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风土人情研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899870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掖风土人情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张掖风土人情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张掖风土人情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张掖风土人情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张掖风土人情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张掖风土人情研究.docx

《张掖风土人情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掖风土人情研究.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张掖风土人情研究.docx

张掖风土人情研究

1、课题意义

张掖是河西走廊的一座古城,也是一个多族聚居的地方。

数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随着不同的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而互相影响,形成了饶有情趣的风俗习惯和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张掖众多的民俗风情给当地经济、政治、文化多方面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了学校很好的教育资源。

然而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对家乡文化也了解不多。

学习本节课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和探索家乡的风俗人情。

有利于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审美意识并增强其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这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必由之路。

以小见大,了解家乡的历史,了解今日家乡的风土人情,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a.通过调查家乡的传统文化、风景名胜、特色产品和产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家乡的文化,领略家乡自然风光和家乡的风土人情,激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b.在活动中拓宽学生的视野,感受家乡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联系生活实际和调查访问,感受和吸收习俗文化的智慧和营养。

c.通过上网、阅读书籍、实践活动调查访问等途径,了解家乡的历史、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民俗、娱乐、交通等现状以及它们的作用,深入认识它们对自己家乡的影响,拓展知识面

二、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a.通过调查家乡的传统文化、风景名胜、特色产品和产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家乡的文化,领略家乡自然风光和家乡的风土人情,激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b.在活动中拓宽学生的视野,感受家乡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联系生活实际和调查访问,感受和吸收习俗文化的智慧和营养。

c.通过上网、阅读书籍、实践活动调查访问等途径,了解家乡的历史、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民俗、娱乐、交通等现状以及它们的作用,深入认识它们对自己家乡的影响,拓展知识面。

3.情感目标:

  a.学生初步感受风俗带给人们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当地风俗的变化,通过学习,懂得保持优秀风俗,摒弃不良风俗。

  b.传承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不让它们流失。

  c.培养学生亲近家乡民俗,喜爱家乡民俗的情感,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良好品德。

三、活动重点

  1、张掖的旅游资源、饮食文化和民俗研究。

2、区分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以及这些旅游资源给人们家园带来的好处。

四、活动难点

为了加深活动课《张掖风土人情研究》的理解和研究,需要师生身临其境接触旅游资源来深入的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山川河流、名胜古迹的美和价值。

五、活动内容

  1.研究张掖的历史

  2.调查张掖的饮食文化

  3.调查张掖的旅游资源

  4.研究张掖的民俗

  5.了解张掖的娱乐、交通、土特产及购物

六、活动方法

访谈调查、文献研究、上网搜集等方法。

1、研究张掖的历史

a张掖名称的由来。

b张掖的位置和地势。

c张掖的历史。

d张掖的自然气候和资源状况。

a.张掖名称的由来

公元前121年,由汉武帝派霍去病西征,战败匈奴后始设张掖郡。

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而得名,有“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

北朝西魏时改为甘州。

隋恢复郡制,唐初设州,元置甘州路,明设甘州卫,清为甘州府。

1927年,置张掖县,1985年撤县设市。

b.张掖的位置地势

张掖的位置:

张掖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东邻武威和金昌市,西连酒泉和嘉峪关,南与青海省毗邻,北和内蒙古自治区接壤。

张掖的地势地貌:

地处全国第二阶梯,在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境内自南向北分别为:

南部祁连山山地、中部走廊平川、北部合黎山和龙首山山地三大地区。

黑河贯穿全境。

南北倚山,中部狭长(绿洲平原),两头窄小。

走廊平原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温差变化大,光热充足,水资源丰富,为全市发展农林、牧、渔等业。

c.张掖的历史

张掖别称甘州,位于河西走廊中部,是古丝绸之路上进入河西走廊的重要驿镇,水草丰美,素有“金张掖”的美誉。

1986年国务院公布张掖为国家历史性文化名城。

(1)春秋时期:

乌孙、月氏在这里繁衍生息。

(2)战国时期:

建立城邑,修筑长城。

(3)汉武帝时期;始设张掖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发展农田,兴修水利,促进商业繁荣,促进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通的发展,张掖成为丝绸之路重镇。

(4)西魏时,因境内甘泉而改张掖为甘州。

(5)唐代:

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工程,张掖经济繁荣,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场所。

