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总结报告.docx
《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总结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总结报告.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总结报告
新建铁路
渝利铁路Ⅲ标段
一工区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总结报告
(DK118+601~DK120+500段)
中铁大桥局集团渝利铁路Ⅲ标段一工区
2011年10月
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报告
(DK118+601~DK120+500段)
一、工程概况
渝利铁路Ⅲ标段一工区承建的渝利铁路DK118+599.40~DK124+533.6段,全长5932m,位于长江南岸低山区,隧道进口位于重庆市涪陵区清溪镇关东村,隧道出口位于涪陵区南沱镇龙驹村。
隧道进出口有公路想通,交通较方便。
1、隧址区概况
本隧道进口位于重庆市涪陵区清溪镇关东村,隧道出口位于涪陵区南沱镇龙驹村。
隧道进出口有公路想通,交通较方便。
属于深切割的侵蚀、剥蚀低山地貌,区内最高点位于隧道轴线附近的肖家坡山顶,海拔高程574.30m,最低点位于隧道进口附近的长江边,海拔高程153.12m,相对高差达421.0m。
区内沟槽切割较强烈,谷深崖陡,沟槽与山岭相间,而山脊。
槽谷一带地形相对较为平坦,大多为单面构造顺层坡,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由南向北倾向长江,山脊走向与构造线走向基本一致。
植被较发育,沿线居民点零星分布,多旱地、水田、池塘和小型水库。
2、主要技术标准
铁路等级:
Ⅰ级;
正线数目:
双线;
轨道结构形式:
CRTS-I型双块式轨道;
设计速度:
200km/h,客货共线(开行双层集装箱);
线间距;4.4~5.0;
牵引种类:
电力牵引;
3、地质资料
(1)概述
本隧道进口位于重庆市涪陵区清溪镇关东村,隧道出口位于涪陵区南沱镇龙驹村。
隧道进出口有公路想通,交通较方便。
属于深切割的侵蚀、剥蚀低山地貌,区内最高点位于隧道轴线附近的肖家坡山顶,海拔高程574.30m,最低点位于隧道进口附近的长江边,海拔高程153.12m,相对高差达421.0m。
区内沟槽切割较强烈,谷深崖陡,沟槽与山岭相间,而山脊。
槽谷一带地形相对较为平坦,大多为单面构造顺层坡,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由南向北倾向长江,山脊走向与构造线走向基本一致。
植被较发育,沿线居民点零星分布,多旱地、水田、池塘和小型水库
(2)地层岩性
(3)-3:
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层粉质粘土:
褐黄、棕黄及灰褐色,软~硬塑状,夹少许砂岩质碎石、角砾、厚2~6m
(4)-1:
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层粉质粘土:
棕黄、棕褐色,硬塑~坚硬,含5~10%的砂、泥岩质碎石、角砾、厚0~3m
(5)-5:
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层块石土:
灰褐色、褐黄色,松散~中密,稍湿~潮湿,块石约占50~70%,φ200~1000mm,少量可达2000mm,碎石约占10%,φ20~200mm,石质成分为泥岩,砂岩,强风化至弱风化,余为角砾及粉质粘土充填,厚5~20m
(9)-1:
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泥岩夹砂岩:
紫色及暗紫红色,夹灰绿色条带,泥质结构,泥质胶结,薄层~中厚层状,夹浅黄及灰色泥、钙质胶结中~厚层粉砂岩。
节理间距一般40~80cm,闭合,无填充,岩质软,易风化,遇水易软化、崩解.
