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史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905152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379.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音乐史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西方音乐史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西方音乐史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西方音乐史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西方音乐史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音乐史复习资料.docx

《西方音乐史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音乐史复习资料.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音乐史复习资料.docx

西方音乐史复习资料

 

西方音乐史复习资料(总27页)

西方音乐史复习资料

教材:

《西方音乐通史》于润洋主编

授课教师:

余志刚

上半学期学习概况:

一、古希腊和罗马音乐、中世纪音乐;二、文艺复兴时期音乐;三;巴罗克时期音乐;四、古典主义时期音乐。

第一编古代希腊和罗马音乐

概述

公元前6到4世纪古希腊的文化艺术空前繁荣。

第一章古希腊音乐

目前留下有大约四十段左右的残篇。

古希腊音乐是单声部音乐,有自然音类型以及自然音与各种变化音(半音或小于半音)混合的旋律风格,音乐同舞蹈、诗歌紧密结合,歌唱时可以有乐器伴奏,用字母记谱,歌词往往是当时一些重要的诗篇。

第一节古希腊的音乐生活

㈠音乐与神的崇拜

从词源上,“music”源于“muse”

㈡古希腊的乐器

古代希腊主要有弦乐与管乐两类乐器,里拉和阿夫洛斯分别是这两类乐器的代表。

里拉琴据说由宙斯授予阿波罗,因此演奏里拉常常与阿波罗崇拜联系。

阿夫洛斯管常常用于敬奉酒神狄俄尼索斯。

㈢诗歌的繁荣

公元前9~前8世纪,盲人诗人荷马写下了不朽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这是古代希腊最早被记录下来的大型史诗。

贵族诗人萨福被柏拉图称为第十位缪斯。

㈣古希腊戏剧

举世闻名的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

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

悲剧演出地点:

巨大露天剧场。

第二节古希腊的音乐理论

问:

简述古希腊哲学家对音乐的论述

古希腊的音乐理论主要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音乐材料和构成方式的理论,它涉及音程、音阶、调式等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音乐的本质的理论,它涉及哲学、艺术美学方面的问题。

㈠音程和音阶理论

毕达哥拉斯:

是西方第一个以理论方式来说明和解释音乐现象的人。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宇宙和谐的基础是完美的数的比例。

四音音列:

是阿里斯多塞诺斯音乐理论的最核心内容之一。

古代关于旋律、音阶、调式的理论都建立在四音音列基础之上。

四音音列建立于一个固定四度框架,中间的两个音不固定,它们可以灵活变动,形成三种类别的四音音列,即自然音列、变化音列以及更细微划分的四分音音列。

阿里斯多塞诺斯著有《和谐的要素》,他深入到音乐构成的具体要素,在音程、调式、旋律中讨论音乐的理论问题。

完整音列体系:

古代调式都是把多利亚调式置于中心。

记谱法:

古希腊有两种不同类型的记谱方式,以字母和符号分别用于记写歌唱和器乐的演奏,除了有表示音高的记号外,还有表示音的长短和停顿休止的记号。

㈡音乐社会功能的学说(音乐的教育作用)

代表人物:

柏拉图(好的音乐应该庄重、简朴、应该符合规则)

亚里士多德

第二章古罗马音乐

第一节古罗马的音乐生活

罗马音乐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朝向实用化、典仪化方面发展,集体性的军乐以及仪式、流行音乐非常普及。

除了社会音乐活动外,家庭音乐也一时蔚然成风。

音乐已经深入到宫廷和家庭。

第二节基督教音乐的兴起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2世纪,古罗马末期。

476年古罗马灭亡,随着古代文明的终结,基督教成为中世纪欧洲唯一从古代世界继承下来的文化遗产。

第二编中世纪音乐

概述

中世纪记谱三大阶段:

1.纽姆谱

2.9~11世纪线谱音高明确,节奏不明确

3.中世纪后期出现有量记谱法,标明时值、节奏(复调发展的结果)