唐末,张掖与中原、西域关系密切,通互市,发展贸易,僧侣往来,佛教文化得到进一步交流。

北宋时期:

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击败甘州回鹘,建立西夏,推崇佛教、道教,建立了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大佛寺。

元朝时期:

置甘肃行省,张掖为省会。

明清时期:

张掖为陕西行都司及甘肃镇的治所,在甘州大兴土木,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甘州仍然是西北军事补给基地,河西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

1927年设张掖县。

1985年5月,撤销张掖县,设立县级张掖市。

2002年3月,设立地级张掖市,张掖市设立甘州区。

地级张掖市管辖原张掖地区的临泽县、高台县、山丹县、民乐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区和甘州区。

d、张掖的自然气候和资源状况

自然气候:

张掖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特点:

干燥,风沙大,降水量少,年平均气温6摄氏度,一月份最冷,7月份最热,每年6-9月份,是全年最佳旅游季节。

自然资源:

(1)水利资源:

张掖市资源丰富,有极大的发展潜力,位居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上游,河西走廊腹地,为新亚欧大陆桥沟通国内东西交通的咽喉要道,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地区之一,有大小河流26条,年径流量26.6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丰富。

(2)矿产资源

张掖市是全省金属矿产、能源矿产和冶金辅料、化工原料等非金属矿产的集中区。

煤炭、凹凸棒石、铁、石膏、钾盐等矿种,且储量较大。

(3)土地资源

张掖市土地总面积约为4.2万平方公里,全区有耕地400万亩,有可垦荒地300多万亩。

2、张掖的饮食文化

a张掖饮食和烹饪技术及特色。

b张掖饮食的文化观念。

c张掖的饮食仪式。

饮食文化形成的基础

饮食文化主要指饮食与人、人群的关系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意义。

饮食是文化的先躯,是文化交流的必然传播者从50多万年前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开始,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了饮食文化的演变历史。

饮食文化的核心不在于吃什么,吃的味觉,而在于它的吃法,吃上的讲究。

无论什么食品,吃进人体后都变成了生物学和营养学的问题,而在吃之前,则更能反映出其所含有的文化现象。

在人们解决了吃饱问题后,吃越来越变成了一种社会活动的行为。

a张掖饮食和烹饪技术及特色。

烹饪,也称熟食制作,包括烧、烤、蒸、煮技艺,它能把在自然状态下人们不能食用的原料加工成食品,提高了人们利用生态环境的比率和生存能力。

张掖饮食以面食为主,兼吃大米、黄米、小米。

仅以面食而论,即有拉条子、揪片子、炮杖子、鸡肠子、搓鱼子、糍耳子、香头子、小饭、面蛋子、油饼子、烧壳子、喜馍馍、酿皮子、臊面、糊饽、粉皮面筋等十余种。

比如:

搓鱼子:

将面粉用盐水和成面团,擀成0.5厘米厚的面张子,切成四楞面条,左手拿面条子,右手在面板上将面条子分段搓成一寸长的,两头尖的面鱼,叫搓鱼子。

吃时伴以酱卤或凉拌菠菜、炒菜等,吃起来滑而细腻,耐实。

小饭:

将面团擀成一铜钱厚的面片,切成小方块,下入牛肉原汤,调胡椒等佐料,再加入牛肉丁、粉皮、煮熟的红豆等即成。

因为原料都比较碎,特别适宜于掉光牙的老年人吃,可以囫囵吞咽。

臊面:

在张掖,臊面是最为普遍,也是最受欢迎的早餐。

臊面讲究“薄、亮、筋”,就是面要薄、色要亮,吃起来要筋。

臊面为面与汤分做:

汤,以鸡汤为佳,牛、猪排骨汤亦可,加入胡椒粉和姜粉等调好味后,再加入适量淀粉,使汤的颜色好看,浓度适中。

汤的浓度是很讲究的,大概的标准是要用筷子在汤里蘸一下之后,筷子头上裹1毫米左右的汤汁为佳。

最后加入豆腐片,勾好后的汤外观晶莹透亮,色香诱人。

面,是和好的手工面薄擀细切的,形似韭叶,沸水煮捞。

煮面时间不宜太久,面熟后要及时捞出来,放在冷水中过一遍。

本地人做臊面一般都是去压面铺买菠菜面或者灰碱面回去做。

如果没地方买面,要自己做的时候,在面里加碱,以保证面条的筋道和色泽。

b张掖饮食的文化观念

   1、民本思想:

饮食,是儒家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的组成部分;足食,是让国民吃饱,是传统社会稳定秩序的一项国策。

在这种背景下,历代都把粮食和吃饭当做基本的社会问题。

“民以食为天”。

张掖人民自然也把饮食当做生活中的头等大事,熟人见了面,最普遍的一句问候语是“你吃了吗?

