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走向生本心得体会Word文件下载.docx
《教育走向生本心得体会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走向生本心得体会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生的学习潜能的开发是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因为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几万年人类进化历史的学习遗传基因。
所谓的教得好与不好,是看你是否把学生的学习潜能开发利用起来。
生本教育的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
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
生本教育中老师的教不能定位在知识的传授上,而应该起着学习引路、学习帮助、学习的激励的作用。
师本教育的学生学习是靠老师的监督进行的,老师的监督对课内的学习是有作用的,但对课外的学习则收效甚微,根源是学生被动学习。
生本教育的学生学习的动力靠的是学习兴趣,靠的是学习热情。
课内课外的学习都是靠着这种内驱力驱动着,老师的作用是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
“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
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
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
读了《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让我收获颇多。
书中郭思乐教授认为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就是: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它是一种能让师生产生快乐的“灵丹妙药”,从而让学生喜欢数学,以下是我的一点感受。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
“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
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
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
”当一种教育为孩子、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快乐与幸福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来反对它呢?
生本教育体系要求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进行活动。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根据所学内容设计合适的游戏让孩子玩得开心,学得容易。
把一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乐于学习的知识,并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通过不断的、快乐的游戏,孩子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头脑变得十分灵活,学习成了十分开心的事,学习成了自己内在的需要。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一天几节课,一节课四十分课的长坐,成人也难以招架,更何况是小孩子。
因此,生本教育要求我们的教师巧妙地让孩子从板凳上解放出来,启动他们的思维,放飞他们的想像。
我最喜欢生本教育的一个地方——“保底不封顶”。
在传统的教学中,出现这种超过教学目标的事情是很少见,很多教师这样来阻碍学生:
“这些还没学到,我们以後再学。
”大大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
但是生本教育里面我们一直坚持“保底不封顶”的理念。
生本教育理论为数学教学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亮点,鼓励学生的自信心,高涨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思维。
在口算方面,例如:
算18+7,你是怎样算的?
生1:
我是用数数的方法来算的:
19、20、21、22、23、24、25答案是25。
生2:
18+7=10+15=25。
生3:
18+7=18+2+5=25。
生4:
18+7=18+4+3=22+3=25等等多种方法。
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可能早就不让学生说了,因为这些方法有些太复杂了。
他们只想他们的思想统一,不想有太多的思想火花,这样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
但是生本教育下的孩子就不同了,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来表达自己的见解,畅所欲言。
生本教育体系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相信“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相信“儿童的独立性”。
这些最基本的理念在书中读来竟蕴含着深厚的内涵,这还需要自己在日常教学中深刻体会,期盼着自己的课堂中,自己的学生也能如此的成长、如此的学习,期盼着“在美丽的教育世界里,两个生命——儿童的生命体和知识的生命体在嬉戏游荡,构成整体领悟的教育乐章。
《教育走向生本》的读书心得
按照学校的安排,我认真拜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副院长郭思乐教授的新著《教育走向生本》,并做了很详细的读书笔记。
通读后该书后,我觉得它具有以下五点突破性的贡献:
一、关于两种教育体系
作者认为,师本教育体系和生本教育体系这两种教育体系的存在是事实。
“仅仅是零敲碎打的改革,已经不足以解决今天的问题了”。
因为过去基本上是一种师本的教育体系——“一切都是为老师好教而设计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我们需要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
生本教育体系“不仅在方向上强调学生为主体,------而是要彻底解决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整个体系问题”。
作者能揭示出两种教育体系,是以深入的研究作为基础。
例如对成人的理智律和演绎为主与儿童的情感律和归纳为主的区别;
接流式和源流式教学的区别;
连动式机制和激发式机制的区别都做了有价值的探索。
“师本体系”和“生本体系”的区别具体体现在理念、课程观、方法论和管理和评价等方面。
二、关于两种不同的理念
生本教育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
作者分析了许多偏离本体的现象,说明寻找到本体,真正坚
持“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并不容易。
这点我深有体会,例如“走教案”现象的产生,就是“师本体系”评价造成的。
那种为了评选而精心设计的教案,课堂上教师关心的是如何展示自己的风采,让学生“出彩”也是为教师设计的教案服务。
表面看,这样的课,教学目标正确,一切按计划进行,学生也在参与,也有收获,高高兴兴,热热闹闹,天衣无缝,准时下课。
但是教师实际上事前不向学生进行调查,课上也不关心学生在想些什么,这样的课怎么能使每个学生得到主动发展?