(9)-2:
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砂岩:
深灰、灰黄色。
中细粒结构,厚层至块状构造,致密质坚,抗风化能力较强,间距0.5~0.8m,属V级次坚石,B组填料
(10)-1:
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泥岩夹砂岩:
泥岩为紫红色,灰绿色,含沙泥质结构,薄~中厚层状,质软。
所夹砂岩呈灰黄色、青灰色,中~细粒结构,泥。
钙质胶结。
岩层全风华带厚0~2m,属Ⅲ级硬土;强风化带厚0~3m,属Ⅳ级软石。
全风化及强风化岩层填料分组为D组,弱风化岩层填料分组为C组。
(10)-2:
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砂岩:
深灰、灰黄、灰白色,中细粒结构,厚层至块状结构,钙质胶结,致密质坚,抗风化能力较强,节理较发育,间距0.5~0.8m,属V级次坚石,B组填料。
(11)-1:
侏罗系中统新田沟组页岩、砂岩夹泥岩:
黄灰及灰色薄层状页岩为主,页理较发育,易风化,遇水易软化,风化后为粉末状、碎颗粒状,质软,砂岩为灰黄色,中~厚层状,以泥质粉砂岩为主,泥岩为暗自红色,褐黄色,主要矿物成分为粘土矿物,含砂质,由上往下,砂质含量增多,薄~中厚层状,泥质、钙质胶结,易风化。
遇水易软化。
全风化层为Ⅲ级硬土,强、弱风化岩石为Ⅳ级软石,全。
强风化层为D组填料,弱风化层为C组填料。
(3)地质构造及地震动参数
隧道进口段主要发育两组节理,节理产状分别为:
N15-30°E~N5°W/79-89°NW~SW、N50°~85°W/50-88°NE,较规则,呈共轭X型,以构造性为主,节理间距多数小于0.40m,多呈微张及张开状,少有填充物。
节理较发育~发育,岩体被节理切割成块状。
隧道出口段主要节理有两组,分别为N60°E/76-80°NW、N50~75°W/77-89°SW。
岩泥中节理间距0.2~0.5m;砂岩中节距0.4~0.8m。
根据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年图A[1]),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0.35S。
(4)水文地质条件
1)地表水
测区地表水主要为溪沟水,隧道区较大的常年性水流主要有清溪沟,常年流量一般在10~20m³/s。
树枝状沟槽发育,多为季节性冲沟,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地表水多沿沟槽排泄,沟槽内地表水流量较小,一般在3.0~20L/S,随季节变化较大,雨季时水量可增大数倍至数十倍。
各溪沟水均混入线路北侧的长江,长江是区内最大的河流,也是地表水的最低排泄基准面。
2)地下水
测区由于表层第四系覆盖层较薄,以粉质黏土为主,由于粉质黏土基本为不透水层,因此松散岩土类孔隙潜水不发育,该类地下水分布面积小,富水性差,水量平乏,大小受降水量控制。
测区下伏地层以页岩、泥岩夹砂岩为主,页岩、泥岩为相对隔水层,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砂岩裂隙中,侏罗系中统上、下沙溪庙组厚层砂岩中含有较丰富的地下水,地下水主要以下降泉的形式排泄于地表,部分砂岩裂隙含水层具有承压型,流量随季节而变化,泉、井流量一般0.1~5L/S。
隧址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由于页岩、泥岩为较好的隔水层,地形坡度较大,大气降水多沿坡面往下径流,入渗水量较小。
但由于侏罗系中统上、下沙溪庙组厚层砂岩裂隙较发育,有利于地下水的聚集,隧道洞身穿越该段底层有一定量的地下水。
3)水化学特征
根据定测阶段采取的14组水样的分析资料,区内地下水的水质类型为:
Cl(-).HCO[3](-)-Na(+).Ca(2+)、HCO[3](-).SO[4](2-)-Ca(2+)、HCO[3](-)-Na(+).Ca(2+)、HCO[3](-)-Ca(2+)、HCO[3](-)-Na(+)型水。
大部分无侵蚀性,共有5组水样具侵蚀性,综合判断全隧道水中PH值、侵蚀性CO[2]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侵蚀作用等级为H1。