将古罗马消亡到古代文化的复兴这中间长达千年的历史时期称为“中间的世纪”(MiddleAges)。

音乐史研究一般倾向于公元5世纪西罗马灭亡到14、15世纪之交看成西方音乐的中世纪时期。

中世纪的基督教世界取代古罗马社会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基督教顺应了这一世界观的转变,它很快走进并占据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同古代一样,音乐在中世纪继续享有高尚的地位,它被列入所谓“七艺”的高级学术,即语言艺术的“三艺”:

语法、修辞、逻辑;数学艺术的“四艺”:

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中世纪音乐发展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来叙述:

第一阶段,5~10世纪。

文化的复苏和政治上的统一为基督教教会礼仪的统一创造了条件,9世纪左右,格里高利圣咏确立了作为统一的罗马教会音乐的权威地位。

第二阶段,约11~13世纪,这是中世纪音乐的盛期。

12、13世纪,复调音乐得到很大发展。

13世纪复调音乐推向高峰,世俗音乐也得到很大发展。

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互相影响、互相渗透。

第三阶段,14~15世纪初,在音乐史上称为“新艺术”时期,主要发生在法国和意大利。

中世纪以来世俗音乐的影响在这一时期达到高峰。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马肖、兰迪尼等西方音乐历史上早期的一批重要作曲家。

此外记谱法、作曲技法也得到很大发展。

总结:

就音乐而言,应该看到,中世纪僧侣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历史贡献,西方音乐后来的独特发展包含着中世纪音乐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重大成就。

第一章中世纪教会礼拜音乐

第一节格里高利圣咏

问:

什么是格里高利圣咏?

简述它的基本特征

宗教仪式中使用的音乐称为圣咏。

格里高利圣咏使用于罗马教会礼拜仪式,以著名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命名,因表情肃穆、风格朴素也被称为素歌。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西方中世纪教会音乐的历史是围绕着建立、修饰、扩展格里高利圣咏而展开的。

㈠格里高利圣咏的形成

    ㈡格里高利圣咏的基本特征

1.无伴奏的纯人声(男声为主)歌唱的单声部音乐形式;

2.以拉丁文为歌词;

3.即兴式而无明显节拍特征;

4.建立在单纯的自然音阶基础之上;

5.格里高利圣咏的基本功能是服从宗教礼拜活动,它肃穆、节制,最大地排除世俗的感性欲念。

第二节圣咏在礼拜仪式中的运用

基督教教仪活动分为日课和弥撒两大类,格里高利圣咏分为日课和弥撒两大类,格里高利圣咏主要是运用于这两种宗教礼拜活动。

㈠日课

日课是修道院规定每一僧人每日必修的“功课”,主要内容包括祈祷、诵经、唱赞美诗等。

㈡弥撒

弥撒在音乐上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弥撒是天主教会最重要的崇拜仪式。

弥撒礼仪在不同时代、时节和地区很不相同,以下是最一般的形式:

专用弥撒(根据时节歌词变动)常规弥撒(唱词不变)

福音礼仪进台经

慈悲经

荣耀经

特用祈祷文

使徒信书

升阶经

哈利路亚

福音书

信经

领受圣体礼仪奉献经

序祷

圣哉经

羔羊经

圣餐经

会众散去

注:

黑体字为重点

哈利路亚:

来自古老犹太语,意为“主啊,赞美您”。

这是应答圣歌类,是整个弥撒仪式中最具装饰性的花唱段落。

第三节教会音乐理论

㈠音乐美学

中世纪最具权威的音乐理论家是波埃修斯,他被认为是“最后一位罗马人”,古代文化在中世纪的最重要传播者。

波埃修斯对音乐的理解对中世纪的音乐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世纪教会音乐实践可以说是完全忠实于他的音乐理论。

㈡记谱法

在很长时间格里高利圣咏的歌唱都是完全依靠记忆,到了查理大帝时期,为了有利于推广格里高利圣咏促成了记谱的发展,但这时记谱的作用只是为了帮助记忆,它仅仅在歌词上方写下简单的符号,指示上升或下降的语言声调变化。

