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新泰二中泰安三中宁阳二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909385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新泰二中泰安三中宁阳二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山东省新泰二中泰安三中宁阳二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山东省新泰二中泰安三中宁阳二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山东省新泰二中泰安三中宁阳二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山东省新泰二中泰安三中宁阳二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新泰二中泰安三中宁阳二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docx

《山东省新泰二中泰安三中宁阳二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新泰二中泰安三中宁阳二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新泰二中泰安三中宁阳二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docx

山东省新泰二中泰安三中宁阳二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2018.4

说明: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l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32小题。

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甚至春秋早期,不但各诸侯国与周王朝之间,就是一些相距遥远的诸侯国之间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

不唯如此,铭文和文字制度等也随着器物本身与工艺技术流往分封各地。

这说明( )

A.工官制实现了标准化器物生产B.周王以赏赐青铜器物笼络诸侯

C.宗法制注重同族文化的延承性D.分封制推动了中原文化的传播

2.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伦理观念中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规范,“忠为令德”频繁出现在春秋时期卿大夫口中。

材料中的现象反映了()

A.周天子的影响力增强B.宗法制不断遭到破坏

C.法家学说影响的扩展D.中央集权政体的形成

3.春秋初期发生过“周郑交质”,郑庄公姬寤生先把世子(继承人)送到周都城,周平王接着把太子送到了郑国居住,以证明双方互信。

这反映出()

A.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不足       B.嫡长子继承制度遭到破坏

C.同姓诸侯国恪守分封义务       D.周礼规范了贵族阶层道德

4.在中国古代,宗族有一套宗规,往往与儒家的道德教条相对应。

宗规还警戒一些越轨行为,一些严重触犯宗规的行为将在宗祠内当全体族人之面公开处置。

虽然这种处置是非法的,但官府却很少干预宗族的判决。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A.宗族是基层的行政组织B.社会管理借助于人伦秩序

C.政府失去了对社会的控制D.宗规族律凌驾于法律之上

5.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汉代察举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是()

《汉书•武帝纪》

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后汉书•左雄列传》

雄又上言:

“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帝从之。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太祖(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年二十,举孝廉为郎。

A.孝廉成为两汉时期选官的唯一标准B.增加选官的限制以保障贵族政治的稳定

C.两汉到魏晋时期察举制度不断完善D.东汉末年选官实践与制度设计出现背离

6.有学者指出:

“中国较早形成了一种早熟的政治体系,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其法律身份至少在名义上是平等的,这就使得国家能够通过某种标准化的规则来选拔官员。

像日本这样等级森严、贵族势力强大的社会不可能引入科举制,引进了也无法运作。

”该学者重在强调()

A.科举制让世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B.日本缺乏科举制的经济基础

C.科举制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D.科举制与贵族政治不相容

7.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

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

各逞意气。

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

”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  )

A.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B.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

C.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

8.“后来皇帝便只有偷懒,把政权交付与内阁,内阁慢慢地重起来。

不过阁权虽重,而他们的官阶还是低,仍只五品……所以明代内阁大学士,就官制论,绝对不能和汉唐宋时代的宰相地位相比论。

”这表明明代内阁()

A.因皇帝素质低下而产生B.地位与前代的宰相相当

C.具有权重职轻的特点D.标志着皇权强化至顶峰

9.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过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称为“廷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

雍正五年浙江布政使孔毓璞请求:

“蒙圣谕藩臬(官员)皆赐折奏。

仰恳圣恩,赐臣一例用折。

”孔毓璞从而获得了越过一切中央机构直报皇帝的密奏之权。

材料表明清朝()

A.非理性化统治的趋势日益明显

B.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了中央官署

C.议政王大臣会议开始受到制约

D.地方实力的加强迫使中央妥协

10.《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

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

《起居注》的历史变迁最能说明()

A.皇帝越来越轻视文化修养  B.《起居注》的史料价值越来越小

C.皇帝越来越关注自身形象  D.君主专制呈现出不断强化的趋势

11.公元前427年,希腊小邦密提林背叛了雅典,投靠斯巴达。

雅典民情激愤,公民大会迅速作出决议,将密提林成年男子全部处死,妇女儿童罚作奴隶。

第二天,民众情绪趋于平静,公民大会撤销了原决议。

据此可知,在古代(  )