4)隧道涌水量预测
本隧道预测正常涌水量值5570m(3)/d,最大涌水量8350m(3)/d。
(5)不良地质
隧址区不良地质为岩堆,危岩落石和顺层,无特殊岩土分布。
(一)岩堆
1)隧道进口岩堆:
岩堆分布范围为D3K118+344~+595段,位于长江右岸岸坡,线路穿其左侧,岩堆主轴与线路夹角25°,主轴放心为N36°W。
主轴长约350m,岩堆体厚5~20m,其主要物质成份为砂岩质块石,碎石,块、碎石间充填角砾及粉质黏土,松散~中密,稍湿~潮湿。
目前整体处于稳定状态,但长江蓄水后水位波动及工程施工可能引起其产生堆积层滑坡。
隧道进口位于D3K118+600,位于岩堆体后缘,岩堆体对隧道进口有一定的影响。
2)隧道出口岩堆:
岩堆分布范围为D3K124+400~+450段线路右侧20m以外的斜坡地段,主轴与隧道出口沟槽垂直,岩堆主轴位于线路右侧180m,主轴方向为W-E,主轴长约300m,岩堆体厚2~10m,其主要物质成份为砂岩质块、碎石,块、碎石间充填角砾及粉质黏土,松散~中密,稍湿~潮湿。
目前整体处于稳定状态,工程活动可能引起其产生堆积层滑坡,岩堆体对隧道出口无影响。
(二)危岩落石
分布于隧道进口端D3K118+595~+610段线路左、右两侧,距线路高差约为5~20m,根据现场地质调绘,侧段内植被发育差,基岩大部分裸露,岩性为上沙溪庙组厚层砂岩,地貌上呈一陡坎,主要发育两组节理为:
(1)N15-30°E~N5°W/79-89°NW~SW,间距10~40cm,
(2)N50°~85°W/50-88°NE,间距20~50cm。
节理多为微张或张开型,延伸较远,无填充。
岩石受节理、裂隙面切割后,砂岩下伏泥岩易风化剥落,由于差异风化使厚层砂岩体部分悬空,常形成临空面,在物理风化作用下形成的碎块在重力作用下沿坡面塌落,落石大小、数量和发生时间无一定的规律。
在设计和施工中应考虑落石对隧道进口的危害,采取相应工程措施。
节理N15-30°E~N5°W/79-89°NW~SW为卸荷裂隙,据钻探揭示:
在进口段厚层砂岩陡坎处,卸荷裂隙极为发育,主要有2道卸荷裂隙,呈张开状,无填充,其中第二道卸荷裂隙(D3K118-614左右)上宽1.6m,下宽2.3m,深度大于10m,形成一空洞,卸荷裂隙产装N5°W/82°SW,延伸方向N5W,致使隧道进口~D3K118+614裂隙段岩体形成危岩体,应进行边坡加固处理。
危岩落石主要位于隧道进口上方,对隧道有一定影响,应对其进行清除或加固处理。
(三)、顺层:
主要分布于一下段落。
1、隧道出口段岩层走向与线路的夹角为5~15°,岩层倾角26~29°,隧道进口线路右侧存在顺层问题。
2、隧道洞身D3K121+750~D3K122+400段,隧道埋深大于250m,岩层走向与线路的夹角为30~40°岩层倾角为25~30°,隧道洞身右侧存在顺层问题。
3、隧道洞身D3K122+900~D3K123+200段,隧道埋深大于250m,岩层走向与线路的夹角为25~35°,岩层倾角为30~40°,隧道洞身右侧存在顺层问题。
4、隧道进口段岩层产状N65~68°E/21°NE,岩层走向与线路交角40°。
隧道洞口仰坡在基岩中开挖存在顺层。
(6)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一)洞身段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隧道洞身穿越侏罗系中、下统泥岩页岩夹砂岩,岩体节理、裂隙较发育,多段存在顺层偏压问题,泥岩、页岩岩质软,缓倾岩层围岩稳定性较差,隧道顶部易掉块,坍塌,侧壁有时会失稳;厚层砂岩裂隙有利于地下水的聚集,隧道洞身穿越砂岩段有一定量的地下水。
工程地质条件较差。
(二)进、出口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1、隧道进口段
隧道金瓯段位于一岩堆边缘,岩堆体物质以石块为主,厚5~20m。
工程稳定性较差,工程活动会造成岩堆体失稳而产生工程滑坡,进口上方分布有危岩落石,随口进口仰坡开挖存在顺层。
对隧道进口有一定影响,隧道进口工程地质条件较差。
2、隧道出口段
出口段地表基岩大片出露,为侏罗系中统新田沟组页岩、砂岩夹泥岩,较易风化,全、强风化层厚1~5m,隧道出口线路右侧存在顺层问题,工程地质条件一般。
(8)岩土物理力学指标推荐值
编号
岩土
名称
土的状态及岩石风化程度
基本
承载力
(Kpa)
密度