这种简单的符号谱也称为“纽姆谱”,大概产生于8世纪,在9世纪被普遍使用,它只能提示歌唱者回忆已经熟悉的旋律轮廓,而无法来告诉人们陌生的音乐。

㈢教会调式

11世纪,八个教会调式理论基本确立。

了解其名称及其音域、每种调式的常用音。

㈣六声音阶

第一节格里高利圣咏的扩展

㈠附加段

附加段即在原有的格里高利圣咏基础上进行附加或插入新的材料,形成圣咏的扩展。

㈡继叙咏

㈢宗教剧

第二章多声部复调音乐的兴起

问:

9世纪末到13世纪末复调音乐的发展

第一节早期的复调音乐

㈠奥尔加农

西方有记载的最早的复调音乐叫做奥尔加农,约公元9世纪末一篇佚名的论著《音乐手册》对这种复调形式有过描述。

最初的奥尔加农只是圣咏的一种演唱方式,即在歌唱圣咏的同时歌唱另一被称为奥尔加农的附加声部,这种简单的平行的二声部歌唱因此被称为奥尔加农。

据《音乐手册》介绍,有两种奥尔加农。

第一种是所谓“平行奥尔加农”,它的上方声部是圣咏旋律,称为主声部,主声部下方附加一个奥尔加农声部,附加声部以相距四度或五度方式平行于主声部,这种两个声部的以四度或五度平行移动的奥尔加农被称为平行奥尔加农。

除了严格的平行奥尔加农外,还有一种平行奥尔加农的变体,这种奥尔加农也是以圣咏为基础,但不同于:

两个声部以同音斜向开始,进入四度音程后两个声部开始平行进行,最后结束又汇合于同音。

我们可以从规多的著述《辨及微茫》中了解到这一时期复调音乐在风格上一些特征:

一、平行进行很重要,但严格平行进行常被破坏,自由的反向、斜向增多,这加强了声部的独立;二、下方的奥尔加农声部变得较为活跃,常常超越圣咏声部出现在上方,因此出现了声部交错或超越。

大约在规多理论著作产生的同时,出现了现存最早用于礼仪实践中的一批复调手稿,这就是保存在英国南部温彻斯特大教堂的两本11世纪抄本,合称《温彻斯特附加段圣咏集》。

㈡华丽奥尔加农

12世纪上半叶,奥尔加农声部进一步发展,从原来的下方声部转向上方声部,表现出即兴和自由特征,没有明显的节拍特征,活跃、华丽的上声部与下方缓慢、静止的圣咏声部形成鲜明对比。

㈢节奏模式

大约11、12世纪左右出现最早的可以标记节奏的记谱法。

㈣第斯康特

12世纪或13世纪初,一种与华丽装饰奥尔加农风格迥然相异、被称为第斯康特风格的复调音乐开始越来越具有重要作用。

其主要表现为:

音对音,同步走,有节拍加以控制。

第二节圣母院乐派的复调

㈠文献及一般风格特征

12世纪下半叶,巴黎圣母院乐派产生。

巴黎圣母院乐派的重要贡献之一是对复调节奏在记谱和写作方面的创新,节奏模式在这里得到广泛和更加丰富的运用。

圣母院复调主要有两种风格特征,即华丽装饰的奥尔加农和节奏规整的第斯康特。

㈡莱奥南和佩罗坦

莱奥南是一位诗人和作曲家,作有一部《奥尔加农大全》(二声部复调),这是中世纪最重要的复调音乐文献之一。

莱奥南以擅长写作华丽奥尔加农著称。

在他的为礼拜仪式创作的音乐中,自由、华丽的奥尔加农与节奏鲜明的第斯康特交替出现,形成了不同风格的音乐的对比。

佩罗坦创造了三个乃至四个声部的复调音乐,他的复调的特色主要体现在第斯康特,他的作品篇幅更长,节奏更丰富。

佩罗坦在圣母院工作时曾对莱奥南的《奥尔加农大全》进行润色和修订。

㈢孔杜克图斯

流行于12、13世纪。

特点:

a它不再依赖圣咏;b一般为二至四声部,常见为三声部,其织体特点类似于第斯康特,但更规整,各个声部节拍基本相同;c孔杜克图斯每个声部都唱歌词,且各声部歌词一样。

第三节经文歌

13世纪经文歌成为新音乐最流行的样式。

㈠克劳苏拉

经文歌的产生可以追溯到第斯康特的复调写作手法,但在第斯康特与经文歌之间还存在个重要的环节,这就是克劳苏拉。

㈡经文歌的产生

二声部的克劳苏拉同第斯康特一样,上方声部本来是无歌词的,但是后来有人在上方声部加上了歌词,这种上方声部有词的克劳苏拉就变成了经文歌了。

13世纪最典型的经文歌是三声部。

经文歌特有的“复歌词”现象,即圣咏旋律声部的拉丁歌词与上方两个声部法语歌词混在一起,在通常情况下上方两声部歌词内容也不一样。

㈢13世纪下半叶经文歌的发展

13世纪下半叶以后,经文歌的各声部间逐渐出现对比,三声部节奏对比也加大。

第三章中世纪单声歌曲

直到11世纪几乎没有关于世俗音乐的乐谱和文字记载。

第一节拉丁歌曲

大约11世纪左右拉丁歌曲开始出现。

㈠孔杜克图斯

㈡戈利亚德歌曲

第二节方言歌曲

㈠早期的方言歌曲

㈡法国游吟诗人和歌曲——中世纪歌曲最有成就的代表

问:

法国游吟诗人歌曲的主要题材和音乐特点

1.产生时间:

11世纪末~13世纪初

2.产生地点:

法国南部

3.北部的游吟诗人被称为“特罗巴多”,南部的游吟诗人被称为“特罗维尔”。

游吟诗人于11世纪末最先出现于法国南部地区的普罗旺斯省。

13世纪初游吟诗人的中心转向北方。

4.游吟诗人的构成以宫廷贵族和骑士阶层为主,上到帝王,下到有才华的下层诗人音乐家。

采用四线谱记谱(受宗教音乐的影响)。

现留有2600首南方游吟诗人的诗歌,260首附有旋律,2130首北方游吟诗人的诗歌,1420首附有旋律。

5.这些歌曲大多是单声部的,常加上乐器伴奏,即兴地弹唱。

在音乐风格方面,南方歌曲分句不明确,旋律细腻精美,节奏处理较为复杂自由。

北方歌曲受到南方游吟诗人歌曲的影响,但比南方歌曲朴实和直率,与民间歌曲接近,旋律段落轮廓比较分明和规整。

此外,北方歌曲喜爱加上叠歌,即反复歌唱时加上固定的歌唱部分。

6.游吟诗人歌曲以爱情题材为主,其中一种所谓“宫廷之恋”的题材非常流行。

这些歌曲常常把宗教般的纯真和圣洁感情(如对圣母玛利亚的爱慕)与凡俗的人间男女之爱混合在一起。

除了爱情歌曲外还有其他如涉及政治的向国王表忠心的歌曲、哀悼的悲歌、辩论歌。

注:

在北方游吟诗人中,多声部复调歌曲开始出现,题材涉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㈢其他地区的方言歌曲

约12世纪后期,德国也开始出现方言抒情歌曲。

在德国,这类歌曲被称为“恋歌”,歌唱这些歌曲的歌手被称为“恋诗歌手”。

在德国分节歌式的重复结构变化成一种有特色的歌曲形式,即aab的“巴体歌曲”。

除德国“恋歌”外,还有13世纪意大利的“巴拉塔”和13世纪西班牙的坎蒂斯。

第三节中世纪器乐

中世纪常用乐器有弦乐和管乐类。

中世纪最典型的拨弦乐器是竖琴。

中世纪拉弦乐器:

A琉特琴:

从西班牙传入,是维奥尔琴和现代小提琴的原形。

13世纪以后才被大量使用

B里拉琴

C维埃尔:

古提琴的总称

中世纪常用的管乐器:

笛类有竖笛和横笛;双簧类乐器有肖姆管和短号等。

管风琴是允许使用于教堂的中世纪乐器。

第四章14世纪法国和意大利音乐

14世纪的社会大背景——14世纪的音乐是如何被影响的?