A.希腊小邦缺乏政治自主权                              B.公民决定雅典城邦重大决策

C.大邦争霸阻碍了希腊统一                              D.雅典公民大会有时违背民意

12.苏格拉底说:

“不论是民众所推选,抑凭抽签委派,抑凭暴力或欺骗而执政,单单掌权还不是王者,不算治国者,只有具备治国的专门知识的人才是王者。

”据此可知(  )

A.苏格拉底反对雅典的民主政治                      B.苏格拉底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作辩护

C.苏格拉底要求统治者具备治理才能              D.苏格拉底主张实行君主政体

13.在(雅典)公民大会上,发言人不能一次提出两个问题或讨论两件无关联的事,不能就同一问题发言两次,不能诽谤、谩骂他人,不能打断他人讲话,不能攻击大会主席。

这些规定()

A.降低了公民大会的工作效率B.违背了雅典民主的的基本原则

C.抑制了雅典公民的参政热情D.维持了大会运行的基本秩序

14.某学者认为,在古希腊,自由完全是一个政治概念,与此相适应,他们承认个人对社群权威的绝对服从是与这种集体性自由相容的,可以说“个人在公共事务中几乎永远是主权者,但在所有私人关系中却是奴隶。

”这表明该学者认为()

A.公民个体的自由受到限制B.公民只有形式上的自由

C.存在着绝对权威势力D.排斥私有财产制度

15.罗马法主张,“家父权”并不触及“公法”。

当子成为将军时,可能会指挥其父;成为高级官吏时,需要审判其父亲的案件。

查士丁尼《法学阶梯》规定,如果子女有不法行为,父亲可把子女交出以免除自己的责任。

这反映出古代罗马(  )

A.侧重于保护私有财产                                      B.法律高于血缘伦理

C.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D.压制人的自由发展

16.早期罗马法规定妻子必须服从丈夫、妻子不能拥有任何独立财产,公元6世纪的法律规定,妻子可以保持其人身和财产的独立,甚至从“某些方面看,当时的妇女甚至要比当下大多数文明国家法律下的妇女获得了更大的解放”这一变化(  )

A.蕴含着自然法精神                                          B.适应了帝国建立的需要

C.体现了公民法的灵活性                                  D.使妻子和丈夫分庭抗礼

17.公元3世纪,罗马著名法学家乌尔比安认为:

“皇帝的任何吩咐都具有法律的效力,因为人民已经把权力转让给皇帝了。

”这表明罗马法(  )

A.崇尚自然法的人权精神                                  B.蕴含着社会契约思想

C.规定皇帝由民众们选出                                  D.法律条文都系皇帝制定

18.英国国王的活动总原则之一是“国王不能为非”,即国王永远没有是非错误,国家政策中出现的一切错误,都不能归咎于国王,国王永远不对国家的任何政治决策负政治责任。

这原则(  )

A.违背了《权利法案》的基本精神                  B.实质是对国王行使权力的限制

C.表明国王已经失去自由权利                          D.意在为国王的行为开脱责任

19.19世纪晚期时,在英国,首相和内阁是议会多教党的“党魁”和领导核心。

除非多数党自身发生分裂,议会几乎不对内阁投不信任票。

即使通过了不信任票。

内阁还可以“诉诸选民公断”,提请英王解放下院,在新议会选举中,内阁因处于执政党的有利地位,获胜也不成问题。

这反映英国(  )

A.责任内阁制开始得到确立                              B.议会已不再对内阁投不信任票

C.立法权对行政权制衡削弱                              D.内阁权力膨胀推毁了宪政制度

20.1832年的英国议会改革,一方面通过给予资产阶级和上层中产阶级选举权,赢得了新兴社会阶层的忠诚;另一方面,成功地抵制了来自中下阶层的压力,令工人阶级的激进运动陷入孤立境地。

这反映出当时的英国(  )

