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学案第四单元 第14课 孔孟两章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941837 上传时间:2022-09-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35.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学案第四单元 第14课 孔孟两章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学案第四单元 第14课 孔孟两章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学案第四单元 第14课 孔孟两章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学案第四单元 第14课 孔孟两章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学案第四单元 第14课 孔孟两章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学案第四单元 第14课 孔孟两章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学案第四单元 第14课 孔孟两章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学案第四单元 第14课 孔孟两章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学案第四单元 第14课 孔孟两章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①是

②疾

③止

④见

⑤过

(3)古今异义

①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古义:

今义:

②是社稷之臣也

③有国有家者

④陈力就列

(4)虚词归纳

①于

②而

③为

《寡人之于国也》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③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①王

②兵

③胜

①河内凶

②请以战喻

③邻国之民不加少

④或百步而后止

⑤是亦走也

 

②以

③之

2.词类活用

(1)必为之辞:

(2)后世必为子孙忧:

(3)既来之,则安之:

(4)无乃尔是过与:

(1)王无罪岁:

(2)填然鼓之:

(3)树之以桑:

(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5)谨庠序之教:

(6)然而不王者:

(7)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3.特殊句式

(1)是社稷之臣也:

(2)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3)无乃尔是过与:

(1)未之有也:

(2)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是亦走也:

(4)直不百步耳:

4.语句翻译

(1)求!

无乃尔是过与?

译文:

(2)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3)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4)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季氏将伐颛臾》一文通过孔子和弟子________、______的对话,谴责了________的做法,鲜明地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政治主张及儒家修德行使“________”归附的做法。

2.《寡人之于国也》记叙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着“________”这一问题,孟子以“________”的比喻暗示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国家富强、百姓增多,而必须________、________,使百姓能够发展生产、安居乐业、受到教化,这样就可以“________”。

这种养民、教民的思想是孟子的“________”思想的体现。

阅读《季氏将伐颛臾》,回答问题:

1.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是持反对态度的,从哪句话可以看出?

他反对的理由是什么?

答:

2.第三段中,冉有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企图推卸责任,孔子是怎样含蓄地批驳的?

3.请分析“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一句的双重喻义是什么,孔子运用这一比喻的作用是什么。

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

作用是什么?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回答问题:

5.梁惠王为什么会有“民不加多”的困惑?

孟子是怎样回答这一问题的?

6.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运用比喻,可以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浅显生动、富有文学情趣,于机智幽默之中,突出事物的本质。

分析下列比喻句,说说运用比喻论证有什么作用。

比 喻

作 用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五十步笑百步。

“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器。

链接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

晚年整理了《诗》、《书》、《礼》、《易》等古代文献以及史书《春秋》,这些书被汉以后的读书人尊为“经”。

孔子的儒家理论也作为封建思想的正统,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

在教育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

在品德方面,孔子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论语》现存20篇,是孔子门人及后学编辑整理孔子言行以及孔门弟子言行的语录体专集。

“论”,读Lú

n,择也,选择摘录之意。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奉之为儒家经典。

(2)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

战国时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

他继承了孔子“仁”的学说并发展了这一学说,形成了贯穿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体系——孔孟之道。

孟子被尊为儒家的二号圣人——“亚圣”。

他在政治上提出以“民贵君轻”为中心的“仁政”主张,反对兼并战争,反对暴虐的统治。

在哲学上提出“性善论”。

《孟子》中的文章富于雄辩,鼓动性强,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具有“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的风格。

孟子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生动形象地表现抽象的道理,使文章引人入胜,富有文采,因而《孟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背景展示

(1)《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译注·

季氏》。

季氏,季孙氏,这里指季康子,名肥。

他是鲁国执政大夫,鲁哀公的权臣。

颛臾,附属于鲁国的小国。

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

本文记录的是孔子与其弟子冉有针对“季氏讨伐颛臾”一事的谈话。

冉有闪烁其词,观点含糊;

孔子辞色严厉,观点鲜明,反对武力征伐、以力服人,主张礼治教化、以德服人。

(2)战国中期,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

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

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

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称为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致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

梁惠王三十五年(前334),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曾对他说:

“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

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

”然后迫不及待地讨教救国治国之策。

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文内文外

分析《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的论辩艺术

本文层层驳诘,脉络分明。

文章开头当冉有、季路将季氏将伐颛臾之事告诉孔子时,孔子用推测的语气表示责备。

列出三条原因,表明对冉有的批评。

接着,冉有、季路欲推卸责任,辩称这主意是主公季孙氏出的,与己无关,孔子有点生气了,当即予以反驳。

最后,当学生冉有、季路不得不说出伐颛臾之事是他们君臣共同策划之时,孔子便再也忍不住训斥他们,此种行为非君子所为,孔子十分憎恨这种口是心非、遮遮掩掩的两面派态度,声色俱厉地责怪冉有“君子疾夫……”,并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批评冉有等的所作所为,最后告诫他们,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语气从温和委婉到声色俱厉,表明了孔子做人的原则和逻辑思维的严密。

季氏将伐颛臾

类文品悟

孟母三迁新传

“特大新闻!

特大新闻!

孟家又搬家了!

”卖报纸的小贩在大喊道。

哟!

孟子又搬家了。

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孟母三次搬家的故事了吧!

这回不知道孟家与谁为邻了。

还记得孟母说过的一句话:

“邻,是无法回避的,却可有选择的。

”这次孟母却是因为学堂附近出现一大堆工厂,什么钢铁厂、石油加工厂的,环境受到了很严重的污染。

孟母曾去申诉道:

“与你为邻,我们众人深受污染其害,这土地几里尽是乌烟,尔何不速速离去?

”但一直没有答复,孟母只得带着孟子又一次搬家了。

孟母经过自己再次深思考虑后,决定在广州的摩天大楼的最高层落户了。

孟母想,我已经在最高层了,不会有人打扰到孟子的学习。

经过一段时间的风平浪静,孟母发现孟子有些奇怪,出入西装革履,穿金戴银的。

于是一探究竟,发现住在周围的邻居都为暴发户,还听到一次孟子与他们的对话。

“孟子先生,与你为邻真是三生有幸,希望能借助一下你的声誉来为我们的商品提升一下形象,至于酬价方面,任你定夺。

”甲说。

“这个嘛!

好说。

只要你会做就可以了。

”孟子的这一番话,吓着孟母!

呜呼!

她决不容忍自己的孩子如此的重势利金钱。

这回,孟母带着孟子远离中国到国外去了。

谁知到了美国定居后,孟母的希望又一次落空了。

由于恐怖主义的存在,他们经常受到恐吓,甚至袭击。

孟子在此惊慌下,得了精神病。

孟母大哭道:

“与他为邻,伤我孩人格,与你为邻,害我孩身体。

到底是为何?

难道找一个好的‘你’做邻居都没有吗?

为何要为难我们这些想要廉洁的人?

为何要我们与那些世俗不堪的人为邻?

孟母的两次搬家寻邻的希望落空了,最后,孟母带着孟子在精神病院里住下,他们的邻居都是些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都是些风霜高洁、不畏强暴的人,好像陶潜和李白也在里面吧。

我想他们应该找到了和找对了自己的邻居。

因为我总听到孟母这样说:

“陶潜先生,与你为邻,真好!

看我们家的孟子又聪明了不少……”

微感言:

素材运用

点击文本

孔子和孟子的仁爱思想博大精深,虽穿越千年的时空,但仍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彪炳史册,影响后世。

他们的那一句句至理名言,振聋发聩,催人警醒。

运用示例

穿越历史的时空,聆听孔子关于立身处世的教诲。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告诫我们诚信乃做人第一要务;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告诫我们要擦亮双眼明辨是非;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告诫我们要怀有远大抱负,勇于改过自励;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告诫我们要虚怀若谷,谦逊待人。

眺望茫茫人海,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思想,让人与人之间感受到温暖,让社会世间充满了祥和温馨;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让人感悟到了做人的尊严;

人生在世,先要独善其身,更要兼济天下,方可浩然立于天地之间。

提醒:

完成作业 第四单元 第14课

答案精析

语言积累

1.《季氏将伐颛臾》

(1)通“欤”,句末语气词

(2)①代词,此 判断动词 正确 ②憎恨 疾病,毛病 快,迅速 强 ③不去 阻止,使……止 只

④谒见 看见 召见 通“现”,呈现 ⑤过错 责备

过分

(3)①古义:

让……担任,让……做。

认为。

②古义:

此,这,代词。

表判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