生本教育的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
师本教育常常看到的是这样的现象:
“同学们,现在可以上课了吗?
”,有些教师连上课都要征求学生的意见,好象相当尊重学生了,其实这是一种肤浅的理解,好象在“做秀”。
本书鲜明地指出:
“高度尊重学生”就应该是相信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人人可以创新”,“潜能无限”。
我体会应该区别的是:
老师是在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是认真地发现、理解学生自己的思想火花;
还是视而不见,急忙,甚至强硬地让学生去“痛饮”教师准备的那“一桶水”?
这其实是“师本体系”和“生本体系”两种不同对待学生的态度。
生本教育的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就是不仅认识到学生是教育对象,还要认识到学生更是教育资源。
教师是在充当泥瓦匠,辛苦地塑造、雕
凿学生?
还是在艺术地调动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自我发展?
这些都是两种不同教育体系的理念在教学行为中的反映。
三、关于两种不同的课程观
“生本教育”主张“小立课程,大作功夫”。
“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
“使整个教学过程体现‘教少学多’”的原则。
“生本教育”主张“学科内部整合和整个课程整合”。
例如语文,主张“教导学生认好字,写好字;
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进行自主的写作实践。
其他环节则是要么是不必要的,要么是可以精简的,要么是不必现在就教的”。
“生本教育”要探索“在突出三大语言的前提下整合整个课程”。
在探索、形成“生本教育”的课程观时,作者在多年实验中“感悟”出的一些创见是极有价值的。
如“整体领悟与知识生命”一节中论述的“儿童的思维是成胚胎式发展的”,作者用“输赢球”引导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例子,确实使我们深深感受到“在美丽的教育世界里,两个生命——儿童的生命体和知识的生命体在嬉戏激荡,构成了整体领悟的教育乐章”。
四、关于两种不同的方法论
“生本教育”主张“先做后学”,“先会后学”;
“先学后教”,“不教而教”;
“以学定教”。
这一系列相关的方法是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的,“比如,小学低年级学生进入写作阶段时,我让他
们进行顺应儿童心理的作文,整体输出,写自己喜欢写的、印象最深的语话,这就是作文的‘做’;
而作文的‘学’,即总结作文的规律,等等,则完全可以待之来日”。
贯彻了这些方法才能保证“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落实。
“生本教育”的方法论有一个重要的观点:
“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感悟”,感悟会“成为他们进行更广泛的高级学习的重要动力”。
他们的实验已经用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五、关于两种不同的评价与管理
“生本体系”主张“无为而为”原则。
主张老师“不给儿童过多的干预,而是给他们学习尽可能多的自主”,而坚持“师本体系”就有可能给以他们“没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评价。
“生本体系”的课,“没有把知识和行为变成一个一个细密的目标,对学生提出十分细密的要求”,没有一步一步地牵着学生走,如果按照“师本体系”来评价,这样的课恐怕就不会是好课。
因为“师本体系”主张学生要跟着老师,一个一个知识点地学那些经过教师过度分析过的教材。
我深信《教育走向生本》来自实践,积极为实践服务,有很强的生命力,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践行生本观,争取有所变化。
最近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
让我体会最深的是这段表述生本教育的话——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伟大的祷文:
“当鞋子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
它给予了我深深的启迪:
脚被忘记,也可以说是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好。
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就走得不好了。
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
所谓适合儿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
我们只要给了儿童生本教育,他们就会忘我地活动和游戏,也就是进行忘我的学习,这是一种忘我的境界。
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
环顾田野,鸟在鸣转,花在开放;
一头鹿,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灵活敏捷。
自然界的一切是如此完美,玫瑰不用去考虑自己该如何生长才是最美的,人为什么不能呢?
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花朵能盛开,是因为它处在合适的周围环境中,它根本不必关顾自己,它的能量没有被别的目标所挥霍和涣散。
其实,在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得到充溢的生命状态的自然、活力和喜乐,这就足够了。
他们就不必去思考自己:
我是否被人们认可,是否会被人说好话或坏话,我将得到多少分,我怎样才能得到这个分数,我处在何种位置等等。
他们不必把情感与能量消耗在此。
反之将会全心沉浸于所面对的学习之中,走向卓越和高级,走向纯洁和透辟。
在心理学上,这种“忘我”的状态就是“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