A.民主政治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B.工人的经济状况没有改变

C.工业革命的开展助推社会进步                      D.社会阶层裂痕进一步拉大

21.1786年,美国国会建议,它将有权控制国内外贸易、自行规定并征收税款、惩罚欠款不缴的州,各州必须向国会选派议员,对公然反抗国会管辖权的州可以使用武力以外的所有强制手段。

这表明美国(  )

A.意识到邦联制的弊端                                      B.不断完善联邦制政体

C.改变了中央的软弱无力                                  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22.美国联邦宪法规定:

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众议员的任期为两年,每两年全部改=选一次;而参议员任期是六年,每两年改选三分之一的议员。

这一规定()

A.充分发挥两院的制约与平衡作用B.防止立法工作草率从事

C.保证代表的广泛性和政策的延续性D.兼顾大州和小州的利益

23.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三个国会建设方案。

方案一(弗吉尼亚方案)

方案二(新泽西方案)

最终方案(康涅狄格方案)

设立一个按人口比例分配表决权的国会

设立一个各州无论大小有同等表决权的国会

设立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

最终方案的形成过程体现了(  )

A.选举是民主原则的基本体现                          B.国会是代议政体的权力中枢

C.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                          D.分权是共和制度的关键措施

24.李其荣在《世界通史》中称,“1875年宪法是一份有宪法之名而无宪法体系的独特文献”。

其“独特”之处在于()

A.该宪法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B.该宪法在外国势力主导下制定

C.该宪法规定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D.该宪法是各派势力妥协的产物

25.美国学者菲利普这样评价一部宪法:

“这部宪法可谓应时而生,这是一个有着强大的立法机构的自由主义国家,总统行政部门权力微弱”。

对这部宪法描述正确的是()

A.总统任命内阁须经参议院同意B.内阁和总统必须对议会负责

C.三权分立,互相制约与平衡D.利用内阁限制袁世凯专权

26.制度和笼子的关系经常被用来说明民主制度建设状况。

下列对该关系的描述符合德意志帝国政体特点的是()

A.“国家权力的尾巴是逐渐收起来的,制度笼子的形成也是渐进的”

B.“国家设计了完美的制度笼子,将权力彻底驯服”

C.“制度笼子的形成历经反复,最终成功奠定了稳定政体”

D.“国家权力公然站在制度的笼子之上,驯服了人民”

27.1840年4月,美国领事告诉清朝某官员英国将派军远征中国的消息,但该官员将其称之为“谣言”,英军舰队抵达广东海面后,该官员还上奏皇帝:

“伏查英夷来船,所配兵械较多,实乃载运鸦片。

”由此可知,该官员()

A.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缺乏清晰的认识

B.对鸦片战争的失败负有主要责任

C.判断敌情失误是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

D.认为英国鸦片走私行为不足为虑

28.曾国藩指出:

“咸丰九年,洋人来换和约,僧忠亲王诱而击沉其船,天下称快;十年,夷人复至”,“京师不守,几丧天下”。

这次“换约”事件()

A.使列强侵华逐步深入中国内地            B.推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导致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            D.促使清政府允许外企合法化

29.著名学者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

在签订《南京条约》的过程中,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朝官员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

这从本质上反映()

A.缺乏近代外交经验 B.不了解世界形势

C.两国治理秩序差异  D.不懂得国际公法

30.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

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B.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

C.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D.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

31.近代某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出后,大清举国哗然。

不久,清帝下《罪己诏》:

“去岁与倭国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

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

……”对此条约认识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

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中国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

D.首开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

32.“战争重组了新的东亚国际关系,……大清国原始制度被震撼,大中华汉民族为中心的一代有识者,毅然投身角逐乱世的政治舞台。

”上述材料中的“战争”指()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本卷为非选择题,第33题25分,第34题12分,第35题15分,共52分。

3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洪武初年的监察机关称御史台。

洪武十五年(1382年)十月改称都察院,长官有左、右都御史等,专职弹劾百司。

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定员110人,职纠内外官员。

监察御史秩正七品,官阶虽低,威权甚重,外出巡按,号称“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历代均不能望其项背”。