(g/cm³)
内聚力
(Kpa)
内摩擦角
(φ°)
挖方边坡率
临时
永久
﹤3-3﹥
粉质粘土
硬塑
150
1.9
18
15
1:
1
1:
1.25
﹤4-1﹥
粉质粘土
硬塑
180
1.9
19
18
1:
1
1:
1.25
﹤5-5﹥
块石土
松散
300
2.1
/
40
1:
1
1:
1.25
﹤9-1﹥
泥岩夹砂岩
W3
300
2.2
/
35
1:
0.75
1:
1
W2
500
2.4
/
50
1:
0.5
1:
0.75
﹤9-2﹥
砂岩
W3
350
2.2
/
40
1:
0.5
1:
0.75
W2
600
2.4
/
55
1:
0.3
1:
0.5
﹤10-1﹥
泥岩夹砂岩
W3
300
2.2
/
35
1:
0.75
1:
1
W2
500
2.4
/
50
1:
0.75
1:
0.75
﹤10-2﹥
砂岩
W3
350
2.2
/
40
1:
0.5
1:
0.75
W2
600
2.4
/
55
1:
0.3
1:
0.5
﹤11-1﹥
页岩、砂岩夹泥岩
W3
300
2.2
/
35
1:
0.75
1:
1
W2
500
2.4
/
50
1:
0.5
1:
0.75
﹤12-1﹥
泥岩夹砂岩
W3
300
2.2
/
35
1:
0.75
1:
1
W2
500
2.4
/
50
1:
0.5
1:
0.75
4、设计概述
(1)建筑界限及轨道
本隧按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200km/h,客货共线(开行双层集装箱)双线隧道设计。
隧道限界及衬砌内轮廓详见"渝利贰隧参2202-03"图。
进、出口段洞内均设置无砟轨道与有砟轨道过渡段,过渡段长26m,其中有砟轨道过渡段长21m(进口DK118+601~+622),轨道结构高度781mm,较有砟衬砌参考图轨道结构高度766mm相差15mm,通过调整仰拱填充高度满足轨道结构高度要求。
铺设Ⅲ型轨枕(长2.6m)及60kg/m钢轨。
无砟轨道过渡段长5m(进口DK118+622~+627段),轨道结构高度515mm。
无砟洞身及出口段采用双块式整体式道床,铺设60kg/m钢轨,轨道结构高度515mm。
(2)耐久性
1)本隧道衬砌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级别为一级,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
2)本隧地下水对砼具酸性侵蚀,环境作用类别为化学侵蚀环境,作用等级为H1。
3)隧道结构混凝土原材料品质、配合比参数限值以及耐久性指标要求,按《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及本规定的局部修改条文的通知(铁建设【2007】140号)办理。
(3)主要建筑材料
1)混凝土
①抗渗等级:
不得低于P8。
②结构混凝土强度要求:
衬砌拱部、边墙、仰拱C30砼、C35砼或C35钢筋砼;沟槽C25砼、仰拱填充C20砼、盖板C35钢筋砼;喷C25砼。
③耐腐蚀要求:
本隧地下水对砼具酸性侵蚀,初期支护喷砼、拱墙仰拱砼、系统支护锚杆用砂浆及全隧水沟身砼均应掺外加剂,以增强其耐腐蚀性能,保证混凝土耐蚀系数不小于0.9。
混凝土原材料(水泥、矿物掺和料、粗细骨料、水、外加剂)及其配合比应满足《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及本规定的局部修改条文的通知(铁建设【2007】140号)环境作用等级为H1的相关要求,施工中根据混凝土原材料现场具体情况进行优化配置,以保证混凝土的各项耐久性指标达到上述规范环境作用等级为H1的相关要求。
④预埋在砼中并部分暴露在外的吊环、紧固件、连接件等部件应与砼中的钢筋隔离,并应采取对该部件进行除锈及防锈等相应的措施,以消除其锈蚀后可能对构件承载力的影响。
2)锚杆
①全隧拱部系统锚杆采用^22组合中空锚杆。
②边墙及临时支护采用^22全长粘结型砂浆锚杆(全螺纹)。
③锚杆技术要求:
必须满足现行《中空锚杆技术条件》。
屈服抗拉力≥127kN、极限抗拉力≥172kN、断后伸长率≥16%;锚杆应设置锚头,优先采用锚固力≥1KN的涨壳式锚头;锚杆用砂浆强度等级不低于M20。
④锚杆必须设置钢垫板、锚头、止浆塞等配件,垫板尺寸150×150×6mm。
3)超前小导管
超前小导管采用!