”究其根源,这主要是因为旧时生产力不高,加上其它社会因素,人民的生活非常艰辛,常常吃不饱肚子。

张掖虽然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上没有遭遇多少大的自然灾害,甚至一度被人们誉为“塞上江南”,是历朝历代的商品粮基地,但吃饱饭仍然是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思想。

“人生一世,吃穿二事。

”除去其中的道德因素,这句话应该说也是人们(当然包括张掖人民)民本思想观念的一个反映。

2、节约粮食:

我们讲美食,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根据我国的国情,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掌握“适度”的分寸。

勤俭节约,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之一。

节约的重要内容,是节粮。

古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一首通俗的劝善歌,就是劝人们不要浪费粮食。

张掖人民,尤其是老一辈的人,对浪费粮食的做法深恶痛绝。

他们甚至诅咒不珍惜粮食的人要“受到报应”,他们也用这一说法教育自己的后代。

张掖人勤俭节约的表现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①精打细收:

早些年,许多人家麦子熟了不上场,而是堆在庭院里每日挥着木棒捶,这样可以减少麦子在场上的损失;麦子收割完毕,必须再到地里细致地把遗漏的麦穗捡拾一遍,真可谓做到了“颗粒归仓”。

②在饭桌上,剩饭是绝对不能倒的,必须在下顿饭时热了吃掉;掉在桌上的饭粒、面条捡拾起来自不必说,就是现如今,许多老年人还保留着饭后舔碗的习惯。

当然,古人说的节约,是从爱惜劳力的角度讲的,“粒粒皆辛苦”,指的是劳力的辛苦。

而今人说的节约,更多地却是强调爱惜自然资源和全球环境,这是古今思想的差别。

3、人格教育:

张掖人利用饮食的机会进行人格教育方面,也形成了许多独特的习俗。

首先,普遍而又常见的是“忆苦思甜”教育。

这主要是长辈教育晚辈的惯常话题。

在进餐过程当中,每每可听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一类的谆谆教悔。

老人们不厌其烦地重复着饥荒年时挨饿的感受,叙述着遭灾后的种种惨状。

这其中既包含着让后辈认识到劳动的艰辛,要注意节约粮食的目的,也充满了长辈对后辈的一种希望,希望他们养成勤劳吃苦的精神,懂得幸福生活是靠艰苦的汗水换来的。

其次,当饭食单调了,不合孩子的口味,孩子不喜欢吃了的时候,长辈又会借这个机会来给他们“上课”,说要想经常吃好的,就要从小立志,培养自己的意志,好好学习,将来变得有出息,有本事,那时吃香的喝辣的就都由着自己了。

于是,孩子带着庄重的神色和对未来的憧憬,在浓浓的说教气氛中吃完了一餐又一餐。

c张掖的饮食仪式:

节日饮食:

春节的饺子,十五的元宵,中伙的月饼,腊月的八宝粥,它们在张掖人的传统生活中,都是只有过节时才品尝的特殊食品。

节日有狂欢性,过节吃这些食品,能体现群体之间的分享、庆祝、纳吉,驱邪、竞赛、交换和沟通行为,凝聚着多种平民精神,平常是做不到的。

节日饮食有各种讲究,分行为的和观念的两种。

行为上的讲究,是强调全家围在一起吃节日食品,民间还伴有相应的祭祀仪式,有的是敬神,有的是祭祖,这些行为源远流长。

从观念上说,节日饮食的讲究更多,如除夕的年夜饭,从准备材料到吃,一道道手续,大都含有象征意义:

如包饺子,要把皮和馅都剩一点,称“留余头”;做菜要有“鸡”和“鱼”,表示吉庆有余;烧菜要有芹菜,表示一年勤快;上菜要上十二种,表示对来年十二个月的祝福等。

张掖的节日饮食中地方特色较浓的应该说要算“节气饮食”了,所谓“节气饮食”就是在一些节气日的时候,要吃一些特别的食品,来表达、寄托某种意味,主要有:

正月二十:

这一天虽不是节气,但却与“雨水”这个节气挨得很近。

这一天张掖人家家户户都要摊煎饼,说是要“补窟窿”。

这里面又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认为从现在开始,雨水渐渐多了起来,人们希望这一年能风调雨顺,雨不要下得太多太滥。

这种说法的起源可能与张掖过去的多雨气候有一定关系;还有一种说法是认为新的一年开始了,把过去借钱欠债开下的“窟窿”补住,就会有一个好年成了。

这可能与过去张掖人民生活窘困有一定的关系。

惊蛰:

这一天,张掖人要做一种叫“面蛋子”的食品:

把面粉掺水和成糊,不清不稠,里面调上葱末,然后搭上油锅,等油开了,用双筷挑上一团面糊放进油里炸,熟后成鸡蛋状,故名。

据说这是为了“忌口”,让人们不要再贪吃。

这可能因为此时正是青黄不接时期,过去由于粮食少,故而有此习俗。

春分:

这一天,农村人家都要烙大干粮,又叫“锅盔”,说是要打发“土地爷”出门,为当年的农业丰收尽职尽责。

这其实表达了张掖人民祈望风调雨顺,有个好年成的美好心愿。

这些“节气饮食”都反映了张掖浓厚的农业区域特色。

待客饮食:

好客,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美德。

中国人表白友谊的一种热情洋溢的方式是请客吃饭。

张掖人民世世代代忠厚朴实,在待客饮食上的诚心是令人慨叹的。

当客人上门,无论是亲朋好友,还是他乡路人,不管你吃了还是没吃,肚子饱饿,总要端上力所能及做的饭菜,不厌其烦地让客人非吃上一碗两碗不可,客人不吃就觉得自己没有把客人招待周到,现在的张掖生活条件好了,给客人劝酒也显出了他们特有的热情淳朴,他们认为“客人不倒(指喝醉),主人没有招待好。

”于是,海量的主人自不必说,就是那些不胜酒力的主人,客人来了,也非要请上几个能喝酒的熟人来帮自己招呼客人。

馈赠饮食:

以食馈赠,亦为一俗,从先秦起源,到现在还有。

在我国逢会友宴客,华诞祝寿,节日喜庆等场合,人们少不了赠送食品表达心意。

张掖人的馈赠饮食主要有下列几种情况

   红白喜事中上菜后,主人家还要在每个人面前放一个空碗,客人们一边吃,一边将每道菜夹一两筷放入空碗中,席毕打包回家,叫“席夹子”,显示主人家的席丰厚。

现在已经有所变化,成了部分客人主动夹了。

还有在过春节和八月十五等时间。

客人要走时,主人家一定要给客人装一些自己做的面食,诸如:

炸油饼,烙饼、蒸馍等,客人不拿主人就会觉得自己心意没尽到,心里感到不舒服。

张掖人还有一种习俗就是出了月子的孩子抱到亲朋家返回时,主人家一定要给孩子怀里揣个饼子,馍馍之类的食物,说是孩子从此后就不再挨饿了。

表达了人们对孩子衷心的祝福。

3、张掖的旅游资源

a旅游资源的概念

b张掖的自然旅游资源

c张掖人文旅游资源

d张掖开发旅游资源的优势和不足

a旅游资源的概念

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现象和因素,均称为旅游资源。

(国家旅游局2003年颁布《旅游规划通则》)

2.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

  

旅游资源

3.凡是足以构成吸引旅游者的自然和社会因素,亦即旅游者的旅游对象或目的物都是旅游资源。

(邓观利,《旅游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

4.从现代旅游业来看,凡是能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价值的因素和条件即旅游资源”。

(邢道隆,《谈谈旅游资源》)

 5.凡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现象和事物均称为旅游资源。

(高教版与上基本同)(6)对旅游资源的定义比较确切和规范的是:

“所谓旅游资源是指: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有吸引力、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具备一定旅游功能和价值,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事物和因素”。

(国家旅游局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制定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

b张掖的自然旅游资源

张掖的自然旅游资源:

比如丹霞地貌、平山湖、东大山等。

1、丹霞地貌

张掖丹霞地貌区位于张掖市临泽县和肃南县,面积约410平方公里,其中彩色丘陵面积约40平方公里。

北距张掖市区35公里,南距肃南县城5公里。

本区丹霞地貌主要由红色砾石、砂岩和泥岩组成,沿梨园河两岸及其各支流连片分布,分为南北两大群,中间夹张掖绿洲盆地,遥相呼应,成犄角之势。

北群地势相对平缓,主要以单斜脊为主,以山体纹理、脉络清晰见长;南群以交错层理、四壁陡峭、垂直节理、色彩斑斓而称奇,是张掖丹霞地貌的主要分布区。

2、平山湖大峡谷

张掖平山湖大峡谷海拔高度1500至2550米。

其地质构造属于红层地貌,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距今已有一亿八百万至两亿四千万年。

峡谷以流水沟壑为基本特征,山势低且平缓,以沙石山为背景。

主要以红白和赭红色为主色调,色彩略显灰暗。

多呈圆锥或柱状,造型奇特。

形状极不规则,大致呈东西走向,蜿蜒曲折。

宽度在2公里至15公里之间,峡谷两岸北高南低,浩瀚的气魄,慑人的神态,奇突的景色,世无其匹。

这种特殊的地貌特征是经过亿万年地壳抬升,大自然风蚀、水蚀和化学溶蚀作用而形成的。

而在侵蚀期间,高原中比较坚硬的岩层构成河谷之间地区的突起,而河谷里侵蚀作用活跃,这种结果就造成了平台型大山或堡垒状小山。

大峡谷山石多为红色,从谷底到顶部分布着从寒武纪到新生代各个时期的岩层,层次清晰,色调各异,并且含有各个地质年代的代表性生物化石,又被称为“活的地质史教科书”。

境内东南部,山峦重叠,沟壑纵横,最高海拨3633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大山自然景观带,南北宽约7公里,东西长约9公里,总面积7.8万亩。

有林面积3.2万亩,分布有26科98种植物,主要树种为青海云杉、祁连圆柏、山杨等,在不同的自然植被条件下生活着不同的野生动物及鸟类80余种,比较珍贵的有甘肃马鹿、岩羊、暗腹雪鸡等,林缘北部东山寺一带还分布有鹅喉羚、盘羊等,均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3、东大山

东经100度45分-100度51分,北纬39度0分-39度04分,距张掖市城东30km处,呈西北西走向。

东大山是中生代以来发育成的断块山,属阿拉善台块的一部分,在大地貌上具有断块山的一般特征。

保护区各类森林是河西走廊北山较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

这里山峦起伏、氛雄伟、山秀峰奇、沟壑纵横、岩峻石怪,松柏苍翠、花草飘香,飞禽走兽繁多,一路山谷幽幽,杂树丛生,游人来此如入仙境,心旷神怡,留峦忘返。

山门前有一巨大石矗立,独守山门,称为女娲石,传说是女娲补天时剩下的一块,掷抛于此,若仔细观赏,女娲手印依稀可见。

陡峭的奇峰异石还造就了“棋盘绿荫、神仙赐福、接驾神泉”等自然景观。

棋盘山中间有一条界线分明的“楚河”,两边各一营盘,棋局对弈,传说是道家祖师袁天罡和张天师云游至此对弈,布下棋局的真实反映。

c张掖人文旅游资源

张掖的人文旅游资源有大佛寺、木塔寺、西来寺、山西会馆、钟鼓楼、黑水国遗址、大野口、焉支山、甘泉公园、湿地公园等。

古寺——大佛寺

大佛寺原名迦叶如来寺,明永乐九年(1411年)敕名宝觉寺,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敕改宏仁寺,因寺内有巨大的卧佛像故名大佛寺,又名睡佛寺,1996年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佛寺占地约23000平方米,坐东朝西,现仅存中轴线上的大佛殿、藏经阁、土塔等建筑。

大佛殿面阔九间(48.3米),进深七间(24.5米),高20.2米,二层,重檐歇山顶。

殿内有彩绘泥塑31具,为西夏遗物。

其中卧佛长34.5米,为中国现存最大的室内卧佛像。

卧佛后有十大弟子群像,旁有优婆夷、优婆塞及十八罗汉等塑像。

藏经阁面阔21.3米,进深10.5米,单檐歇山顶。

土塔原名弥陀千佛塔,为砖土混筑密宗覆钵式塔,主塔高33.37米。

寺内安放有国内最大的室内卧佛,也就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涅槃像。

他安睡在大殿正中高1.2米的佛坛之上,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耳朵约4米,脚长5.2米。