明代还建立御史出使巡按地方的制度,出巡之官受皇帝之命,还可兼管地方其他事务,明代还将地方分区监察与中央按系统监察相结合。

给事中制度是独立于都察院之外的另一套监察体系。

明初统设给事中,洪武六年(1373年)始按六部的建制分设六科。

洪武十年隶承敕监,十二年改隶通政司,十三年置谏院,成为独立机构。

凡大臣奏章发下,分类抄出,其有违误,则予驳正。

对御史、给事中违法失职行为的处罚也是极为严格的,“若知善不举,见恶不拿,杖一百,发烟瘴地面安置”。

同时也对忠于职守的御史、给事中给予奖励。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近代)美国的建国者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

美国没有建立统一的行政监察系统,行政监察的任务被分散在各个部门分别执行。

美国的行政监督系统包括议会监督、政府内部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等,其中并没有设立专门负责行政效能监察的机构。

在美国效能监察和廉政监察基本是并重的,“好的政府就是高效廉洁的政府”。

——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实施监察的重要举措并归纳明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1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监察制度与近代美国监察制度的本质不同;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美国监察制度的影响。

(11分)

34.(12分)历史示意图往往包含着多种历史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多数党组织

负责

选举

图1古代雅典政治结构示意图图2近代英国政治结构示意图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西方民主运作方式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12分)

3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清政府自视“天朝上国”,没有一个专门的外交机构,兼管外交的中央机构是礼部(管对外礼仪、贡举以及学校科举等内部事务)、理藩院(管清代蒙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的地区事务,兼管对俄外交)。

当时的中国“无所谓外交,理藩而已”。

《南京条约》签订后,外交事务由五口通商大臣、地方督抚办理,外国使节不得进入北京。

《北京条约》签订后,外国使节进驻北京,外交事务增多,列强对地方官以及礼部、理藩院办理外交事务极为不满,以武力迫使清政府改革外交体制。

186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一个过渡性外交机构诞生。

总理衙门由亲王、军机大臣兼领;在京师有海关总税务司、京师同文馆两个附属机构;分设南洋(江苏以南及长江各地)和北洋(山东以北的沿海地区)通商事务大臣。

总理衙门以“洋务内阁”著称,掌管与各国订约并负责执行,负责通商、关税、外国人在华传教、招募华工、海防水师、船务、军火、机械、电线、铁路、矿务等洋务项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建立总理衙门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总理衙门建立的作用。

(9分)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2018.4

选择题共48分

1—5DBABD6—10DACAD11—15BCDAB16—20ABBCD

21—25ACCDB26—30DAACA31-32DC

非选择题共52分

33.(25分)

(1)措施:

设置御史台(都察院),专职弹劾百司;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纠查内外官员;都察院外另立给事中,负责稽查各部;赐予监察御史大权;采取奖罚措施。

(答对4点给8分)

特点:

官阶低,但权力大;监察官员具有相对独立的权力;地方分区监察与中央按系统监察相结合;形成有两套监察体系;注重对监察官员的严格管理。

(6分)(答对其中三点可给6分)

(2)本质不同:

近代美国监察制度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范畴,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明代监察制度根本目的是维护专制皇权。

(4分)

影响:

比较有效地避免了专制权力的出现,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利于防止官员腐败;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和社会的稳定。

(答对2点4分,答对3点7分)

34.(12分)示例一:

 信息:

古代雅典是直接民主,以公民大会为主要机构;近代英国是间接民主,采用代议制和政党政治。

 说明:

古代雅典是城邦政治,小国寡民,便于全体公民直接参政;近代英国形成民族国家,其面积与人口增多,形成间接民主为主。

 (6分) 

示例二:

 信息:

本邦成年男子,雅典民主基础相对狭小;国家的成年公民,近代西方民主的基础更为广泛。

 说明:

雅典是奴隶制国家(农业文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没有民主权利;近代英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工业文明),逐步践行自由、平等理念,更多的人享有民主权利。

(6分)

35.(15分)

(1)古代中国没有专门的外交机构;随着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深,外交事务增多;清政府维护统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6分)

(2)设立了近代第一个外交机构,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推动洋务运动,开启中国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近代化;向西方学习,推动近代中国的经济、国防、教育科技与国际接轨。

(9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