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 综 述doc.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899863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届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 综 述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二届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 综 述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二届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 综 述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二届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 综 述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二届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 综 述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届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 综 述doc.docx

《第二届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 综 述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届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 综 述doc.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届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 综 述doc.docx

第二届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综述doc

第二届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综述

"第二届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综述

周德仓袁爱中曾洁

[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1年第一期]

由第二届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组委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西藏民族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联合主办,西藏民族学院承办的"第二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于2010年10月24-26日在陕西咸阳西藏民族学院举办,产生了重大社会影响,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成为学校近年来举办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社会影响广泛的学术会议。

一、规模大,规格高,凝聚成为全国性少数民族信息传播研究的盛会

在本届论坛上,国家民委、西藏自治区和陕西省委宣传部的领导、国内著名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传播机构的负责人受邀出席论坛。

原国务院新闻办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同志专门发来贺信,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主任金星华、陕西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晏朝、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明星出席本届论坛并致词。

中国人民大学发来贺信。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倪宁,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黄瑚先后发表演讲,热烈祝贺论坛召开。

西藏民族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刘洪顺发表致辞。

西藏民族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乔根锁、扎西次仁分别主持了开幕式和闭幕式。

本届论坛汇集了国内22个省市自治区、33所高等学校、多家新闻传播机构的110名专家学者莅会交流,具有非常广泛的代表性。

据统计,论坛代表来自北京、上海、重庆、新疆、内蒙古、广西、宁夏、西藏、青海、甘肃、云南、台湾、浙江、湖北、安徽、四川、辽宁、河北、黑龙江、江苏、山东、福建等省、市、自治区。

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大连民族学院、新疆大学、兰州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宁夏大学、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安徽大学、广西大学、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大学、成都理工大学、重庆工商大学、河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台湾世新大学、台湾彰化建国科技大学、吉首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咸阳师范学院、西藏民族学院等国内著名大学新闻传播院系都有代表参加。

全国主要民族院校和主要民族地区的高等学校的专家学者出席了论坛。

多家国家和省地媒体、新闻传播职能部门的专家也在论坛发表学术演讲。

它们包括《光明日报》、广西自治区语委、西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中国西藏网、湖北日报社、西藏日报社、西藏商报、三秦都市报、西藏文物保护研究所、咸阳日报社、西藏电教馆、商洛日报、商洛电视台、等13家媒体、职能部门的专家。

全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领域最著名、最主要的专家、学者出席了论坛,并带来了他们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他们不仅包括新闻传播学界著名的学者,而且汇集了全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权威学者,以及各少数民族地区、各少数民族语言媒介研究的代表学者,可称是全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盛会。

二、主题醒目,聚焦于少数民族信息传播,凸现西藏新闻传播的地域和民族特色

本届论坛秉承"传播团结发展"的主题,以"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为范畴,展开了广泛的学术研讨。

(一)在论坛主题发言中,全国著名学者对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发表了精到的见解。

中国人民大学郑保卫教授(《西藏、新疆新闻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在实际考察的基础上,对西藏、新疆的新闻传播事业做出了整体评价,并对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制定西藏、新疆新闻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积极推进新闻业集团化发展;着力促进网络媒体发展;大力培养民族语言新闻人才;努力加大对口支援力度;着力提升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及能力;大力提升新闻媒体的信息传播力和舆论引导力;大力加强新闻界同内地新闻界和学术界的业务与科研联系。

中央民族大学白润生教授(《普及少数民族新闻学基本知识,任重而道远》)"主张中国新闻传播学是中华民族新闻传播学","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是中国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要在研究观念上充分重视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学科地位。

南京大学倪延年教授(《论我国少数民族新闻史研究的发展历程及趋向》)对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的研究进行了整体的宏观梳理,并对其研究趋势作出设计。

他提出"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四个基本特征:

关于中国少数民族群体生活的报道;少数民族语言媒介;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活动;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闻传播活动。

中国人民大学周建明教授(《民族自治地方新闻发布的现状与发展》)主张"改变单纯的新闻传播管理方式,通过主动设置议程,为新闻媒体服务,影响媒体,积极引导舆论。

"

南京大学段京肃教授(《经济和社会发展落后地区大众传播媒介发展的社会基础》)认为:

由"生活惯例"入手,寻找到研究中国农村和其他经济社会落后地区传播事业发展规律的新的、有用的分析工具,就有可能有效推动传播学本土化的过程。

云南大学单晓红教授(《傣文报纸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研究》)关于西双版纳的《西双版纳报傣文版》和德宏的《团结报傣文版》的研究,提供了民族语言媒介研究的范本。

西藏民族学院周德仓教授(《构建少数民族新闻研究的战略高地》)认为,要致力于构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战略高地,包括厘清"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范畴;构建学科框架;积极搭建开放学术平台;努力建立民族新闻学教育体系;开展跨学科研究。

同时提出,中国西部应成为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研究基地;西部高校特别是民族院校要努力成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中坚;西藏民族学院应该承担特殊的学术使命。

河北大学白贵教授(《浅析中国近现代回族报刊中的广告》)认为民国时期回族报刊"其所刊广告已成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回族工商史和民族经济关系史的重要资料,对今天发展民族经济也不无借鉴意义"。

台湾世新大学唐志宏博士(《想象与现实──抗日时期西北报业发展的提议》)指出"少数群体的受众,渴望从文本中找出能够反映他们生活经历的内容,使得他们对媒体产品的解读与其它群体有所不同"。

安徽大学姜红教授(《"想象中国"何以可能?

--晚清报刊与民族主义的产生》)认为晚清报刊不仅为民族主义的产生提供现实基础和观念前提,更为"想象中国"进行舆论造势,成为民族主义思潮勃兴的引擎和载体。

陕西师大南长森教授(《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视域及其增长空间》)特别提出了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可增长空间。

(二)关于西藏、涉藏信息传播的研究,成为本届论坛的突出主题

由西藏民族学院主办的本届论坛,聚焦西藏新闻传播研究,使本届论坛同时成为西藏新闻传播研究的文化盛宴。

赵启正先生指出:

"此次论坛在西藏民族学院召开,会议很自然地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了西藏在新闻宣传与舆论引导能力的建设之上。

"

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明星认为:

"如何提升西藏宣传与新闻传播力,构成了本届论坛的主要议题之一。

""在西藏新闻传播界的努力和中央、各省市大大力援助下,西藏已经建立起了现代传播体系,从而大大缩短了西藏与祖国内地和世界的思想距离。

而怎样驾驭现代传媒,使信息服务于社会进步,向世界说明西藏,实现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既是一个战略思考,又是一个现实命题"。

"关于对西藏新闻事业的发展和研究,关于对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和研究,关于对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的研究,已经成为中国新闻界和学术界的共同话语。

"

郑保卫教授对西藏新闻传播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评价:

在较为艰苦的条件下获得全面发展;在维护社会稳定、反对民族分裂、促进民族团结中做出重要贡献;新闻工作者有着强烈的改革愿望和创新意识;新闻工作者的奉献精神令人钦佩;新闻业有着独特的发展资源与优势,包括:

国家对西藏、新疆新闻业的政策扶植成为其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民族语言文字传播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优势。

拥有丰富的新闻信息资源。

西藏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次仁央金(《西藏新闻报刊业的发展与对策》)全面介绍了西藏报刊业的发展情况。

《西藏日报》总编辑孟晓林(《特色"修身",创新"立命"--西藏新媒体格局下的党报发展空间和作为》)对《西藏日报》报纸改革的总体思路进行了阐述,其报网联动和构建报系的创新思路,颇具新意。

中国国际公关协会常务副会长郑砚农研究员(《关于西藏对外传播的若干思考》)从公共关系专业的角度,提出了西藏对外传播中分众传播、互动传播和时代感的新思路。

中国西藏网总编辑、高级记者张小平(《关于建设网上西藏的实践与思考》)深入探讨了国内最大涉藏网站--"中国西藏网(原"中国西藏信息中心")"的定位和网站特色。

《西藏日报》副总编、第五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益西加措在发言中,精要的阐述了西藏新闻传播的特殊规律。

《西藏商报》总编辑陈军(《西藏新媒体格局下的党报发展空间和作为》)认为,西藏的主要媒体有可能在综合产业化运营方面取得成就。

它并概括出媒体产业化发展的要素,包括政策制度因素、产业链整合以及市场实战推进。

其先进的理念和创新实践,受到专家学者高度评价。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郭建斌教授(《看电影作为一种社会交往行动--基于西藏昌都田野调查资料讨论》)认为目前农村电影"市场"的萧条以及社会交往方式的变化不仅仅是由于电视等媒体的普及,而与中国社会近30多年来的转型密切关联。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张征教授(《娱乐节目中的西藏形象创新策略》)解读了娱乐节目中西藏形象建构策略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国家形象建构的意义。

