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中学社团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920457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方红中学社团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东方红中学社团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东方红中学社团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东方红中学社团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东方红中学社团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方红中学社团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docx

《东方红中学社团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方红中学社团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方红中学社团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docx

东方红中学社团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东方红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教育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作为构建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具体目标之一。

同时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在课时计划中也明确规定:

“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占课时总比例的10%-12%”。

为此,学校依据《甘肃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甘肃省创建省级普通高中特色实验学校指导意见》、《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资源开发与管理指导意见(试行)》和《甘肃省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开发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的文件精神,紧密结合省级示范高中要求,坚持以师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积极有效地发展,并以此为契机,力树学校校本课程品牌,指导学校社团更加规范合理,全面提升学校特色和办学品位,最终学校德育教育课程化、共同发展。

二、组织机构

1、成立校本课程领导小组

组长:

张荣

副组长:

韩荣邢建东李金杨登荣谢洮霞

成员:

教导、教研、政教、总务、团委、校本课程研发中心

职责:

通盘考虑、整体规划、分类指导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物质保障、政策支持,提供理论与实践操作的指导,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实施,促使学校不断完善校本课程体系。

2、成立校本课程研发中心

组长:

李金

副组长:

杜云天廖廷武李志仁

成员:

外聘专家、教研组长、课程开发教师、家长代表、社区代表、学生社团负责人

职责:

引领师生充分挖掘、整合学校和地方课程资源,建立健全以校为本、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学校联合开发校本课程的机制;规范管理课程开发的申报、审批、编写、审查、实施和评价等各个环节,全面督导,总结评估,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不断完善校本课程体系,建设东方红中学校本课程选课平台。

三、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

利用社会资源、学校教学资源、社团资源、家庭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组建学校社团,指导社团活动,开发特色校本课程;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

校本课程要遵照“务实、求真、创新、发展”的校训,充分体现“办对得起学生的学校,做对得起学生的教师”的办学理念。

2、学生发展目标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让学生学习家乡、学校、家庭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知识,尝试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团队意识,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意志品质以及观察、表达、欣赏等方面的能力。

校本课程要做到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发展学生个性,最终实现学校各项活动课程化教育。

3、教师发展目标

新课程要求建立一种以校为本、自下而上的课程研究制度,校本课程要让教师跳出传统的教材和教法,通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培养教师的课程决策能力和科研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课程开发、整合、实施和评价,懂得教育科学的原理、原则,并有应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以全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善于及时总结和提炼出教育科研成果,最终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

4、学校发展目标

紧跟时代,充分利用互联网教学资源,指导学校社团,开发精品校本课程,通过开发特色化的校本课程,使学校各项活动向课程化、学术化、创新化发展,彰显学校教育特色,树立学校办学品牌,进而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力争学校成为省级示范性高中。

四、课程开发

(一)开发原则

1.学生为本。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办学原则。

依据学生兴趣和实际需要决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学习研究、开发潜能的条件和充分发展的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并规划人生,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2.科学规范。

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遵循课程开发的规律。

尽可能聘请名师专家、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专业指导,确保课程体系的序列性、开发方案的规范性、课程内容的实效性、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课程开发的科学性。

3.因地制宜。

开发校本课程既要考虑学校的师资条件、教学设备和活动场地,满足学生兴趣和实际需要,又要依据我市的地理条件,区域经济、自然环境和主导产业的情况,灵活多样地开发适应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校本课程。

4.全员参与。

开发校本课程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同时,开发校本课程需要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只有发挥集体优势,才能丰富、整合课程资源,开发出鲜活、多样的校本课程。

5.凸显特色。

立足我校教师的专长和特色,针对学校的实际需要和现实问题,结合富有我市特色的地理、人文环境资源,挖掘其教育价值,以此来构建具有学校个性和浓郁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文化。

(二)课程分类

目前,依据学校实际情况,力争三年内开发七大类200门校本课程,力争达到一师一优课,一师一社团,一师一精品。

(1)地方特色类。

此类课程的开发要体现定西市的市情,反映定西特有的文化,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一是充分利用定西市图书馆、档案馆、党史办的文献,整合定西历史资料,策划爱国主义或其他主题式系列活动。

