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之花绽放》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三框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
《《让生命之花绽放》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三框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生命之花绽放》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三框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让生命之花绽放》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三框教学设计与反思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
《让生命之花绽放》(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三框)
授课教师:
康靖(北京八中,中学高级)
【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让生命之花绽放》
学科
思想品德
学段:
初中
年级
七年级(上)
相关
领域
生命教育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课程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要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手段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进行灌输式教学,从理论到理论,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主动性、创造性。
本课教学努力做到教学内容生活化,让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中采用身边的事例、问卷调查、故事等让学生充分体验和感受,在体验和感受中产生情绪情感的升华,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本课依据课程标准“成长中的我”中“认识自我”部分,学生在前两框激发学生热爱生命之情的基础上,探讨如何珍爱我们的生命,本框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初中阶段是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生命的意义何在,这些都是极为重要的问题。
本节课的要求就是引导学生在正确看待自我的基础上,学会尊重他人的生命与价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生命,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同时,也是认识自我这一单元的基础部分,因此,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情况:
青春期中的青少年正处于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他们对这些问题有了一定的思考,但往往存在着一些偏差。
他们的独立意识与逆反意识同步增强,往往对“自尊”很看重,对尊重、敬畏、珍爱生命不能正确的理解。
教学方式:
情境式、探究式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手段
技术准备:
教师制作的课件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懂得生命的可贵,行动上学会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感悟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奉献。
(二)能力目标
1.进一步认识自我,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
2.培养全面、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
1.认识到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既尊重自己的生命,也尊重他人的生命。
2.认识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情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肯定生命、尊重生命。
将难点确定为:
延伸生命的价值。
教学流程示意
面对生命——每个人都有价值
延伸生命——奉献社会
生命的真谛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视频:
《生命的短暂》
提问:
这段视频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出示数据地球的45.5亿年;人类出现的时间距今500—700万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73.5岁;按平均寿命和365天计算生活26827.5天;如果按分数计算你已度过了几分之几(约1/7)。
学生结合视频和数据感受到生命的短暂。
《生命的短暂》和数据的例举,学生在感官的刺激和鲜活的数字面前强烈地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这样激发学生的情绪、情感以及丰富的想象,学生很快投入到新课探究中来。
讲授新课
面对生命|每个人都有价值
活动一:
有价值的生命
材料;
1.我的价值:
展示以我为中心的一个同心圆。
2.有孕妇、老人、罪犯、学生、领导、民工、科学家、医生、影星一些人遇到了灾难等着你去救助。
3.出示党和国家领导人面对灾难始终强调救人是第一位的图片,和为遇难者降半旗致哀的图片。
4.他扑在地上,用后背牢牢地挡住了垮塌的水泥板,怀里还紧紧抱着一名小孩。
小孩获救了,但他永远离开了我们。
”
5.他弓着身子,张开双臂紧紧地趴在课桌上,伴着雷鸣般的响声,冰雹般的砖瓦、灰尘、树木纷纷坠落到他的头上、手上、背上,热血顿时奔涌而出;他咬着牙,拼命地撑住课桌,如同一只护卫小鸡的母鸡,他的身下蜷伏着四个幸存的学生。
问题:
1.这段视频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2.新出生的你有价值吗?
3.现在的你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4.你的价值还会体现在什么方面呢
5.如果你只有一次救人的机会,你愿意先救谁?
为什么?
6.分析一下,他们分别从哪个角度选择的?
让学生根据创设的情境谈谈对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理解。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1.学生通过视频和数据的感官感受,能感受到生命的短暂。
2.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思考自己生命的价值进,而认识到每个生命都是有价值的。
3.通过学生选择最想救的人,了解学生对生命价值的理解的原始经验,在原始经验认识的基础上,分析在生命面前人人平等,但生命的价值却因不同角度体现的价值不同。
4.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认识到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每个生命都是值得肯定、尊重、善待的。
二、延伸生命|奉献社会
活动二:
超越时空的生命
材料一:
出示一张地球的图片,估算有多少人曾经在地球上存在过?
由于计算方法不同,所得的数字结论并不一致。
美国人口学者卡尔·郝伯(CarlHaub)认为,迄今为止地球上总共生活过大约1060亿人。
材料二:
1.孔子:
他曾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钱学森:
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
“他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
”
3.比尔盖茨:
1995年到2007年的《福布斯》全球亿万富翁排行榜中,他连续13年蝉联世界首富。
4.乔布斯出示一个iPod。
5.她2011年获得法国网球公开赛女单冠军,成为中国乃至亚洲在网球四大满贯赛事上夺得的第一个单打冠军,同时世界排名追至第4位。
材料三:
视频郭明义事迹
1.提问:
你估算一下有多少人曾经在地球上存在过吗?
2.提问:
猜猜他是谁?
3.提问:
我们就记住了他们?