陕西师大博士研究生索南错(《格萨尔王传传播媒介对藏民族崇拜心理的影响》)从《格萨尔》的传播切入,探讨了藏民族的文化心理。

在分组研讨中,钟克勋、牛丽红、王斌、李西莉、李炜、纪小春、袁爱中、刘新利、和靖、束凌燕、胡睿、黄伟迪、王军君、刘小三、曾洁、脱慧洁、侯姗姗、梁成秀、彭敏、卞丽敏、陈刚、常凌翀、仁却、赵金红、伊丰、张念贻、金石、闵黎、王凤等29名学者的27个选题涉及西藏和藏民族信息传播的研究,并有独到的见解。

(三)论坛还设立了8个分论坛,涉及少数民族信息传播的多个领域。

1.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事业研究。

主要选题:

《民族语媒体"在地人"传播效果探析--以凉山日报彝文版和甘孜日报藏文版对比分析为例》(钟克勋)、《浅议天祝藏族自治县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藏汉合璧及分化现象》(牛丽红)、《从广电从业者的媒介认知看宁夏广播电视发展的问题与对策》(谢明辉)、《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开发中的环境新闻报道》(江昀、唐冰寒)、《试论通过创办民族卫视以提升民族地区电视传播效果--以西藏、新疆为例》(王斌)、《少数民族地区电视传媒发展的思考》(李西莉)、《中国西藏(涉藏)网络媒体的现状考察》(李炜)、《新疆少数民族报业发展百年概述》(阿斯买尼亚孜)。

2.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

主要选题:

《从上海立报到香港立报:

萨空了的报刊大众化政策》(罗卓文)、《少数民族大众传媒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李世举)、《蒙古语媒介与受众调查研究》(陶格图)、《民族新闻内容特征探析--兼论民族新闻类型》(王晓英)、《中国少数民族地区青海省新闻传播发展报告》(纪小春)、《2009年北京市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报告》(荆琰清)、

3.传媒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变迁研究。

主要选题:

《从邂逅到「山」盟「海」誓:

台湾原住民文化传播变迁的探讨》(连慧珠)、《电视使用和乡村日常生活--以箐口哈尼族村为例》(苏和平)、《乡村电视台和社区文化符号构建》(孙信茹杨星星)、《传媒发展与西藏宗教文化变迁》(袁爱中)、《民族志方法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研究中的应用》(刘新利)。

4.文化传播与形象建构和民族认同。

主要选题:

《从汉藏佛教美术交流史看中华民族文化的同一性与多样性》(和靖)、《当下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图景呈现--基于西藏"3.14"事件的考察》(束凌燕胡睿黄伟迪)、《以影像的方式构建真实的西藏形象》(王军君)、《对外传播中西藏形象建构的策略和方式》(刘小三)、《中国主流媒体对民族认同的建构--以《人民日报》对西藏的报道为例》(曾洁)、《传播与构建--民族地区电视旅游节目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意义》(脱慧洁)、《主流媒介议程构建下的景观社会--人民日报拉萨"314"事件新闻报道的编辑思想分析》(侯姗姗)。

5.少数民族信息传播方式。

主要选题:

《台湾达悟族夏曼.蓝波安与海洋文化传播》(涂茂龄)、《壮族地区特色文化传播的媒介生态探析》(徐健、方邦超)、《论民族地区的科技传播及其传播生态》(李端生)、《试论近代以前藏传佛教寺院的出版文化》(梁成秀)、《西藏藏戏中的非言语符号传播方式》(彭敏)、《西藏传统体育传播方式研究》(卞丽敏)。

6.传媒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

主要选题:

《湖北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及传播的现状》(高卫华)、《旅游开发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巴晓芳)、《论民族文化资源到大众传媒产品的抽绎》(刘建华)、《关于西藏传媒的品牌战略》(陈刚)、《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可能性路径--以广告为分析视角》(杨星星、孙信茹)、《新媒体语境下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究》(常凌翀)、《浅谈大众传播媒介与西藏地区民族文化传播》(仁却)。

