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桥梁抗震设计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930182 上传时间:2022-09-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96.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桥梁抗震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浅谈桥梁抗震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浅谈桥梁抗震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浅谈桥梁抗震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浅谈桥梁抗震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桥梁抗震设计文档格式.docx

《浅谈桥梁抗震设计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桥梁抗震设计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桥梁抗震设计文档格式.docx

地震形成 

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

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

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

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

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50万次。

目前衡量地震规模的标准主要有震级和烈度两种。

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是相同的;

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

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一一地震烈度。

在中国地震烈度表上,对人的感觉、一般房屋震害程度和其他现象作了描述,可以作为确定烈度的基本依据。

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震源深度、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地震发生时,最基本的现象是地面的连续振动,主要特征是明显的晃动。

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

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产生地震,如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

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

1、构造地震 

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称为构造地震。

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

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塌陷地震 

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

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4、诱发地震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

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

5、人工地震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

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

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桥梁破坏形式

桥梁上部结构由于受到墩台、支座等的隔离作用,在地震中直接受惯性力作用而破坏的实例较少,由于下部结构破坏而导致上部结构破坏则是桥梁结构破坏的主要形式,下部结构常见的破坏形式有以下几种:

落梁破坏

震害原因 

1) 

支承连接部件失败:

固定支座强度不足、活动支座位移量不够、橡胶支座梁底与支座底发生滑动,在地震力作用下支座破坏,致使梁体发生位移导致落梁。

2) 

墩台支承宽度不满足防震要求,防落梁措施设计不合理,在地震力作用下,梁、墩台间出现较大相对位移,导致落梁现象的发生。

3) 

伸缩缝、挡块强度不足,在地震力作用下伸缩缝碰撞破坏挤压破坏、挡块剪切破坏,都起不到应有作用,导致落梁。

抗震设计有效措施 

采用板式橡胶支座的桥梁,盖梁挡块在地震中破坏,可以有效减少下部结构所受地震力,但对于这种类型的桥梁抗震设计的关键是怎样采用合理的梁体限位装置、设置足够的梁敦合理搭接长度使梁体位移控制在不发生落梁的范围内同时又不增加墩柱地震力。

在高烈度地震区尽可能采用整体性和规则性较好的桥梁结构体系,结构的布置力求几何尺寸、质量和刚度均匀、对称、规则,避免突变的出现;

从几何线性上看,尽量选用直线桥梁。

选择合理的连接形式对桥梁抗震性能十分重要。

对于高墩桥梁,建议采用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有选择性的刚性连接(固结方式);

对于矮墩桥梁,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连接建议采用支座连接方式,并合理设置梁墩的搭接长度。

墩柱、节点及桥台破坏 

破坏形式:

此类破坏多发生在墩柱塑性铰处、墩柱与盖梁连接处,墩柱与系梁连接处,地震力作用下桥墩纵向受力筋被剪断,直接导致桥梁的倾覆.

震害原因

墩柱延性不足(抗弯破坏),横向约束箍筋配置不足;

构造缺陷:

横向约束箍筋间距过大,搭接失效,纵筋过早切断,锚固长度不足;

箍筋端部没有弯钩等 

抗剪强度不足(剪切破坏):

横向箍筋配置不足 

抗震设计有效措施:

延性抗震设计 

结构延性定义:

表示结构从屈服到破坏的后期变形能力,是结构能量耗散能力的主要度量。

延性抗震设计的分类:

a)上部、基础弹性,墩柱延性设计;

b)墩柱、基础弹性,上部结构延性(钢桥);

c)墩柱、基础、上部结构弹性,支座弹缩性——减隔震设计

3)墩柱结构构造措施 

墩柱潜在塑性铰区域内加密箍筋的配置:

a) 

加密区的长度:

弯曲方向截面宽度的1.0倍,超过最大弯矩80%的范围;

b) 

加密箍筋的最大间距:

10cm或6ds或b/4;

c) 

箍筋的直径不应小于:

10mm;

d) 

螺旋式箍筋的接头必须采用对接,矩形箍筋应有135度的弯钩,并深入核心混凝土之内6cm以上;

e) 

加密区箍筋肢距:

25cm;

f) 

墩柱的纵筋应尽可能延伸至盖梁或承台的另一侧面,塑性铰加密区域的箍筋应该延续到盖梁和承台内,延伸到盖梁和承台的距离不应小于墩柱长边尺寸的1/2,并不小于50cm。

基础破坏、桩身破坏 

3.1 

破坏形式及震害原因 

桥位通过地震断裂破碎带,地震力作用下基础出现移位、沉降;

桥位位于液化砂土地质中,基础出现不均匀沉降。

3.2 

基础尽可能建在岩石或坚硬冲积土上,软土和砂土易于放大结构的位移影响,且软土有震陷、饱和砂土有液化等地质地震灾害。

减隔震设计

1.地震力的作用是巨大的,我们在桥梁抗震设计中一般会采用两种途径去减轻桥梁震害:

传统抗震设计和减隔震设计。

传统抗震设计是增大构件断面及配筋致使结构刚度增大,达到减轻震害目的;

而减隔震设计是采用柔性支承延长结构周期,减小结构地震反应;

采用阻尼器装置耗散能量,限制结构位移;