二是利用已有名家开发校本课程。

比如,目前学校已开设独具定西特色的校本课程《我的家乡定西》。

(2)人文素养类。

此类课程要体现“人文”二字,包括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哲学、文学、法学等学科。

人文素养类课程的核心内容要体现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也就是“人文精神”,培养学生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

(3)科技素养类。

通过各种科技自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思考的方法,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4)身心健康类。

此类课程要培养学生健康的身体和愉快正常的心态,是学生发展的必要前提。

应将学校现有的所有德育课程、体育类项目和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身心健康类课程。

(5)艺术特长类。

艺术特长类课程要培养学生审美观点、审美情趣、审美能力以及艺术鉴赏、艺术表演和美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艺术审美素质。

(6)生活技能类。

根据某项调查数据显示,88%的被调查者认为,现在的孩子在动手能力上十分欠缺,10%觉得还可以,2%表示不清楚。

这是因为现在的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集万般宠爱于一身,恃宠而娇,家长总怕孩子累着,时间一长,孩子们的动手意识就越来越弱了。

为此,该类课程就是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技能。

比如健康常识、安全、急救常识、电脑常识等。

(7)学科拓展类。

学科拓展类课程将五大联赛竞赛辅导全部纳入学科拓展类课程;还要针对尖子学生、超常学生或具有特殊兴趣的学生“吃不饱”的现象,拓展一些专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应对高考的能力。

课程拓展可以是对国家课程的拓展,如“高考科目学习策略”系列讲座,或“数学思想漫谈”“阅读鉴赏入门”等专题讲座。

(三)课程教材

校本课程的实施必须要有教材,教材的选用和编写要突出校本课程教育的特色,教材的来源分为三种:

原著、改编和自编。

特别是教师自编的优秀教材学校要计入一定的工作量,并直接纳入学校教学成果奖的评审范围。

对于学生反映好,教师编写成熟的自编教材经有关部门审定,学校可资助出版。

(四)开发流程

校本课程开发,一方面要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进行校本加工、补充完善,大胆审视、批判和改造现行课程资源,不断拓展、改编和重组课程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寻找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点,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另一方面,又要根据我校的教学条件和定西的教育资源,开发学生需要的课程,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特色性和趣味性,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1、需求评估(2016年9月—10月)

评估学生、家长对校本课程的需求和期望,这是开发校本课程的起点。

实际上,学生有很多潜能和特长需要挖掘,参与各种活动的兴趣浓,热情高;家长都希望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全面发展并有一定的特长。

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灵活多样,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为学生提供多方面发展的机会。

为了有效地调查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需求,确定课程开发的重点,可以采用问卷、座谈等形式,或在校园网上专设学生、家长自由发表意见的栏目,让学生、家长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2、资源调查(2016年9月)

资源调查旨在弄清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和限制:

一是教师的数量、知识经验和能力,教辅人员的情况,各种设备、课程材料等学校内部条件;二是我市人文地理、风俗民情、历史典故、旅游资源、特殊经济、能工巧匠等校外课程资源。

三是调查校外人才资源,特别是可以帮助学校实施校本课程的专家、名师和学生家长。

3、培训学习(2016年10月)

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学校要对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培训工作,组织教师学习和讨论有关校本课程的理论知识,深入了解课程开发模式;同时,要想方设法邀请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指导,借鉴省内外名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

培训学习,旨在明确选题背景:

比如,学生的兴趣需要,值得发掘的地域文化,特色的地域资源,特殊的地域经济结构,学校的办学特色,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以及社区可以利用的能工巧匠。

4、申报立项(2016年10月)

校本课程领导小组通过动员激励、自愿报名、奖励考核等多种措施,整合教师的特长和优势,全员参与共同开发校本课程。

每个教研组至少要开发一门校本课程,在学期末,学校分配资源开发项目或主题,申报者要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由组合成课程开发小组,明确人员分工,确定活动步骤,制定活动方案,填写《东方红中学校本课程申请表》一式二份报校本课程开发中心汇总。

5、编写文本(2015年10月—11月)

校本课程开发小组申请通过后,开始撰写课程纲要:

一要阐明课程目标:

全面、恰当、清晰地阐述课程涉及的目标,一般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来进行细化和发掘;二要阐明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