7.少数民族地区突发事件传播与和谐社会构建。

主要选题:

《民族地区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与舆论引导--从"玉树地震"网络信息传播看网络舆论引导力的提升》(殷俊、柴樱芝)、《西方媒体的少数族裔骚乱议题报道呈现--以《纽约时报》中法骚乱事件报道为例》(赵金红)、《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突发自然灾害时的信息传播---以08年汶川地震为例》(刘向群、文俊)、《再论舆论引导的具化与细化--以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社区为例》(卢毅刚)、《民族团结的高昂赞歌--民族题材电视剧〈金凤花开〉成功因素探析》(张瑞坤)、《网络媒体"涉藏"对外传播策略研究》(伊丰)。

8.少数民族地区媒介素养与媒体责任。

主要选题:

《大众文化热潮背后的冷思考--试以西藏"文化热"现象谈大众媒介责任》(张念贻)、《浅析西藏知名记者的成长路径》(金石)、《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研究--以东北三省少数民族自治县为例》(于凤静)、《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媒介素养之现状与问题--以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为例》(樊亚平、马萍)、《民族地区媒介素养刍议》(徐晓红)、《以校园媒体为平台,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闵黎)、《知沟理论在藏汉高等教育中的作用方式探析》(王凤)。

三、学术成果丰硕,深刻影响和积极推进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

1.高度评价信息传播对民族地区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在相对封闭的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发达的信息传播网络,实现传播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和最广泛覆盖,对于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实现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塑造国家真实形象,奠定中华民族振兴大业的根基,具有重要意义。

2.关于西藏新闻传播的研究引起全国学界的高度关注。

论坛成功地向学术界推介了西藏新闻传播事业,并就西藏新闻传播事业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西藏新闻传播业与国内学术界之间的隔膜状态。

3.关于中国少数民族信息传播的研究取得多方面成果。

在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和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区域,如西藏、新疆、宁夏、广西、内蒙古以及青海、云南、甘肃、东北等地方的信息传播,藏、回、维、蒙、傣、哈尼、壮族等少数民族的信息传播,均有专题研究。

4.研究领域多维辐射。

主要涉及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民族地区报刊发展、民族语言媒介、民族自治地方新闻发布制度、民族地区对外传播与民族地区形象建构、民族地区电子媒介、民族地区传播效果、少数民族网络传播、少数民族地区区域新闻传播、民族文化传播与民族文化认同、汉藏跨文化传播、民族地区突发事件与舆论引导、民族文化的产业化、民族地区媒介素养与新闻传播教育等主要和关键命题。

5.研究方法先进,注重田野调查和传播效果研究,大大提升少数民族信息传播的整体研究水平。

6.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梯队已具雏形。

以新闻传播学界著名学者为主导,以少数民族地区学者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学者团队的主骨架基本确立。

7.倡导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引导该领域的研究,"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呼之欲出。

8."论坛"已逐渐塑造成知名学术品牌。

由于与国家民族政策实施和国家振兴战略、对外传播战略深刻吻合,"论坛"正在成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界具有代表性的学术品牌。

包括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民族报》、中国西藏网、陕西电视台、《陕西日报》、《华商报》、西藏电视台、《西藏日报》、咸阳电视台、《咸阳日报》等20余家中央和省地主流新闻媒体对本届论坛的举办进行报道,影响广泛。

四、形式创新,特色鲜明:

"西藏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挂牌成立

本届论坛在形式和议程设置上均有较大创新,令人耳目一新,同时,体现出深厚的学术内涵,赢得与会者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西藏民族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教育部人文科重点研究基地"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联合挂牌成立了国内首家以西藏、藏民族新闻传播事业为研究范畴"西藏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陕西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晏朝为研究所成立揭牌。

西藏民族学院院长刘洪顺为郑保卫教授颁发聘书。

西藏民族学院副院长扎西次仁宣读学校关于成立研究所的批复。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部人文科重点研究基地"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保卫教授受聘担任名誉所长,西藏民族学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周德仓教授担任所长。

中国人民大学积淀深厚的高端学术资源和西藏民族学院民族拥有的西藏新闻传播研究独特优势,由此将会搭建起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高端学术平台。