14世纪是中世纪音乐末期,这是一个酝酿着历史变革的不安定时代:

14世纪上半叶英法两国间的百年战争;黑死病的蔓延;精神和信仰危机。

在文化方面,12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兴起,封建社会的骑士制度走向衰亡,新兴的市民阶层崛起,市民文学蓬勃发展。

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正在发生的变化必然影响到音乐,14世纪欧洲音乐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

人文主义思想开始萌芽,文学必将影响到音乐!

第一节法国“新艺术”

人们习惯上也经常以“新艺术”来通称整个14世纪法国和意大利音乐。

尤其特别专指法国的音乐。

㈠新艺术和古艺术之争

“新艺术”概念来自于法国维特里论文的题目。

“新艺术”之“新”是相对于“旧”的被称为“古艺术”的13世纪音乐。

㈡福维尔传奇

与法国新艺术有关的最早乐谱见于一本叫《福维尔传奇》的手稿。

这是一部长篇讽刺诗歌集成。

第二节新艺术音乐的特征

㈠新的记谱方式

新的记谱原则的最大特色是增加更小的音符时值,以及突出二分的不完整拍的地位。

㈡等节奏(利用节奏手段来统一整个乐曲)

等节奏技术特征是,通常在低声部利用固定音列、固定节奏这两个要素周期性反复出现,使经文歌建立于一种统一的逻辑结构。

㈢新的对位音响

三全音在中世纪被称为魔鬼的音程,不被采用。

在探索新音乐的节奏手段的同时,14世纪也开始注意发掘变化音级的和声效果以获取新的表情风格。

重点:

从小二度上行变化音终止演变到二重变化音终止

第三节马肖的音乐创作

问:

“新艺术”时期的主要代表作曲家及其创作。

马肖是法国新艺术音乐的最重要人物。

在西方音乐史上他是作品得到完整保存的第一位音乐家。

㈠经文歌的创作

在创作技巧方面,马肖非常重视等节奏技术的运用,并将等节奏扩展运用到上面各个声部,更自由灵活地探索更复杂的节奏技巧。

㈡弥撒曲

马肖对于弥撒曲的贡献在于,他第一次把常规弥撒的各个段落视为一个整体来统一构思。

㈢世俗歌曲

世俗歌曲是马肖创作的重要部分。

马肖歌曲创作中最有影响的是世俗复调歌曲。

马肖的复调歌曲的三种“固定形式”:

维勒来、回旋歌、叙事歌。

第四节14世纪意大利音乐

1.14世纪意大利音乐与同一时期的法国音乐有很多区别,在音乐历史上它因此也获得一个专门名称:

TrecentoMusic;

2.与法国相比,没有宗教化;

3.更世俗化一些。

㈠意大利14世纪音乐的重要体裁

猎歌卡农式

牧歌

巴拉塔原指舞蹈伴唱歌曲,13世纪是单声歌曲,14世纪出现复调的巴拉塔。

㈡兰迪尼

意大利14世纪出现了不少有影响的音乐家,其中以盲人音乐家兰迪尼最为著名。

兰迪尼的音乐创作以甜美、抒情见长,不追求复杂技巧,著名的“兰迪尼终止”是13~15世纪六度到八度终止式的变化处理,这是兰迪尼独特风格个性的体现。

兰迪尼终止式是在二重变化音终止的基础上加上“si”。

(见教材第45页)

第三编文艺复兴时期音乐

概述

西方音乐史上一个新的文明时期开始了。

它被称做文艺复兴,从狭义的观点看,文艺复兴是一场在恢复古代哲学和艺术价值的运动,然而文艺复兴的成就很快就超越了古希腊、罗马影响的范畴。

从广义上看,文艺复兴是一个人类社会产生新的思想(人文主义思想),有新的发现,发展出现飞跃的时期。

西方音乐史中,文艺复兴时期一般指从1430年前后至1600年前后这一历史时期。

“人文主义对音乐最重要的影响是使音乐与文学艺术(歌词)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诗人们更关注其诗歌的音响,而作曲家们则着意去模仿这一音响。

”——格劳斯•帕利斯卡

第一章从文艺复兴早期到若斯坎

第一节英国音乐

第二节勃艮第地区的音乐

什么是勃艮第乐派?

