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综合知识精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937694 上传时间:2022-09-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综合知识精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教育综合知识精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教育综合知识精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教育综合知识精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教育综合知识精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综合知识精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教育综合知识精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综合知识精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综合知识精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教育的非独立性;

教育的原始性;

教育的平等性、普及性。

(2)古代教育:

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我国主要内容:

西周“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主要中心“礼、乐”);

西汉儒家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隋唐科举制度:

儒家经典;

宋代以后:

“四书”、“五经”。

西方:

斯巴达教育:

培养效忠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内容单一,方法严厉;

雅典教育:

强调身心和谐发展,培养“身心既美且善”的公民;

欧洲封建社会:

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合称“七艺”;

中世纪时期:

僧侣教育奉行禁欲主义,残酷的体罚,盲目服从圣书;

骑士教育形成效忠领主的品质,军事征战的本领;

世俗教育也学习文法、修辞、天文、历法、算术,但神学仍是主修课程。

古代教育特点:

①教育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

②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等级性,学校成了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的产所。

③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教育过程是一种灌输和被动接受的过程。

(3)现代教育:

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

特点:

①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②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

③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教育新特征:

①教育逐渐走向民主化,教育的服务性、可选择性、公平性和公正性成为改革的基本价值诉求。

②教育教学时空得到根本性改变。

③除了教育的生产性功能外,教育的政治性和文化性功能成为备受关注的教育性质。

④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趋势同时彰显,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成为基本理念,阶段性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研究认为:

揭示教育规律。

2、教育学发展阶段:

(1)萌芽阶段:

中国古代:

《论语》、《孟子》,朱熹的《四书集注》,韩愈的《师说》等。

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欧洲古代教育理论的最高成就是《论演说家的教育》。

(2)创立阶段:

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研究领域提出来。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对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的概括对后来影响重大,被认为是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

还有洛克的《教育漫话》和卢梭的《爱弥儿》。

(3)科学教育学阶段: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讲授,首先发生在德国(康德)。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誉为第一部科学形态的教育学,是教育科学形成的标志。

以哲学、心理学为基础,提出“三个中心”,即“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被视为“传统教育”的代表。

(4)教育学的多元发展阶段:

以社会学、人类学为基础,实验教育学(梅伊曼和拉伊)与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

他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的教育观念,形成“儿童、经验、活动”为中心的“新三中心”的教育教学观,被视为“现代教育”的代表。

(5)教育学的分化与拓展阶段:

3、教育学的学科特点:

①研究对象的普遍性、平凡性。

②问题界域的恒定性和解答的不确定性。

③学科基础的广泛性和跨学科性。

④理论类型的多元性和学科路径的多样化。

⑤学科属性的综合性和理论结构的层次性。

4、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①教育学的问题领域不断拓展。

②教育学研究基础的扩展和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③教育学学科的细密分化和高度综合同时进行。

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第三节教师与教育学

1、教育学的价值:

①能够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②能够有效地解释教育问题;

③能够促进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沟通。

“中介”的作用体现在:

启发教育自觉,形成科学的教育观;

获得大量的理论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促进教育工作者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养坚定的教育信念;

提高教育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优化教师的教育思维;

推动教育改革。

2、教师如何学习教育学:

①把教育理论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②将继承我国优秀教育传统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起来。

③把专业理论学习与经验交流和专题讨论结合起来。

④把专业阅读与教育写作结合起来。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教育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这是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

第一节教育与社会经济

1、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

(1)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

(2)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及教育的内部结构。

(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目的。

(4)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内容。

(5)经济发展水平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2、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2)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3)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最重要基地。

第二节教育与政治制度

1、社会的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

(3)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目的、教育政策、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体系、

2、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通过选拔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完善和发展。

(3)教育通过形成舆论、思潮,对社会政治产生影响。

第三节教育与社会文化

1、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社会文化规范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制约着人的教育观念。

(2)社会文化影响教育内容。

(3)社会文化还具有非正式的教育作用。

2、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

(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第四节教育与社会人口

1、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人口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其战略重点。

(2)人口数量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经费。

(3)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

(4)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2、教育优化人口的功能:

(1)教育是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2)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3)教育是促进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第五节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表现:

(1)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3)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2、解决教育问题应注意:

第一,教育必须坚持自己独立的品格。

第二,教育对社会要有所批判。

第三,教育对社会的适应要有所选择。

第三章教育与个体发展(教育要适应并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这是教育的另一条基本规律)

第一节人的发展概述

1、人的发展定义:

2、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

孟子,柏拉图,奥地利的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

(2)外铄论:

荀子,洛克,华生。

(3)实践主体论:

3、

(1)遗传决定论:

高尔顿《遗传的天才》;

美国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董仲舒的“性三品”。

(2)环境决定论:

洛克的“教育万能论”,《教育漫话》中“白板说”。

华生的“环境决定论”。

第二节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1、因素:

遗传、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2、遗传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

(3)遗传素质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4)遗传素质本身可以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3、环境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2)环境制约着身心发展的水平、方向,影响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进程和速度。

4、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主导作用):

第一,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第二,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系统性以及高度的组织性。

第三,学校教育是一支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队伍担负的培养人的工作。

第四,学校教育能对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加以调节、控制和利用。

此外,学校教育可以抓住儿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

注意:

第一,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并不是万能的。

第二,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

5、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动力。

(2)主观能动性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

第三节教育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与教育:

教育活动必须根据身心发展的特点循序渐进的进行,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具体到抽象。

不能拔苗助长、陵节而施。

2、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与教育:

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同时还应注意各阶段的“衔接”和“引渡”工作。

3、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表现

(1)在同一方面的发展上,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不均衡;

(2)同一个体在不同方面的发展不均衡。

生理成熟:

以性机能成熟为标志,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

心理成熟:

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更后。

要求:

教育要抓住“关键期”或“最佳期”。

4、儿童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教育必须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

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1、概念:

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

3、教育目的的功能:

第一,导向功能。

第二,调控功能。

第三,评价功能。

第二节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个人本位论:

卢梭、帕克、爱伦.凯、马斯洛、罗杰斯。

2、人格本位论:

裴斯泰洛奇、小原国芳。

3、文化本位论:

狄尔泰、斯普朗格。

4、生活本位论:

斯宾塞、杜威。

5、伦理本位论:

康德、赫尔巴特。

6、社会本位论:

柏拉图、涂尔干、孔德、凯兴斯泰纳。

在确立价值取向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教育是发展人的一种特殊手段,教育目的直接指向个体的发展,但个体的发展又离不开社会。

第二,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统一的,前者通过后者才能表现出来。

第三,人既需要社会化,又需要个性化,既必然社会化,又必然个性化。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教育目的表述的变更:

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第一,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第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使受教育者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第四,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五,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日益受到重视。

3、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基本思想:

(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

(2)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4)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对我国确定教育目的的意义:

(1)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

(2)指明了人的发展的历史必然。

4、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内容:

第一,体育。

第二,智育。

第三,德育。

第四,美育。

第五,劳动技术教育。

第四节教育目的与当代素质教育

1、素质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