课程内容要呈现出地域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可操作性,采用章节结构、主题结构、课题结构或层级结构等,整合为模块或专题形式,通常4学时为一个模块,16学时为一个专题;三要阐明课程实施:

包括教学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班组规模等;四要阐明课程评价:

主要涉及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包括评定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来源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课程研发人员要集思广益,细化主题活动方案、专题讲义或活页补充材料,并以课程文本的形式规范呈现并上报校本课程实施小组审议。

6、审议公布(2016年12月)

课程开发中心审议教师申报的课程文本,严格审查每一个课程实施方案,并征求学生、家长和课程专家的意见。

审议通过之后,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校本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在校园网和橱窗中公布课程信息,说明各门校本课程的目标、内容、特点、适用年级、教学时数及选课方法,供学生自主选择,教师作一定的选课指导。

7、组织实施(2016年12月和2017年5月)

结合我校实际,每学年第一学期12月和第二学期5月为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巡礼月,集中展示学校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让社团活动课程化,高一级学生全员参与,学生根据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和自己的兴趣爱好,由各自导师和学生会辅导员指导选课(在校园网课程平台填报选课志愿)在校园网课程平台填报选课志愿,填报完毕后,由校本课程实施小组进行统计汇总之后,将校本课程的开设排入总课表,在本月星期三(16:

20—18:

00,100分钟)。

为提高教学效益,一般情况下,凡选课人数不足30人的课程暂不开设。

8、总结提高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校本课程的文本内容,完善主题活动方案,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需求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校本课程实施小组要及时调控校本课程实施情况,收集整理各种有价值的资料,邀请教研人员、课程专家开展校本课程教法、学法研究,完善评价机制在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个性特征评价上的局限;全面分析,科学总结,整理汇编主题活动案例和校本课程产品,不断修订、完善和开发多种多样的校本课程,彰显基于学校校本课程特色的课程文化。

五、组织实施

1.建立校本课程开发档案库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课程改进的过程,为了使后续的课程开发更上一层楼,有必要建立校本课程开发档案库,以供自我反思,也供他人学习、批判、点评。

档案多用描述性语言而不是评价性语言,客观记录如下内容:

一是校本开发的课程产品,如自编的教材,活页资料集、有创意的课堂教学设计、教案选集等;二是学生学习成果,如代表性的学生作品、获奖名单、先进事迹、荣誉称号、活动参与情况;三是项目申请表、研究方案设计、结题报告等;四是重要决策过程和会议记录;五是校内外交流的内容、参与人员和音像资料;六是各项成本记录,个人成长记录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以及各种形式的资源包。

2.规范组织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

校本课程可以是文本课程,还可以是体验课程,一般采用模块的形式,各模块的学时和学分设置与国家课程必修、选修模块的规定相同,要避免与国家课程必修、选修模块的简单重复。

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制订教学计划,撰写教案;认真组织教学过程,建立学习活动记录手册,加强与班主任的联系,及时反思和改进教学行为,规范校本课程的教学过程。

特别是,每一个活动方案的设计,每一份教师编著的讲义或活页式的学习材料,最好以书面材料的形式规范呈现并上报校本课程实施小组。

3.灵活安排校本课程的教学方式。

校本课程采用选课制和走班制,要力求融入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元素,引导学生突破有限的书本知识,增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广泛接触社会和大自然,让学生在“考察”“实践”“探究”“鉴赏”“表演”“组织”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感受和体验生活,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真正落实“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灵活安排科学实验、社会调查、小制作、小发明、读书活动、知识竞赛、技能训练、生产实践、公益活动、观摩考察、课题研究、专题研讨、头脑风暴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4.积极开发主题式系列活动。

主题式系列活动是一种专题式、任务式、项目式的综合活动课程。

它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主题”形式组织内容和推进活动——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一系列学习活动,整合为近似于“关联课程”的课程专题或模块,即在一组课程中,仍然以分科的形式设置课程,但科目之间在内容上相互关联,彼此照应,使学生在同一时段对同一主题的内容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认识,多次强化,以增强教育效果。

主题内容可以是人文的,偏重于实践活动;也可以是科学的,偏重于讨论调查。

组织形式是灵活多样的,既可以在教室和校园进行,也可以走进自然和社会。

主题式系列活动不仅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同时超越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之间的隔阂,是最适合我校开发的校本课程。

