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具体典型),三、文化的实质性含义,美国的克鲁伯、克拉克洪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统计出自1871到1951年80年间,关于文化定义有164种。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解释:

“自然界客体”既指外在自然界,又指内部自然性。

可见,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虽然人通过文化改造了世界,但是,文化更是改造了人。

马克思主义的这一观点,是继承了旧唯物主义费尔巴哈的学说而得出的。

费尔巴哈说:

“人是人、文化、历史的产物。

”,四、广义文化、狭义文化,广义文化,广义文化:

指人类劳动创造成果的总和。

物态文化层(物质文化):

社会准则,满足最基本需要,制度文化层(制度文化):

由社会关系转化而来,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法律制度等行为文化层(指风俗习惯,具有较强的民族性)(行为文化),心态文化层(心态文化),社会心理(中间环节),社会意识形态,基层意识形式(政治理论、法权观念)高层意识形态(哲学、文学、艺术、宗教),文化形态类别或文化结构的又一种分法,第一类文化,智能文化,自然科学,物质文化,第二类文化,规范文化,社会科学,精神文化,科学与技术知识等房屋、器皿、机械等社会组织、制度、政治和法律形式、伦理、道德、风俗、语言、教育等宗教信仰、审美意识、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狭义文化:

指与特定的民族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相适应,以语言为符号传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范围:

即心态文化层,如思想、道德、风尚、宗教、文学、艺术、科技、学术。

第二节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一、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

中华民族创造的共同体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炎帝神农氏与黄帝轩辕氏)文化,属于国别文化.是以国家划分为依据的。

民族有聚散,但文化由民族共同体诸要素组成,而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1、有一个共同源头;

2、历史上相互渗透,有多元一体的格局;

3、汉民族文化起主导作用。

中国文化是由各地域文化组成的:

齐鲁文化、三晋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闽南文化、西域文化、徽州文化、荆楚文化、燕赵文化、三秦文化、关东文化、岭南文化,二、中国传统文化,指鸦片战争(1840年)前的中国文化。

传统文化的两个特性:

1、历史性、遗传性(历代积淀而杂,良莠互杂);

2、现实性、变异性(现实生活的基础,前进与变革的基础)。

中国传统社会中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弊端:

1、重农本轻工商3、重人治轻法治;

5、重考据轻创造;

7、重感性轻理性;

9、重人情轻交易;

2、重稳定轻开放;

4、重中庸轻竞争;

6、重德行轻科学;

8、重权术轻生产;

10、重集体轻个体。

目前的文化遗址与文物保护:

中国目前发现古遗址95086处,其中新石器时代至周代的最多,古墓葬达66360处,化石类1571处。

中国文物藏品达1000多万件,国家一级文物达10万余件,全国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5万处以上,建有各种博物馆已2000座。

三、学习中西文化专题的意义和方法,现实意义:

其一,认识民族自身;

其二,认识当前国情;

其三,继承传统,创造未来。

学习方法:

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

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本章思考题,1、试析“文化”一词的古今义。

2、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文化概念下一定义。

3、文化可分为哪四层?

狭义文化包含哪些内容?

4、试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教学重点难点:

历史地理环境,政区,少数民族与疆域开发,目录,第一节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一、关于历史地理二、中国历史地理的基本特征第二节历史地理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一、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二、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三、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四、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第一节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概念,一、关于历史地理自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文化环境),二、中国历史地理的基本特征:

1、疆域、政区:

夏朝(夏禹之子夏启开创)是中国有史可据的第一个朝代,疆域统计始自于此;

清朝疆域(1759年)是今日中国疆域的基础;

960万平方公里,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

政区(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行政区域):

商和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秦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二级政区制,直至唐代前期。

唐代安史之乱后至明清时期,基本上实行道(路、省)州县三级政区制。

秦:

郡县;

东汉:

州郡县;

隋唐:

二级制,唐安史之乱后形成三级制:

方镇(道)州县;

宋:

路州(府,军,监)县;

元:

行中书省(省)路(府)州(县);

明:

两京(直隶)十三省(布政使司)分守道、分巡道(总督或巡抚);

清:

省府县;

民国:

省道县;

建国后:

省地区县。

2、民族、人口:

由56个民族组成的国家,历史上蒙古和满族统治过中国。

出:

月氏族;

入:

朝鲜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

汉族前身是华夏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和核心。

汉族与非汉族不是绝对的;

在巩固和开发边疆方面,少数民族做出了特别重要的贡献。

藏族(前身是吐蕃)在青藏高原;

西域诸族和维吾尔族在新疆,蒙古族在内蒙古,契丹、女真和满族在东北,高山族在台湾。

(4)人口特征:

a、占世界人口1/51/3之间;

b、分布不平衡,北南人口汉代是7:

3,唐末是4:

6,明代是2:

8,明清稳定在4:

6,现在的不平衡是东南与西北之间;

c、人口迁移形成各种移民,历史上几次动乱对人口迁移有极大影响,它们是:

永嘉之乱、安史之乱和靖康之乱。

每当北方进入民族融合的时候,南方则进入开发的高峰期。

南方的经济高潮与北方剧烈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

中原文化有一个南国作为其后方。

3、地形、地貌:

三级阶梯分布。

第一级阶梯内为高山、高原、大陆盆地;

第二级阶梯内为丘陵、平原、山地;

第三级阶梯内为大,陆架。

4、气候:

季风气候(降水量有变化)、大陆性气候(冬夏两季温差大)、类型多样的气候。

古人观天象以测人事,强调天人合一,人事休咎归因于天。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中国气候的大势是由暖变冷,具体表现是温暖时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低。

”具体地说,夏商为温暖期,西周为寒冷期,春秋战国至秦汉为温暖期,魏晋南北朝为寒冷期,隋唐为温暖期,两宋为寒冷期,元与明前期是温暖期,明后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