大佛的一根中指就能平躺一个人,耳朵上能容八个人并排而坐,可见塑像何等的庞大了。

大佛寺景区位于甘肃省张掖城西南隅,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重要名胜古迹群,它又是历史文化名城金张掖的标志性建筑。

景区对外开放的景点有建于西夏的大佛寺、隋代的万寿木塔、明代的弥陀千佛塔、钟鼓楼以及名扬西北的清代山西会馆。

寺内古建林立,古树参天,碧草成荫,环境优美。

木塔寺

又名万寿寺,位于张掖市县府南街,现张掖中学校园内。

寺与塔初建于北周或更早一些,经隋、唐、明、清历代重修。

据《重修万寿寺碑记》载,“释迦涅?

时,火化三昧,得舍利子八万四千粒。

阿育王造塔置瓶每粒各建一塔,甘州木塔其一也”。

据《甘镇志》记载:

后周时已有之,隋开皇2年(公元582年)重建,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敕尉迟敬德监修,明清均有补修,其建筑技巧集木工、铁工、画师技法于一体,制做精巧。

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木塔是张掖城内五行(金、木、水、火、土)塔之一。

旅游景点—大野口

甘州区大野口水库水利风景区位于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的红石峡,距张掖市区50公里,交通、通讯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水库流域面积80km2,其中库区水域面积30公顷。

风景区植被丰富,草场茂密,是黑河和大野口河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风景区内有深峡幽谷、苍翠欲滴的自然景观,有绿草如茵、牧歌飘扬的全国独有的裕固族草原风情,有以香喷喷的手抓肉、酥油茶为特色的民族饮食文化。

旅游景点—湿地公园

位于张掖市甘州区城郊北部,与市区紧密相连。

湿地面积2.6万亩,主体位于城区北郊地下水溢出地带,与城区毗邻,是离城市最近的湿地公园。

规划区内多样化的湿地类型,是张掖绿洲这一内陆干旱区脆弱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水源涵养和水资源调蓄、净化水质、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防止沙漠化和改善区域外气候等重要的生态功能,作为区域关键生态支撑体系,对于维护张掖绿洲及黑河中下游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张掖开发旅游资源的优势

1旅游资源优势

   张掖作为古"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以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秀丽的山川,淳朴的民族风情,构成了独具西部特色的绚丽画卷和开发旅游的有利条件。

其突出特点是:

   一是人文资源十分丰富。

1986年12月国务院公布张掖为第二批国家38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史料佐证,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群在黑河流域繁衍生息,大禹导弱水于合黎、周穆王西巡、隋炀帝西巡张掖会见西域27国使臣、唐玄奘取经时张掖瞻仰各寺院。

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西游被张掖灿烂的文化和优美的风光所吸引,旅居一年之久。

自汉武帝设郡至汉末300多年,作为丝路要邑的张掖与西域各国商贸往来十分活跃。

自唐以后这里作为佛经的传入必经之路,佛教很是兴盛,历史文物古迹遍布全区,古代文化瑰宝散落各地,现有不可移动的文物点816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张掖大佛寺、黑水国,肃南马蹄寺、文殊寺,高台骆驼城、许三湾,民乐圆通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9处,各个时期的文物藏品23000多件。

张掖大佛寺寺内的木胎泥塑卧佛是目前东南亚之最。

寺内金经为我国稀世之珍;肃南马蹄寺石窟群中金塔寺内的高肉雕彩塑飞天实属洞窟艺术之罕见珍品;高台骆驼城古遗址周围汉墓群为全国之最,山丹境内明长城为全国最完整的城段。

还有不少近现代革命纪念建筑物、国际友人捐赠文物等。

二是自然景观得天独厚。

为历代皇家屯兵养马的山丹军马场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堪称世界第一;风光旖旎的祁连山群峰夹山寺,苍松叠峰峦,蓝天映雪山,草地遍牛羊;还有险峻神秘的"七一"冰川、自然风化的风雕群落、瓜果飘香的绿洲农业、高新技术农业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