勃艮第乐派:

西方音乐史上把15世纪上半叶(文艺复兴早期)出自欧洲北方的第一代作曲家称为勃艮第作曲家或勃艮第乐派。

勃艮第地区包括荷兰比利时、法国东北部、卢森堡、及法国中部偏东中世纪勃艮第公爵领地和伯爵领地。

代表作曲家:

迪费(最重要)、班舒瓦。

㈠迪费

迪费是勃艮第时代最重要的作曲家。

他的音乐作品的主要体裁是弥撒曲、经文歌和尚松。

尚松一词在西方音乐史上是14世纪至16世纪以法文的世俗诗歌谱写的复调歌曲的概称。

迪费的经文歌《最近玫瑰开放》是在1436年佛罗伦萨的多莫(指圆顶)大教堂的的祝圣典礼上演出的。

经文歌四个段落的有量节拍的比例是6:

4:

2:

3与文艺复兴著名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设计的教堂圆顶的比例相符。

定旋律弥撒曲:

在弥撒的各个乐章中都采用一个相同的旋律作为定旋律,以此作为音乐统一的“轴心”把各乐章联系起来。

这种形式的弥撒曲称为“定旋律弥撒曲”。

迪费至少创作了9首五乐章的弥撒曲,有7首留存下来,后期的4首都是定旋律弥撒曲。

迪费的两个贡献:

他是第一位采用世俗旋律作为弥撒曲的定旋律的作曲家,也是第一位采用完整四声部织体进行创作的作曲家。

㈡班舒瓦

第三节法—佛兰德作曲家

时间:

15世纪下半叶到16世纪末;

地点:

这些作曲家一般来自南部尼德兰地区的佛兰德(约在今天的比利时)以及与其相邻的法国的北部地区;

代表人物:

奥克冈、若斯坎、拉絮斯。

㈠约翰内斯.奥克冈

㈡比斯努瓦

第四节若斯坎和若斯坎的同代及后一代作曲家

㈠若斯坎

若斯坎是谁?

简述他的音乐风格。

若斯坎是世纪之交的一代法—佛兰德作曲家的突出代表,也是文艺复兴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若斯坎留存下来的作品有18首弥撒曲、100首经文歌和70首尚松。

其音乐风格:

1.在弥撒曲创作方面更引人注目是若斯坎的创作促进了一些弥撒曲类型的发展。

2.经文歌是若斯坎数量最多的体裁,也是最能代表其个性和创造性的体裁。

3.连续的模仿在若斯坎的复调写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品以赋格式的模仿形成结构的基础。

4.受到人文主义的启发和影响,若斯坎谱曲时不仅注意歌词的音节重音,而且探索以音乐的手法对歌词进行形象的解释与象征,这种谱曲的方法被称为“绘词法”。

㈡若斯坎的同时代作曲家

㈢若斯坎后一代法—佛兰德作曲家

第二章16世纪的新趋势

新倾向表现为三方面:

1.民族倾向的发展给欧洲音乐的面貌带来重要的变化,它打破了自15世纪以来法—佛兰德的泛欧洲性的语言长期占据的统治地位,使欧洲的音乐语言逐渐丰富起来。

2.世俗音乐的发展和繁荣逐渐改变着欧洲音乐以宗教体裁为主的单调局面。

3.在声乐体裁丰富起来的同时,器乐音乐也逐渐增多,并开始独立发展。

第一节意大利的牧歌及其他声乐体裁

㈠佛罗托拉和劳达赞歌

㈡意大利牧歌

什么是16世纪的意大利牧歌简述它的发展

意大利16世纪的牧歌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重要的世俗音乐体裁,他是以较高水准的诗歌为词谱写的复调歌曲。