--召开专题工作会议(10月24日晚),部署国内首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新传播发展报告》的编撰。

计划在2011年7月,第三届论坛开幕前正式出版发行。

今后每5年编纂一部。

--召开论坛理事会(10月24日)。

西藏民族学院周德仓教授汇报了本届论坛的筹备情况。

决定:

第三届论坛在云南大学召开;周德仓教授为论坛组委会副秘书长。

--与此同时,在论坛举办期间,还召开了中国人民大学与我校对口援藏工作会议(10月24日);编辑印刷3期《论坛快报》;举办个人专场学术报告会(郭建斌教授,24日晚);举行"信诺英才培养计划"(中国国际公关协会、信诺国际顾问集团,18万元)、论坛出版基金(《西藏日报》社,3万元)捐赠仪式;举办论坛专场民族歌舞晚会(10月25日晚);考察了学校的校史馆、西藏地方主权归属、人权展馆,陕西的乾陵、法门寺;赠送了《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论新闻学科地位及发展》、《中国藏文报刊发展史》等专业著作3部。

五、举全校之力筹办高规格学术论坛

西藏民族学院高度重视此次学术论坛,举全校之力积极筹办。

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局直接指导了论坛的筹办。

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明星、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次仁央金出席论坛。

陕西省委宣传部积极支持论坛的筹办和新闻报道,常务副部长晏朝出席论坛。

学校党委书记赤列旺杰、院长刘洪顺、副院长扎西次仁、王学海直接关注论坛筹备情况。

刘洪顺院长担任论坛筹备领导小组组长,扎西次仁副院长分管论坛筹备工作。

学校并组织中国人民大学郑保卫教授进藏考察西藏新闻事业。

扎西次仁副院长飞赴中国人民大学,就论坛筹备情况进行两校磋商。

院长办公室、科研处、对外交流合作处、团委、后勤处、新闻传播学院等职能部门和主办院系全力投入,积极筹备,保证了论坛的顺利举办。

六、论坛成功举办对西藏新闻传播事业与西藏民族学院发展意义重大

1.向国内学术界介绍西藏新闻传播事业的历史和现状。

与会专家学者对西藏新闻传播事业的特殊环境下能够发展到如此水平,给予很高评价,同时也激发了学界关注西藏新闻传播事业研究的学术热情,有力推动了西藏新闻传播事业与外界的沟通。

2.加深了对西藏新闻传播事业的深刻认识,凸现了西藏新闻传播研究的学术价值。

关于"西藏新闻传播事业"的研究,成为本届论坛的一个焦点,充分显示其关注度很高,学术价值很大,已经成为新闻传播学术界一个特色和优势研究领域。

3.西藏民族学院已经成为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重镇。

本届论坛能够得到全国该研究领域几乎所有代表学者的支持,代表性广泛,学术层次高,规模大,主要取决于学校在该领域研究的成就和学校对该领域研究的战略性扶植。

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研究,特别是西藏及藏民族新闻传播的研究,已经成为西藏民族学院的学术优势和特色。

西藏民族学院已经成为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一个标志性平台。

论坛高度评价西藏民族学院对该研究领域的积极倡导和有力支持,具有独到的学术眼光和学科建设上的战略意义。

4.借助于高端学术论坛和国家主流新闻媒介,学校向全国成功地展示了自己的办学实力和特色,大大提升了学校的著名度。

七、关于本届论坛的后续工作

完成本届论坛确定的论文集、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发展报告的编辑出版;将"西藏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所"精心打造成为学校学术品牌,立足于建设国家部委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人文社科基地;将"西藏及藏民族新闻传播研究"作为学校优势特色学术领域和学科增长点加以培育,组建学术团队,以此为基础建成"新闻传播学"一级硕士学科点;以此为契机,积极推动新闻传播学院与西藏新闻宣传职能部门、新闻媒体的合作交流,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为西藏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做出贡献;保持、提升与中国人民大学的合作关系,推动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提升学校学术和学科建设水平;继续利用"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机制,增强学校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活力,实现学术研究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强化与国内民族院校、西部院校新闻院系之间的合作,创立西部院校新闻院系院长(主任)联席会议机制,共同推动少数民族新闻传播、西部新闻传播研究和新闻教育事业发展。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特别声明:

1:

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

2:

资料内容属于网络意见,与本账号立场无关

3:

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