42无缝钢花管,壁厚3.5mm。
4)大管棚
大管棚采用!
89钢花管,壁厚6mm。
5)钢带
厚度2.8mm。
6)防排水材料
防排水材料性能指标应满足《铁路隧道防水材料暂行技术条件》相关要求。
①防水板:
ECB基材,厚度1.5mm;断裂拉伸强度≥17Mpa;扯断伸长率≥600%;撕裂强度≥95KN/m;刺破强度300N;低温弯折性为-35℃无裂纹;不透水性为0.3Mpa/24h不透水。
②无纺布:
重量≥400g/m
(2),达到GB/T17638-1998相关指标要求。
③中埋式橡胶止水带及外贴式止水带:
宽度不小于300mm,硬度(邵氏A度)为60±5;拉伸强度≥12Mpa;断裂延伸率≥450%;压缩永久变形(70℃×24h)≤30%,(23℃×168h)≤20%;撕裂强度≥25KN/m;脆性温度≤-45℃。
④钢边橡胶止水带:
宽度不小于300mm,硬度(邵氏A度)为60±5;拉伸强度≥15Mpa;断裂延伸率≥450%;压缩永久变形(70℃×24h)≤30%,(23℃×168h)≤20%;撕裂强度≥30KN/mm;脆性温度≤-45℃;橡胶与金属粘合试验属R型破坏。
⑤环向盲沟:
!
50单壁打孔波纹管(外裹无纺布)。
纵向盲沟:
!
80单壁打孔波纹管(外裹无纺布);横向导水管:
!
100PVC管。
⑥嵌缝材料:
双组份聚硫密封膏、灰色,渗出性指数≤4,低温柔性-30℃,最大伸长率≥300%,恢复率≥80%,加热失重≤10%,最大拉伸强度不应小于0.2MPa,且拉、压循环性能为80℃时拉伸-压缩率不小于±25%。
⑦砼界面剂:
粘结抗折强度≥3.5MPa,透水系数<0.5x10(-10)cm/s,厚度约2mm。
⑧其余按采用的参考图及相关规范等要求办理。
5、监测项目
主要有隧道基础沉降监测,详见表1。
表1监测项目及里程
监测项目
里程位置
附注
隧道基础
沉降监测
DK118+601、+609、+611、+615、+616、+639、+641、+680、+700、+824、+826、+844、+846、+850、+860、DK119+100、+195、+205、+500、+695、+705、+850、+860、+900、DK120+100、+300、+500
监测桩
二、监测网布设及测量情况
1、区段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
详见《渝利Ⅲ标一工区马鞍山隧道沉降监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
2、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表
详见《渝利Ⅲ标一工区马鞍山隧道沉降变形观测点属性表》。
3、使用仪器的标称精度、仪器年检情况、沉降观测人员持证上岗情况
使用仪器的标称精度、仪器年检情况及沉降观测人员情况详见表2及表3。
表2仪器的标称精度、仪器年检情况
仪器名称
仪器型号
仪器精度
出厂编号
检验日期
天宝电子水准仪
DiNi03
DS05
707925
2011.4.12
表3沉降观测人员分工
序号
姓名
性别
职称
技术职务
备注
1
刘科明
男
工程师
总工程师
总体负责人
2
王永胜
男
技术员
测量队长
测量控制
3
罗富国
男
助理工程师
测量员
测量
4
雷渝波
男
技术员
测量员
测量
5
庞明钢
男
测量工
测量员
测量
根据线路长度设一个沉降观测组,人员配备及设备情况如下:
仪器:
天宝电子水准仪(DiNi03)
组员:
王永胜罗富国雷渝波庞明钢
4、测量精度标准
我总队沉降观测基准网以二等水准进行测量,并与勘测二等水准网联测,以便统一高程基准。
进行沉降观测时,以工作基点的高程作为起算数据,利用电子水准仪固定测站和尺号,进行往返重复测量、计算沉降观测点每期观测的高程。
具体要求遵守表4、5、6所示标准。
表4.1沉降观测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应按下表规定操作
沉降变形测量等级
垂直位移测量
水平位移测量
沉降变形点的高程
中误差(㎜)
相邻沉降变形点的
高程中误差(㎜)
沉降变形点点位
中误差(㎜)
三等
±1.