5.关注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

学校要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现有课程资源,必要时更新设备设施,最大限度地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资源。

同时,课程资源的开发一定要深入到课堂教学的层面,强调在教学过程、实践探究中动态生成:

既要整理教学中的优秀案例,努力把蕴藏于师生中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转化为课程资源,建立鲜活生动的教学案例资源库;又要以问题为源头,引导学生在实践探究活动中多渠道采集信息,促使课程资源不断滚动生成,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信息资源库。

6.建立校园课程管理平台。

校本课程开发的头绪繁多,涉及面广,为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管理效率,学校要想方设法构建一个媒体多元、内容丰富、结构合理、开放互动的学习平台。

在网上,每个教师、学生都有各自的一个户号,学校和家长的联系可以在网上进行,学生选课排课、学分管理、电子档案袋、成果展示以及每门校本课程的开发信息都可在校园网上公示。

当然,还可以开辟新课程实验网上论坛、教育博客,整合有关课程开发的信息资料,给教师提供有价值的课程资源。

六、评价考核

1、课程考核

(1)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同等重要,将校本课程考核纳入学校正常的教学教务考核范围。

(2)校本课程的考核分为考试与考查两种。

学期结束前,校本课程教师必须认真考核,考核方式和考题事先报教务处审核。

(3)学生必须每学年选满一门校本课程并考核合格,考核成绩主要依据参与情况、听课表现、考查结果等几方面综合评定。

(4)校本课程实行学分管理,每门校本课程,每个模块2学分,每个专题1学分,三年内学生至少获得校本课程方面的6个学分方能毕业。

2、教师评价

加强对校本课程授课教师的评价。

通过听课、查阅教学资料、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校本课程教师进行考核。

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和教务处通过教学过程监督(值周领导检查)、课程结束材料(考勤成绩单、学生教学记录)考核、学生反馈、教学效果与满意率调研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

具体评价分为六项,一是学生选课的人数,占考核分的20%;二是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占考核分的20%;三是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评价,占考核分的10%;四是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占考核分的10%;五是教学方式占考核分的10%;六是期末考查,占考核分的30%。

教师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活动设计、有考勤评价记录,按照学校要求,达到规定课时与教学目标,科学规范地从事课程开发实践活动,如做调查、写反思、收集资料、编写课程方案、撰写学术论文、保存学生作品和各种成果资料。

3、学生评价

对学生评价主要是“三看”:

一看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作好考勤记录,学生出勤率,占总学分的20%。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请假超过4课时或无故缺课2课时,不予认定学分;二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学习过程表现,占总学分的30%;三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检测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占总学分的50%。

这也是校本课程考核的最主要方式,每修完一门校本课程,若达到合格要求,按要求计入学分,若不合格可以通过重修获得该学分。

七、保障措施

1、及时展示优秀成果。

学校每学期都要组织一次校本课程成果展示会,定期组织校本课程论文交流、成果汇报,展示科研成果,奖励优秀校本课程教师;凡是积极承担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与实施的教师,在评优选先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以此激发教师参与课改的热情,对于特别优秀的校本课程学校可以邀请有关部门对学科、个人的科研成果进行鉴定,并把鉴定成果作为评职评优晋级的依据。

利用校报、校园网、简报、展板等形式进行大力宣传。

2、激励措施。

(1)教师承担校本课程计入工作量。

(2)奖励:

教师开发的校本课程只要经过校本课程领导小组通过就给予奖励,开发一个专题(4学时),研发400元;开发一门课程(16学时),总奖金2000元。

(3)考核加分:

开发一个专题(4学时),负责人加0.5分,第一参与者加0.2分,第二参与者0.1分;开发一门课程(16学时),负责人加2.0分,第一参与者加1.0分,第二参与者加0.5分;考核累计积分,每学年2分封顶。

(4)每学年根据对校本课程的评价考核结果,评选出学校校本优秀教师和社团优秀指导教师,予以校优对待。

3、强化校本培训力度。

学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聘请课程专家参与指导,优先培训学科骨干教师,派遣优秀教师到外面学习,为建设校本课程体系提供有力的支撑。

同时,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强化教师前瞻而开阔的课程意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和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增强学校的革新能力和成长能力,不断创造新的校本课程体系,建立学习型文化型学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