因为他们对我们做出了(贡献),我们记得他们。
4.提问:
我们看到平凡的人生因为(贡献)而更有价值。
5.提问:
如何让我们的人生更有价值呢?
学生依托教学情境不断探究如何延伸生命的价值。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但价值大小却不一样,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
1.通过“估算”,学生了解到:
迄今为止地球上总共生活过大约1060亿人。
2.通过“猜猜看”,帮助学生认识到:
那些为国家、为社会、为人类做贡献的人被人们铭记。
3.通过“视频资料”帮助学生认识到平凡的岗位因为奉献而更彰显价值。
生命的真谛
活动三、感悟生命
1.展示三段话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生命的价值可以超越生命的界限。
生命的辉煌和价值在于对他人和社会的奉献。
奉献可以让我们变得更高尚、更美丽、更快乐、更幸福、更具光彩、更受他人尊重和敬仰。
2.推荐两本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命仅此一次》
3.写一段话或关键词感悟生命
阅读名言
推荐书目
老师一节课的教学只是冰山一角,更广阔的学习还是日常的学习、生活的积淀,所以在课程结束时给学生推荐两本书,希望他们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延伸课上的学习。
【说课】
对于这节课设计的思考源于我对学生的观察与思考点的困惑:
进入中学阶段的学生渐渐地对于生命,对于人生有了思考,但由于受自身认知水平的影响和受社会负面的影响,学生对于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自身生命价值对于家庭,对于同学,对于集体和社会都是有价值的,不能全面正确的理解。
当下独生子女自我意识比较强,为别人服务和付出的意识相对比较薄弱,让学生们认识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延伸生命的价值不在于生命的长短而在于贡献。
于是就有了《让生命之花绽放》这节课的设计,下面,我就汇报一下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课标依据及教材内容:
“成长中的我”珍爱生命。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教材内容:
本框内容分为三目:
1.永不放弃生的希望
2.肯定生命、尊重生命
3.延伸生命的价值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框是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三框的内容。
本框属于课标“成长中的我”认识自我、自尊自强、珍爱生命的内容。
本框是在前两框激发学生热爱生命之情的基础上,第三框“让生命之花绽放”接着探讨如何珍爱我们的生命。
本框是本课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本框包括“永不放弃生的希望”、“肯定生命,尊重生命”、“延伸生命的价值”三目内容。
(二)学生情况分析
青春期中的青少年正处于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他们对这些问题有了一定的思考,但往往存在着一些偏差。
他们的独立意识与逆反意识同步增强,往往对“自尊”很看重,对尊重、敬畏、珍爱生命不能正确的理解。
(三)理论依据
1.教育理论:
依据社会公德的立足的根本应该是“诚信”二字,树立诚实做人、对事负责、注重信誉的生活态度。
2.建构基础:
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
3.教学原则:
教学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原则。
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的原则。
依据学生的情况、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二、制定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懂得生命的可贵,行动上学会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感悟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奉献。
(二)能力目标
1.进一步认识自我,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
2.培养全面、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
1.认识到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既尊重自己的生命,也尊重他人的生命。
2.认识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肯定生命、尊重生命。
教学难点:
延伸生命的价值。
四、教学方式:
1.教法:
为学生创造探究活动的机会、为学生创设情景体验的平台、给学生搭建讨论交流的空间,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
2.学法:
在情景中感受、在体验中认同、在合作探究中交流中提升。
五、组织教学
下面我按照教学流程来具体地讲述一下这节课的安排。
导入新课:
出示《生命的短暂》的视频片段,
出示:
地球的年龄、人类出现距今多少年、中国人平均寿命、每个人大概过多少天、你已经度过人生的几分之几等数据。
提出问题:
1.这段视频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2.猜猜这些数字背后说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
学生在感官的刺激和鲜活的数字面前强烈地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这样激发学生的情绪、情感以及丰富的想象,学生很快投入到新课探究中来。
(二)讲授新课
1.面对生命——每个人都有价值(突出重点)
活动一:
有价值的生命
情境:
1.我的价值:
展示以我为中心的一个同心圆。
情境:
2.有孕妇、老人、罪犯、学生、领导、民工、科学家、医生、影星一些人遇到了灾难等着你去救助。
情境:
3.出示党和国家领导人面对灾难始终强调救人是第一位的图片,和为遇难者降半旗致哀的图片。
情境:
4.
(1)他扑在地上,用后背牢牢地挡住了垮塌的水泥板,怀里还紧紧抱着一名小孩。
小孩获救了,但他永远离开了我们。
”
(2)他弓着身子,张开双臂紧紧地趴在课桌上,伴着雷鸣般的响声,冰雹般的砖瓦、灰尘、树木纷纷坠落到他的头上、手上、背上,热血顿时奔涌而出;他咬着牙,拼命地撑住课桌,如同一只护卫小鸡的母鸡,他的身下蜷伏着四个幸存的学生。
提出问题:
(1)新出生的你有价值吗?