±0.5
±6.0
表4.2垂直位移监测技术按下表操作
等级
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
每站高差中误差(㎜)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绕闭合差(㎜)
检测已测高差较差(㎜)
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要求
三等
1.0
0.3
0.6
0.8
DS05或DSI型仪器,按《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表5二等级水准观测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水准尺
类型
水准仪
等级
视距
(m)
前后视距差(m)
测段的前后视距累积差(m)
视线高度(m)
二等
因瓦
DS1
≤50
≤1.0
≤3.0
下丝读数
≥0.3
DS05
≤60
表6水准测量计算取位
等级
往(返)测距离总和(km)
往(返)测距离中数(km)
各测站高差(mm)
往(返)测高差总和(mm)
往(返)测高差中数(mm)
高程
(mm)
二等
0.01
0.1
0.01
0.01
0.1
0.1
(1)现场沉降变形观测严格按实施细则的要求和国家二等规范进行。
严格执行“三固定,两一致”原则,即观测观测线路、固定观测人员、固定仪器;观测时间一致,观测条件一致。
(2)仪器和水准尺都在检定期内,使用前和使用过程中,经常进行常规检查,水准仪视准轴和水准管轴的夹角不大于15〞。
(3)观测时,视线长度≤50m,前后视距差≤1.5m,前后视距累积差≤6.0m,视线高度≥0.5m。
测站限差:
两次读数差≤0.4mm,两次所测高差之差≤0.6mm,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1.0mm。
观测读数和记录的数字取位:
0.01mm。
(4)观测时,往测按后-前-前-后、前-后-后-前的顺序交替进行,返测按前-后-后-前、后-前-前-后的顺序交替进行。
(5)观测过程中,选用2.5Kg以上的尺垫。
5、测量组织机构及工作职责
为确保工区沉降变形测量管理监测工作正常有序,成立由工区项目总工总负责,总队项目测量队沉降观测组负责现场监测和数据整理。
(1).渝利铁路Ⅲ标段一工区沉降变形观测测量管理机构图
(2).部门职责
①项目总工程师
负责项目部的技术指导,上报资料的审批、评估及实施方案。
②测量队队长
负责编写沉降变形测量实施指导及测量方案,控制网布设、观测点的选择、观测数据的整理分析等业务实施,及时收集单位工程沉降变形测量数据,并及时上报上级部门。
③沉降观测组
按照沉降变形测量实施细则及测量方案实施具体观测,进行观测标志的埋设、测量和保护工作,小组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6、DK118+601~DK120+500段沉降变形观测数据统计及数据分析
截止2011年10月13日我工区本段沉降观测已达到3个月,具体观测情况如下:
马鞍山隧道(DK118+601~DK120+500段),共27个监测断面,每个监测断面观测时长均在3个月以上。
隧道沉降观测汇总表
序号
断面里程
观测时长
测点编号
累计沉降量
测点编号
累计沉降量
1
DK118+601
91
0118601S1
-0.07
0118601S2
0.1
2
DK118+609
91
0118609S1
-0.03
0118609S2
0.09
3
DK118+611
91
0118611S1
-0.09
0118611S2
0.08
4
DK118+615
91
0118615S1
-0.21
0118615S2
0.13
5
DK118+616
91
0118616S1
-0.44
0118616S2
-0.11
6
DK118+639
91
0118639S1
0.08
0118639S2
-0.07
7
DK118+641
91
0118641S1
-0.02
0118641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