牧歌的特点:

1.一种通谱体(没有歌词段落的反复,根据歌词贯穿的歌曲)

2.歌词多为单段,韵律自由,包括各种诗歌

3.牧歌的歌词多为著名的诗人的诗作,一般有较高的文学水准

4.音乐注重对歌词的细致表达,织体越来越丰富,既有主调,又有复调。

意大利16世纪的牧歌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的牧歌为四个声部,基本是主调风格,但已经开始融入少量的模仿等复调手法。

代表人物:

雅各布阿卡代尔特。

中期的牧歌音乐以五声部居多,也有四或六个声部的,注重对歌词韵律节奏和词义的表达,既采用主调的风格,又大量运用复调的手法,还探索大胆的和声。

主要作曲家有罗勒。

晚期的牧歌已经发展为一种高度精致的音乐作品。

中期牧歌的试验性手法已走向成熟,半音化的伴奏的风格,以取代牧歌传统的多声部织体,歌词与音乐的戏剧性效果得到普遍的重视。

代表人物:

杰苏阿尔多、蒙特威尔第。

㈢意大利其他声乐体裁

第二节法国尚松和德、西、英等国的音乐

㈠法国

法国尚松的特点:

1.法国尚松一般按音节谱曲,强调规则的重音,音乐植根于诗歌的韵律,节奏鲜明轻快。

2.尚松多为四个声部的织体,各声部基本上是以同步的节奏陈述歌词,但也不乏模仿的运用。

3.音乐开始的段落一般要重复或在作品的结尾再现。

重复减轻力度(弱唱)。

4.大部分尚松用一长两短的节奏型开头。

㈡德国

㈢西班牙

㈣英国

第三节16世纪的器乐

肖姆管:

古双簧管,双簧管的前身。

琉特琴:

文艺复兴最流行的乐器,可以弹和弦(六组弦),属吉他类乐器。

16世纪器乐的三大体裁:

舞曲、即兴的独立的器乐曲、变奏曲。

第三章16世纪的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的音乐

宗教改革是16世纪欧洲教会的一场重要的变革运动。

1517年发生的马丁路德领导的德国新教改革,结果使欧洲北部许多国家脱离了罗马天主教会。

第一节宗教改革的音乐

㈠德国宗教改革的音乐

什么是众赞歌?

德国宗教改革在音乐史上最重要的成果是会众的赞美诗,即众赞歌,也叫新教圣咏。

发展阶段:

1.起初,众赞歌主要是单声部的。

分类:

以新创作的德文诗谱曲的和旧曲填新词两种。

2.多声部的众赞歌,它们的众赞歌曲调都在固定声部(男高音声部)。

3.和弦式的众赞歌更为重要,它代表了德国新教音乐的主要风格,其中的众赞歌旋律逐渐从固定声部移至最高声部,成为四部和声的主调和声织体。

㈡其他国家宗教改革的音乐

第二节帕莱斯特利那及其同时代作曲家

反宗教改革:

一方面是作为对欧洲新教改革的回应,另一方面是迫于教会内部日益高涨的改革的呼声,16世纪的第二个25年中,罗马天主教会自身也开始了一场改革运动,它通常被称为反宗教改革。

㈠帕莱斯特利那

帕莱斯特利那是谁?

什么是“帕莱斯特利那风格”

帕莱斯特利那是反宗教改革时期(文艺复兴后期)意大利的作曲家。

帕莱斯特利那音乐的历史贡献:

它是反宗教改革精神观念的限制之下,顺应着文艺复兴音乐的发展的基本方向,对复调音乐所做出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发展。

帕莱斯特利那风格:

1.帕莱斯特利那风格是在对位、模仿基础上的复调无伴奏合唱风格;

2.以四声部居多;

3.旋律平静庄重、舒缓均衡,以级进为主;

4.回避半音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