保证结构在正常使用荷载作用下具有足够的刚度,即俗称的以柔克刚。

2.减隔震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新材料的应用,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在桥梁抗震设计中,但是只适用于以下条件:

上部结构连续,下部结构刚度较大,结构基本振动周期比较短;

桥梁下部结构高度变化不规则,刚度分配不均匀;

场地条件比较好,预期地面运动特性具有较高的卓越频率。

支座中出现负反力的情况下则不宜采用减隔震设计。

3.减隔震装置经常采用如下几种:

整体型减隔震装置:

铅芯橡胶支座、高阻尼橡胶支座、摩擦摆隔震支座;

分离型减隔震装置:

橡胶支座+金属阻尼器、橡胶支座+粘性材。

桥梁节点抗震解析 

在桥梁结构中,节点构造形式与房屋框架结构中的节点相差较大,而且桥梁结构在横向地震作用下主要依靠墩柱的延性发生变形,而不是依靠盖梁的延性,因而不能套用房屋框架结构节点抗震设计。

但是毫无疑问的是,桥梁节点部位属于能力保护构件,在地震作用下需要保持较高的强度和刚度。

结合我国公路桥梁的特点,对影响极限强度的因素做了以下研究。

一、我国桥梁节点受力特点:

节点的受力机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

混凝土强度,钢筋屈服强度,核心区内箍筋的构造以及梁柱主筋的锚固状况等。

在正常配筋的情况下,节点核心的受力过程,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一)初裂;

当加载使核心区出现第一条斜裂缝时,称为核心区初裂阶段。

此时箍筋应力水平很低,节点可认为处于弹性工作阶段,节点剪力主要由混凝土承担。

(二)通裂;

初裂后继续增加荷载,节点核心区中部陆续出现第二条、第三条斜裂缝,将核心区分割成若干小块,然后逐渐形成贯通节点核心对角线的主斜裂缝。

通裂时节点内箍筋应力很快增加至屈服应力,节点进入弹塑性阶段,刚度明显降低。

试验显示,通裂时的承载能力约为极限承载能力的80%左右。

(三)极限;

通裂后外荷载还可以继续增 

加,核心区裂缝宽度越来越宽,结构变形明显加大,核心区剪切变形成倍增长。

混凝土保护层开始起壳、剥落。

此时承载能力达到最大值,称为极限阶段。

极限时节点内箍筋几乎全部屈服。

(四)破损;

虽然变形持续加大,但是节点承载能力开始降低,核心区混凝土大块剥落。

破损时节点的承载能力约为极限时的80%一90%。

二、加强节点强度:

在地震作用下,希望塑性铰出现在梁端,这样就不会引起高层结构太大的侧向变形,避免了倒塌的后果。

但是在桥梁结构中,如果梁端出现较大的转角,就会引起桥面系极大的破坏,甚至使桥梁结构完全丧失使用功能,这是人们所不愿看到的。

因此在桥梁抗震设计中,一般选择塑性铰出现在桥墩中。

由于桥梁结构都是单层或者双层,即使墩柱中出现塑性铰,在设计预期的地震作用下,只要墩柱的延性能力满足塑性铰转角的需求,都不会引起倒塌的后果。

对于桥梁节点部位的抗震要求,则与建筑抗震规范一致。

节点是连接桥墩和盖梁的传力构件,是保证整个结构良好工作的关键部位,属于能力保护构件,因此对其强度和刚度要求都较高。

(一)在由桥墩和盖梁组成的框架结构中,在横向地震作用下,塑性铰可能出现在墩底截面,墩顶截面,节点,梁端截面。

根据能力抗震设计思想,盖梁的极限强度一般要比桥墩截面大,如果盖梁中配有预应力筋,其极限强度会更大,因而一般不会称为结构的薄弱环节。

在横向作用力增大的过程中,墩底截面弯矩最大,首先进入屈服状态。

在墩底截面出现塑性铰以后,截面上的弯矩会保持平稳状态不再增长,而墩顶截面的弯矩会随框架变形的增加而持续增大,节点核心区域内的箍筋应力也会随之增加直至屈服。

此时,节点区域的刚度出现退化,会削弱对墩顶截面的约束,甚至形成铰接约束,从而引起结构中的内力重分布,使结构侧向变形加速变大,对结构横向抗震性能是很不利的。

节点核心区的箍筋如果在墩底截面的塑性铰出现以前就进入屈服,会削弱对墩顶截面的约束,甚至形成铰接约束,从而引起结构中的内力重分布,墩顶截面弯矩减小,墩底截面弯矩增大,使得墩底更快进入屈服状态,从而降低框架结构的横向抗震性能。

(二)在不同的纵筋配筋率下,墩底截面总是首先进入屈服状态,梁端截面基本不屈服,在配筋率小于3%时,墩顶截面也会达到屈服,当配筋率超过3%时,墩顶截面并未达到屈服状态。

这说明在不同的配筋率下,节点部位并不是保持相同的刚度。

当节点部位出现刚度软化以后,对墩顶截面的约束减弱,从而导致墩顶截面弯矩减小。

(三)节点区域的配箍率对结构的横向抗推极限承载能力影响并不大,这是因为计算中假定梁柱中延伸入节点区域的主筋和混凝土粘结良好,核心区混凝土所承受的剪力都能完全传递到主筋中去。

这样梁柱的主筋就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