(2)现在的你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3)你的价值还会体现在什么方面呢
(4)如果你只有一次救人的机会,你愿意先救谁?
为什么?
(5)分析一下,他们分别从哪个角度选择的?
设计意图:
(1)学生通过视频和数据的感官感受,能感受到生命的短暂。
(2)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思考自己生命的价值,进而认识到每个生命都是有价值的。
(3)通过学生选择最想救的人,了解学生对生命价值的理解的原始经验,在原始经验认识的基础上,分析在生命面前人人平等,但生命的价值却因不同角度体现的价值不同。
(4)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认识到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每个生命都是值得肯定、尊重、善待的。
2.延伸生命——奉献社会(突破难点)
活动
(二)超越时空的生命
情境1:
出示一张地球的图片,估算有多少人曾经在地球上存在过?
由于计算方法不同,所得的数字结论并不一致。
美国人口学者卡尔·郝伯(CarlHaub)认为,迄今为止地球上总共生活过大约1060亿人。
情境2:
猜猜看看他是谁:
(1)孔子:
他曾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钱学森:
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
“他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
”
(3)比尔盖茨:
1995年到2007年的《福布斯》全球亿万富翁排行榜中,他连续13年蝉联世界首富。
(4)乔布斯出示一个iPod。
(5)她2011年获得法国网球公开赛女单冠军,成为中国乃至亚洲在网球四大满贯赛事上夺得的第一个单打冠军,同时世界排名追至第4位。
情境3:
视频郭明义事迹
提出问题:
1.你估算一下有多少人曾经在地球上存在过吗?
2.猜猜他是谁?
3.我们就记住了他们?
因为他们对我们做出了(贡献),我们记得他们。
4.我们看到平凡的人生因为(贡献)而更有价值。
5.如何让我们的人生更有价值呢?
设计意图: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但价值大小却不一样,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
(1)通过“估算”,学生了解到:
迄今为止地球上总共生活过大约1060亿人。
(2)通过“猜猜看”,帮助学生认识到:
那些为国家、为社会、为人类做贡献的人被人们铭记。
(3)通过“视频资料”帮助学生认识到平凡的岗位因为奉献而更彰显价值。
活动(三)生命的真谛
展示三段话
1.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生命的价值可以超越生命的界限。
2.生命的辉煌和价值在于对他人和社会的奉献。
3.奉献可以让我们变得更高尚、更美丽、更快乐、更幸福、更具光彩、更受他人尊重和敬仰。
推荐两本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命仅此一次》
设计意图:
老师一节课的教学只是冰山一角,更广阔的学习还是日常的学习、生活的积淀,所以在课程结束时给学生推荐两本书,希望他们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延伸课上的学习。
六、教学设计特色
教学过程中采用符合七年级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一环扣一环,较强的逻辑思维引领,学生逐步探究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都是值得我们珍惜、肯定和尊重的,以及如何延伸生命的价值,促进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课后反思】
《让生命之花绽放》一课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分析,是一个理论性较强而实践性偏难的学习内容。
教学设计中我通过感受生命、面对生命、延伸生命、感悟生命几个学习环节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要求、榜样力量与学生自省有机结合。
总体来说我认为这节课教学设计清晰有序、教学课件简明有效、教学效果深远有力。
本课中采取的主要方法:
情境教学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取情境教学法,根据学生的各种需求,创设不同的情境,每个情境的设计和问题的设计都经过深思熟虑,如遇到地震先救哪个人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地震对于学生有哪些人,这些人在哪个位置,以及“如果你只有一次救人的机会,你愿意先救谁?
为什么?
”问题的设计都经过思考,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制造思维冲突,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这样聚焦矛盾,发散思维,加深学生对于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理解,和生命价值大小的思考。
这节课有三个教学片段让我感受很深,第一个就是导入新课的视频《生命的短暂》和数据的例举,学生在感官的刺激和鲜活的数字面前强烈地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这样激发学生的情绪、情感以及丰富的想象,学生很快投入到新课探究中来。
第二个就是地震中先救谁这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设计“只有一次救人的机会,你愿意先救谁,为什么?
”这样开放性的问题,对同一个现象多角度思考、多因素分析,拓宽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综合思维。
第三个就是友情推荐这个环节,老师一节课的教学只是冰山一角,更广阔的学习还是日常的学习、生活的积淀,所以在课程结束时给学生推荐两本书,希望他们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延伸课上的学习。
这节课的遗憾之处,在“超越时空的生命”这个环节中,因为他们的贡献我们记住了孔子、乔布斯等,而他们和郭明义事例的衔接上略显突兀,学生没有理解这两部分内容有什么联系。
这部分衔接中应再设计一个问题,再搭一个台阶,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也能更清楚地表达出每个人的生命都会因奉献而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